接他们来才知道。
他自己就是农村人,知道乡下重视读书的父母少,对于那户人家要志远辍学的事情,虽然表示不满,却并未多说什么,但孩子们吃饭时的表现,他也不能不注意。
“志远,叔叔不称职,连你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你父母一定知道的吧,能告诉我,你在家里常常吃些什么吗”
志远低下头,长长的睫毛在眼底打下一片阴影,这是个漂亮的孩子,五官精致的不像男生,唯一的缺点是太过瘦弱,个子也不很高。
他没正面回答刑卫东的问题,而是抬起头,直勾勾的盯着对面的人,“刑叔,你能不能不要把我们送回杨家村了”
家里遭逢突变的时候,他五岁了,脑海里至今仍有着对亲生父母模糊的记忆,刑叔将他从京城带到杨家村已经十年了,养父养母为人厚道,对他们兄弟不敢说如亲生孩子一般看待,却也从没有短吃少穿。
但自从大哥二哥接连娶妻后,在那个家里,他和志强连吃口像样的饭菜都成了奢望。
大嫂子二嫂子明明想分家,却拿自己和志强做文章,老是说养了两个吃闲饭的外人,他们兄弟俩的身世,又不是什么秘密,村里从来不会少说闲话的人。
自打知道他们两个和这家没有血缘关系后,大嫂子二嫂子常在饭桌上横眉冷对。
一开始爹娘还护着他们俩个,次数多了,他们又不想分家,就全当没看见,没听见。
几个月前,大嫂子说读书费钱,又上不出来名头,硬是跑去学校让自己退了学,又说生产队缺两个喂猪的,让自己去喂猪。
刑叔经常给爹娘钱,他们兄弟可不是什么吃闲饭的人。可家里那么多人,谁也没告诉两个嫂嫂,他们是别人出钱养在杨家的,志远更不可能自己说出来,他觉得那样太伤爹娘的心。
杨志远把这些话埋在心里,什么也没说,刑卫东问杨家夫妻是不是苛待他时,他说“爹娘都是老实人,做不出丧良心的事,就是我大哥二哥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家里的开销大了,又没分家,家里挤的慌。”
养父母有三个亲生儿子,大哥二哥结婚没几年,就给家里添了丁,一家十几口子人挤在两间的土房子里,谁的心里也不畅快。
饭是两个嫂子轮流做,家里的口粮不富裕,他和志强每每排在最后才能打上饭,若是桌上有什么菜,他们伸筷子过去,就要捅了马蜂窝,大嫂子顷刻就要发脾气的。
大哥二哥从小就不喜欢他和志强,因着刑叔给的钱和票,才能有些好脸色。只是那钱票由爹娘保管,志远不笨,他明白,老大老二这副任由媳妇撒泼,家里乱下去的阵势,不过是想问爹娘要那些钱而已。
虽然才十来岁,但杨志远早早就明白了,穷人家难念的经是要多一些的。
来这之前,杨志远不止一次的告诫弟弟,家里不让他们吃菜,那么来了刑叔的家,也不许吃菜,杨志强头脑简单,从来都把哥哥的话当做圣旨一般,杨志远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不过一个小孩子,是不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食欲的,能管的住自己的筷子,却管不住自己的眼神,果不其然,刑叔注意到了,他叫自己来书房,他用这样的方式,让刑叔注意到他们兄弟二人在杨家的日子,并不好过。
他记事后才去的杨家,总觉得自己寄人篱下,长此以往,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子,心里有什么想法,从不对人直言,这么个拐弯抹角的法子,也亏他想的出。
这些话即使不对刑卫东讲,但老刑毕竟是个成年人,光凭借自己脑补,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完善了七七八八。
志远志强的养父叫杨二蛮,刑卫东每月给杨二蛮钱不说,便是粮食和票,也没少叫人送去的,别说养两个孩子,就是养五个也尽够的,杨二蛮两个儿子结婚,刑卫东还托石诚去随了礼,现在这情况,叫他如何能不发脾气,究其原因,刑卫东觉得还是自己失职了,没能多去看看孩子们,叫他们受了委屈。
都说人心易变,老实巴交的杨二蛮两口子,当年从他手中接过孩子的时候,是如何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当亲生一般的对待,十年过去了,看来他们一定是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了。
刑卫东压抑住怒火,没在杨志远面前表现出来,状似心平气和道“刑叔现在成家了,做决定前要和你赵姨商量,你一个人先在这看书,我去和她说两句话。”
志远志强原来姓冯,当年冯家遭难,人丁十不存一,这两个孩子,同孤儿也无异了,只等二伯那边打点好,找到两个孩子得去处,他便买了火车票,送他们回京城去,想来要不了多长时间,只要赵青禾同意,他们便一直呆到去京城的那一天,若是不同意,他也得想办法让她同意。
不过刑卫东笃信,自己的爱人不是那等不通情达理的人,遂迈着信心十足的步伐进了厨房,赵青禾正在那里洗碗。
作者有话要说这段时间一直找工作,连续面试几天,忽略了更新,抱歉。
他自己就是农村人,知道乡下重视读书的父母少,对于那户人家要志远辍学的事情,虽然表示不满,却并未多说什么,但孩子们吃饭时的表现,他也不能不注意。
“志远,叔叔不称职,连你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你父母一定知道的吧,能告诉我,你在家里常常吃些什么吗”
志远低下头,长长的睫毛在眼底打下一片阴影,这是个漂亮的孩子,五官精致的不像男生,唯一的缺点是太过瘦弱,个子也不很高。
他没正面回答刑卫东的问题,而是抬起头,直勾勾的盯着对面的人,“刑叔,你能不能不要把我们送回杨家村了”
家里遭逢突变的时候,他五岁了,脑海里至今仍有着对亲生父母模糊的记忆,刑叔将他从京城带到杨家村已经十年了,养父养母为人厚道,对他们兄弟不敢说如亲生孩子一般看待,却也从没有短吃少穿。
但自从大哥二哥接连娶妻后,在那个家里,他和志强连吃口像样的饭菜都成了奢望。
大嫂子二嫂子明明想分家,却拿自己和志强做文章,老是说养了两个吃闲饭的外人,他们兄弟俩的身世,又不是什么秘密,村里从来不会少说闲话的人。
自打知道他们两个和这家没有血缘关系后,大嫂子二嫂子常在饭桌上横眉冷对。
一开始爹娘还护着他们俩个,次数多了,他们又不想分家,就全当没看见,没听见。
几个月前,大嫂子说读书费钱,又上不出来名头,硬是跑去学校让自己退了学,又说生产队缺两个喂猪的,让自己去喂猪。
刑叔经常给爹娘钱,他们兄弟可不是什么吃闲饭的人。可家里那么多人,谁也没告诉两个嫂嫂,他们是别人出钱养在杨家的,志远更不可能自己说出来,他觉得那样太伤爹娘的心。
杨志远把这些话埋在心里,什么也没说,刑卫东问杨家夫妻是不是苛待他时,他说“爹娘都是老实人,做不出丧良心的事,就是我大哥二哥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家里的开销大了,又没分家,家里挤的慌。”
养父母有三个亲生儿子,大哥二哥结婚没几年,就给家里添了丁,一家十几口子人挤在两间的土房子里,谁的心里也不畅快。
饭是两个嫂子轮流做,家里的口粮不富裕,他和志强每每排在最后才能打上饭,若是桌上有什么菜,他们伸筷子过去,就要捅了马蜂窝,大嫂子顷刻就要发脾气的。
大哥二哥从小就不喜欢他和志强,因着刑叔给的钱和票,才能有些好脸色。只是那钱票由爹娘保管,志远不笨,他明白,老大老二这副任由媳妇撒泼,家里乱下去的阵势,不过是想问爹娘要那些钱而已。
虽然才十来岁,但杨志远早早就明白了,穷人家难念的经是要多一些的。
来这之前,杨志远不止一次的告诫弟弟,家里不让他们吃菜,那么来了刑叔的家,也不许吃菜,杨志强头脑简单,从来都把哥哥的话当做圣旨一般,杨志远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不过一个小孩子,是不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食欲的,能管的住自己的筷子,却管不住自己的眼神,果不其然,刑叔注意到了,他叫自己来书房,他用这样的方式,让刑叔注意到他们兄弟二人在杨家的日子,并不好过。
他记事后才去的杨家,总觉得自己寄人篱下,长此以往,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子,心里有什么想法,从不对人直言,这么个拐弯抹角的法子,也亏他想的出。
这些话即使不对刑卫东讲,但老刑毕竟是个成年人,光凭借自己脑补,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完善了七七八八。
志远志强的养父叫杨二蛮,刑卫东每月给杨二蛮钱不说,便是粮食和票,也没少叫人送去的,别说养两个孩子,就是养五个也尽够的,杨二蛮两个儿子结婚,刑卫东还托石诚去随了礼,现在这情况,叫他如何能不发脾气,究其原因,刑卫东觉得还是自己失职了,没能多去看看孩子们,叫他们受了委屈。
都说人心易变,老实巴交的杨二蛮两口子,当年从他手中接过孩子的时候,是如何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当亲生一般的对待,十年过去了,看来他们一定是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了。
刑卫东压抑住怒火,没在杨志远面前表现出来,状似心平气和道“刑叔现在成家了,做决定前要和你赵姨商量,你一个人先在这看书,我去和她说两句话。”
志远志强原来姓冯,当年冯家遭难,人丁十不存一,这两个孩子,同孤儿也无异了,只等二伯那边打点好,找到两个孩子得去处,他便买了火车票,送他们回京城去,想来要不了多长时间,只要赵青禾同意,他们便一直呆到去京城的那一天,若是不同意,他也得想办法让她同意。
不过刑卫东笃信,自己的爱人不是那等不通情达理的人,遂迈着信心十足的步伐进了厨房,赵青禾正在那里洗碗。
作者有话要说这段时间一直找工作,连续面试几天,忽略了更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