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 萧逸也不是毫无反应的。
喝罢这盏茶, 他立即开始安排部署。
萧逸并没有全力格挡, 而是明进暗退, 他要示弱。
皇帝来势汹汹, 他吸取了上次对萧迟的教训,下手极其快准狠, 萧逸自然是节节败退的。
初时, 萧迟还暗中推波助澜了,但没到一旬, 他皱眉,立马收手。
萧逸这是要以退为进。
没错。
萧逸面上温和, 实际手段干脆利落,他收敛锋芒被皇帝一通狠削,立马就将萧迟凸显出来了。
安王有不支之势, 在他煽动下,不少人露出倒向宁王府的趋势。
皇帝的忌惮对象换成了萧迟。
提萧逸,压萧迟,平衡两党。
两党趋向平衡了, 可朝堂已经动荡起来, 萧逸率先向萧迟出手, 萧迟立马反击。
斗得是火花四溅。
局势很紧绷,一个压下去了,另一个又冒起头,按下葫芦又起瓢。
京城动荡不休, 余波连连,为了自保,不少人不得不站队了,越演越烈。
另外,朝中斗法连连,炮灰很多,人心惶惶。
胶着着,紧绷着,中立党受不住了,纷纷上折,求皇帝立新太子吧。
不立真不合适了
紫宸宫,御书房。
皇帝搁下笔,用力闭了闭眼睛,仰起头,靠在御座椅背顶上,张太监赶紧挥手,让按摩太监悄悄上前,给皇帝按压眼部穴道。
年纪大了,奏折和事情却越来越多,每每深夜方才安歇,皇帝视物越来越容易模糊,看一阵子,就受不住了。
颜琼陈平等心腹开始轮流常驻外书房,帮助皇帝整理奏折,协助理事。
御书房很静谧,侍立的人很多,却听不到一点呼吸声,仅闻很轻微的奏折翻动声响。
一一翻过奏折,分门别类,不算重要的写下意见条子夹在里头。另外这几天,还多了一项工作,统计。
统计请求立太子的奏折。
良久,翻动奏折的声音停了,颜琼和陈平对视一眼,互相眼神交流一阵,最后颜琼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两步。
皇帝睁开眼睛。
“陛下。”
颜琼轻声禀“今日有八十一封奏折,奏请陛下册立东宫,有参知政事梁文锡,中书右丞罗传芳,左都御史吴宏钦,”
这些都是一直中立的三省重臣,甚至有三朝元老,以及仇崇等掌兵武将。
很多了,大家都受不住了,连续多日,越来越多人上折说,不立太子真的不合适的。
颜琼垂首,须臾,上首声音“下去罢。”
“是。”
颜琼陈平赶紧下去了。
脚步身渐远,气氛却未曾因此稍松下来,反而越来越紧绷。
皇帝盯着眼前一大摞的明黄奏折,大怒,骤一推,“噼里啪啦”连同笔架都统统翻侧落地。
“放肆”
他怒不可遏。
皇帝并不想立太子,也并不打算立太子,可如今局势压力却越来越大,他恼极了。
他要不要立太子,什么时候立,立谁,只有他一个人能做主
皇帝盛怒之下,眼前一黑,晕了晕,一头栽倒。
“陛下”
张太监等人大惊,赶紧冲上前去,“御医,御医,快叫御医”
如今御医已是紫宸宫常驻,张太监架着皇帝放在侧边的榻上,御医已背着药箱冲进来。
赶紧打开药箱拿出针包,连连施针,又揉搓按压,皇帝这才醒转。
头疼欲裂。
皇帝犯病已不是第一次,最近越来越频繁,看张太监小心翼翼伺候皇帝服了药后,御医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
“禀陛下,头风之疾,且忌怒疲。”
“陛下先前重病一场,本就需要长期调养,可如今不亚于雪上加霜。”
到底是年纪大了,恢复能力本就不可能如年轻的时候。皇帝年头那场大病损伤了根本,不动气,不劳神,认认真真调养几年,还能补上个七八成。
可现在这样。
不说调养了,皇帝身体状况是急转直下。
御医不得不隐晦提醒“若长此以往,恐损元寿甚巨。”
这已经很含蓄了,皇帝这是头疾,真的很难说会不会明日一个暴怒,就此直接倒下了。
就算不倒下,继续这样下去,命也不长了。
真不行。
渐渐入夜了。
小太监轻手轻脚把灯燃起,然后罩上一层厚纱,让光线更加柔和。
室内落针可闻。
御医说完之后,借口调整药方退下了,就剩张太监等人含胸弯腰低头站着。
一动不动,就听见滴漏滴滴答答。
晕黄的烛光下,皇帝斜靠在短榻上,脸色阴沉,动也不动,他两颊微微下垂,颜面罩上一层灰色,短短几个月,像老了十年。
良久,他抬了抬眼皮子,将视线投在御案上最左侧,放他批过但待定的折子位置。
那里只有一封折子。
“把折子取过来。”
张太监轻手轻脚,赶紧取了,递到皇帝手里。
皇帝翻了翻,这是淮南道上的折子。
是淮南道监察使和泗州刺史的联名上奏,漕粮官船行至运河通济渠段,官船翻侧,漕粮落水被毁。
从前年至今,已经是第二十一起。
运河是南北运输登车最重要通道,漕银漕粮盐铁等税收和战备物资的必经之途。
一开始觉得是偶然,可后来刺史换了,监察使换了,通淤修渠的银子已拨了下去,还是不断有官船翻侧。
那就明显有问题了。
淮南江南一带,还临近靖王封地。
皇帝欲遣钦差前往调查处理,可此事何其重要,钦差分量必须极重,且能耐分量忠诚等等需一样不缺,他一时没斟酌好人选。
“传朕口谕,中书省拟旨,着宁王萧迟、安王萧逸为巡南钦差,出京查清并处置通济渠覆船一事。”
皇帝阖上折子,扔了回去。
皇帝不得不将两个儿子撵出京去了。
降降温。
他再趁这段时间布置布置。
说来不服老,但皇帝身体真受不住了。
当天下午,圣旨降下。
“儿臣领旨”
萧迟接过明黄的飞龙纹卷轴,旨到三日内出发,他站了起身,张太监说“三殿下,陛下还有口谕,说让您明日进宫一趟。”
按照约定成俗,圣旨降下当天算一天的,那就是后天就该出发了。
萧迟点点头,吩咐王鉴送张太监出去。
他转头,先扶起跪在他身后的裴月明,裴月明接过圣旨看了眼,递给小文子按规矩供起。
是挺突然的,但怎么说呢,也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
一诧之后,就淡定下来了。
没多久,段至诚周淳葛贤等人陆续赶到,段至诚捋了捋须,“大病一场后,陛下精力远不如前了。”
皇帝是不
喝罢这盏茶, 他立即开始安排部署。
萧逸并没有全力格挡, 而是明进暗退, 他要示弱。
皇帝来势汹汹, 他吸取了上次对萧迟的教训,下手极其快准狠, 萧逸自然是节节败退的。
初时, 萧迟还暗中推波助澜了,但没到一旬, 他皱眉,立马收手。
萧逸这是要以退为进。
没错。
萧逸面上温和, 实际手段干脆利落,他收敛锋芒被皇帝一通狠削,立马就将萧迟凸显出来了。
安王有不支之势, 在他煽动下,不少人露出倒向宁王府的趋势。
皇帝的忌惮对象换成了萧迟。
提萧逸,压萧迟,平衡两党。
两党趋向平衡了, 可朝堂已经动荡起来, 萧逸率先向萧迟出手, 萧迟立马反击。
斗得是火花四溅。
局势很紧绷,一个压下去了,另一个又冒起头,按下葫芦又起瓢。
京城动荡不休, 余波连连,为了自保,不少人不得不站队了,越演越烈。
另外,朝中斗法连连,炮灰很多,人心惶惶。
胶着着,紧绷着,中立党受不住了,纷纷上折,求皇帝立新太子吧。
不立真不合适了
紫宸宫,御书房。
皇帝搁下笔,用力闭了闭眼睛,仰起头,靠在御座椅背顶上,张太监赶紧挥手,让按摩太监悄悄上前,给皇帝按压眼部穴道。
年纪大了,奏折和事情却越来越多,每每深夜方才安歇,皇帝视物越来越容易模糊,看一阵子,就受不住了。
颜琼陈平等心腹开始轮流常驻外书房,帮助皇帝整理奏折,协助理事。
御书房很静谧,侍立的人很多,却听不到一点呼吸声,仅闻很轻微的奏折翻动声响。
一一翻过奏折,分门别类,不算重要的写下意见条子夹在里头。另外这几天,还多了一项工作,统计。
统计请求立太子的奏折。
良久,翻动奏折的声音停了,颜琼和陈平对视一眼,互相眼神交流一阵,最后颜琼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两步。
皇帝睁开眼睛。
“陛下。”
颜琼轻声禀“今日有八十一封奏折,奏请陛下册立东宫,有参知政事梁文锡,中书右丞罗传芳,左都御史吴宏钦,”
这些都是一直中立的三省重臣,甚至有三朝元老,以及仇崇等掌兵武将。
很多了,大家都受不住了,连续多日,越来越多人上折说,不立太子真的不合适的。
颜琼垂首,须臾,上首声音“下去罢。”
“是。”
颜琼陈平赶紧下去了。
脚步身渐远,气氛却未曾因此稍松下来,反而越来越紧绷。
皇帝盯着眼前一大摞的明黄奏折,大怒,骤一推,“噼里啪啦”连同笔架都统统翻侧落地。
“放肆”
他怒不可遏。
皇帝并不想立太子,也并不打算立太子,可如今局势压力却越来越大,他恼极了。
他要不要立太子,什么时候立,立谁,只有他一个人能做主
皇帝盛怒之下,眼前一黑,晕了晕,一头栽倒。
“陛下”
张太监等人大惊,赶紧冲上前去,“御医,御医,快叫御医”
如今御医已是紫宸宫常驻,张太监架着皇帝放在侧边的榻上,御医已背着药箱冲进来。
赶紧打开药箱拿出针包,连连施针,又揉搓按压,皇帝这才醒转。
头疼欲裂。
皇帝犯病已不是第一次,最近越来越频繁,看张太监小心翼翼伺候皇帝服了药后,御医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
“禀陛下,头风之疾,且忌怒疲。”
“陛下先前重病一场,本就需要长期调养,可如今不亚于雪上加霜。”
到底是年纪大了,恢复能力本就不可能如年轻的时候。皇帝年头那场大病损伤了根本,不动气,不劳神,认认真真调养几年,还能补上个七八成。
可现在这样。
不说调养了,皇帝身体状况是急转直下。
御医不得不隐晦提醒“若长此以往,恐损元寿甚巨。”
这已经很含蓄了,皇帝这是头疾,真的很难说会不会明日一个暴怒,就此直接倒下了。
就算不倒下,继续这样下去,命也不长了。
真不行。
渐渐入夜了。
小太监轻手轻脚把灯燃起,然后罩上一层厚纱,让光线更加柔和。
室内落针可闻。
御医说完之后,借口调整药方退下了,就剩张太监等人含胸弯腰低头站着。
一动不动,就听见滴漏滴滴答答。
晕黄的烛光下,皇帝斜靠在短榻上,脸色阴沉,动也不动,他两颊微微下垂,颜面罩上一层灰色,短短几个月,像老了十年。
良久,他抬了抬眼皮子,将视线投在御案上最左侧,放他批过但待定的折子位置。
那里只有一封折子。
“把折子取过来。”
张太监轻手轻脚,赶紧取了,递到皇帝手里。
皇帝翻了翻,这是淮南道上的折子。
是淮南道监察使和泗州刺史的联名上奏,漕粮官船行至运河通济渠段,官船翻侧,漕粮落水被毁。
从前年至今,已经是第二十一起。
运河是南北运输登车最重要通道,漕银漕粮盐铁等税收和战备物资的必经之途。
一开始觉得是偶然,可后来刺史换了,监察使换了,通淤修渠的银子已拨了下去,还是不断有官船翻侧。
那就明显有问题了。
淮南江南一带,还临近靖王封地。
皇帝欲遣钦差前往调查处理,可此事何其重要,钦差分量必须极重,且能耐分量忠诚等等需一样不缺,他一时没斟酌好人选。
“传朕口谕,中书省拟旨,着宁王萧迟、安王萧逸为巡南钦差,出京查清并处置通济渠覆船一事。”
皇帝阖上折子,扔了回去。
皇帝不得不将两个儿子撵出京去了。
降降温。
他再趁这段时间布置布置。
说来不服老,但皇帝身体真受不住了。
当天下午,圣旨降下。
“儿臣领旨”
萧迟接过明黄的飞龙纹卷轴,旨到三日内出发,他站了起身,张太监说“三殿下,陛下还有口谕,说让您明日进宫一趟。”
按照约定成俗,圣旨降下当天算一天的,那就是后天就该出发了。
萧迟点点头,吩咐王鉴送张太监出去。
他转头,先扶起跪在他身后的裴月明,裴月明接过圣旨看了眼,递给小文子按规矩供起。
是挺突然的,但怎么说呢,也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
一诧之后,就淡定下来了。
没多久,段至诚周淳葛贤等人陆续赶到,段至诚捋了捋须,“大病一场后,陛下精力远不如前了。”
皇帝是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