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暖和起来, 沈来秋把村里的、庄子里的、以及皇帝赏赐的那些好地,种了上了水稻, 大麦,大豆等常吃的粮食, 等收获了的时候, 光是粮食就能赚他们一家十年的口粮钱。
    沈黎没有少爷脾气, 跟着他爹在田里种地,但是沈来秋心疼他,不叫他总是下地。
    “你以后不缺吃, 不缺穿,不用这样辛苦,我是做惯了活的。”沈来秋把沈黎抱到田埂上,叫沈黎一边吃果子一边瞧着他种地。
    沈黎确实不喜欢下田,如果他穿越过来的身份是个世家子弟, 他是不会下地种田的。但是他依然是个农家子, 他爹是农民, 哪怕现在家里田地钱财都很多,也改变不了这个本质。他爹是农人, 他自然不会是什么贵族。
    吃完果子,他爹叫沈黎给他拔去正在吸他的血的蚂蝗。这种东西在田地里特别多,而且吸人血的时候悄声无息的, 又恶心又烦人。沈黎看着他爹腿上的小疙瘩和细细密密的血洞, 就特别想念现代的长筒胶鞋, 有的地方也叫胶靴。
    沈黎在现代没有种过地, 如果他种过,就会知道穿着胶鞋种地特别不透气,能在春天的时候就把腿上都悟出痱子来。不过穿着胶鞋种地确实比不穿好,至少不用在腿上裹着厚厚的麻布来防止被毒蛇咬到,不至于被毒虫或者蚂蝗叮咬。
    山地种上葛根,苎麻,茶树,还有枸杞。都是上好的经济作物,尤其葛根,根部值钱,茎可以编制篮子,或者做绳子,抽出纤维还可以织布。苎麻也可以做成麻布,就是工序有点多,但是古人不怕工序多,苎麻价格不算昂贵,但是种植一点都不麻烦,所以多的是人家种。等时机成熟了,再拿到布庄卖掉,也是一个进项。
    沈来秋没有种过茶树,镇子上有人懂,沈来秋就把人请来了,在山脚下搭了一座像模像样的茅草屋子,能遮风挡雨,能休息,一间卧室,一间堂屋,一间厨房。那人是专门种茶叶的行家,一般人请不动他,就是听说过沈来秋做肥皂的名头,才觉得同是技术人员,可以帮个忙。当然,沈来秋给的工钱也是极好的。
    枸杞是沈黎在行商手里进货来的,他碰巧看到有南边的商人手头上有好几株枸杞树,就都收来了。这东西在沈家村或者清河县都不多,枸杞是好东西,以前沈黎在现代经常会买些回来泡茶喝。这种灌木类的植物,做篱笆也挺好,就是怕村里有鸡过来啄食,所以还是种在山上吧。
    “你这收获了,不知道能赚多少钱”族长好奇地问道。
    “一斤可以卖十几文吧,这东西好养,族里要是愿意种,我下次叫那南商多带些过来,想买的现在可以过来告诉我爹。”沈黎回答道。
    族长一听一斤十几文钱,肃然起敬,好东西啊,可以种。
    “这个上边长啥样的果子”
    “红色的小果子,摘起来不太方便。红色,而且很甜,可以泡茶,也能入药。”
    沈黎拿出南商送他的枸杞,给族长过目,族长捻起一小颗,尝了尝。味道有些像他年轻那会儿走南闯北吃到的葡萄干,但是又不太一样。
    “好东西我家也种得”
    族长愿意种,那村里都得跟着种了。沈黎就是单纯觉得山地空着浪费了,钱如今够花,对于他来说,支配这一大片地怎么种植是一种快乐。
    等差不多种完地了,整个春天差不多也过去了。沈家村的炊烟从来没有断过,因为熬制皂液,做豆腐都需要大量薪柴。这时候村人就特别庆幸这附近的山头都是沈家村的,去砍柴划草来烧火用不会有别的村争抢。
    不过,沈黎跟沈来秋说了,山上的树不可以没有节制地砍伐,否则留给后辈的只能是荒山了。这时候山上啥都不多,就是树多,好多人仍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族长发话了,得听沈黎的小树不给砍,得砍大树的废枝丫,一户人家砍了树,春天就得种点补回去
    族长人老了,可是不糊涂。沈黎这个孩子,在他们村里以前不显山不露水的,如今成长为一个连皇帝都嘉奖的人,可见他说话是有根据的,只是他们这样的白丁,不懂罢了。不懂没事,愚人只需要听从智者教导行事,哪怕不会有大出息,只要别做出错事便可以了。
    沈黎得知族长这样推崇自己的决定,怀疑族长是不是对自己有超级厚的滤镜。但是族长愿意约束族人,这是好事。因为这项决定,沈家村的村人甚至养成了没事就去自己的山头种点树的习惯。其他村的人看到了,居然也有样学样地种树。
    “他们村发达了跟着他们村学准没错”
    这倒是沈黎没有想到的结果,种树不是什么坏事。村人出于小孩子爱吃果子,大部分人种的是枣树、梨树、桃树和柿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古代发家实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梨花树下梨花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梨花树下梨花酒并收藏古代发家实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