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也罢, 就随你去看看。“司马光跟在他身后,对挡在他面前的人说了声“接过”,就站在了乌隗达面前。
他们两人, 一个年纪有五十了,另一个看着也有三十多, 周身气度不俗, 站在他们摊子上颇有些格格不入, 惹得章初捅了捅他哥的胳膊, 小声道“他们肯定有钱。”
“那不一定, 看起来像是读书人。读书人没做官,都很清贫的。”章源忍不住说, “这生意怎么跟掌柜的说的差这么多,都半天才几个人过来啊”
章源有些着急。
因为林雍下午回来的时候跟他们说,把东西卖完了才能收摊, 没卖完就一直卖。
要按照他们现在的速度卖下去, 恐怕通宵都不一定能卖完吧。
他们也很着急, 但干着急没用。
“何小树他们动作可真慢,半天都没招几个人来。“章源抱怨道。
“要什么自个儿进去拿。”两人还没开口,乌隗达就往身后一指。
“我们要一份你刚才的羊排还有什么呢”司马光身边的男人,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苏轼。他为父亲守孝,多年不曾踏足京都, 如今三年期满,好不容易回来,先是得知好友王安石升了参知政事, 主管改革事宜,本来是个好事,但偏偏又碰上了两个好友政见不合而决裂,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唯有用美食解忧了。
他凑到乌隗达身边,弯下腰去看桶里的肉。
里头的东西堆的乱,苏轼用手拨拉了一下,分辨出除了羊肉还有猪肉、牛肉,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带骨头肉,跟他平时吃的还不大一样。
烤串么,他吃过。
像这种大块的烤肉,他也吃过。
但是后者要比前者少见的多,一来是本钱贵,二来是要想做的好吃不容易,既要入围,又不能太老太柴,对火候的掌控可以说要到精准的地步。
胡人好吃肉,特别喜欢以火炙烤,想必做这个烧烤,肯定别有一番滋味。
苏轼还没吃过胡人烤的肉呢,牛羊猪肉各挑了一块叫乌隗达烤着,拉着还在生气的司马光走进了店里。
“君实消消气,晚上我请你一饱口福。”司马光并不是苏轼这么重口腹之欲,看着也是兴趣缺缺的模样,摇头让苏轼自个儿选便是,但苏轼说什么也不应,非要叫他选,“既然是我请老哥吃,那老哥就该赏个脸,随便挑几样。”
司马光叹了口气,笑了,“你啊,还是老样子。”
苏轼摸着唇上短须,哈哈笑了声,在几个桌台前转悠。
“这紫瓜要如何烤”他在茄子前停下来,摸着下巴思索做法,但百思不得其解。
王鄞走过来道,“这紫瓜与蒜蓉相配,乃绝妙,先生不如试试”
“蒜蓉想象不出,那我就拿一个。”
苏轼走了一圈,把店里所有的串儿都拿了两串,满满当当的一篮子递给王鄞,叫他算账,再加上外头的牛羊猪肉排,共花了二百多文钱。
这吃好吃的东西,花出去的钱,就不能叫花钱,这叫享受。
苏轼找了张空桌,笑眯眯道“我离京三年,久不见君,不如趁这个机会,和我说说。”
提到这个,司马光就叹气。
”也没什么好说的,琐事我二人书信里也说尽了,剩下的你也都见到了。”自从王安石任了参知政事,司马光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倒不是说他被下了绊子,而是他们这批不支持改革的政派,不被官家信任。
“如今官家只信王安石一个,他说风是雨那就是雨,我们这些老臣的话,他一概不听,只当我们老家伙了,观念陈旧,阻他锐意进取之路。可子詹,你今日早朝,可听到他说的什么话”司马光长长叹了口气,“他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当真能不为所动么”
“去年京都大雨连着地震,淹了城外多少良田,今年米粮钱都跟着上涨,要不是天子脚下,都不知会多少人家破人亡,沦为流民,这不该畏惧咱们老祖宗定下的规矩,都守了多少年了,到他王介甫这就成了糟粕,该推了重来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你就说这青苗法,任凭他说的天花乱坠,可哪有公家出面,拿赈灾用的粮库来做那借债之事国库虽然空虚,但该做的是削减开支,让老百姓各行其职,只有万民富了,咱们国库才能充盈,而不做这等、这等”
司马光又叹气,他原是想说小人之术,但想到王安石为人,又说不出这话。
苏轼安抚道,“君实莫要着急,这法令才刚推出,说不得过段时间,就能见了它的好。”
司马光冷哼一声,“过段时间恐怕都要大乱了,难不成我们眼见着会出事儿,还非要等出了事再去补救么”
苏轼道,“可君实也说了,介甫得官家青眼,不愿听你们所言,那就只能等他出了差错,再行上奏弹劾。”
“说到这,听闻令弟在三司条例司里也不如何痛快啊。”司马光摸着胡子,沉声道。
“也罢, 就随你去看看。“司马光跟在他身后,对挡在他面前的人说了声“接过”,就站在了乌隗达面前。
他们两人, 一个年纪有五十了,另一个看着也有三十多, 周身气度不俗, 站在他们摊子上颇有些格格不入, 惹得章初捅了捅他哥的胳膊, 小声道“他们肯定有钱。”
“那不一定, 看起来像是读书人。读书人没做官,都很清贫的。”章源忍不住说, “这生意怎么跟掌柜的说的差这么多,都半天才几个人过来啊”
章源有些着急。
因为林雍下午回来的时候跟他们说,把东西卖完了才能收摊, 没卖完就一直卖。
要按照他们现在的速度卖下去, 恐怕通宵都不一定能卖完吧。
他们也很着急, 但干着急没用。
“何小树他们动作可真慢,半天都没招几个人来。“章源抱怨道。
“要什么自个儿进去拿。”两人还没开口,乌隗达就往身后一指。
“我们要一份你刚才的羊排还有什么呢”司马光身边的男人,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苏轼。他为父亲守孝,多年不曾踏足京都, 如今三年期满,好不容易回来,先是得知好友王安石升了参知政事, 主管改革事宜,本来是个好事,但偏偏又碰上了两个好友政见不合而决裂,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唯有用美食解忧了。
他凑到乌隗达身边,弯下腰去看桶里的肉。
里头的东西堆的乱,苏轼用手拨拉了一下,分辨出除了羊肉还有猪肉、牛肉,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带骨头肉,跟他平时吃的还不大一样。
烤串么,他吃过。
像这种大块的烤肉,他也吃过。
但是后者要比前者少见的多,一来是本钱贵,二来是要想做的好吃不容易,既要入围,又不能太老太柴,对火候的掌控可以说要到精准的地步。
胡人好吃肉,特别喜欢以火炙烤,想必做这个烧烤,肯定别有一番滋味。
苏轼还没吃过胡人烤的肉呢,牛羊猪肉各挑了一块叫乌隗达烤着,拉着还在生气的司马光走进了店里。
“君实消消气,晚上我请你一饱口福。”司马光并不是苏轼这么重口腹之欲,看着也是兴趣缺缺的模样,摇头让苏轼自个儿选便是,但苏轼说什么也不应,非要叫他选,“既然是我请老哥吃,那老哥就该赏个脸,随便挑几样。”
司马光叹了口气,笑了,“你啊,还是老样子。”
苏轼摸着唇上短须,哈哈笑了声,在几个桌台前转悠。
“这紫瓜要如何烤”他在茄子前停下来,摸着下巴思索做法,但百思不得其解。
王鄞走过来道,“这紫瓜与蒜蓉相配,乃绝妙,先生不如试试”
“蒜蓉想象不出,那我就拿一个。”
苏轼走了一圈,把店里所有的串儿都拿了两串,满满当当的一篮子递给王鄞,叫他算账,再加上外头的牛羊猪肉排,共花了二百多文钱。
这吃好吃的东西,花出去的钱,就不能叫花钱,这叫享受。
苏轼找了张空桌,笑眯眯道“我离京三年,久不见君,不如趁这个机会,和我说说。”
提到这个,司马光就叹气。
”也没什么好说的,琐事我二人书信里也说尽了,剩下的你也都见到了。”自从王安石任了参知政事,司马光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倒不是说他被下了绊子,而是他们这批不支持改革的政派,不被官家信任。
“如今官家只信王安石一个,他说风是雨那就是雨,我们这些老臣的话,他一概不听,只当我们老家伙了,观念陈旧,阻他锐意进取之路。可子詹,你今日早朝,可听到他说的什么话”司马光长长叹了口气,“他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当真能不为所动么”
“去年京都大雨连着地震,淹了城外多少良田,今年米粮钱都跟着上涨,要不是天子脚下,都不知会多少人家破人亡,沦为流民,这不该畏惧咱们老祖宗定下的规矩,都守了多少年了,到他王介甫这就成了糟粕,该推了重来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你就说这青苗法,任凭他说的天花乱坠,可哪有公家出面,拿赈灾用的粮库来做那借债之事国库虽然空虚,但该做的是削减开支,让老百姓各行其职,只有万民富了,咱们国库才能充盈,而不做这等、这等”
司马光又叹气,他原是想说小人之术,但想到王安石为人,又说不出这话。
苏轼安抚道,“君实莫要着急,这法令才刚推出,说不得过段时间,就能见了它的好。”
司马光冷哼一声,“过段时间恐怕都要大乱了,难不成我们眼见着会出事儿,还非要等出了事再去补救么”
苏轼道,“可君实也说了,介甫得官家青眼,不愿听你们所言,那就只能等他出了差错,再行上奏弹劾。”
“说到这,听闻令弟在三司条例司里也不如何痛快啊。”司马光摸着胡子,沉声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