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寄望·千江夜雪(八) (1/2)
这场氏族内乱, 让顾氏永远失去了嫡系第七子, 其佩剑劫音, 断成十二截。
后来流落边塞的二十年里,这些断剑碎片,被顾十四常年拢在衣襟里护着, 哪怕断口的锋刃,有时会割伤他的胸膛。
直到战乱终止,所有人,包括顾七的尸骨,都回到了顾家。
他们的九姑娘,替他们修刀铸剑的唯一人, 也终于回家了。
顾霖铃踏入被尘封已久的锻造室,片刻不歇开始修补一众亲人残损的武器
第一件,是顾笙月的战刀。
在后来的日子里, 这把战刀又彻底破损过六次, 每一次,都在她手里浴火重生。
破损得最严重的那一年, 刀和人是一起被将士送回来的, 顾笙月浑身鲜血、昏迷中也死死握着刀柄。
她当天开始修补前, 曾仔细数过那刀身之上,共有多少条裂痕。
大大小小的裂纹与缺口,共一百七十二道。
刀尚且如此,遑论是人呢。
荣耀的代价,是鲜血和生命。
后来, 这个道理大概没有人比她更明白,因为岁月流过去,这家族中每一人的武器,她都亲手修补了许许多多次,那些或轻或重的破损口,根本难以准确计数。
顾十四的剑也好,顾十三的阵盘也罢,乃至顾六的银针其上每一个最微小的凹陷、缺口、裂痕都是她在铸器台上,全神贯注、竭尽心力,一点点修补或磨平的。
她总告诉自己务必做到尽善尽美。
在她心里,修好了物,有时宛若修复了人。
好像现在,她要修补的最后一件武器,是顾七的遗物,劫音。
这一支剑她修了足足十年,耗尽了心血。
用最好的灵材,将断口处重新熔铸接续,经年累月慢慢打磨她想让这把剑看起来,同原来一模一样。
当剑身重新恢复锋利雪亮,她抱剑踏出门外,十四坐在院中槐树下,已等候数年。
两人共同无言注视着修补好的剑。
可他们都明白剑可以修好,人却永远回不来了。
她亲手将劫音系在了顾十四背后自此,家中剑修里最小的一个孩子,将毕生背负着两把剑活下去,到死为止。
“以后,它就靠着你了。”
那一年顾十五都还未曾拜入顾氏,因此也没有人料到,很久以后,同样的场景再现了,某种和昔年相似的信念传承下去,伴着本该葬入墓穴的荣耀,共同压在这个家族里、真正的最后一人身上。
经受了这场内乱浩劫的洗礼,族中的每个人都有了变化
比如,以前争强好胜的顾十四,如今更寡言、也更刻苦,又如顾十三,终于弃了原先三心二意的性子,开始专注于阵修之道。
顾霖铃却觉得,自己和最初相比,没有太大的不同,还是常常对人灿烂笑着。
若非要说改变了什么,就是屋中一角,多了一座凤珠玲珑塔,每日都由她亲手小心擦拭。
那些年,顾十三亦亲眼目睹过她擦拭玲珑塔的样子,知道她对此物有多么珍重爱惜。
何况凤娘已死,她生前又不曾传下过什么遗物,凤珠塔算是她留给生者仅剩的念想了要说不舍得,他们三人里,没有人真正舍得。
顾霖铃不愿卖塔,完全在他意料之中,可是他想
您不舍得的,仅仅是一座塔吗
自顾氏这座大厦倒塌,他眼中见了许多不平事,一开始还要郁愤不甘,恨不得与某些人同归于尽现在,家中人或死或散,他却完全看开了
管它什么信念道义荣耀辉煌和性命一比,连修真界里最重视的修道前途也算不上什么,活着就够了,哪怕是卑贱苟活。
如今,家里就剩他们三个了,哪怕再失去任何一个人,也是绝对不可承受的。
事到如今,除去一死之外,他们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也没什么不能舍去。
顾十三甚至大逆不道地暗自想过
卖塔又如何、卖剑又如何即便卖了姓名、卖了尊严又算得了什么
要他看,卖空了才好
卖得干干净净的,也将过去的一切事情都忘得干干净净
荣耀和屈辱一同忘记,以后抛开这个破败的氏族,去无人打搅的偏僻地方安顿下来,过最普通平凡的日子,直到各自埋入黄土。
可顾十三知道,顾霖铃和他不一样
她自始至终放不下她是身心皆属顾氏的人,骨和血已融在那片土地里。
别人希望顾氏不亡,是企盼保住一份荣华富贵。
她不是,她在暗自企盼一个公道。
尽管她从来不说出口,可顾十三很明白,她不甘心。
并非不甘心跌落泥土尘埃,而是不甘心昔年用血换来的荣光被玷污,不甘心那些逝去的人被平白诋毁以至人死如灯灭的现在,她本应看破一切并过上新的生活,却依旧放不下。
不肯离开这片泥淖,执意留守在这片冰冷的祠堂外头,一厢情愿陪伴着逝去的亡灵。
可这天下哪里来的公道呢成王败寇,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世人奉你为圣贤,你就是圣贤;世人唾你为盗匪,你就是盗匪。
人间没有永恒的英雄,亦没有不坠的荣光,他们的血,全白白流了。
顾西游心中徒生浓重的无力感。
他也不知随手抄起了什么,狠狠向冯宿砸过去,怒骂着“滚吧”
这奸猾的商人脸上快要得逞的喜意还没褪去,骤然被这么一砸,骇得蹿出老远,连用以装风雅的折扇也掉在了地上。
他忙捡起东西,骂了句“不知好歹”,因怕顾十三发疯动了真格,胆小如他,竟急步逃出了门。
等走到大街上他才重新摆开富商的作态,心中鄙夷道
现在不肯卖往后有的是来求你大爷我的时候
那头顾十三吓跑人后,宅子内气氛陷入沉闷的安静。
顾归尘是嘴笨,有话想说却不知该怎么说,顾霖铃是该说的话都已说尽了,顾西游是没心情再说任何话。
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正午。
顾霖铃难得去外头街市上买了几条鱼回来,炖汤并煎炸,又清炒了几样小菜,还蒸了顾归尘极喜欢的糯米糕。
兄弟姊妹十九个里头,顾霖铃是唯一擅长厨艺的,因她本是凡尘出身的人,还是没有姓氏的贱籍,后来一系列机缘巧合下,才随凤娘拜入顾氏,并赐了姓。
且由于她祖籍在南陆,因而会做的都是江南菜系,口味鲜甜咸香,不过近年在西江住得久了,倒对当地的各色辣椒们渐渐适应了。
往年在中域顾氏的时候,因族规限制,嫡系居住的祖地内,是万万不准开凡间灶火的,也不许吃凡火烹制的、有“杂质”的食物。
可一旦出了祖地,到外头玩耍去了,便大可放开了吃喝。
众兄妹在外界也有一两处瞒着长辈置下的秘密聚会地,有山有水有屋舍,还没有古板的族老来限制他们的自由。
顾霖铃常爱在这些地方,托人养些鸡鸭鱼,种下些小菜,以便有空来玩时,可为众人下厨。
那些欢闹日子,而今回想起来,每每恍若隔世。
后来,他们流落到西江,成日在死生间奔忙,顾霖铃亦很少下厨了,顶多在重要的节日里又恰逢她得空,才会进厨房做桌简单的菜。
今天一反常态下厨,自然是为了安抚两个弟弟,缓和三人间紧张的气氛。
可三人也都知道,吃完这顿饭,顾霖铃必会马不停蹄赶去怀泽郡,只为那一扇屏风。
虽心底都怀念过往同桌而食的温馨日子,可这难得的一餐饭,三人最开始却食不知味
顾十三埋着头,单手点着筷子尖在数米;顾霖铃吃了几口白饭后就看着满桌菜愣在那里。
还好顾归尘从来是看不得哥哥姐姐们吵架的,于是打头阵,端起碗仰起脖子,咕噜咕噜喝了两海碗鱼汤,喝到肚里完全撑住,噎出个鱼汤味的嗝儿。
这把另外两人都给逗笑了。
顾十三是肩膀一抖在噗嗤闷笑,顾霖铃是手背掩口轻轻笑两声。
凝滞的气氛终于松动了些。
三人开始互相给对方夹爱吃的菜。
顾霖铃还仔细替两人拆了鱼,替十三盛了汤,并将炸好的糯米糕沾满红糖粉后搁在了顾归尘的碗沿。
顾归尘啊呜啊呜一口一个金黄且脆的糯米糕,叽咕叽咕忙着嚼到话说不连牵。
这时候的他,还对被封尘在脑海深处的汐河畔童年岁月没有记忆,可味觉偏好竟依凭本能保存了下来
旁的菜系他也不是没同哥哥姐姐们一起外出吃过,可他还是最喜欢九姐姐做的江南菜,并且深深喜爱南方的种种甜口小点心。
洛朝在一旁看他吃得贼香,简直怀疑现实里的顾归尘味觉缺失了,毕竟那家伙从来在各类美食面前毫无动容之色,甚至隐隐露出过嫌弃。
还是说,他吃不惯北岭风味的东西,只喜欢江南菜品
洛朝托住下巴,在旁看他扒饭时和鸡崽啄米一样,小口小口吃得极仔细,感到很唏嘘,心道还是这时候更可爱啊
三人吃饭时话说的不多,偶尔有人低笑几声,谈点街头趣闻,都心照不宣避开了某些沉重话题。
结果,洛朝看了许久,竟然感到饿了。
他向来不是会委屈自己的人,火速去街上买了一大摞小零食回来
西江当地的街头美食,全是辣口或是酸口,吃起来极有味道。
买完吃食回来,发现三人已经在收拾桌案了每道菜都吃得很干净。
顾霖铃嫌弃另两人笨手笨脚,不让他们来帮着洗碗碟,将两人赶出了厨房。
结果顾归尘跑出几步又给她叫回来了。
她弯下腰,给顾归尘身上挂了个蓝色布兜,将案头剩下的糯米糕一半是炸的、一半是蒸的,全蘸好了红糖粉与豆沙浆,分开包在两片洗净的长芦苇叶里,完了仔细装进蓝布兜,配了个竹签子,让他随时方便戳来吃。
顾归尘欢欢喜喜跑去找十三分享点心,可惜十三不爱吃甜的,戳了一个后就作罢了。
顾十三看他傻呵呵的样子,开始抓紧这娃娃年纪还小、性子还没定型的机会,教导顾归尘一些人生道理。
顾归尘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看到顾西游懒懒靠着木柱、双手枕着后脑勺望天感慨。
他嘴巴里叽里咕噜,边吃糕边听课,眨巴着黑白分明的眼,听得半懂不懂。
洛朝也坐在旁边石阶上,一边啃辣口的卤鸭脖,一边看得笑死了。
可顾十三其实很忧心,他空出一只手敲敲顾归尘的脑袋,语重心长的
“十九啊,你可别再学十四了。”
顾归尘被米糕粘住了牙齿,含糊着声音问为什么。
这些年头,他们谈及逝人,心态已然非常平静了,甚至乐得打趣
“你看十四,他到临了都没找着道侣。”
谁料顾归尘疑惑着反问,“可你也没找着呀”
接着数道起来,将家中人从小到大全过了一遍,发现不仅十四十三,如四姐姐、二姐姐等人,全没成过婚。
九姐姐据说以前成过亲,可好像后来又不作数了。
顾十三听着他念叨,心里一咯噔
完了,这一家子男的女的全是光棍,哪里找来个正面例子
于是只好老生常谈,将家中唯一一对伉俪情深的长辈,顾氏家主和凤娘的爱情故事,又念叨了一遍。
这话顾归尘早听得耳朵起老茧了,因此心不在焉的,专心啃他的糯米糕。
顾西游看他这满不在乎的样子,就很着急
“你这个样儿,何年马月的能成家呀”
顾十三痛心疾首的,“叫我和你九姐怎么能放心”
岂料顾归尘再次眨着眼,迷惑反问“可你也没成家呀”
他甚至搬出了族规里“长幼有序”之说,一般长兄长姐们不成亲,下面的弟弟妹妹是不能越过去的。
顾十三“”
他一时竟找不到话来反驳,愣在那里。
算了,还是换个话题吧。
他盯着屋檐长吁短叹,语调更沉重了些
“叫你别学十四,找不找道侣倒是
后来流落边塞的二十年里,这些断剑碎片,被顾十四常年拢在衣襟里护着, 哪怕断口的锋刃,有时会割伤他的胸膛。
直到战乱终止,所有人,包括顾七的尸骨,都回到了顾家。
他们的九姑娘,替他们修刀铸剑的唯一人, 也终于回家了。
顾霖铃踏入被尘封已久的锻造室,片刻不歇开始修补一众亲人残损的武器
第一件,是顾笙月的战刀。
在后来的日子里, 这把战刀又彻底破损过六次, 每一次,都在她手里浴火重生。
破损得最严重的那一年, 刀和人是一起被将士送回来的, 顾笙月浑身鲜血、昏迷中也死死握着刀柄。
她当天开始修补前, 曾仔细数过那刀身之上,共有多少条裂痕。
大大小小的裂纹与缺口,共一百七十二道。
刀尚且如此,遑论是人呢。
荣耀的代价,是鲜血和生命。
后来, 这个道理大概没有人比她更明白,因为岁月流过去,这家族中每一人的武器,她都亲手修补了许许多多次,那些或轻或重的破损口,根本难以准确计数。
顾十四的剑也好,顾十三的阵盘也罢,乃至顾六的银针其上每一个最微小的凹陷、缺口、裂痕都是她在铸器台上,全神贯注、竭尽心力,一点点修补或磨平的。
她总告诉自己务必做到尽善尽美。
在她心里,修好了物,有时宛若修复了人。
好像现在,她要修补的最后一件武器,是顾七的遗物,劫音。
这一支剑她修了足足十年,耗尽了心血。
用最好的灵材,将断口处重新熔铸接续,经年累月慢慢打磨她想让这把剑看起来,同原来一模一样。
当剑身重新恢复锋利雪亮,她抱剑踏出门外,十四坐在院中槐树下,已等候数年。
两人共同无言注视着修补好的剑。
可他们都明白剑可以修好,人却永远回不来了。
她亲手将劫音系在了顾十四背后自此,家中剑修里最小的一个孩子,将毕生背负着两把剑活下去,到死为止。
“以后,它就靠着你了。”
那一年顾十五都还未曾拜入顾氏,因此也没有人料到,很久以后,同样的场景再现了,某种和昔年相似的信念传承下去,伴着本该葬入墓穴的荣耀,共同压在这个家族里、真正的最后一人身上。
经受了这场内乱浩劫的洗礼,族中的每个人都有了变化
比如,以前争强好胜的顾十四,如今更寡言、也更刻苦,又如顾十三,终于弃了原先三心二意的性子,开始专注于阵修之道。
顾霖铃却觉得,自己和最初相比,没有太大的不同,还是常常对人灿烂笑着。
若非要说改变了什么,就是屋中一角,多了一座凤珠玲珑塔,每日都由她亲手小心擦拭。
那些年,顾十三亦亲眼目睹过她擦拭玲珑塔的样子,知道她对此物有多么珍重爱惜。
何况凤娘已死,她生前又不曾传下过什么遗物,凤珠塔算是她留给生者仅剩的念想了要说不舍得,他们三人里,没有人真正舍得。
顾霖铃不愿卖塔,完全在他意料之中,可是他想
您不舍得的,仅仅是一座塔吗
自顾氏这座大厦倒塌,他眼中见了许多不平事,一开始还要郁愤不甘,恨不得与某些人同归于尽现在,家中人或死或散,他却完全看开了
管它什么信念道义荣耀辉煌和性命一比,连修真界里最重视的修道前途也算不上什么,活着就够了,哪怕是卑贱苟活。
如今,家里就剩他们三个了,哪怕再失去任何一个人,也是绝对不可承受的。
事到如今,除去一死之外,他们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也没什么不能舍去。
顾十三甚至大逆不道地暗自想过
卖塔又如何、卖剑又如何即便卖了姓名、卖了尊严又算得了什么
要他看,卖空了才好
卖得干干净净的,也将过去的一切事情都忘得干干净净
荣耀和屈辱一同忘记,以后抛开这个破败的氏族,去无人打搅的偏僻地方安顿下来,过最普通平凡的日子,直到各自埋入黄土。
可顾十三知道,顾霖铃和他不一样
她自始至终放不下她是身心皆属顾氏的人,骨和血已融在那片土地里。
别人希望顾氏不亡,是企盼保住一份荣华富贵。
她不是,她在暗自企盼一个公道。
尽管她从来不说出口,可顾十三很明白,她不甘心。
并非不甘心跌落泥土尘埃,而是不甘心昔年用血换来的荣光被玷污,不甘心那些逝去的人被平白诋毁以至人死如灯灭的现在,她本应看破一切并过上新的生活,却依旧放不下。
不肯离开这片泥淖,执意留守在这片冰冷的祠堂外头,一厢情愿陪伴着逝去的亡灵。
可这天下哪里来的公道呢成王败寇,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世人奉你为圣贤,你就是圣贤;世人唾你为盗匪,你就是盗匪。
人间没有永恒的英雄,亦没有不坠的荣光,他们的血,全白白流了。
顾西游心中徒生浓重的无力感。
他也不知随手抄起了什么,狠狠向冯宿砸过去,怒骂着“滚吧”
这奸猾的商人脸上快要得逞的喜意还没褪去,骤然被这么一砸,骇得蹿出老远,连用以装风雅的折扇也掉在了地上。
他忙捡起东西,骂了句“不知好歹”,因怕顾十三发疯动了真格,胆小如他,竟急步逃出了门。
等走到大街上他才重新摆开富商的作态,心中鄙夷道
现在不肯卖往后有的是来求你大爷我的时候
那头顾十三吓跑人后,宅子内气氛陷入沉闷的安静。
顾归尘是嘴笨,有话想说却不知该怎么说,顾霖铃是该说的话都已说尽了,顾西游是没心情再说任何话。
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正午。
顾霖铃难得去外头街市上买了几条鱼回来,炖汤并煎炸,又清炒了几样小菜,还蒸了顾归尘极喜欢的糯米糕。
兄弟姊妹十九个里头,顾霖铃是唯一擅长厨艺的,因她本是凡尘出身的人,还是没有姓氏的贱籍,后来一系列机缘巧合下,才随凤娘拜入顾氏,并赐了姓。
且由于她祖籍在南陆,因而会做的都是江南菜系,口味鲜甜咸香,不过近年在西江住得久了,倒对当地的各色辣椒们渐渐适应了。
往年在中域顾氏的时候,因族规限制,嫡系居住的祖地内,是万万不准开凡间灶火的,也不许吃凡火烹制的、有“杂质”的食物。
可一旦出了祖地,到外头玩耍去了,便大可放开了吃喝。
众兄妹在外界也有一两处瞒着长辈置下的秘密聚会地,有山有水有屋舍,还没有古板的族老来限制他们的自由。
顾霖铃常爱在这些地方,托人养些鸡鸭鱼,种下些小菜,以便有空来玩时,可为众人下厨。
那些欢闹日子,而今回想起来,每每恍若隔世。
后来,他们流落到西江,成日在死生间奔忙,顾霖铃亦很少下厨了,顶多在重要的节日里又恰逢她得空,才会进厨房做桌简单的菜。
今天一反常态下厨,自然是为了安抚两个弟弟,缓和三人间紧张的气氛。
可三人也都知道,吃完这顿饭,顾霖铃必会马不停蹄赶去怀泽郡,只为那一扇屏风。
虽心底都怀念过往同桌而食的温馨日子,可这难得的一餐饭,三人最开始却食不知味
顾十三埋着头,单手点着筷子尖在数米;顾霖铃吃了几口白饭后就看着满桌菜愣在那里。
还好顾归尘从来是看不得哥哥姐姐们吵架的,于是打头阵,端起碗仰起脖子,咕噜咕噜喝了两海碗鱼汤,喝到肚里完全撑住,噎出个鱼汤味的嗝儿。
这把另外两人都给逗笑了。
顾十三是肩膀一抖在噗嗤闷笑,顾霖铃是手背掩口轻轻笑两声。
凝滞的气氛终于松动了些。
三人开始互相给对方夹爱吃的菜。
顾霖铃还仔细替两人拆了鱼,替十三盛了汤,并将炸好的糯米糕沾满红糖粉后搁在了顾归尘的碗沿。
顾归尘啊呜啊呜一口一个金黄且脆的糯米糕,叽咕叽咕忙着嚼到话说不连牵。
这时候的他,还对被封尘在脑海深处的汐河畔童年岁月没有记忆,可味觉偏好竟依凭本能保存了下来
旁的菜系他也不是没同哥哥姐姐们一起外出吃过,可他还是最喜欢九姐姐做的江南菜,并且深深喜爱南方的种种甜口小点心。
洛朝在一旁看他吃得贼香,简直怀疑现实里的顾归尘味觉缺失了,毕竟那家伙从来在各类美食面前毫无动容之色,甚至隐隐露出过嫌弃。
还是说,他吃不惯北岭风味的东西,只喜欢江南菜品
洛朝托住下巴,在旁看他扒饭时和鸡崽啄米一样,小口小口吃得极仔细,感到很唏嘘,心道还是这时候更可爱啊
三人吃饭时话说的不多,偶尔有人低笑几声,谈点街头趣闻,都心照不宣避开了某些沉重话题。
结果,洛朝看了许久,竟然感到饿了。
他向来不是会委屈自己的人,火速去街上买了一大摞小零食回来
西江当地的街头美食,全是辣口或是酸口,吃起来极有味道。
买完吃食回来,发现三人已经在收拾桌案了每道菜都吃得很干净。
顾霖铃嫌弃另两人笨手笨脚,不让他们来帮着洗碗碟,将两人赶出了厨房。
结果顾归尘跑出几步又给她叫回来了。
她弯下腰,给顾归尘身上挂了个蓝色布兜,将案头剩下的糯米糕一半是炸的、一半是蒸的,全蘸好了红糖粉与豆沙浆,分开包在两片洗净的长芦苇叶里,完了仔细装进蓝布兜,配了个竹签子,让他随时方便戳来吃。
顾归尘欢欢喜喜跑去找十三分享点心,可惜十三不爱吃甜的,戳了一个后就作罢了。
顾十三看他傻呵呵的样子,开始抓紧这娃娃年纪还小、性子还没定型的机会,教导顾归尘一些人生道理。
顾归尘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看到顾西游懒懒靠着木柱、双手枕着后脑勺望天感慨。
他嘴巴里叽里咕噜,边吃糕边听课,眨巴着黑白分明的眼,听得半懂不懂。
洛朝也坐在旁边石阶上,一边啃辣口的卤鸭脖,一边看得笑死了。
可顾十三其实很忧心,他空出一只手敲敲顾归尘的脑袋,语重心长的
“十九啊,你可别再学十四了。”
顾归尘被米糕粘住了牙齿,含糊着声音问为什么。
这些年头,他们谈及逝人,心态已然非常平静了,甚至乐得打趣
“你看十四,他到临了都没找着道侣。”
谁料顾归尘疑惑着反问,“可你也没找着呀”
接着数道起来,将家中人从小到大全过了一遍,发现不仅十四十三,如四姐姐、二姐姐等人,全没成过婚。
九姐姐据说以前成过亲,可好像后来又不作数了。
顾十三听着他念叨,心里一咯噔
完了,这一家子男的女的全是光棍,哪里找来个正面例子
于是只好老生常谈,将家中唯一一对伉俪情深的长辈,顾氏家主和凤娘的爱情故事,又念叨了一遍。
这话顾归尘早听得耳朵起老茧了,因此心不在焉的,专心啃他的糯米糕。
顾西游看他这满不在乎的样子,就很着急
“你这个样儿,何年马月的能成家呀”
顾十三痛心疾首的,“叫我和你九姐怎么能放心”
岂料顾归尘再次眨着眼,迷惑反问“可你也没成家呀”
他甚至搬出了族规里“长幼有序”之说,一般长兄长姐们不成亲,下面的弟弟妹妹是不能越过去的。
顾十三“”
他一时竟找不到话来反驳,愣在那里。
算了,还是换个话题吧。
他盯着屋檐长吁短叹,语调更沉重了些
“叫你别学十四,找不找道侣倒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