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军之事就算是这么定下了。

    此时的京郊大营除了驻扎着狄青麾下的三十万新军之外, 还另有几十万吃白饭不干事的禁军。

    当年寇准筹备演练新军之时,曾经彻底清查过禁军大营里的实员。

    原本理论上应该驻扎有八十万军队的禁军大营里,事实上只有约五十万人生活, 剩下的几十万都是军官们吃的空饷。

    五十万人里, 也只有三十万人满足身为禁军兵员的最低要求是个健壮的壮年男子。

    剩下的二十万,有的老些, 有的弱些, 寇准将他们与新军隔开, 依旧安置在禁军大营里, 薪俸照常发。

    不是他不乐意剔除这些不合格的兵员为国家节省国帑, 实在是他当初清查实员的时候就已经将真正统帅着禁军、拿着兵饷吃饭的三衙武将得罪透了,能够保全性命都多亏了有江湖义士在身边护持,再加上他自己权势滔天。

    想要有其他的什么大动作, 譬如裁军, 那是不可能了。

    于是他只有暂时饮恨,将这二十万人好吃好喝地养起来,以待来日。

    等他莱国公腾出手来,第一个收拾的就是这群冗兵。

    寇准摩拳擦掌地想。

    结果还没等他将手腾出来,先帝皇陵就莫名其妙地被盗了, 他就莫名其妙地被辞官了。

    裁军的重任就落在了赵受益的头上。

    议事堂里,赵受益笑着拍了拍狄青的肩膀“干得漂亮这回先一气将京城的二十万冗兵都裁掉, 缓过一口气来, 再慢慢地裁撤地方军队。”

    狄青道“是臣分内之事。”

    赵受益道“白白养着二十万军队, 得空耗多少粮草银钱这回将他们的薪俸省下来了, 可以直接拿去给蒋平造船。等明年开春,船造好了,正好下水。从今往后,南北水路的通达程度更上一层楼,咱们的日子也渐渐好过起来了。”

    南北通畅就会带来更加发达的贸易,贸易体量一旦上来了,还怕收不上来商税吗

    等商税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足以应付国家所有支出之后,他甚至可以免除天下农税。

    千百年来,未曾听说过哪个朝代、哪位皇帝体恤下民到免除农税的地步。

    他要是真的在有生之年做到了这一步,足可以作为一名千古明君载入史册了。

    此时的议事堂内,除了赵受益和狄青外,还有范仲淹、包拯与庞籍。

    庞籍已经巡视北方回来了。

    赵受益笑着问他“庞卿家,这回去北方,感受如何啊”

    庞籍垂头施礼道“北方民众皆安服教化,只是有些官吏可恶,臣已为陛下德育之。”

    赵受益暗道,成,这一番德育,恐怕年内北方官场都要闻庞色变了。

    他指着包拯道“朕还要委托卿家一件事。包卿马上也要动身去北方了,他不熟悉北方官场,请庞卿家为他写就一封介绍北方州郡官员的指南,等他到了地方,也好有所动作。”

    庞籍疑惑“包御史也要去北方了”

    赵受益笑着点头“对,和狄青一起去。”

    他称呼其他官员的时候,要么是称呼卿家,要么是称呼姓氏加上官职,绝少直呼姓名。

    因直呼姓名是尊长特权,有些不尊重的意味在里面。他虽是个皇帝,但今年也才十七岁,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比他年长,甚至还是先帝朝中旧臣,论起来还是他的长辈。

    他既然要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来,就不好指名道姓地称呼人家。

    但狄青不一样,狄青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而且还是他的表弟。

    表哥直呼表弟的姓名不仅无有不妥,甚至还更显亲近。

    他道“北方多军屯,狄青要去驻军之处考察军队,有体弱身短、不合军人之规的,就地裁撤。至于包卿”

    他笑道“过两天你就知道了。”

    既然要裁撤冗兵,就不能只裁京城里这几十万。

    宋代地方驻军与汴梁里的军队几成犄角之势,大体而言,汴梁城里有多少军队,各地方上的军队之和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数目。

    汴梁城里有二十万亟待裁撤的冗兵,地方上的冗兵只会比这个多不会比这个少。

    只有将地方上的冗兵一并裁了,才能真正将宋朝财政从军费的泥沼中解救出来。

    汴梁里的冗兵是之前被寇准尽职尽责地都挑出来了,还不与新军混住,基本上就不是一个编制了。

    这时候皇帝想要裁军,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从今往后这二十万人的俸禄不再发放,限期搬出军营就结束了。

    地方上可没这个好事,老弱病残与青壮兵员混住,编制也在一起。想要裁军,得先将这些人剔除出来。

    怎么剔除交给地方官员还是叫军队自我肃清

    赵受益都信不过。

    军队肯定不会愿意自我裁员,毕竟多一个兵员就可以从朝廷多支领多一份兵饷,高级军官从中吃拿卡要的机会就多一份。谁会跟钱过不去呢谁会自断财路呢

    听由军队自我肃清的结果,只可能是武官们上书声称我等治下的军队全员皆是精兵劲卒,一个都不能被裁撤。

    而且我们为国家养兵,牺牲实在太多。养兵的耗费实在太大,希望朝廷来年能多给我们拨一些粮草银钱

    赵受益已经受够了各方哭穷,是怎么都不可能再这样给自己找不痛快了。

    而叫地方官员监督裁军

    宋代文武分流,文不知武,绝大多数文官这辈子没摸过刀枪剑戟。叫他们去监督裁军,他们不把自己裁了就不错了。

    必须得从汴梁朝廷中派去一位够身份够分量的武官,才能镇得住各地的兵油子们,把这个军队彻底整治好。

    “裁军一事既然是狄青在朝会上提出来的,由他负责到底理所应当。他又是枢密使,掌天下军政,还领着太后娘娘锻炼新军的差使,自然可以行走各地,阅览军队,裁撤不良。”

    赵受益笑道“说来,咱们能有今日,还真是多亏了太后娘娘。”

    没有刘娥在朝会上装疯卖傻一般的鼎力支持,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这般轻易地将裁军之事定下来。

    说到底,他这个皇帝还是太年轻了,两三年间也很难有什么真正能震慑人心的功绩,也就难以压制朝局。

    他要做什么略微出格的事情,朝堂上的老臣们第一反应就是反对。

    而刘娥不一样,刘娥的资格足够老,经历的风雨足够多。哪怕她已经不管什么正事了,只要她还坐在崇政殿的珠帘后,就是大宋朝廷的定海神针。

    什么时候皇帝的威望能够镇服朝野,什么时候就是珠帘撤去,太后正式还政的时候了。

    范仲淹也笑道“太后娘娘辛苦。”

    赵受益道“朕往后可要加倍地孝敬太后娘娘。”

    在皇帝和太后双管齐下地督促之下,中书省飞快地拟好了裁军的旨意,赵受益直接批准,宣行通过。

    上午才定议了裁军的决策,黄昏之前旨意已经到了京郊大营。

    在得知自己即将失去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后,禁军们坐不住了。

    狄青是将军中将校以上的军官叫来帐中,向他们宣布皇帝即将裁军的事实的。

    将校以上已经算是高级军官了,平时吃空饷、喝兵血的时候也有他们的一份。

    与普通士兵们不同,他们从以往的臃肿军制中所得的利益更多。得到了更多的利益,就更加的难以放下。

    果然,听到皇帝将要裁军之后,一位将校拍案而起“什么裁军”

    狄青点头“没错。诸位所在的部曲都在被裁撤之列,往后整个禁军大营,只会保持现在的新军编号。”

    “难道是要让我们禁军兄弟去喝西北风吗”

    狄青道“这是崇政殿百官的定议,尔等不得有任何异议。”

    “可是,狄大人”那将校面露难色“从来都是好好的,先前莱国公治军的时候也没说要裁撤我们,怎么忽然就说要裁军了呢是否朝中有人在官家面前说了我们什么坏话,叫官家恶了我们呢我们都是粗人,上达不了天听,狄大人身份尊贵,还请狄大人在官家面前替我们说些好话,请官家体恤体恤我们为国养兵的不易”

    狄青不禁暗笑,压根也没有人在官家面前说过什么,是官家自己一心想要裁撤你们的。

    还什么养兵的不易每年朝廷划拨的用度里面,十之七八都用来养兵了。若你们当真为朝廷养出了什么精兵劲卒,这钱花得倒也不怨。结果就养出了这样一群酒囊饭袋,还说什么养兵不易,岂不是要贻笑大方了。

    狄青道“这可就为难我了。官家金口玉言定下来的裁军,怎么可能因我一个人而废止呢,”更何况这裁军还是他自己首先提出来的,“明旨都下来了,此事已成定局,再无更改的余地。诸位不如回去和自己治下的兄弟们都说明此事,从今天开始俸禄都不发了,半月之内要搬出营地,最好从今晚就开始收拾。”

    “狄大人”将校怒道“就算官家要裁我们,也得将过冬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觉三千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觉三千里并收藏大宋仁宗皇帝本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