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王赵爵”公孙策讶然“原来是他这可真是”
这可真是个大麻烦啊
襄阳王赵爵,乃太宗皇帝幼子, 先帝的幼弟。
先帝子嗣艰难, 继位多年未有太子, 当时襄阳王尚在京城, 聪敏自持,笃爱书礼。于是就有一种议论,说不如效太祖太宗兄终弟及故事,以襄阳王为储君,继承大统。
先帝当时没说什么,只是以宋州乃龙兴之地为由, 改为应天府, 又在应天府兴建了祖庙宫殿。
宫殿建成之后, 马上迁了一大批的宗室子弟去应天府居住。
美其名曰, 宗室生齿日繁,汴梁城宫殿不堪居住, 不如迁去应天府, 房子大, 住得更舒坦。
迁往应天府的宗室子弟们, 大多是太祖皇帝与魏王延美之后, 和先帝之间隔了一层,不是亲兄弟, 关系生疏。
唯一一个太宗一系的宗室, 就是襄阳王赵爵。
先帝把自己的亲弟弟远远打发到了应天府, 这么些年从不许他回京, 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什么兄终弟及,朕就要父死子继。尔等一世为臣,休想打朕皇位的主意。
把襄阳王打发到应天之后,刘娥与李妃先后有孕,真宗皇帝终于有后,喜得大赦天下。襄阳王想要回京庆贺,被宋真宗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皇弟啊,好好在应天呆着吧,别总想着回朝结交大臣沽名钓誉了。
结果没过几年,太子薨了。真宗大病一场,眼看着就要不行了。朝中又有大臣进言,不如将襄阳王召回京城,以备后事。
宋真宗是万万没有想到,都搬到应天府了,他皇弟在朝廷上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啥事都有人惦记着他。于是连病都顾不得病了,立刻挣扎起来收养八贤王之子入宫,就是当今皇帝。
比起襄阳王,宋真宗对八贤王的好感度可就高得多了。
至少这个弟弟没成天惦记着要自己当皇帝。
八贤王之子入宫以后,皇后刘娥又以铁血手段将朝野上下的襄阳王党羽清洗了一遍。襄阳王从此沉寂了下去,在应天府安分守己地当自己的闲王,直到如今。
公孙策咋舌“襄阳王身份尊崇,若此事当真与他有关,则分外难办。”
他与包拯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言而未尽的深意。
襄阳王觊觎皇位久矣,若此次赈灾款项真的是被他侵吞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真宗时的襄阳王,还是很爱惜羽毛的。毕竟本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真宗又无子,皇位还是有可能落在他的头上的。
即使是这虚无缥缈的一点可能,也值得赵爵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君子模样。
想当皇储,思想品德不过关可不行。
到了本朝,情况则大不相同了。
只听说过弟弟继承兄长皇位的,没听说过叔叔继承侄子皇位的。
就算当今皇帝忽然崩了,没留下后代,人家也自有八贤王一家子血亲为嗣,不说别的,皇帝可还是有个双生哥哥在的。
何况就在今年夏天,中宫已有皇子降生,襄阳王合法继位的美梦彻底破碎了。
人急上房,狗急跳墙,要是真把襄阳王逼急了
不能合法继位,恐怕就要起兵造反了吧。
这时候,如果叫他得到了一大笔的钱粮
公孙策道“无论如何,学生自当竭尽所能,助包大人查清应天赈灾一案。”
包拯道“有劳公孙先生了。”
此事宜早不宜迟,第二天,包拯便带着展昭公孙策等人前往应天府。
临行之前,皇帝给他们发了一张圣旨,敦促襄阳王配合他们检查账目。
包拯将圣旨收在公文袋中,命展昭贴身保管。
他们这一行人只有展昭武功最高,由他保管圣旨最为妥当。
若没有这张圣旨,他们就无法对抗襄阳王,也就无法查清应天府一案的真相。
应天府与东京汴梁相距不远,不多时日,包拯已到了应天府城下。
举目四望,果然是一派民生凋敝之象。
水灾冲毁了城外大部分的农田,庄稼秧苗都被冲走,农田的边界标识也没了,如今只剩一望无际的空旷田野。
公孙策不会骑马,因此与包拯同坐一车,展昭等人在车旁骑马护卫。
包拯掀开车帘,叹息道“看看这些农田,农人一年的辛苦全被大水冲走了。”
公孙策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微微冷笑“大水冲走的可不只是一年的辛苦。”
包拯疑惑“此话怎讲”
公孙策伸出手指着那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土地是有主的,你家的地和我家的地如果挨在了一起,就势必要有一个界标来互相区别。界标以东是你的,以西是我的,再以田契证明。如今大水一来,界标统统冲毁,还要怎么区别你我呢”
包拯道“农田买卖,都要在官府存档。叫官府取出档册,一查便知。”
公孙策笑道“大人的家中,不是普通农户吧”
包拯道“家父有几分薄田”
公孙策道“人家都称他包员外”
包拯笑笑。
公孙策道“料想大人也不识稼穑。农人贫苦,一旦有个婚丧嫁娶,花光了家底,以致要卖田维持生计的数不胜数。今日我卖你两亩地,明日我买他三分田,这种多如牛毛的细账,难道指望官府给你一一存档吗官府所谓的存档,都只存大额的买卖或赏赐记录,譬如张员外买李员外家水田一百顷,官家赏赐王相公良田五十顷这种账,官府是一定会记的。但是”
他将车帘放下“买卖得起这等大额田地的人家,都是本地的豪门望族,或者直接就是官府中人。他们哪里需要界标来标明产业呢人家都知道这一片地是他的。真正需要官府为之标记产业的,正是那只有一两亩田地,一家五口的衣食住行都仰赖于此的小农之家。如今界标被冲毁,一大片土地重归无主之态,有力争夺之人自然能多挣到良田,而那些宗族式微,无力抗争的人,他的产业又该谁来保护呢”
包拯脸色愣愣地“这”
公孙策又道“不仅是这一年的辛苦白费了,几世几代的积蓄都要白费了。”
他打量着包拯的脸色,叹了口气“大人,进城吧。”
包拯默默无语,马车驶向了应天府的城门。
城门外,知府裴元领着一干州郡官员站在一名紫衣男子身后。
那男子三十开外年纪,身穿绛紫色蟒袍,头戴玉冠,身姿挺拔,眉宇之间蕴含着一股贵气,正是襄阳王赵爵。
他微微侧头,问身后的裴元“那是包拯的车驾吗”
裴元看着从远处驶来的马车,道“那包拯素来简朴,想来就是他了。”
赵爵笑了一声“孤久不在汴梁,难道如今东京城里风行这种小家子气了”
裴元道“皇帝是太后养大的,如太后一般,喜爱简朴。”
“果然,”赵爵眯了眯眼睛“那个破鞋养出来的狗崽子,就是喜欢这种抠抠搜搜的贫气。”
裴元将头深深地低下,装作没听见襄阳王辱骂太后的言语。
当今太后在入先帝王府之前确实曾经嫁过一任丈夫,但普天之下,除了这位千岁王爷,恐怕再没第二个人敢骂太后为破鞋。
除了这位爷,恐怕也再没哪个男子对太后有如此切齿的痛恨了。
毕竟这位爷两次差点继位,两次都被太后给搅黄了。
第一次是刘娥生了个儿子出来,叫赵爵兄终弟及的幻想破灭。
赵爵在应天府盼了七年,终于把刘娥生的太子盼死了,结果刘娥又收养了八贤王的儿子,还封为太子,赵爵这下彻底没戏唱了。
包拯的马车行驶到城门前停下。赶车的包兴冲着车里喊“大人,外面好多穿官服的人”
包拯忙道“是州郡的官员吧。”
他是奉旨查案的钦差,州郡官员在城门口迎接他也在情理之中。
展昭策马靠近了车厢“前边还有一个穿蟒袍的。”
蟒袍
包拯道“莫非是哪位王爷也来迎我了”
公孙策笑道“襄阳王打算先发制人。”
此时,一声尖利的高喊传来“襄阳王爷请钦差包拯下车一见”
展昭捂了捂耳朵“这声响好生刺耳”
公孙策笑道“太监的声音自然刺耳些。”
展昭道“官家跟前的刘公公就不这样。”
包拯道“好了。既然王爷请我一见,我也不好不尊王命。”
包兴打开车门,扶包拯和公孙策下车。展昭亦下马,跟在包拯身后。
包拯步行上前,还没走到襄阳王面前,就被一队王府侍卫拦住去路“王爷面前,不许带兵刃”
那侍卫直指展昭手里的巨阙“先将甲兵除去,才可面见王爷”
展昭狠狠咬了咬牙,想着他们总不敢光天化日在城门口刺杀包大人,于是将巨阙递到那侍卫眼前,轻轻巧巧地掂量了一下“爷这柄宝剑可沉着呢,小心你们拿不动”
那侍卫见他掂得轻巧,料想剑也不重,于是单手去接。
巨阙乃是欧冶子所造宝剑之中排名第二的神兵,剑刃甚宽,亦甚沉重。展昭武功高强,拿着丝毫不费力,那侍卫却是个粗通拳脚的凡夫,险些被巨阙的重量坠一个跟头。
他恨恨地瞪了一眼展昭,却见展昭早已跟着包拯走了。
好小子,叫你狂
那侍卫与旁边一名面容平凡的大汉对视一眼,大汉微微点头。
成了。
赵爵以余光觑着小步趋来的包拯,心里甚不屑。
不过是个小门小户出来的穷酸,仗着运气好做成了几件事情,就这么被人捧上天去了。他那侄儿也无知人之明,居然就派了这么一个人来应天府。
还查案,孤看你能查出什么花来
他等着包拯拜了下去,才慢慢地道“包卿,快免礼平身。”
包拯直起了身子,道“承蒙王爷厚爱,在此等候包某,包某不胜感激。”
赵爵笑了“这有什么可感激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包卿,且随本王进城,让本王尽一尽地主
这可真是个大麻烦啊
襄阳王赵爵,乃太宗皇帝幼子, 先帝的幼弟。
先帝子嗣艰难, 继位多年未有太子, 当时襄阳王尚在京城, 聪敏自持,笃爱书礼。于是就有一种议论,说不如效太祖太宗兄终弟及故事,以襄阳王为储君,继承大统。
先帝当时没说什么,只是以宋州乃龙兴之地为由, 改为应天府, 又在应天府兴建了祖庙宫殿。
宫殿建成之后, 马上迁了一大批的宗室子弟去应天府居住。
美其名曰, 宗室生齿日繁,汴梁城宫殿不堪居住, 不如迁去应天府, 房子大, 住得更舒坦。
迁往应天府的宗室子弟们, 大多是太祖皇帝与魏王延美之后, 和先帝之间隔了一层,不是亲兄弟, 关系生疏。
唯一一个太宗一系的宗室, 就是襄阳王赵爵。
先帝把自己的亲弟弟远远打发到了应天府, 这么些年从不许他回京, 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什么兄终弟及,朕就要父死子继。尔等一世为臣,休想打朕皇位的主意。
把襄阳王打发到应天之后,刘娥与李妃先后有孕,真宗皇帝终于有后,喜得大赦天下。襄阳王想要回京庆贺,被宋真宗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皇弟啊,好好在应天呆着吧,别总想着回朝结交大臣沽名钓誉了。
结果没过几年,太子薨了。真宗大病一场,眼看着就要不行了。朝中又有大臣进言,不如将襄阳王召回京城,以备后事。
宋真宗是万万没有想到,都搬到应天府了,他皇弟在朝廷上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啥事都有人惦记着他。于是连病都顾不得病了,立刻挣扎起来收养八贤王之子入宫,就是当今皇帝。
比起襄阳王,宋真宗对八贤王的好感度可就高得多了。
至少这个弟弟没成天惦记着要自己当皇帝。
八贤王之子入宫以后,皇后刘娥又以铁血手段将朝野上下的襄阳王党羽清洗了一遍。襄阳王从此沉寂了下去,在应天府安分守己地当自己的闲王,直到如今。
公孙策咋舌“襄阳王身份尊崇,若此事当真与他有关,则分外难办。”
他与包拯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言而未尽的深意。
襄阳王觊觎皇位久矣,若此次赈灾款项真的是被他侵吞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真宗时的襄阳王,还是很爱惜羽毛的。毕竟本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真宗又无子,皇位还是有可能落在他的头上的。
即使是这虚无缥缈的一点可能,也值得赵爵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君子模样。
想当皇储,思想品德不过关可不行。
到了本朝,情况则大不相同了。
只听说过弟弟继承兄长皇位的,没听说过叔叔继承侄子皇位的。
就算当今皇帝忽然崩了,没留下后代,人家也自有八贤王一家子血亲为嗣,不说别的,皇帝可还是有个双生哥哥在的。
何况就在今年夏天,中宫已有皇子降生,襄阳王合法继位的美梦彻底破碎了。
人急上房,狗急跳墙,要是真把襄阳王逼急了
不能合法继位,恐怕就要起兵造反了吧。
这时候,如果叫他得到了一大笔的钱粮
公孙策道“无论如何,学生自当竭尽所能,助包大人查清应天赈灾一案。”
包拯道“有劳公孙先生了。”
此事宜早不宜迟,第二天,包拯便带着展昭公孙策等人前往应天府。
临行之前,皇帝给他们发了一张圣旨,敦促襄阳王配合他们检查账目。
包拯将圣旨收在公文袋中,命展昭贴身保管。
他们这一行人只有展昭武功最高,由他保管圣旨最为妥当。
若没有这张圣旨,他们就无法对抗襄阳王,也就无法查清应天府一案的真相。
应天府与东京汴梁相距不远,不多时日,包拯已到了应天府城下。
举目四望,果然是一派民生凋敝之象。
水灾冲毁了城外大部分的农田,庄稼秧苗都被冲走,农田的边界标识也没了,如今只剩一望无际的空旷田野。
公孙策不会骑马,因此与包拯同坐一车,展昭等人在车旁骑马护卫。
包拯掀开车帘,叹息道“看看这些农田,农人一年的辛苦全被大水冲走了。”
公孙策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微微冷笑“大水冲走的可不只是一年的辛苦。”
包拯疑惑“此话怎讲”
公孙策伸出手指着那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土地是有主的,你家的地和我家的地如果挨在了一起,就势必要有一个界标来互相区别。界标以东是你的,以西是我的,再以田契证明。如今大水一来,界标统统冲毁,还要怎么区别你我呢”
包拯道“农田买卖,都要在官府存档。叫官府取出档册,一查便知。”
公孙策笑道“大人的家中,不是普通农户吧”
包拯道“家父有几分薄田”
公孙策道“人家都称他包员外”
包拯笑笑。
公孙策道“料想大人也不识稼穑。农人贫苦,一旦有个婚丧嫁娶,花光了家底,以致要卖田维持生计的数不胜数。今日我卖你两亩地,明日我买他三分田,这种多如牛毛的细账,难道指望官府给你一一存档吗官府所谓的存档,都只存大额的买卖或赏赐记录,譬如张员外买李员外家水田一百顷,官家赏赐王相公良田五十顷这种账,官府是一定会记的。但是”
他将车帘放下“买卖得起这等大额田地的人家,都是本地的豪门望族,或者直接就是官府中人。他们哪里需要界标来标明产业呢人家都知道这一片地是他的。真正需要官府为之标记产业的,正是那只有一两亩田地,一家五口的衣食住行都仰赖于此的小农之家。如今界标被冲毁,一大片土地重归无主之态,有力争夺之人自然能多挣到良田,而那些宗族式微,无力抗争的人,他的产业又该谁来保护呢”
包拯脸色愣愣地“这”
公孙策又道“不仅是这一年的辛苦白费了,几世几代的积蓄都要白费了。”
他打量着包拯的脸色,叹了口气“大人,进城吧。”
包拯默默无语,马车驶向了应天府的城门。
城门外,知府裴元领着一干州郡官员站在一名紫衣男子身后。
那男子三十开外年纪,身穿绛紫色蟒袍,头戴玉冠,身姿挺拔,眉宇之间蕴含着一股贵气,正是襄阳王赵爵。
他微微侧头,问身后的裴元“那是包拯的车驾吗”
裴元看着从远处驶来的马车,道“那包拯素来简朴,想来就是他了。”
赵爵笑了一声“孤久不在汴梁,难道如今东京城里风行这种小家子气了”
裴元道“皇帝是太后养大的,如太后一般,喜爱简朴。”
“果然,”赵爵眯了眯眼睛“那个破鞋养出来的狗崽子,就是喜欢这种抠抠搜搜的贫气。”
裴元将头深深地低下,装作没听见襄阳王辱骂太后的言语。
当今太后在入先帝王府之前确实曾经嫁过一任丈夫,但普天之下,除了这位千岁王爷,恐怕再没第二个人敢骂太后为破鞋。
除了这位爷,恐怕也再没哪个男子对太后有如此切齿的痛恨了。
毕竟这位爷两次差点继位,两次都被太后给搅黄了。
第一次是刘娥生了个儿子出来,叫赵爵兄终弟及的幻想破灭。
赵爵在应天府盼了七年,终于把刘娥生的太子盼死了,结果刘娥又收养了八贤王的儿子,还封为太子,赵爵这下彻底没戏唱了。
包拯的马车行驶到城门前停下。赶车的包兴冲着车里喊“大人,外面好多穿官服的人”
包拯忙道“是州郡的官员吧。”
他是奉旨查案的钦差,州郡官员在城门口迎接他也在情理之中。
展昭策马靠近了车厢“前边还有一个穿蟒袍的。”
蟒袍
包拯道“莫非是哪位王爷也来迎我了”
公孙策笑道“襄阳王打算先发制人。”
此时,一声尖利的高喊传来“襄阳王爷请钦差包拯下车一见”
展昭捂了捂耳朵“这声响好生刺耳”
公孙策笑道“太监的声音自然刺耳些。”
展昭道“官家跟前的刘公公就不这样。”
包拯道“好了。既然王爷请我一见,我也不好不尊王命。”
包兴打开车门,扶包拯和公孙策下车。展昭亦下马,跟在包拯身后。
包拯步行上前,还没走到襄阳王面前,就被一队王府侍卫拦住去路“王爷面前,不许带兵刃”
那侍卫直指展昭手里的巨阙“先将甲兵除去,才可面见王爷”
展昭狠狠咬了咬牙,想着他们总不敢光天化日在城门口刺杀包大人,于是将巨阙递到那侍卫眼前,轻轻巧巧地掂量了一下“爷这柄宝剑可沉着呢,小心你们拿不动”
那侍卫见他掂得轻巧,料想剑也不重,于是单手去接。
巨阙乃是欧冶子所造宝剑之中排名第二的神兵,剑刃甚宽,亦甚沉重。展昭武功高强,拿着丝毫不费力,那侍卫却是个粗通拳脚的凡夫,险些被巨阙的重量坠一个跟头。
他恨恨地瞪了一眼展昭,却见展昭早已跟着包拯走了。
好小子,叫你狂
那侍卫与旁边一名面容平凡的大汉对视一眼,大汉微微点头。
成了。
赵爵以余光觑着小步趋来的包拯,心里甚不屑。
不过是个小门小户出来的穷酸,仗着运气好做成了几件事情,就这么被人捧上天去了。他那侄儿也无知人之明,居然就派了这么一个人来应天府。
还查案,孤看你能查出什么花来
他等着包拯拜了下去,才慢慢地道“包卿,快免礼平身。”
包拯直起了身子,道“承蒙王爷厚爱,在此等候包某,包某不胜感激。”
赵爵笑了“这有什么可感激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包卿,且随本王进城,让本王尽一尽地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