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锦堂正在客房内与徐庆谈论将来的石炭购买的方案如今石炭的主要需求来自河道上昼夜不停地运作着的自行船。江南水网比北方密集, 所需的量也就更加庞大。现在自行船才刚刚面世, 正在运行的也只有五十多艘。它们所需的石炭,是由官府下辖的各地码头的。
    可总有一天,自行船的数量会爆炸式增长, 到那时候,官府势必不能再将石炭供应大包大揽下来。这就是他们这种豪商巨贾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正好,现在晋地最大的石炭矿主还是他多年的至交好友。
    白锦堂本是半儒半商的豪族之子, 家里不多不少有些祖产,足以让他胞弟在金华衣食无忧地度过一生。在之前的二十多年里, 他也从来没有认真地经营过什么产业, 甚至连这种想法都不曾有过。
    他家的祖产不是田庄就是不温不火的老铺,挣不着什么钱, 也不怎么会亏, 根本就不需要人去如何经营。
    他可是儒商, 身上好歹有个功名, 经商什么的, 哪有读书体面。
    但在数年之前,他的好友蒋平要进京,留下在扬州的一大堆产业无人搭理。正巧他在金华,离扬州近,又很闲,没有什么正经事情要做。于是蒋平请他打理产业, 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胞弟去了扬州。
    谁知居然就做成了。
    还做得非常好。
    白锦堂回首这四五年的往事, 盘算了一下已经膨胀了数十倍的家产, 有些不确定地想。
    或许我真的天生适合经商吧。
    也或许是我们家财运太旺了。果然名字里带锦带玉就容易招财,金玉满堂,多好的兆头。
    听得公孙策敲门,白锦堂忙起身开门“公孙先生,怎么了”
    公孙策微笑道“方才那位来做客的贵人,想要见一见白兄你。”
    徐庆也站起了身“什么贵人”
    公孙策道“姓赵的贵人。”
    白锦堂和徐庆对视了一眼。
    在汴梁城里,可是有不少“姓赵的贵人”啊
    徐庆道“白大哥,你先过去吧。剩下的事情咱们晚上再谈。”
    他们已经把石炭收购的方式和大致的数目谈妥了,只是在价格上有些许的争议。亲兄弟也要明算账,最好是双方都不要为这份友情做亏本买卖,否则经年累月,容易兄弟反目,朋友成仇。
    白锦堂将仪容整理好,对公孙策微笑道“请先生带路。”
    暗地里,他舒了一口气。
    贵人是哪位贵人
    无论是哪位贵人,他的直觉都告诉他。
    这位贵人会给他带来无数的财富
    赵受益坐在亭子里,眯眼看着公孙策消失的地方。
    “你说,为什么就有人天生运气这么好呢”
    他略微有些不解“怎么人家认识的人一个个的都这么有本事”
    刘恩道“听说那位白老板家资丰厚,仗义疏财,急公好义,颇有古时候的大侠之风。因此江南三教九流无不敬重他,乐意与他做朋友。既然交游如此广阔,那认识几个奇人异士也就不在话下。”
    赵受益点头“就是说钱撒得多了,认识的人多了,出ssr的概率就会提升。”
    刘恩看了他一眼“大抵是如此吧。”
    赵受益略有些嫉妒地道“他怎么就这么有钱呢”
    怎么就有那么多钱去拓展人脉呢
    他们江湖人士所谓的“交朋友”可不是勾肩搭背去酒馆喝一顿就行的。既然都是朋友了,那朋友流落街头了要不要收留啊朋友手头紧了要不要接济啊
    不要你算什么朋友
    尤其是如白锦堂这一挂乐意给自己打造“急公好义”的名声的,除了平时认识的朋友之外,哪怕是素不相识的路人遇到了困难,也不能束手旁观。
    不然人设一旦崩塌,谁还乐意和你交朋友。
    也就是说,想要像白锦堂一样维持现在这个名声、这个交际圈,所需要的钱财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别是顾面子不顾里子,为了维持人设把家底都掏空了吧
    赵受益又回忆了一下白玉堂平时的穿戴和消费水平,发现应该不是如此。
    白玉堂还是出手很阔绰的,完全不像家里财政状况不太良好的样子。
    赵受益不禁有些心酸地想道,很多时候,他这个一国之君都不如白玉堂过得奢侈。
    区区一个金华本地默默无闻的商户人家,哪来的这么多闲钱又是结交江湖侠客又是自己使劲挥霍的
    刘恩道“或许有的人,就是天生财运好,无论花了多少钱,都不会没钱花。”
    赵受益立刻道“朕要和他做朋友。”
    他当皇帝当了这么多年,说句掉价的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钱发愁。
    要是有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觉三千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觉三千里并收藏大宋仁宗皇帝本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