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道士与花妖 (2/2)
自己见到的东西原原本本画出来,立象尽意,虽失去的大半大道韵律,却留下了一些意境。
若是有所谓的天道之子,就该是这样的吧。
谢景行发自内心的称赞道:“你真厉害,能看见道。”
“你是在说我的天赋好吗”童子好奇道。
“你的天资是一部分,你的心性和努力也是一部分。”
少有人能坚持做旁人不能理解的事,何况是一个才几岁的孩子。旁人以为他在玩,看着一幕只觉这小孩童稚可爱,却不知他触及到的是旁人无法触及的东西。
小童一直在这里画着,谢景行便一直看着,直到有人喊到:“谨言”
小孩便与他告别:“小哥哥,我要走了,你还回来吗”
谢景行刚想回答,眼前的景物却又是一变。
一名中年人领着一名少年,对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说:“我家谨言就交给你了。”
那书生叹息道:“令郎是我见过最聪慧的人,可惜不能开口说话,即使他有过目不忘之能,十岁之龄便能日属数千文,也与科举无缘啊。”
说道此,中年人也有些黯然:“谨儿的哑病并非天生,我这些年来延请众多名医,却无一人能医治,如今我也只盼他多学些东西,有安身立命的本事,何况,谨儿他喜欢读书。”
谢景行便知这少年就是那名名叫“谨言”的小童了,只是不知为何会变得如此,那日他明明听见他说话了。
此时,名名讲的是他的事,他却神情冷漠,似乎事不关己,仔细看却能发现他眼神直愣愣地,似在神游。
谢景行看进那双眼睛,谨言若有所觉,看向他的方向。
那一瞬间,谢景行似乎看到谨言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话。
谢景行却没来得及听见他说话,就被传送到了下一个时间点。
这是一个庄园,此时园中尽是缟素,少年一身白的跪在灵前,低着头,嘴不停开合。
谢景行能看见他的嘴型,知道他喊的是“爹娘”
谨言在写一篇祭文,祭文字字泣血,他却没有落泪。
他不想泪水污了这篇祭文。
写到一般的时候,一群人进来,拉扯着谨言的身体往外赶,他手中的笔也在挣扎中摔落在地上,那篇未完成的祭文却被他死死抓在手中
在到门口的时候,谨言猛然大喊一声“爹娘”,那声音十分嘶哑,有血从他口中溢出。
众人惊呆了,最后却还是将他赶了出来。
半空霹雳惊响,倾盆大雨落了下来,在谨言脸上划出淋漓的水痕。
大门在身后闭上,谨言坐在门口,一动也不动。
呆坐片刻,他在门檐下找了一块干地,已血为墨,写完了这篇祭文。
他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无法说话,只能在他们死后将自己要说的话写在祭文里。
谨言写了许久终于写完了,从怀中摸出火折子,颤抖着点燃烧了。
这一切似乎用尽了他的力气,他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这时,一把伞遮在了谨言的头顶,来人露出一张清俊的脸庞。
谨言站起来,依靠在青年身上,然后两人一步步向黑暗中走去。
电光闪烁,映照出门口的牌匾,上书“苏府”两个大字。
谢景行静静地看着,什么也没有做,他已明白,自己看的是苏瑾之的过去。
就在苏瑾之和方子瑜的身形身形消失不见后,谢景行来到了下一处。
这一次时间十分之久,而且这一次的苏瑾之已有十八九岁。
苏瑾之看到方子瑜向苏瑾之道别,苏瑾之数次想开口,最后还是没有出言挽留,只在方子瑜路过他身旁的时候抓住了他的衣袖,却被扯开。
苏瑾之一个人去往京城。
自从父母去后,他过得十分贫困,便也没有多余的银钱吃住,更别谈与人往来。
但他相貌极为出众,气质拔俗,虽话少,但言语有拒,开口不凡。
于是众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住在城郊破庙里,更不与同场的举子们一同活动。
开始还有人主动与他往来,后来却见他虽相貌好,但性情寡淡,更是言语颇少,旁人也不好自说自话,便觉没趣。
谢景行能看出苏瑾之想要挽留对方,最后却没有成功。
谢景行不知道这几年发生了什么,苏瑾之虽然话少,但至少能正常说话,也不似那日那般声音嘶哑,反倒十分清朗,如飞泉迸玉。
然他的嗓子虽然好了,接人待物却宛如童稚,却不知他如何到了如今的地步。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苏瑾之收到了一包银钱,并几套保暖的衣物。
来人只说是顾府下人,奉公子之命前来,说与苏公子神交已久。天寒地冻,不忍见苏公子受凉,故而送几套衣服过来,若是苏公子能换一处不漏风的住处再好不过了。
谢景行看到苏瑾之道谢,在顾府中人之后,打开包袱取出里面的衣服凝视良久,然后珍而重之的收了起来。
苏瑾之后来终于见到那位顾公子。春水汤汤,那少年立于江畔,将一江春色尽敛于眉目间,湛然一笑:“在下顾行之,见过苏兄。”
若是有所谓的天道之子,就该是这样的吧。
谢景行发自内心的称赞道:“你真厉害,能看见道。”
“你是在说我的天赋好吗”童子好奇道。
“你的天资是一部分,你的心性和努力也是一部分。”
少有人能坚持做旁人不能理解的事,何况是一个才几岁的孩子。旁人以为他在玩,看着一幕只觉这小孩童稚可爱,却不知他触及到的是旁人无法触及的东西。
小童一直在这里画着,谢景行便一直看着,直到有人喊到:“谨言”
小孩便与他告别:“小哥哥,我要走了,你还回来吗”
谢景行刚想回答,眼前的景物却又是一变。
一名中年人领着一名少年,对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说:“我家谨言就交给你了。”
那书生叹息道:“令郎是我见过最聪慧的人,可惜不能开口说话,即使他有过目不忘之能,十岁之龄便能日属数千文,也与科举无缘啊。”
说道此,中年人也有些黯然:“谨儿的哑病并非天生,我这些年来延请众多名医,却无一人能医治,如今我也只盼他多学些东西,有安身立命的本事,何况,谨儿他喜欢读书。”
谢景行便知这少年就是那名名叫“谨言”的小童了,只是不知为何会变得如此,那日他明明听见他说话了。
此时,名名讲的是他的事,他却神情冷漠,似乎事不关己,仔细看却能发现他眼神直愣愣地,似在神游。
谢景行看进那双眼睛,谨言若有所觉,看向他的方向。
那一瞬间,谢景行似乎看到谨言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话。
谢景行却没来得及听见他说话,就被传送到了下一个时间点。
这是一个庄园,此时园中尽是缟素,少年一身白的跪在灵前,低着头,嘴不停开合。
谢景行能看见他的嘴型,知道他喊的是“爹娘”
谨言在写一篇祭文,祭文字字泣血,他却没有落泪。
他不想泪水污了这篇祭文。
写到一般的时候,一群人进来,拉扯着谨言的身体往外赶,他手中的笔也在挣扎中摔落在地上,那篇未完成的祭文却被他死死抓在手中
在到门口的时候,谨言猛然大喊一声“爹娘”,那声音十分嘶哑,有血从他口中溢出。
众人惊呆了,最后却还是将他赶了出来。
半空霹雳惊响,倾盆大雨落了下来,在谨言脸上划出淋漓的水痕。
大门在身后闭上,谨言坐在门口,一动也不动。
呆坐片刻,他在门檐下找了一块干地,已血为墨,写完了这篇祭文。
他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无法说话,只能在他们死后将自己要说的话写在祭文里。
谨言写了许久终于写完了,从怀中摸出火折子,颤抖着点燃烧了。
这一切似乎用尽了他的力气,他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这时,一把伞遮在了谨言的头顶,来人露出一张清俊的脸庞。
谨言站起来,依靠在青年身上,然后两人一步步向黑暗中走去。
电光闪烁,映照出门口的牌匾,上书“苏府”两个大字。
谢景行静静地看着,什么也没有做,他已明白,自己看的是苏瑾之的过去。
就在苏瑾之和方子瑜的身形身形消失不见后,谢景行来到了下一处。
这一次时间十分之久,而且这一次的苏瑾之已有十八九岁。
苏瑾之看到方子瑜向苏瑾之道别,苏瑾之数次想开口,最后还是没有出言挽留,只在方子瑜路过他身旁的时候抓住了他的衣袖,却被扯开。
苏瑾之一个人去往京城。
自从父母去后,他过得十分贫困,便也没有多余的银钱吃住,更别谈与人往来。
但他相貌极为出众,气质拔俗,虽话少,但言语有拒,开口不凡。
于是众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住在城郊破庙里,更不与同场的举子们一同活动。
开始还有人主动与他往来,后来却见他虽相貌好,但性情寡淡,更是言语颇少,旁人也不好自说自话,便觉没趣。
谢景行能看出苏瑾之想要挽留对方,最后却没有成功。
谢景行不知道这几年发生了什么,苏瑾之虽然话少,但至少能正常说话,也不似那日那般声音嘶哑,反倒十分清朗,如飞泉迸玉。
然他的嗓子虽然好了,接人待物却宛如童稚,却不知他如何到了如今的地步。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苏瑾之收到了一包银钱,并几套保暖的衣物。
来人只说是顾府下人,奉公子之命前来,说与苏公子神交已久。天寒地冻,不忍见苏公子受凉,故而送几套衣服过来,若是苏公子能换一处不漏风的住处再好不过了。
谢景行看到苏瑾之道谢,在顾府中人之后,打开包袱取出里面的衣服凝视良久,然后珍而重之的收了起来。
苏瑾之后来终于见到那位顾公子。春水汤汤,那少年立于江畔,将一江春色尽敛于眉目间,湛然一笑:“在下顾行之,见过苏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