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下,说要再看看。
其他围着的人也陆续纷纷散了。
沈庆有些急躁,忙问襄桐“二嫂,是不是咱们把价给定高了”
“这倒未必,方才那几人都是打东边过来的,肯定要去了西头的渔船看了才能定。”
沈庆还是有些不放心“要不,我去水门那边看看”
“也成,你速去速回,别和人冲撞。”
“二嫂放心吧,我就在旁边听着看着,不会给人发现的。”说的像是做贼似的。
襄桐守着两个木桶,学着沈庆也吆喝了两声,奈何她这两日累倒了嗓子,多说几句话都难受,索性从桶里捉了一只盛放在木桶盖上摆样儿。
这一招还真管用,立时有人过来问价“这鳝多少钱”
襄桐照旧答了一回。
这回问价的人十分痛快,当场拍板“给我取两尾吧。”
襄桐并不上手,任由了买家自己挑去,幸而那人是专程来买鱼的,已自备了盛器,直接付了一百又五十个钱给她。
沈庆片刻后回来,见装钱的篮子里已经有了收成,眼睛都亮了。
“二嫂你真是厉害,我才离开一会儿,你就开张了。”
襄桐侧头笑笑“行了,别忙着夸我了,快说说那头的鳝都是什么市价”
“我一共看过四条船的鱼篓,其中只两家有鳝,价钱还和昨日差不多,大一些的近百文,小一些的七八十文。”
襄桐点点头“那咱们还是按了定好的价来。不过我想着,很多人买鱼未必带了家什,咱们最好准备些盛器搭送才更便宜。”
沈庆也是个灵的,转眼就想到了“我方才瞧见一家卖竹篓和竹篾的,大约两三文一只,就是不知要买了多少合适。”
“那便先买了二十只吧。”襄桐听说渔船里还有鳝卖,只做了保守估计。
两个人就这样在菜市里耗了近一个时辰,竟然卖出了四十尾之多,已经远远超过了襄桐预期。
鳝虽滋补,但价也高,没想到有恁多人肯花钱。
后来襄桐和一个买鳝的大婶多攀谈了几句,才知道原委,竟然是穆员外家的那次寿宴引起的。那日席上有道鳝鱼脍做得尤其味美滑嫩,这才引得数日来鳝价不衰且供不应求。
沈庆想把剩下几尾鳝卖尽了再走,襄桐看看人流渐稀,只说剩下的都是小鱼,留着家吃去。
沈庆虽然有些可惜,但还是选择听襄桐的。
其实襄桐是怕那些渔船上的人寻来,她们两个势单力薄,惹上麻烦总是不妥。
回去路上,襄桐见收来的大都是散钱,倒省得去票号里兑钱了,在路上又买了些时蔬才回。
沈赵氏忘了拴门,襄桐她们进去时候都没用叫门。
沈庆自觉先去厨下把木桶和菜放过去,襄桐则拿了钱往主屋去,没到近前就闻见沈庭母子在屋里说话。
“你表妹也是个可怜的,被人退亲的事在她们镇上都传遍了,我这回拒了你二姨,往后是再没脸登她家门了。”
“娘你不必多想,当初你替我求娶表妹的时候,殷家嫌贫爱富不肯许婚,这会儿出了事才想起我来,别说我已经有了个贤惠可意的娘子,便是还独自吊着膀子也不会再选她家再者说,那日您被二姨她推倒在地,腰疼现在还没好利索,这笔账,我还没和她家清算呢。”
“都过去了,怎么说也是我亲姐,你亲姨妈,这件事就先揭过去吧,总归往后,也难再往来了。”
“我知娘爱心软,但有一点娘须分辨清楚,我是娘的儿子,襄桐是您的儿媳妇儿,咱们才是至亲的一家人”
一不小心听了墙脚的襄桐,只得趁着屋里人没察觉,又退让出去。
其他围着的人也陆续纷纷散了。
沈庆有些急躁,忙问襄桐“二嫂,是不是咱们把价给定高了”
“这倒未必,方才那几人都是打东边过来的,肯定要去了西头的渔船看了才能定。”
沈庆还是有些不放心“要不,我去水门那边看看”
“也成,你速去速回,别和人冲撞。”
“二嫂放心吧,我就在旁边听着看着,不会给人发现的。”说的像是做贼似的。
襄桐守着两个木桶,学着沈庆也吆喝了两声,奈何她这两日累倒了嗓子,多说几句话都难受,索性从桶里捉了一只盛放在木桶盖上摆样儿。
这一招还真管用,立时有人过来问价“这鳝多少钱”
襄桐照旧答了一回。
这回问价的人十分痛快,当场拍板“给我取两尾吧。”
襄桐并不上手,任由了买家自己挑去,幸而那人是专程来买鱼的,已自备了盛器,直接付了一百又五十个钱给她。
沈庆片刻后回来,见装钱的篮子里已经有了收成,眼睛都亮了。
“二嫂你真是厉害,我才离开一会儿,你就开张了。”
襄桐侧头笑笑“行了,别忙着夸我了,快说说那头的鳝都是什么市价”
“我一共看过四条船的鱼篓,其中只两家有鳝,价钱还和昨日差不多,大一些的近百文,小一些的七八十文。”
襄桐点点头“那咱们还是按了定好的价来。不过我想着,很多人买鱼未必带了家什,咱们最好准备些盛器搭送才更便宜。”
沈庆也是个灵的,转眼就想到了“我方才瞧见一家卖竹篓和竹篾的,大约两三文一只,就是不知要买了多少合适。”
“那便先买了二十只吧。”襄桐听说渔船里还有鳝卖,只做了保守估计。
两个人就这样在菜市里耗了近一个时辰,竟然卖出了四十尾之多,已经远远超过了襄桐预期。
鳝虽滋补,但价也高,没想到有恁多人肯花钱。
后来襄桐和一个买鳝的大婶多攀谈了几句,才知道原委,竟然是穆员外家的那次寿宴引起的。那日席上有道鳝鱼脍做得尤其味美滑嫩,这才引得数日来鳝价不衰且供不应求。
沈庆想把剩下几尾鳝卖尽了再走,襄桐看看人流渐稀,只说剩下的都是小鱼,留着家吃去。
沈庆虽然有些可惜,但还是选择听襄桐的。
其实襄桐是怕那些渔船上的人寻来,她们两个势单力薄,惹上麻烦总是不妥。
回去路上,襄桐见收来的大都是散钱,倒省得去票号里兑钱了,在路上又买了些时蔬才回。
沈赵氏忘了拴门,襄桐她们进去时候都没用叫门。
沈庆自觉先去厨下把木桶和菜放过去,襄桐则拿了钱往主屋去,没到近前就闻见沈庭母子在屋里说话。
“你表妹也是个可怜的,被人退亲的事在她们镇上都传遍了,我这回拒了你二姨,往后是再没脸登她家门了。”
“娘你不必多想,当初你替我求娶表妹的时候,殷家嫌贫爱富不肯许婚,这会儿出了事才想起我来,别说我已经有了个贤惠可意的娘子,便是还独自吊着膀子也不会再选她家再者说,那日您被二姨她推倒在地,腰疼现在还没好利索,这笔账,我还没和她家清算呢。”
“都过去了,怎么说也是我亲姐,你亲姨妈,这件事就先揭过去吧,总归往后,也难再往来了。”
“我知娘爱心软,但有一点娘须分辨清楚,我是娘的儿子,襄桐是您的儿媳妇儿,咱们才是至亲的一家人”
一不小心听了墙脚的襄桐,只得趁着屋里人没察觉,又退让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