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暮春一过, 天气彻底由凉转暖,也就过了百花争艳的季候, 只催着榴花将燃。
这日用过朝食后, 襄桐照例提早先送了柏哥儿去塾学。
陆记离着卓家私塾不远, 统共不到百丈的距离, 因此襄桐每日到陆记时, 基本都是头个应卯的。
只是今日, 她刚行到陆记门口,竟发现大门已经敞开,且店里那七八个经纪外加肇管事已齐齐聚了一堂,且都面带喜色三两成群寒暄。
襄桐还当今日来迟了,进了门赶忙告罪, “对不住, 我送了家弟去私塾,原当时辰还早,不知竟来晚了。”
肇管事忙笑着摆手, “你不曾来晚,今日属实是我们来的早了。”
人群里唯一的女经纪梅嫂子在一旁给她解释,“今日初一,是咱店里发工钱的大日子, 待会儿老东家、少东家会带了总店的账房先来咱们这里放钱,咱们怕耽搁别处工夫,是以每月月头这日都会早点过来侯着,因想着你每日都早来晚归的, 就没特意嘱咐。”
襄桐见是这样,谢了两个人解惑,也乖觉排在后头等着,而实际上,她也拿不准今日能不能轮到她领工钱。
按说襄桐自七八日前来陆记做工,理应按着约定每日有两百文的工钱,但因她对店里细务不熟,蔡老特地先让她跟着梅嫂在外头盘桓了两日,先梳理陆记经营的流程,然后也没急着让她上手,而是亲自把没归库的那些契底按类逐一给她讲解,先看着他做,隔日才算出徒。
所以襄桐真正上手做文书,不过才三两日。如果当学徒时的工钱不作数,剩下没几日按理该归到次月一起算吧
好在家里大伯经肇管事引荐已经去了对街的“松古药行”上工好几日,且初十就有工钱领用,也不甚捉紧。
距辰时还有一刻,门口先是传进来“得得”的马蹄收步声响,接着蔡老领着个面皮白嫩不及弱冠的小郎缓步行将进来。他们身后,另跟着个天命之年的文士。
众人连连问好,“东家、少东家安、罗先生好。”
襄桐也混迹在人群里问候一遭。
原想着今日未必会有她什么事,却不想蔡老发过众人的之后亲自从罗先生手里拿过个红封交给襄桐,并特特向两个人引荐一番。
襄桐赶忙施礼。
蔡老又朝着众人宣布,“往后樊娘子就正式在咱陆记牙行福安坊分号上了名帖,专掌管笔墨上的往来,她初来乍到的,你们可别欺负她是个年轻妇人,只把她当是从前的厉先生待。我虽未必能时常过来,但也受不得蒙混。”
肇先生最先站出来表态,“东家放心,咱们谁不知道樊娘子是您老亲传的弟子,哪能欺生呢再说,咱们店里人的品行您还不知道吗哪个不是本本分分童叟无欺的,这对外人尚且如此,对了自家人,更不会例外。”
旁边的人也纷纷点头,表示往后少不得要麻烦新来的“樊先生”,要当一家人处呢。
襄桐见东家给她做脸,也不敢张扬,又自谦几句,倒赚得个和乐融融的场面。
蔡老便不再耽搁,带着人又往城北分号去了。
襄桐不知是不是自己错觉,总感到那少东家眉目间颇面善,但又不好随意同人混说,只借了梅嫂子上楼寻她拿白契的时候偷偷旁敲侧击。
“咱们东家看起来已有春秋,怎么今日见了少东家,却如此面嫩”
梅嫂本就是个热心肠的,见襄桐有此一问,也不觉得要遮掩。
“看起来,咱们店里的情状,你还半分不知呢”
“咳咳,这几日忙着和东家学徒,不及细问。”
梅嫂想想也是,先头两天她带着襄桐走街串巷忙得脚不沾地,襄桐自没机会打听,到了后头几日又成日跟在东家身边学习店里规矩,更没法当面乱言语。
“那我就做个长舌的,仔细同你说说。”
襄桐忙不迭点头,又给她倒了热茶来。
梅嫂也不讲究,端起杯牛饮了一大口方才娓娓道来。
“说起咱们陆记啊,最早的东家同了店名一样,是个陆字当头的,可后来因老来思乡,落叶归根,便把店盘给了咱们前头一位东家,那时我方入行,私底下要叫她一声蔡姐姐。”
襄桐不禁猜测,“这被您以姐相称的蔡姓娘子,莫不是和咱们如今的东家有些干系”
“这干系大了,那位继任东家蔡娘子,就是如今咱们东家的独生闺女。只是她命薄,早几年得了肺痨,没了。”
“啊,那可真是天妒英才咱们东家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是何等心痛啊。”
“谁说不是,那么千好万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没了呢,想她要强了一辈子,最后留下老的老,小的小,只怕到了地底下也难阖了眼吧。”
“听您的意思,这蔡娘子,就
暮春一过, 天气彻底由凉转暖,也就过了百花争艳的季候, 只催着榴花将燃。
这日用过朝食后, 襄桐照例提早先送了柏哥儿去塾学。
陆记离着卓家私塾不远, 统共不到百丈的距离, 因此襄桐每日到陆记时, 基本都是头个应卯的。
只是今日, 她刚行到陆记门口,竟发现大门已经敞开,且店里那七八个经纪外加肇管事已齐齐聚了一堂,且都面带喜色三两成群寒暄。
襄桐还当今日来迟了,进了门赶忙告罪, “对不住, 我送了家弟去私塾,原当时辰还早,不知竟来晚了。”
肇管事忙笑着摆手, “你不曾来晚,今日属实是我们来的早了。”
人群里唯一的女经纪梅嫂子在一旁给她解释,“今日初一,是咱店里发工钱的大日子, 待会儿老东家、少东家会带了总店的账房先来咱们这里放钱,咱们怕耽搁别处工夫,是以每月月头这日都会早点过来侯着,因想着你每日都早来晚归的, 就没特意嘱咐。”
襄桐见是这样,谢了两个人解惑,也乖觉排在后头等着,而实际上,她也拿不准今日能不能轮到她领工钱。
按说襄桐自七八日前来陆记做工,理应按着约定每日有两百文的工钱,但因她对店里细务不熟,蔡老特地先让她跟着梅嫂在外头盘桓了两日,先梳理陆记经营的流程,然后也没急着让她上手,而是亲自把没归库的那些契底按类逐一给她讲解,先看着他做,隔日才算出徒。
所以襄桐真正上手做文书,不过才三两日。如果当学徒时的工钱不作数,剩下没几日按理该归到次月一起算吧
好在家里大伯经肇管事引荐已经去了对街的“松古药行”上工好几日,且初十就有工钱领用,也不甚捉紧。
距辰时还有一刻,门口先是传进来“得得”的马蹄收步声响,接着蔡老领着个面皮白嫩不及弱冠的小郎缓步行将进来。他们身后,另跟着个天命之年的文士。
众人连连问好,“东家、少东家安、罗先生好。”
襄桐也混迹在人群里问候一遭。
原想着今日未必会有她什么事,却不想蔡老发过众人的之后亲自从罗先生手里拿过个红封交给襄桐,并特特向两个人引荐一番。
襄桐赶忙施礼。
蔡老又朝着众人宣布,“往后樊娘子就正式在咱陆记牙行福安坊分号上了名帖,专掌管笔墨上的往来,她初来乍到的,你们可别欺负她是个年轻妇人,只把她当是从前的厉先生待。我虽未必能时常过来,但也受不得蒙混。”
肇先生最先站出来表态,“东家放心,咱们谁不知道樊娘子是您老亲传的弟子,哪能欺生呢再说,咱们店里人的品行您还不知道吗哪个不是本本分分童叟无欺的,这对外人尚且如此,对了自家人,更不会例外。”
旁边的人也纷纷点头,表示往后少不得要麻烦新来的“樊先生”,要当一家人处呢。
襄桐见东家给她做脸,也不敢张扬,又自谦几句,倒赚得个和乐融融的场面。
蔡老便不再耽搁,带着人又往城北分号去了。
襄桐不知是不是自己错觉,总感到那少东家眉目间颇面善,但又不好随意同人混说,只借了梅嫂子上楼寻她拿白契的时候偷偷旁敲侧击。
“咱们东家看起来已有春秋,怎么今日见了少东家,却如此面嫩”
梅嫂本就是个热心肠的,见襄桐有此一问,也不觉得要遮掩。
“看起来,咱们店里的情状,你还半分不知呢”
“咳咳,这几日忙着和东家学徒,不及细问。”
梅嫂想想也是,先头两天她带着襄桐走街串巷忙得脚不沾地,襄桐自没机会打听,到了后头几日又成日跟在东家身边学习店里规矩,更没法当面乱言语。
“那我就做个长舌的,仔细同你说说。”
襄桐忙不迭点头,又给她倒了热茶来。
梅嫂也不讲究,端起杯牛饮了一大口方才娓娓道来。
“说起咱们陆记啊,最早的东家同了店名一样,是个陆字当头的,可后来因老来思乡,落叶归根,便把店盘给了咱们前头一位东家,那时我方入行,私底下要叫她一声蔡姐姐。”
襄桐不禁猜测,“这被您以姐相称的蔡姓娘子,莫不是和咱们如今的东家有些干系”
“这干系大了,那位继任东家蔡娘子,就是如今咱们东家的独生闺女。只是她命薄,早几年得了肺痨,没了。”
“啊,那可真是天妒英才咱们东家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是何等心痛啊。”
“谁说不是,那么千好万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没了呢,想她要强了一辈子,最后留下老的老,小的小,只怕到了地底下也难阖了眼吧。”
“听您的意思,这蔡娘子,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