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庭又一次得了郎大人好处, 百般相留,想让他在家中吃个便饭, 由襄桐下厨款待。
可郎琛受了沈庭启发, 想到了追查硝石去向的方法, 急于验证便推辞不受, “二郎美意且先记下, 待我办完了正事自要再来叨扰。”
如是, 沈庭倒不好多劝了。
待郎琛和胡大牛走后,沈庭又把襄桐和他娘他弟叫来,把霍山里发现硝石矿的事学了一遍,并不提苍鹰的尸骸之事,以免引起他们恐慌, 也怕走漏消息耽误郎大人查案。
沈赵氏听说自家竟再一次撞了大运得了实惠, 直朝着东边遥拜感谢,“也不知这硝石还有多少,咱若要开采需要多少人手。”
沈庭忙解释, “郎大人说山里硝石先前已经被挖走大半,如今恐怕十不存一,所以不会太多吧。”
襄桐想想,“也不至太少, 不然双驼岭的悍匪们早就该撤离了。这硝石除了用作制造的功用,也能制冰,且鲜少损耗,我们甭管能收来多少, 倒是能贩给城里富户或店家,以作消暑之用。”
沈庆在一旁却灵光一现,“二嫂既说它能制冰,且不会被损耗消失,那为何我们不直接卖冰呢我可听说在城里一桶冰少说也能卖个几十文,要是用冰镇过的饮子,也比寻常价贵了好几成。”
襄桐忙给他解释,“你这想法虽好,但从咱霍山把冰送去城里,早都化了,你到时还能卖予哪个”
沈庆不以为然,“那还不简单,我们就在城里赁个住处,只每年夏日里数月在城里贩冰,比起挖菜还省力的多。”
沈庭听了也点点头,“我觉得三郎说的在理,山里野菜入了夏便要长老,而市面上菜蔬多了,野菜的需量也必要大减,待入了夏我们便可把进山挖菜的事放一放,改做贩冰,顺道也可以把山里的甜蔗运进城里一道卖了。”
沈庆又有不同想法,“二哥你怎么想着卖蔗咱把蔗制成糖霜,岂不是能多卖上十数倍的价钱这样一来,咱家往后就可以春日里挖山菜、夏日里卖冰、秋日里卖山货、冬日里卖糖。一年四季都不愁花销。”
襄桐看他两兄弟越发懂得生财之道,心里欣慰,又不觉把视线转向一直没言语的沈赵氏,却见她眉间一抹郁色。
“娘,方才二郎三郎说的,您怎么看”
沈赵氏不想扫儿子儿媳的兴,只陪着笑说,“挺好的。”
襄桐知道她没说实话,又按了沈赵氏平日作为猜测了一下,“娘是不是担心,往后咱家过于指靠霍山的出息,反而耽误了地里农事”
沈赵氏见被猜中了心事,也不再隐瞒,“咱家祖祖辈辈都靠着田地为生,管是在北地种麦,还是在南头种稻,只要仓里粮是满的,心里就不着慌。如今你们说的,都是为商的事,我是一时间还难转过弯来。”
沈庭也不为难,“我还当是何事娘若想家中粮仓被填满,咱也未必要亲自下地。我过些时日就在左近买些田地,一并寻了佃农来种,也不为了牟利,只当求个踏实。只是今年春时已过,恐只能种些杂粮或果蔬。”
沈赵氏知道自己想法太过老套,不能拖了儿子后腿,便点头应好。
沈庆也在一旁出主意,“那咱不如种蔗吧。既易活又高产,关键咱已有了现成的良种。”
所谓蔗种,便是霍山南峰那成片的蔗林,到时只需
可郎琛受了沈庭启发, 想到了追查硝石去向的方法, 急于验证便推辞不受, “二郎美意且先记下, 待我办完了正事自要再来叨扰。”
如是, 沈庭倒不好多劝了。
待郎琛和胡大牛走后,沈庭又把襄桐和他娘他弟叫来,把霍山里发现硝石矿的事学了一遍,并不提苍鹰的尸骸之事,以免引起他们恐慌, 也怕走漏消息耽误郎大人查案。
沈赵氏听说自家竟再一次撞了大运得了实惠, 直朝着东边遥拜感谢,“也不知这硝石还有多少,咱若要开采需要多少人手。”
沈庭忙解释, “郎大人说山里硝石先前已经被挖走大半,如今恐怕十不存一,所以不会太多吧。”
襄桐想想,“也不至太少, 不然双驼岭的悍匪们早就该撤离了。这硝石除了用作制造的功用,也能制冰,且鲜少损耗,我们甭管能收来多少, 倒是能贩给城里富户或店家,以作消暑之用。”
沈庆在一旁却灵光一现,“二嫂既说它能制冰,且不会被损耗消失,那为何我们不直接卖冰呢我可听说在城里一桶冰少说也能卖个几十文,要是用冰镇过的饮子,也比寻常价贵了好几成。”
襄桐忙给他解释,“你这想法虽好,但从咱霍山把冰送去城里,早都化了,你到时还能卖予哪个”
沈庆不以为然,“那还不简单,我们就在城里赁个住处,只每年夏日里数月在城里贩冰,比起挖菜还省力的多。”
沈庭听了也点点头,“我觉得三郎说的在理,山里野菜入了夏便要长老,而市面上菜蔬多了,野菜的需量也必要大减,待入了夏我们便可把进山挖菜的事放一放,改做贩冰,顺道也可以把山里的甜蔗运进城里一道卖了。”
沈庆又有不同想法,“二哥你怎么想着卖蔗咱把蔗制成糖霜,岂不是能多卖上十数倍的价钱这样一来,咱家往后就可以春日里挖山菜、夏日里卖冰、秋日里卖山货、冬日里卖糖。一年四季都不愁花销。”
襄桐看他两兄弟越发懂得生财之道,心里欣慰,又不觉把视线转向一直没言语的沈赵氏,却见她眉间一抹郁色。
“娘,方才二郎三郎说的,您怎么看”
沈赵氏不想扫儿子儿媳的兴,只陪着笑说,“挺好的。”
襄桐知道她没说实话,又按了沈赵氏平日作为猜测了一下,“娘是不是担心,往后咱家过于指靠霍山的出息,反而耽误了地里农事”
沈赵氏见被猜中了心事,也不再隐瞒,“咱家祖祖辈辈都靠着田地为生,管是在北地种麦,还是在南头种稻,只要仓里粮是满的,心里就不着慌。如今你们说的,都是为商的事,我是一时间还难转过弯来。”
沈庭也不为难,“我还当是何事娘若想家中粮仓被填满,咱也未必要亲自下地。我过些时日就在左近买些田地,一并寻了佃农来种,也不为了牟利,只当求个踏实。只是今年春时已过,恐只能种些杂粮或果蔬。”
沈赵氏知道自己想法太过老套,不能拖了儿子后腿,便点头应好。
沈庆也在一旁出主意,“那咱不如种蔗吧。既易活又高产,关键咱已有了现成的良种。”
所谓蔗种,便是霍山南峰那成片的蔗林,到时只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