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深情可解生死难 (1/2)
清晨, 何家商铺前搭好了戏台。
吆喝亮出, 鲜花铺满。
已然有人在边上探头观察,想知道这之前没见过的团队要演些什么, 又究竟好不好看。
须臾, 琴声响起,旁白唱出
“燕子归去书斋冷, 夕阳黄昏照古槐。自从山伯别我去, 书房寂寞马文才。”
底下立即有托儿故意大声嚷嚷“什么梁山伯和马文才”
先声夺人, 立即吸引了四周的目光。
“书房寂寞马文才”
“我怕不是听错了吧”
渐渐就有人停下来看。
这时, 钗裙俱全的石无患袅袅婷婷地走上去, 也并不说话, 只水袖一抛,做了个忧愁含怨的模样。
蹲在后台的同门赶紧掐准时间,放出一阵乳白雾气然后拿着扇子使劲扇,人工制造仙气飘飘的效果。
雾气弥漫, 似真似幻;鲜花处处, 若隐若现。只见群芳之中有人茕茕独立、形单影只, 只水袖盈盈而落,长发迤逦如泉,侧脸含愁似牡丹泣露。
底下登时一阵抽气美人啊
时人好热闹、好美人, 扶风城尤甚。既然登台的是大美人, 人们自然也就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美人一眼睇来,分明是含愁的一双眼,却忽又转眼作了满面恼色, 呼道“银鑫”
居然是个低沉的男声
旁边传来悠长的“哎”的一声,一名同样穿着裙装、抹着腮红的少年跑过来,哭丧着脸说“公子,你真要离家出走啊”
“女郎”满面恼怒,再拂水袖,怒道“我祝英台是堂堂七尺男儿身,偏偏作娇弱女儿养这日子我过够了”
啪嗒
台下小孩儿拿的西瓜掉了。
嗑瓜子的也不磕了,抱着个椰子喝的开始猛拍胸口,捧着鲜花的险些把花朵给掐断了。
男男男,男的
祝英台成了个男的
开场亮相后,角色又三言两语交代清楚了背景。随后便是琴曲再响,恢复了男装打扮的祝英台公子带着自己同样被迫男扮女装多年的小厮,踏上了去杭城求学的路。
小厮这个角色是何家借出的人,人长得清秀,又机灵讨喜,被设计成了一个典型的喜剧角色。女装扮相时顶着
一张雪白的脸、两团夸张的腮红,表情丰富多变,每次都能精准地引起观众发笑。
祝英台身上也专门设计了不少笑点,主要通过他秀美的扮相和大男子气概的语气之间的反差引发喜剧效果。
相对应地,何燕微扮演的梁山伯则是个风度翩翩的传统佳公子,说话做事都一本正经。但因为祝英台和小厮在梁山伯面前总是好一番眉眼官司,梁山伯越正经,反而就越搞笑。
比如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久而久之就对梁山伯心动不已,又伤感于两人同为男儿身。
台上推出了月下桂花的场景,只见祝英台对月伤怀,身边只有小厮相伴。
“银鑫。”
“郎君为何满脸心事”
“你觉得那梁山伯如何”
祝英台满腹心绪,银鑫却浑然不觉。
小厮道“梁郎君是个好人。”
祝英台便幽幽一叹“可惜他也是男儿身若他是个女郎,我们何妨配鸳鸯”
小厮挠头不解“可是配不了鸳鸯,如何不能配鸳鸳”
祝英台顿时恼怒“我乃堂堂男儿身,休要说这些话”
小厮立即轻轻打了自己个嘴巴子,低头哈腰半天,又恭维说“那如果郎君是个女儿身,准保也把那梁山伯迷得个晕头转向”
底下观众有人起哄你主人刚才说男儿气概,你就说假若人是个女儿身怕是要挨打
台上那祝英台听了这话,眼珠子一转,却是忽然满脸晕红,伸手推了小厮一下,忸怩嗔道“你讨厌”
真活脱脱是个养了十六年的女郎模样
台下立时又是哄然大笑。
到了祝英台初见马文才时,正是和梁山伯一同读书作诗。马文才看着高大俊朗,却总是用迷恋的眼神看着他们二人的方向。
阴差阳错,祝英台和小厮断定这马文才是看上他祝英台了嘶,真不是个东西,看着人模人样,实则禽兽不如,竟然连男人都能看上虽然他祝英台貌若好女,可实则是个堂堂七尺男儿啊
台上三人你来我往,人人都认真得很;台下观众则是看得分明,乐不可支。
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每一个笑点都经过了精心设计;玩笑之余,该端正严肃的地方也营造出了
足够的气氛,令观众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紧张不已。
也有人很不喜欢这种改编经典的行为,觉得这是糟蹋原作,那些精心设计的笑点也太离经叛道、和常理不符、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让人尴尬得很。
这些人就拂袖而去,临走了抱怨“还以为这么多人看得津津有味的是什么好节目,结果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一点都不现实,根本不好笑,尴尬得我恨不得去跳南海”
边上喜欢这节目的听了,自然很不忿你说这是什么玩意儿,岂不是说喜欢这节目的我也是“什么玩意儿”平时赚钱还不够辛苦吗,这种一年一度的盛事本就是放松的时候,看多了正儿八经的歌舞、幽幽怨怨的戏剧、看来看去也差不多的杂耍能看个新鲜好玩儿的哪里不好
就反唇相讥“什么叫不现实你自己没见过,就代表不可能发生你以为自己是传说中的道君就敢这么大言不惭,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了”
“城里那么多节目呢,你不爱看,走开去看别的就好了,非要说出来扫人家兴干什么就你这粗笨的处事能力,还好意思说人家尴尬我看你最尴尬”
走的那一方本来只是随口发泄不满,也存了点寻求认同的心思,暗中还不乏清高自诩的得意你们都喜欢的东西,我就能批评出个一二三来,还是我有见识。
谁知被人毫不客气地当面指出,还连讥带讽的,抱怨者也登时恼羞成怒,并且更把这份不满投映到了节目身上都怨这没头没脑的节目回头非要好好跟人抱怨一番不可
自然而然,两边就吵起来了。
作为这节目的编剧和指导,柳清灵一直混在人群里,紧张地竖着耳朵聆听各方的反应。有人夸赞和大笑,她也就高高兴兴;有人讥讽谩骂,她就郁闷不已。
现在见人吵起来了,她心里又开始慌张了。
一慌张,她就不由自主往节目创意提出者谢某人的身边靠拢。
“谢蕴昭”
她身材纤弱,几乎被黑压压的人群淹没,却还是奋力蹭到了谢蕴昭身边,压低声音问“怎么办啊吵起来了我是不是改编得太糟了会不会对我们造成不好的影响
会不会引来更多人骂会不会伤害何家和燕微的声誉会不会”
她焦虑得成了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就差围着谢蕴昭团团转了。
谢蕴昭不得不揽着这姑娘的肩“你冷静点”
“哦。”
柳清灵可怜兮兮地把她看着,哪儿还有什么心思扮演高傲的大小姐
谢蕴昭暗想听说创作者大都纤细敏感,而将作品公开展示,更是像把内心剖开来在众目睽睽下晾晒,这时他们会变得比平时更在意别人的看法。
“放宽心。”她说,“有争议才好。我家乡有句话叫伟大的作品总是毁誉参半的,你能做到让一部分人爱极了你的节目,一部分人讨厌极了你的节目,让两边展开持久不息的争论,这才说明你成就了一部经典。”
“经典”柳清灵吓了一跳,连忙说,“不敢和四书五经、诸子典籍作比的”
“经典”原意指的就是经书、典籍,在这里尚未演变出更宽泛的含义。
谢蕴昭想起来这一点,打了个哈哈“反正你做得很好,柳师姐晚饭加个鸡腿”
“我又不是你家的阿拉斯减和达达”
柳清灵红着脸抱怨,却显然振作不少。她提起精神,又钻到其他地方去收集更多观众反馈了。
台上的节目还在继续。
在谢蕴昭最初的设想中,节目的结尾是祝英台自尽不成,梁、马二人终成眷侣。但柳清灵把这个故事的结尾改成了
马文才苦恋梁山伯。他虽然知道二人无缘白首,却还是在书院中眷恋不去,最后被家中绑了回去,说要让他和祝家闺秀成亲。
祝英台家里却是愁白了头,因为当年一时虚荣,鬼使神差答应了和马家的婚约,现在却怎么让一个男儿和男儿成亲
梁山伯这一头,知道了马文才即将迎娶他人,也是百般惆怅。
谁料他们正暗自伤怀时,竟传出马文才相思成疾、不治身亡的消息。梁山伯如闻晴天霹雳,失态之下,失口同祝英台说出了女儿身的真相。
两人赶赴马家时,正值马家出殡,一口沉沉棺材伴着漫天雪白,哭嚎几乎将唢呐声掩盖。
梁山伯几欲心碎,哀哀泣血,哭喊要追随马文才同去。
哀伤的音
乐声中,有人开始唱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烟痕无断绝。”
“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故事以轻快的喜剧开头,一路插科打诨,到了末尾却哀伤渐浓。如乐曲弹到浓时,一声更比一声哀戚;声声不断推进哀愁与遗憾之浓郁,最后乍然一声弦断,便是故事中的主角丧命之时
台下不少人已经是看得眼泪汪汪,哪里还有半点开始的傻乐
连那些无止境的争吵也悄然停了下来。
满地秋叶梧桐堆积,惊心动魄的鲜血洒了满地。
长久的沉默,低微的琴音。
渐渐地,从血中忽而飞出了一只只蝴蝶。
经典的化蝶乐声响起,令观众不禁恍然原来这终究是梁祝原来这毕竟是梁祝
便是剧中改了角色姓名、颠倒故事叙事,乃至改了情爱双方,可生死相随的感情又何曾能变,怎么能变
唯有死亡才能永恒地铭刻深情。
但是,就在众人心中产生这明悟之时
呆立台上的祝英台忽然深深地叹息了一声。
他拿出一枚玉佩,说“我幼时曾得仙人赠予这玉佩,言道未来我可实现任意一个愿望。我本想许愿功成名就,又或
吆喝亮出, 鲜花铺满。
已然有人在边上探头观察,想知道这之前没见过的团队要演些什么, 又究竟好不好看。
须臾, 琴声响起,旁白唱出
“燕子归去书斋冷, 夕阳黄昏照古槐。自从山伯别我去, 书房寂寞马文才。”
底下立即有托儿故意大声嚷嚷“什么梁山伯和马文才”
先声夺人, 立即吸引了四周的目光。
“书房寂寞马文才”
“我怕不是听错了吧”
渐渐就有人停下来看。
这时, 钗裙俱全的石无患袅袅婷婷地走上去, 也并不说话, 只水袖一抛,做了个忧愁含怨的模样。
蹲在后台的同门赶紧掐准时间,放出一阵乳白雾气然后拿着扇子使劲扇,人工制造仙气飘飘的效果。
雾气弥漫, 似真似幻;鲜花处处, 若隐若现。只见群芳之中有人茕茕独立、形单影只, 只水袖盈盈而落,长发迤逦如泉,侧脸含愁似牡丹泣露。
底下登时一阵抽气美人啊
时人好热闹、好美人, 扶风城尤甚。既然登台的是大美人, 人们自然也就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美人一眼睇来,分明是含愁的一双眼,却忽又转眼作了满面恼色, 呼道“银鑫”
居然是个低沉的男声
旁边传来悠长的“哎”的一声,一名同样穿着裙装、抹着腮红的少年跑过来,哭丧着脸说“公子,你真要离家出走啊”
“女郎”满面恼怒,再拂水袖,怒道“我祝英台是堂堂七尺男儿身,偏偏作娇弱女儿养这日子我过够了”
啪嗒
台下小孩儿拿的西瓜掉了。
嗑瓜子的也不磕了,抱着个椰子喝的开始猛拍胸口,捧着鲜花的险些把花朵给掐断了。
男男男,男的
祝英台成了个男的
开场亮相后,角色又三言两语交代清楚了背景。随后便是琴曲再响,恢复了男装打扮的祝英台公子带着自己同样被迫男扮女装多年的小厮,踏上了去杭城求学的路。
小厮这个角色是何家借出的人,人长得清秀,又机灵讨喜,被设计成了一个典型的喜剧角色。女装扮相时顶着
一张雪白的脸、两团夸张的腮红,表情丰富多变,每次都能精准地引起观众发笑。
祝英台身上也专门设计了不少笑点,主要通过他秀美的扮相和大男子气概的语气之间的反差引发喜剧效果。
相对应地,何燕微扮演的梁山伯则是个风度翩翩的传统佳公子,说话做事都一本正经。但因为祝英台和小厮在梁山伯面前总是好一番眉眼官司,梁山伯越正经,反而就越搞笑。
比如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久而久之就对梁山伯心动不已,又伤感于两人同为男儿身。
台上推出了月下桂花的场景,只见祝英台对月伤怀,身边只有小厮相伴。
“银鑫。”
“郎君为何满脸心事”
“你觉得那梁山伯如何”
祝英台满腹心绪,银鑫却浑然不觉。
小厮道“梁郎君是个好人。”
祝英台便幽幽一叹“可惜他也是男儿身若他是个女郎,我们何妨配鸳鸯”
小厮挠头不解“可是配不了鸳鸯,如何不能配鸳鸳”
祝英台顿时恼怒“我乃堂堂男儿身,休要说这些话”
小厮立即轻轻打了自己个嘴巴子,低头哈腰半天,又恭维说“那如果郎君是个女儿身,准保也把那梁山伯迷得个晕头转向”
底下观众有人起哄你主人刚才说男儿气概,你就说假若人是个女儿身怕是要挨打
台上那祝英台听了这话,眼珠子一转,却是忽然满脸晕红,伸手推了小厮一下,忸怩嗔道“你讨厌”
真活脱脱是个养了十六年的女郎模样
台下立时又是哄然大笑。
到了祝英台初见马文才时,正是和梁山伯一同读书作诗。马文才看着高大俊朗,却总是用迷恋的眼神看着他们二人的方向。
阴差阳错,祝英台和小厮断定这马文才是看上他祝英台了嘶,真不是个东西,看着人模人样,实则禽兽不如,竟然连男人都能看上虽然他祝英台貌若好女,可实则是个堂堂七尺男儿啊
台上三人你来我往,人人都认真得很;台下观众则是看得分明,乐不可支。
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每一个笑点都经过了精心设计;玩笑之余,该端正严肃的地方也营造出了
足够的气氛,令观众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紧张不已。
也有人很不喜欢这种改编经典的行为,觉得这是糟蹋原作,那些精心设计的笑点也太离经叛道、和常理不符、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让人尴尬得很。
这些人就拂袖而去,临走了抱怨“还以为这么多人看得津津有味的是什么好节目,结果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一点都不现实,根本不好笑,尴尬得我恨不得去跳南海”
边上喜欢这节目的听了,自然很不忿你说这是什么玩意儿,岂不是说喜欢这节目的我也是“什么玩意儿”平时赚钱还不够辛苦吗,这种一年一度的盛事本就是放松的时候,看多了正儿八经的歌舞、幽幽怨怨的戏剧、看来看去也差不多的杂耍能看个新鲜好玩儿的哪里不好
就反唇相讥“什么叫不现实你自己没见过,就代表不可能发生你以为自己是传说中的道君就敢这么大言不惭,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了”
“城里那么多节目呢,你不爱看,走开去看别的就好了,非要说出来扫人家兴干什么就你这粗笨的处事能力,还好意思说人家尴尬我看你最尴尬”
走的那一方本来只是随口发泄不满,也存了点寻求认同的心思,暗中还不乏清高自诩的得意你们都喜欢的东西,我就能批评出个一二三来,还是我有见识。
谁知被人毫不客气地当面指出,还连讥带讽的,抱怨者也登时恼羞成怒,并且更把这份不满投映到了节目身上都怨这没头没脑的节目回头非要好好跟人抱怨一番不可
自然而然,两边就吵起来了。
作为这节目的编剧和指导,柳清灵一直混在人群里,紧张地竖着耳朵聆听各方的反应。有人夸赞和大笑,她也就高高兴兴;有人讥讽谩骂,她就郁闷不已。
现在见人吵起来了,她心里又开始慌张了。
一慌张,她就不由自主往节目创意提出者谢某人的身边靠拢。
“谢蕴昭”
她身材纤弱,几乎被黑压压的人群淹没,却还是奋力蹭到了谢蕴昭身边,压低声音问“怎么办啊吵起来了我是不是改编得太糟了会不会对我们造成不好的影响
会不会引来更多人骂会不会伤害何家和燕微的声誉会不会”
她焦虑得成了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就差围着谢蕴昭团团转了。
谢蕴昭不得不揽着这姑娘的肩“你冷静点”
“哦。”
柳清灵可怜兮兮地把她看着,哪儿还有什么心思扮演高傲的大小姐
谢蕴昭暗想听说创作者大都纤细敏感,而将作品公开展示,更是像把内心剖开来在众目睽睽下晾晒,这时他们会变得比平时更在意别人的看法。
“放宽心。”她说,“有争议才好。我家乡有句话叫伟大的作品总是毁誉参半的,你能做到让一部分人爱极了你的节目,一部分人讨厌极了你的节目,让两边展开持久不息的争论,这才说明你成就了一部经典。”
“经典”柳清灵吓了一跳,连忙说,“不敢和四书五经、诸子典籍作比的”
“经典”原意指的就是经书、典籍,在这里尚未演变出更宽泛的含义。
谢蕴昭想起来这一点,打了个哈哈“反正你做得很好,柳师姐晚饭加个鸡腿”
“我又不是你家的阿拉斯减和达达”
柳清灵红着脸抱怨,却显然振作不少。她提起精神,又钻到其他地方去收集更多观众反馈了。
台上的节目还在继续。
在谢蕴昭最初的设想中,节目的结尾是祝英台自尽不成,梁、马二人终成眷侣。但柳清灵把这个故事的结尾改成了
马文才苦恋梁山伯。他虽然知道二人无缘白首,却还是在书院中眷恋不去,最后被家中绑了回去,说要让他和祝家闺秀成亲。
祝英台家里却是愁白了头,因为当年一时虚荣,鬼使神差答应了和马家的婚约,现在却怎么让一个男儿和男儿成亲
梁山伯这一头,知道了马文才即将迎娶他人,也是百般惆怅。
谁料他们正暗自伤怀时,竟传出马文才相思成疾、不治身亡的消息。梁山伯如闻晴天霹雳,失态之下,失口同祝英台说出了女儿身的真相。
两人赶赴马家时,正值马家出殡,一口沉沉棺材伴着漫天雪白,哭嚎几乎将唢呐声掩盖。
梁山伯几欲心碎,哀哀泣血,哭喊要追随马文才同去。
哀伤的音
乐声中,有人开始唱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烟痕无断绝。”
“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故事以轻快的喜剧开头,一路插科打诨,到了末尾却哀伤渐浓。如乐曲弹到浓时,一声更比一声哀戚;声声不断推进哀愁与遗憾之浓郁,最后乍然一声弦断,便是故事中的主角丧命之时
台下不少人已经是看得眼泪汪汪,哪里还有半点开始的傻乐
连那些无止境的争吵也悄然停了下来。
满地秋叶梧桐堆积,惊心动魄的鲜血洒了满地。
长久的沉默,低微的琴音。
渐渐地,从血中忽而飞出了一只只蝴蝶。
经典的化蝶乐声响起,令观众不禁恍然原来这终究是梁祝原来这毕竟是梁祝
便是剧中改了角色姓名、颠倒故事叙事,乃至改了情爱双方,可生死相随的感情又何曾能变,怎么能变
唯有死亡才能永恒地铭刻深情。
但是,就在众人心中产生这明悟之时
呆立台上的祝英台忽然深深地叹息了一声。
他拿出一枚玉佩,说“我幼时曾得仙人赠予这玉佩,言道未来我可实现任意一个愿望。我本想许愿功成名就,又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