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友及其同党以下犯上, 行刺皇帝, 谋危社稷,叛国投敌,罪无可恕。于明日午时菜市口行戮杀之刑, 先将其割剐三千三百九十九刀,再腰斩弃市。其余逆党曝尸城门四十九日, 大卸八块后再挫骨扬灰,之后所有贼子首级皆送去当阳示众。”
景祐帝刚说罢, 在场之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果然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此十七人所犯乃谋反大罪,夷其十族都不足以解朕心头之恨。另外比伍邻里应告不告,罪犯连坐, 一同处斩。”景祐帝这下才将判罚全部说完。如今他已是气极, 自己就不信了,如此还治不了这群匪地刁民。
“陛下,武阳县统共有民三千人。倘若陛下真要夷其十族,再行连坐之法, 臣恐怕即使是屠城也不够杀。”顾禹同听闻圣旨后,立马上前劝阻道。
关于诛十族的说法始自前朝,当时有一名儒生因得罪帝王,而被判处杀其十族的极刑,亲友门生近千人无一幸免。故而诛十族也被称作瓜蔓抄,一人犯罪则诛灭亲族, 朋邻相里皆因其获罪,如同瓜蔓一样辗转牵连。
虽然这十七人罪大恶极,但诛其十族再加上连坐却是滥杀无辜,血流成河。以前朝之事作为参照,一人便能牵扯千人,那么十七个人的确是一县人口都不够用。何况此事还有鞑靼从中作梗,景祐帝却将满腔怒火都发泄在了幕前的傀儡身上。顾禹同担心,如此残暴恐会激起更大的民愤和暴动。
既然劝阻皇帝安民未果,那只好但行中策,于是他又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乃两国之事。当阳百姓既知刺杀天子乃是死罪,为何还一意孤行除若民不聊生外,此中怨怼还有外族的威逼利诱。”
“如此,真正在背后操纵之人岂非仍旧逍遥法外臣以为此事实则乃鞑靼和北国的试探挑衅之举。”那人三言两语就直接指出了这次反贼一案的真相。
景祐帝闻言也是心中一震。只是若要从这个层面去想,那其中的利害关系可就大了。大周已经多年无战事,此番若是与鞑靼开战,恐怕不知胜算几何。
“陛下,既然事已至此,我们就不能坐以待毙。不若先下手为强,直接派兵突袭狼山。骑兵深入,闪击而战,打北元一个措手不及。”顾禹同又近前一步说道。
“训练刺客,谋害国主,怂恿百姓,搅乱朝纲。如斯行径本就无耻在先,遭人唾骂。眼下臣民们听闻天子遇险,皆群情激奋,军中将士们士气高涨,如此便可一鼓作气,打下狼山。同时也告诉北朝,我大周泱泱华夏之邦,从不畏此小人之举。尔若来犯,我必击之。”那人的声音如同金石,铿锵有力,坚毅果敢。
景祐帝听到他这一番慷慨陈词,此时心中也是热血沸腾,思潮澎湃。可是这话虽然说得好听,真要打起战来他还能指望一个文人不成于是他又冷静下来。
二百年前,中原之地狼烟四起,群雄逐鹿,赵氏前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百姓们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当时大周太祖仅凭一介布衣之身,逐渐收复故土,打下江山,将整个华夏四十九州郡又重新归为一个大一统王朝。
溃败的外族也退回到了极北苦寒之地,但其族人顽强不息,自六十年前中宗一朝起,他们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如今的大周虽拥有广茂疆土,但北方有鞑靼人的北元虎视眈眈,最西边又有吐蕃蠢蠢欲动,西南的南诏小国又左右逢源,摇摆不定。如此,中原大地上实际危机四伏。
而吴郡顾氏早在前代先朝时就已是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当年顾家先祖又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地打天下,因为有从龙之功,才被封为了世袭罔替的平西侯。而今的平西侯府已历经十代,这十代人中总共出了两位皇后,二十一名将军和三朝宰辅。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顾禹同虽是文臣,但骨子里依旧有先辈驰骋沙场的热血。他又出身将门世家,那些兵法战策也是自小看过。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休养生息久了便会安于现状,乐得太平,而北元却是在马背上建的国。早在七月时,鞑靼人就在当阳不停地搞些小动作,当时以他的估计想来年底将有一战。可是没有想到他们居然出此阴招,企图刺杀圣上,窃国乱政。那么不如就趁此时,当机立断宣布开战,眼下尚未入冬正是起兵的大好时机。
顾禹同分析了时局后,向景祐帝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一则礼之用,和为贵。天下大同,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为上上策。若是安抚之举能实打实的起到作用,那么这不仅对受灾的百姓有利,更能缓和矛盾,收服民心。如此,就算北国再三挑拨,大周子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他们也无济于事。
二则顺势而为,以此为由,发起战事,奇兵突袭,痛击北元。狼山乃是北国与大周接壤的一处重要军事据点,那里巍峨险峻,绵延百里,越过狼山便可长驱直入,直达北元都城,所以打下这个屏障之地,就等于亮剑警告了鞑靼人,想来他们也不敢再犯。但是两国交战,短兵相接,其中对军队,对百姓,对国力的消耗都是难以估量,故而此为中策。
但此时顾禹同心中却有隐隐担忧,这两个方案无论圣上选哪个,大周都有十之八九的胜算能够渡过危机。只是以他对景祐帝的了解,恐怕皇上会
就在他还在思考的时候,景祐帝突然开口道,“此事关系重大,现在单凭乌
景祐帝刚说罢, 在场之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果然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此十七人所犯乃谋反大罪,夷其十族都不足以解朕心头之恨。另外比伍邻里应告不告,罪犯连坐, 一同处斩。”景祐帝这下才将判罚全部说完。如今他已是气极, 自己就不信了,如此还治不了这群匪地刁民。
“陛下,武阳县统共有民三千人。倘若陛下真要夷其十族,再行连坐之法, 臣恐怕即使是屠城也不够杀。”顾禹同听闻圣旨后,立马上前劝阻道。
关于诛十族的说法始自前朝,当时有一名儒生因得罪帝王,而被判处杀其十族的极刑,亲友门生近千人无一幸免。故而诛十族也被称作瓜蔓抄,一人犯罪则诛灭亲族, 朋邻相里皆因其获罪,如同瓜蔓一样辗转牵连。
虽然这十七人罪大恶极,但诛其十族再加上连坐却是滥杀无辜,血流成河。以前朝之事作为参照,一人便能牵扯千人,那么十七个人的确是一县人口都不够用。何况此事还有鞑靼从中作梗,景祐帝却将满腔怒火都发泄在了幕前的傀儡身上。顾禹同担心,如此残暴恐会激起更大的民愤和暴动。
既然劝阻皇帝安民未果,那只好但行中策,于是他又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乃两国之事。当阳百姓既知刺杀天子乃是死罪,为何还一意孤行除若民不聊生外,此中怨怼还有外族的威逼利诱。”
“如此,真正在背后操纵之人岂非仍旧逍遥法外臣以为此事实则乃鞑靼和北国的试探挑衅之举。”那人三言两语就直接指出了这次反贼一案的真相。
景祐帝闻言也是心中一震。只是若要从这个层面去想,那其中的利害关系可就大了。大周已经多年无战事,此番若是与鞑靼开战,恐怕不知胜算几何。
“陛下,既然事已至此,我们就不能坐以待毙。不若先下手为强,直接派兵突袭狼山。骑兵深入,闪击而战,打北元一个措手不及。”顾禹同又近前一步说道。
“训练刺客,谋害国主,怂恿百姓,搅乱朝纲。如斯行径本就无耻在先,遭人唾骂。眼下臣民们听闻天子遇险,皆群情激奋,军中将士们士气高涨,如此便可一鼓作气,打下狼山。同时也告诉北朝,我大周泱泱华夏之邦,从不畏此小人之举。尔若来犯,我必击之。”那人的声音如同金石,铿锵有力,坚毅果敢。
景祐帝听到他这一番慷慨陈词,此时心中也是热血沸腾,思潮澎湃。可是这话虽然说得好听,真要打起战来他还能指望一个文人不成于是他又冷静下来。
二百年前,中原之地狼烟四起,群雄逐鹿,赵氏前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百姓们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当时大周太祖仅凭一介布衣之身,逐渐收复故土,打下江山,将整个华夏四十九州郡又重新归为一个大一统王朝。
溃败的外族也退回到了极北苦寒之地,但其族人顽强不息,自六十年前中宗一朝起,他们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如今的大周虽拥有广茂疆土,但北方有鞑靼人的北元虎视眈眈,最西边又有吐蕃蠢蠢欲动,西南的南诏小国又左右逢源,摇摆不定。如此,中原大地上实际危机四伏。
而吴郡顾氏早在前代先朝时就已是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当年顾家先祖又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地打天下,因为有从龙之功,才被封为了世袭罔替的平西侯。而今的平西侯府已历经十代,这十代人中总共出了两位皇后,二十一名将军和三朝宰辅。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顾禹同虽是文臣,但骨子里依旧有先辈驰骋沙场的热血。他又出身将门世家,那些兵法战策也是自小看过。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休养生息久了便会安于现状,乐得太平,而北元却是在马背上建的国。早在七月时,鞑靼人就在当阳不停地搞些小动作,当时以他的估计想来年底将有一战。可是没有想到他们居然出此阴招,企图刺杀圣上,窃国乱政。那么不如就趁此时,当机立断宣布开战,眼下尚未入冬正是起兵的大好时机。
顾禹同分析了时局后,向景祐帝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一则礼之用,和为贵。天下大同,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为上上策。若是安抚之举能实打实的起到作用,那么这不仅对受灾的百姓有利,更能缓和矛盾,收服民心。如此,就算北国再三挑拨,大周子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他们也无济于事。
二则顺势而为,以此为由,发起战事,奇兵突袭,痛击北元。狼山乃是北国与大周接壤的一处重要军事据点,那里巍峨险峻,绵延百里,越过狼山便可长驱直入,直达北元都城,所以打下这个屏障之地,就等于亮剑警告了鞑靼人,想来他们也不敢再犯。但是两国交战,短兵相接,其中对军队,对百姓,对国力的消耗都是难以估量,故而此为中策。
但此时顾禹同心中却有隐隐担忧,这两个方案无论圣上选哪个,大周都有十之八九的胜算能够渡过危机。只是以他对景祐帝的了解,恐怕皇上会
就在他还在思考的时候,景祐帝突然开口道,“此事关系重大,现在单凭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