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盈在门口碰见墨凌洲, 还看见墨凌洲意味深长的地冲自己笑, 人有点懵。
他之前被皇帝扣着, 处理了许多事,皇帝有意不让他知道祁温良昏迷, 他自己的消息也不灵便, 所以他知道得比大部分人都晚些。
但他知道后, 表现得比大部分人更急切。
很难得的,他没听皇帝的话, 抛下手里的东西就跑了。
皇帝如今已经行动不便,留他不住, 甚至连高声叫住他也不能, 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跑了。
首领太监刘德顺捡起被扔在地上的折子,苦着脸向皇帝请示“陛下,您看这”
皇帝面带不愉地冷哼了一声,震得刘德顺说话都抖“要不奴才跑快些, 出去叫近卫拦住政王殿下”
“罢了,”皇帝摆摆手,“天色不早了,拦住他能做什么能拦着他一辈子”
看见皇帝说话时微微往前伸了伸手,刘德顺赶紧上前扶住皇帝,“陛下这段时间在政王殿下身上花了不少心思, 好不容易才让殿下和太子疏远些,难道就这么功亏一篑了”
皇帝借着刘德顺的力站起来,摇摇头, “他们兄弟情深,我拦得了一时,难道还拦得了一世吗老三我是不指望了,他变着法地围着祁恭,就差变成祁恭的尾巴黏上去了。我待他再好,他到手的东西也转手让给了祁恭。倒是亦馀,还”
话说到这里,皇帝顿了顿,笑了笑说“亦馀这孩子,性格怯懦,听话,好掌控。也好用。我这几个儿子,也就他最容易被动摇。”
刘德顺心里有些奇怪。
一直以来,皇帝都是对献王万般宠爱的,他对献王极度纵容,事事都依着献王。
夸张点说,献王想要天上的月亮星星,皇帝也不会犹豫要不要派人去摘。
星星如此,更别提皇位了。
刘德顺以前以为皇位一定会留给献王。
但自从皇帝昏迷后醒来,皇帝对献王就不如之前热切了,反倒是对政王更关心些。
皇帝不仅将重要的政事交给政王处理,还几乎手把手地教导他,对他的饮食起居也多有过问,俨然一副父慈子孝的场景。
刘德顺不解,他怀疑是皇帝生病时献王表现太冷淡,伤了皇帝的心。但他又觉得原因不是这个。
毕竟,这么多年来,献王从没对皇帝热切过。
宫中传闻,献王因为端妃的死怨恨皇帝,所以从来对皇帝都不怎么样;宫中又传闻,皇帝因端妃的死对献王心存愧疚,所以对献王格外纵容。
当年端妃死得蹊跷,好端端的人突然重病,去得也快。
这件事本该牵扯到皇后,但最终皇后还是安然无恙,没因端妃的死受任何影响。
献王心中有怨,认为皇帝没好好查,从而不亲近皇帝,也不是不可能。
这种不亲近持续十多年,皇帝到如今才有所改变,实在有点奇怪。
但刘德顺也知道,这样的事不是自己能知晓的,宫中不缺怪人,这献王本身就奇怪。
要说他因端妃的死怨恨皇帝,偏他对皇后还挺恭敬,和皇后的儿子还极为亲近;要说不是这个原因吧,又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他对皇帝冷淡的原因。
刘德顺自知没资格问献王冷淡的原因,更没资格问皇帝转性的原因,他只能自己默默猜测。
伺候皇帝,他是极小心的,虽然心里有自己的想法,正琢磨着,脚步却很稳,丝毫没有走神的样子。
但皇帝是什么人,和他相处也几十年了。
他眼珠子一转,皇帝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非常难得的,皇帝居然跟他解释了几句。
皇帝说“老三啊,就是一辈子荣华富贵不操心的命,我要是真为他好,其实不该一开始就把他送到这个位置上。一方面,他拱手就让人了;另一方面,他涉及了皇权,夹在我和祁恭之间也难做。我不行了,他却还不对自己的事上心,我不求他能被扶上墙,只想给他谋一条舒舒服服的后路。”
这话说得在理,刘德顺暗暗佩服皇帝的苦心。
接着,皇帝又说道“亦馀就不一样了。要想皇位不落到祁恭手里,还得靠他。”
“祁恭好本事,将兄弟几个都笼络得很好,他想要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皇位,就得其他两个人都让他。”
“让是他该让着别人才对。我不会让他如愿的,所以我得抓住亦馀。”
刘德顺恍然大悟,“陛下的意思是,把政王殿下抬出来,让他和太子抗争,等他们两败俱伤,再让献王殿下坐享其成。”
话音刚落,刘德顺意识到自己多嘴了。
皇帝却摆摆手说无妨,“亦馀啊,是个孝顺孩子,他心思脆弱易被攻破,但凡对他好一点,他就会死心塌地的。”
“你看,明明我刚醒的时候他还百般维护祁恭,说自己绝不染指皇位。但我稍稍关注一下他的饮食起居,又旁敲侧击地说他无心皇位我会失望,你看,他不就对政事上心了很多吗”
刘德顺想了想,发现事实确实如此。
他想政王对陛下一直都充满敬仰和襦慕,就算之前在皇子所的时候,他也总是希望皇帝能去看看他,考校一下他的功课。
皇帝赏他的字画,他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喜欢得不得了,当宝贝一般日日都看。
这已经奠定了他听话的基础。
他之前被皇帝扣着, 处理了许多事,皇帝有意不让他知道祁温良昏迷, 他自己的消息也不灵便, 所以他知道得比大部分人都晚些。
但他知道后, 表现得比大部分人更急切。
很难得的,他没听皇帝的话, 抛下手里的东西就跑了。
皇帝如今已经行动不便,留他不住, 甚至连高声叫住他也不能, 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跑了。
首领太监刘德顺捡起被扔在地上的折子,苦着脸向皇帝请示“陛下,您看这”
皇帝面带不愉地冷哼了一声,震得刘德顺说话都抖“要不奴才跑快些, 出去叫近卫拦住政王殿下”
“罢了,”皇帝摆摆手,“天色不早了,拦住他能做什么能拦着他一辈子”
看见皇帝说话时微微往前伸了伸手,刘德顺赶紧上前扶住皇帝,“陛下这段时间在政王殿下身上花了不少心思, 好不容易才让殿下和太子疏远些,难道就这么功亏一篑了”
皇帝借着刘德顺的力站起来,摇摇头, “他们兄弟情深,我拦得了一时,难道还拦得了一世吗老三我是不指望了,他变着法地围着祁恭,就差变成祁恭的尾巴黏上去了。我待他再好,他到手的东西也转手让给了祁恭。倒是亦馀,还”
话说到这里,皇帝顿了顿,笑了笑说“亦馀这孩子,性格怯懦,听话,好掌控。也好用。我这几个儿子,也就他最容易被动摇。”
刘德顺心里有些奇怪。
一直以来,皇帝都是对献王万般宠爱的,他对献王极度纵容,事事都依着献王。
夸张点说,献王想要天上的月亮星星,皇帝也不会犹豫要不要派人去摘。
星星如此,更别提皇位了。
刘德顺以前以为皇位一定会留给献王。
但自从皇帝昏迷后醒来,皇帝对献王就不如之前热切了,反倒是对政王更关心些。
皇帝不仅将重要的政事交给政王处理,还几乎手把手地教导他,对他的饮食起居也多有过问,俨然一副父慈子孝的场景。
刘德顺不解,他怀疑是皇帝生病时献王表现太冷淡,伤了皇帝的心。但他又觉得原因不是这个。
毕竟,这么多年来,献王从没对皇帝热切过。
宫中传闻,献王因为端妃的死怨恨皇帝,所以从来对皇帝都不怎么样;宫中又传闻,皇帝因端妃的死对献王心存愧疚,所以对献王格外纵容。
当年端妃死得蹊跷,好端端的人突然重病,去得也快。
这件事本该牵扯到皇后,但最终皇后还是安然无恙,没因端妃的死受任何影响。
献王心中有怨,认为皇帝没好好查,从而不亲近皇帝,也不是不可能。
这种不亲近持续十多年,皇帝到如今才有所改变,实在有点奇怪。
但刘德顺也知道,这样的事不是自己能知晓的,宫中不缺怪人,这献王本身就奇怪。
要说他因端妃的死怨恨皇帝,偏他对皇后还挺恭敬,和皇后的儿子还极为亲近;要说不是这个原因吧,又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他对皇帝冷淡的原因。
刘德顺自知没资格问献王冷淡的原因,更没资格问皇帝转性的原因,他只能自己默默猜测。
伺候皇帝,他是极小心的,虽然心里有自己的想法,正琢磨着,脚步却很稳,丝毫没有走神的样子。
但皇帝是什么人,和他相处也几十年了。
他眼珠子一转,皇帝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非常难得的,皇帝居然跟他解释了几句。
皇帝说“老三啊,就是一辈子荣华富贵不操心的命,我要是真为他好,其实不该一开始就把他送到这个位置上。一方面,他拱手就让人了;另一方面,他涉及了皇权,夹在我和祁恭之间也难做。我不行了,他却还不对自己的事上心,我不求他能被扶上墙,只想给他谋一条舒舒服服的后路。”
这话说得在理,刘德顺暗暗佩服皇帝的苦心。
接着,皇帝又说道“亦馀就不一样了。要想皇位不落到祁恭手里,还得靠他。”
“祁恭好本事,将兄弟几个都笼络得很好,他想要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皇位,就得其他两个人都让他。”
“让是他该让着别人才对。我不会让他如愿的,所以我得抓住亦馀。”
刘德顺恍然大悟,“陛下的意思是,把政王殿下抬出来,让他和太子抗争,等他们两败俱伤,再让献王殿下坐享其成。”
话音刚落,刘德顺意识到自己多嘴了。
皇帝却摆摆手说无妨,“亦馀啊,是个孝顺孩子,他心思脆弱易被攻破,但凡对他好一点,他就会死心塌地的。”
“你看,明明我刚醒的时候他还百般维护祁恭,说自己绝不染指皇位。但我稍稍关注一下他的饮食起居,又旁敲侧击地说他无心皇位我会失望,你看,他不就对政事上心了很多吗”
刘德顺想了想,发现事实确实如此。
他想政王对陛下一直都充满敬仰和襦慕,就算之前在皇子所的时候,他也总是希望皇帝能去看看他,考校一下他的功课。
皇帝赏他的字画,他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喜欢得不得了,当宝贝一般日日都看。
这已经奠定了他听话的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