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工作了这一段时间, 柳培忠对姚软枝的专业性已经再无怀疑,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心中还有自己的想法。

    专家是人才, 需要尊重,但是专家不等于就能够管好人事。柳培忠在老区、在南泥湾都干过,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在他看来,姚软枝负责农场技术工作,他负责农场管理工作, 两个人精诚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既然上级领导任命姚软枝当了工作队队长,而他只是副队长, 柳培忠当然会服从组织安排。

    柳培忠对姚软枝的心态有些复杂, 但已经再也没有当初没见面时候对姚软枝的轻视。

    当初他们都以为这个年龄不过二十岁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背后可能沾染太多政治因素,虚名的成分很大,但是姚软枝已经用事实证明了她的荣誉真材实料,也赢得了柳培忠的尊重。

    而柳培忠对姚软枝的尊重就是, 决定采用光明正大的手段, 用自己的工作成绩证明,自己比姚软枝更适合当农场场长。

    再加上姚软枝刚才勾勒的美好未来,柳培忠仿佛又感觉到了当初冲锋杀敌时候的热血沸腾, 讲话的时候就更加亢奋了,就像是战前动员一样。

    他是从部队里走出来的,做动员的时候带着明显的行伍风格,而在座的八十多人当中, 有六十多个都是退伍军人,被这种熟悉的风格带得一个个激动不已,紧握拳头,全身都是力气,恨不得现在就冲出去,扛着锄头铁锹去建设农场,建设。

    柳培忠对台下的反应十分满意,他把自己手下的队员分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暂时任命了一个组长,近期的任务就是把附近的一百多亩熟荒地开垦出来,及早播种。

    会议一结束,除了个别有其他任务的队员外,所有组长都带人去后勤队领取工具。

    刚才会议上定下来的规矩,以后每天开工前去后勤队领农具,下工后去后勤队交农具。农具是农场公有资产,平时由后勤队统一保管维护,如果损毁是要负责任的。

    今天是第一次执行这个规矩,姚软枝就亲自过去看着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后勤队现在人手不多,任志清就亲自负责登记。他右手虽然只有三根指头,但是捏着圆珠笔还是很稳。

    好在这些退伍军人的纪律性都很好,而且农具齐全,没有必要争抢,所以充当仓库的地窝子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很快就把那些开荒队的农具发完了。

    接下来就是隶属其他队伍,但是没有工作安排的队员,也都过来领农具,不愿意闲着,也一起去开荒干活。

    “姚队长,这些农具质量真不错。”任志清也是农家子弟,对农具并不陌生,看着摆满了一个地窝子的崭新农具,觉得特别满足。

    他前些天用这些农具挖地窝子,发现这些农具样式跟自己以前用过的有些差别,使用起来却比以前用过的农具要轻便好用得多。

    任志清刚感慨完,就听见边上有人满是自豪地接话“那都是姚队长设计指挥生产的,质量能不好吗”

    李育红被暂时分在办公室,算是苏云手下的一个小兵,和她一起分到办公室的,还有一个比她大一岁的女生,是跟她一起通过招工考试的。

    她们俩也过来领农具,想要去开垦荒地,刚过来,李育红就听见了任志清的感慨,忍不住就接了口。

    姚软枝和李育红的关系,从开始就没有瞒着人,毕竟这关系就在明面上,有心人只要去打听一下就能弄个清楚,遮遮掩掩的倒显得有什么猫腻似的。

    所以大家都知道李育红是姚软枝的表妹,但是也是通过招工考试正儿八经考进来的,而且农场刚刚开始建设,条件艰苦,要是走后门也没必要来这里,就也没人把这个当成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任志清不是兴化人,也不知道姚软枝当过兴化县农机厂的领导,更不知道这些农具和姚软枝还有关系,听了李育红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这文化人就是了不起,连种地都跟我们不一样。”任志清笑着说。

    他们是有什么农具用什么农具,全靠着人力一点点去磨工,把活计干完。文化人可好,专门看农具好不好使,不好使了就自己重新修改设计。

    锄头重了,专门设计轻便的给妇女们用;犁耙重了,专门改成带轮子的省力气;玉米剥得太辛苦,就弄个机器来剥玉米

    这种事情,他们这没文化的想都不会想到啊。

    “咱们农场的名字叫实验农场是为什么”姚软枝不放弃任何机会,及时推广自己的理念,“就是因为上级领导想要让咱们农场成为一个优秀的实验场地,在实验中探讨怎么样把传统农业改进成现代化农业,从而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带动周边县区的农民们改变观念,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劳作,所以我们自己作为实验农场的一员,就更要首先改变自己的旧观念。”

    “比如说,李育红同志,她在招工考试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要从事现代化农业工作,那么以后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五零重生日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海棠无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海棠无眠并收藏五零重生日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