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玫瑰 (1/2)
经尔开通微博这件事,阮星还是过了好几天才意外知道。
那时候小文正在和她一起整理行李,阮星跪坐在地毯上,抬起头揉着脖子说“我有点饿。”
小文顺手把自己的手机递给她“要点外卖吗”
最近阮星喜欢上了附近一家新开的蛋糕店,不过她是艺人,而且眼看就要进组了,不敢吃太多这种东西。
拿过小文的手机滑了滑,阮星叹了一口气“算了,我去厨房找找有没有吃的。”
正当她要把手机还回去的时候,通知栏里推送了一条新通知。
“每日话题加热,给经尔 最好的支持”
阮星微微睁大眼睛,好奇地顺着通知内容点了进去。
话题是早就建好了的,里面都是一些影迷分享的电影截图和个人影评。不过这几天,话题里的用户明显比从前活跃了不止一点两点。新发的微博也大多带上了对一个人的艾特。
那个人就是经尔。
经尔居然有微博了吗
阮星点开其中一个蓝色的昵称
经尔 0关注 137万粉丝
唯一一条动态是几天前转发四人组宣传的微博。
不过就算如此,底下的评论也早就已经破万了。点进去都是感慨经尔经大爷居然也有上网冲浪的一天。
阮星浏览评论的时候,身边的小文不知道什么时候凑了过来,看了看屏幕上的内容,她对阮星说“是为了宣传噱头吧,可能是公司在用这个账号。”
前世阮星从来都没有注册过公众社交平台的账号,不过她也知道这种账号是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很有用的一种方法。
于是阮星点了点头。
没想到小文忽然说“其实星星你也可以注册一个的,和粉丝分享生活的话,很容易提高粉丝黏度的。”
只是理莎做出的发展计划里并没有这一部分。
“我就是随便说说啦。”小文笑了笑,“我跟你一起去厨房吧。我也有点饿了。”
不过阮星却被其中一条评论吸引了视线。
“星崽在吗经总都开微博了,请问你什么时候也开一个”
评论楼盖得很高,大都是让经尔回家给阮星也开通微博的回复。
“为什么回家我和他又不住在一起”阮星嘀咕着,忽然看见了楼层里的一个新话题。
她默默地念了出来“软耳朵”
正准备往厨房走的小文一个激灵,连忙跑回来拿自己的手机“不是饿了吗吃点东西就收拾行李吧。”
手里一空,阮星很是怀疑地打量着明显不对劲的小文,她看着小文的眼睛,慢吞吞地问“软耳朵是什么”
半个小时后,知道了“软耳朵”是什么的阮星,捧着小文的手机,一边咬着手里的面包,一边看着屏幕,时不时笑出声。
“太好玩了吧。”阮星下结论,“大家都好厉害。”
“软耳朵”的话题里,有之前阮星和经尔夏恋的花絮,也有发布会路演时两人不经意间的互动。无意的细节被放大数倍之后,似乎真的有了什么不可言说的意味。
当然,最让话题粉丝大呼“磕到真糖”的,还是不久前阮星自己拿着相机拍的综艺视频。
毕竟是私底下的生活,看到两个人关系还是那么好,不少粉丝都露出了“我搞到真的了”的笑容。
偷偷磕ug却被其中的一位正主抓了个正着,阮星对面的小文屏息凝神,试图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好了。”阮星关掉手机,递回小文面前,“收拾东西吧。”
听到阮星的话,小文在心底里悄悄松了一口气,不过她的气还没有松完,就听到阮星紧接着说
“下次再看。”
少见地,四人组采取的是边拍边播的形式,不但对资金时间有很高的要求,对整个剧组的合作精度也是很大的考验。
阮星进了组之后,就沉浸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中,连着拍了一个星期,等到第一集全部拍摄完毕的时候,她才有了一点时间休息。
剧组下榻的酒店里,阮星趴在沙发里,拿着小文的手机,津津有味刷“软耳朵”的话题。
因为阮星参演了这部剧,这也是她第一次出演电视剧,“软耳朵”马上又有了新的素材。大概是,“和你一起尝试,陪你一起转变”这么个方向。
阮星看得乐不思蜀,放在小圆桌上她自己的手机提示音忽然一响。
她顺手拿过来,发现是微信新消息。
向闵“我忙完了。”
向闵“你已经进组了吗我看到宣传了。”
这小半个月,向闵都没有上线过,阮星记得他说过他的工作要忙到上个月月底,看看时间,现在是差不多了。
于是阮星关了小文手机上的话题,拿起自己的手机开始回复。
阮星“进组了。你放假了吗”
向闵“嗯。”
向闵“我还可以来探班吗”
阮星“当然可以。”
阮星“要是愿意的话,你可以和邹瑜一起来。”
又一次,屏幕上方出现了“对方正在输入”,然后很快消失。
不过这回阮星没有等很久,对面的向闵迅速就发了一句话过来。
向闵“我和他不是那种关系。”
正在打字的手一停,阮星看着屏幕上的这行字,忍不住慢慢抓紧了脚趾。
阮星“啊”
阮星“为什么突然这么说啊”
想到之前自己对他们俩的猜测,阮星隔着屏幕都觉得尴尬得耳红。
向闵“我不想让你误会。”
阮星打了几个字,都觉得不合时宜,最后只好发了“哈哈”过去。
向闵“这个星期你方便吗”
阮星“哈哈。”
两句话同时出现在屏幕上。
更尴尬了。
阮星“不是。”
阮星“我都方便的。”
阮星“不过你最好周四或者周五来。那两天排的戏份暂时比较少。”
又发了个定位过去。
阮星“地点在这里。”
向闵“好。”
和向闵短暂地聊天之后,阮星很快又投入到紧锣密鼓的拍摄之中。
本来周四周五确实比较空闲,但周四的
那时候小文正在和她一起整理行李,阮星跪坐在地毯上,抬起头揉着脖子说“我有点饿。”
小文顺手把自己的手机递给她“要点外卖吗”
最近阮星喜欢上了附近一家新开的蛋糕店,不过她是艺人,而且眼看就要进组了,不敢吃太多这种东西。
拿过小文的手机滑了滑,阮星叹了一口气“算了,我去厨房找找有没有吃的。”
正当她要把手机还回去的时候,通知栏里推送了一条新通知。
“每日话题加热,给经尔 最好的支持”
阮星微微睁大眼睛,好奇地顺着通知内容点了进去。
话题是早就建好了的,里面都是一些影迷分享的电影截图和个人影评。不过这几天,话题里的用户明显比从前活跃了不止一点两点。新发的微博也大多带上了对一个人的艾特。
那个人就是经尔。
经尔居然有微博了吗
阮星点开其中一个蓝色的昵称
经尔 0关注 137万粉丝
唯一一条动态是几天前转发四人组宣传的微博。
不过就算如此,底下的评论也早就已经破万了。点进去都是感慨经尔经大爷居然也有上网冲浪的一天。
阮星浏览评论的时候,身边的小文不知道什么时候凑了过来,看了看屏幕上的内容,她对阮星说“是为了宣传噱头吧,可能是公司在用这个账号。”
前世阮星从来都没有注册过公众社交平台的账号,不过她也知道这种账号是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很有用的一种方法。
于是阮星点了点头。
没想到小文忽然说“其实星星你也可以注册一个的,和粉丝分享生活的话,很容易提高粉丝黏度的。”
只是理莎做出的发展计划里并没有这一部分。
“我就是随便说说啦。”小文笑了笑,“我跟你一起去厨房吧。我也有点饿了。”
不过阮星却被其中一条评论吸引了视线。
“星崽在吗经总都开微博了,请问你什么时候也开一个”
评论楼盖得很高,大都是让经尔回家给阮星也开通微博的回复。
“为什么回家我和他又不住在一起”阮星嘀咕着,忽然看见了楼层里的一个新话题。
她默默地念了出来“软耳朵”
正准备往厨房走的小文一个激灵,连忙跑回来拿自己的手机“不是饿了吗吃点东西就收拾行李吧。”
手里一空,阮星很是怀疑地打量着明显不对劲的小文,她看着小文的眼睛,慢吞吞地问“软耳朵是什么”
半个小时后,知道了“软耳朵”是什么的阮星,捧着小文的手机,一边咬着手里的面包,一边看着屏幕,时不时笑出声。
“太好玩了吧。”阮星下结论,“大家都好厉害。”
“软耳朵”的话题里,有之前阮星和经尔夏恋的花絮,也有发布会路演时两人不经意间的互动。无意的细节被放大数倍之后,似乎真的有了什么不可言说的意味。
当然,最让话题粉丝大呼“磕到真糖”的,还是不久前阮星自己拿着相机拍的综艺视频。
毕竟是私底下的生活,看到两个人关系还是那么好,不少粉丝都露出了“我搞到真的了”的笑容。
偷偷磕ug却被其中的一位正主抓了个正着,阮星对面的小文屏息凝神,试图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好了。”阮星关掉手机,递回小文面前,“收拾东西吧。”
听到阮星的话,小文在心底里悄悄松了一口气,不过她的气还没有松完,就听到阮星紧接着说
“下次再看。”
少见地,四人组采取的是边拍边播的形式,不但对资金时间有很高的要求,对整个剧组的合作精度也是很大的考验。
阮星进了组之后,就沉浸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中,连着拍了一个星期,等到第一集全部拍摄完毕的时候,她才有了一点时间休息。
剧组下榻的酒店里,阮星趴在沙发里,拿着小文的手机,津津有味刷“软耳朵”的话题。
因为阮星参演了这部剧,这也是她第一次出演电视剧,“软耳朵”马上又有了新的素材。大概是,“和你一起尝试,陪你一起转变”这么个方向。
阮星看得乐不思蜀,放在小圆桌上她自己的手机提示音忽然一响。
她顺手拿过来,发现是微信新消息。
向闵“我忙完了。”
向闵“你已经进组了吗我看到宣传了。”
这小半个月,向闵都没有上线过,阮星记得他说过他的工作要忙到上个月月底,看看时间,现在是差不多了。
于是阮星关了小文手机上的话题,拿起自己的手机开始回复。
阮星“进组了。你放假了吗”
向闵“嗯。”
向闵“我还可以来探班吗”
阮星“当然可以。”
阮星“要是愿意的话,你可以和邹瑜一起来。”
又一次,屏幕上方出现了“对方正在输入”,然后很快消失。
不过这回阮星没有等很久,对面的向闵迅速就发了一句话过来。
向闵“我和他不是那种关系。”
正在打字的手一停,阮星看着屏幕上的这行字,忍不住慢慢抓紧了脚趾。
阮星“啊”
阮星“为什么突然这么说啊”
想到之前自己对他们俩的猜测,阮星隔着屏幕都觉得尴尬得耳红。
向闵“我不想让你误会。”
阮星打了几个字,都觉得不合时宜,最后只好发了“哈哈”过去。
向闵“这个星期你方便吗”
阮星“哈哈。”
两句话同时出现在屏幕上。
更尴尬了。
阮星“不是。”
阮星“我都方便的。”
阮星“不过你最好周四或者周五来。那两天排的戏份暂时比较少。”
又发了个定位过去。
阮星“地点在这里。”
向闵“好。”
和向闵短暂地聊天之后,阮星很快又投入到紧锣密鼓的拍摄之中。
本来周四周五确实比较空闲,但周四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