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大汉华章(52) (2/2)
陛下,中山国的信件到了您看”
刘启躺在床上,没有任何回应,内侍便不再言语,他悄然退开候在一旁。时间的运转在安静中显得特别缓慢,许久之后,内侍才听君王低哑的嗓音“拿来吧。”
160
侍者小心奉上信件。中山王的文书没有走正规渠道,权是家信,自然是家信,作为内官的他倒也大概知晓其内容。
大汉朝吸取秦朝的教训,宦官内侍的地位很低,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地位高低那么简单的。天子近臣,官位再小也没人胆敢轻忽。
但是这一行也不是每个人都干得来的,除了身体资质之外,脑子也很重要。
想要做领导身边的得意人,关键一点即是要让领导时时刻刻觉得舒服顺心,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点眼力见儿可不行。
下头送上来的内宫文书都会经过内侍的手,因此,内侍承担了一部分帝王秘书的职责,什么时候将下头的信息送上来,什么时候压住,这些分寸的把握很是重要。
160
内侍对中山王的印象很好,不单单是因为小皇子也算在他们照顾下长大,还因为他每次来信都能使得帝王轻松愉悦。
虽偶尔也有骂的,却也是笑骂居多。而这一封信上写的也是中山国实验记录,事关农桑,又是好消息,是一个什么时候送上去都不会有错的信件。
内侍现在将信件送上,一方面是意图缓解一下痛失爱子的帝王之心,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他分分心,转移下注意力。于此事上,景帝心知肚明,他在搀扶下坐起,展开了小国王写来的信件。
160
夏安然写信的时候并不知道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他的信中满是一如既往的欢快,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是丰收的喜悦。小国王还别有心裁地拿炭笔描了一粒种子给他看,说这是今年最大的稻粒,但是这粒稻谷明年要留着做种,生怕来来回回邮寄的过程中弄丢了,所以就描了个大概大小给老父亲看一下他今岁的收获。
保管没有吹嘘,等以后这个稻谷有了崽崽了,再把崽崽送给老爹看。
小气的模样让刘启重重哼了一声。
160
小国王写来的信件还附了许多图纸,都是中山国新改制的几个农具图案,一并的还有田垄示意图,其中还提到了麦豆连种的可能性,不过这一点还在试验。截止到写信为止,大豆刚刚收获小麦还没种下去,他也不确定麦子能不能过冬。
九儿还说了中山国挖了一个地窖,建了平仓用以稳住物价。等秋收晚了他打算试试让民众在家里后院也挖个地窖试试,在挖粮仓的时候他便发觉那里头温度很是适宜。可以储粮食的话,他还想要试试能不能存菜。
如果可以的话今年冬天除了豆芽就还能有别的吃辣
160
除了这些之外,皇九子还写了刘小猪的二三事,儿子们活蹦乱跳的形象就通过片言只字落在了纸上。刘启看信就似乎能看到自家小十在中山国是怎么撒欢的。
刘启的目光一直流连在信件上,一字一句地细细看完后,他的心里头是欢喜的,但是面上却什么表情都没摆出来,他的表情仿佛被凝固住了一样。
夏安然的信件被老父亲轻轻放在桌案上。
160
帝王重新阖上了双眼,堂内冷冷清清的,训练有素的内侍就连呼吸都压抑住似的,刘启感觉到整个室内都只留下他一人的寂寞感,“这世间怎么就没有完美的事呢”
内侍讷讷,然而帝王也并不是在等待他的回答,刘启淡淡道“世间从无两全事,有的只有舍与得。”
“朕早就该明白。”
“去皇后那儿吧,这信也给她看看,她最喜欢小九了。”
“然后咱们再去贾夫人那儿坐坐”
160
“陛下那栗娘娘那”内侍小心翼翼地提醒,“栗娘娘方才已经来求见过了,奴见陛下在歇息,便先拒了。”
“栗姬啊”刘启沉默了下,他眸光遥遥落在了殿外一点,想到刚刚失去了儿子的栗姬,到底还是心软了,“就去见见吧。”
“太后那儿怎么样”
“太后也得了消息,正哭着呢,长公主已经去劝了。”
“既如此,朕便先去看看太后,再去栗姬那。”
“喏。”
160
那皇后和贾夫人那儿还去不去,没有人去问这个问题。
160
一个藩王的死在朝堂上并未掀起波澜,大汉虽有厚葬之风,但是自从文帝死之前下令不允许天下子民为他的死服大丧起,整个国家都执行亲厚者至多不过十五日,普通人只需要七日的短丧。
其本质目的是为了不要因为服丧影响国家运转,简单地说就是不搞形式主义。但是发展到后来,官员高层不能因为守孝影响工作,都服短丧,而民间却兴起了服长丧的热潮。一直到“守孝达人”王莽开始,才将强制性服丧三年推广到了全国上下。
故而临江王的死,除了他的血亲,大家便也是听过就罢了,反倒是太子闹出的动静在有心人的煽风点火之下传入了家家户户的耳中,不少人因此对太子降低了观感。
160
此后,景帝亲自为已故儿子写了告地文书也不过是一粒没起波澜的小石子罢了,还没景帝下诏明岁春分召诸侯王入京朝见来的动静大。
160
临江王去世的消息传入中山国的时候,恰恰是秋收时节,中山国正处于一片欢腾之中。在这个时代,就算死了皇帝也甚少有民众自发表示哀悼,更别说是遥远的没听过名声的诸侯王了。
但是考虑到小国王的心情,这几日朝廷上的臣子还是管理了下表情。因而,朝廷上呈现一种微妙的气氛。
无奈之下,夏安然就免了这些时日的朝议,让郅都单独对他汇报即可。毕竟现在传上来的都是好消息,但这些人哪怕听到了「我们稻谷丰产」也要控制表情也怪辛苦的。
都是年轻人,在情绪管理上还修炼不到家呢。
160
十五日服丧结束后,夏安然为刘彘褪去了丧服。小豆丁对这位早早就去了封地的三哥完全没有印象,但是他却跟着夏安然乖乖服了满丧。
现在见兄长兴致还是不高,便用小小的怀抱将哥哥抱住,小男子汉有模有样地安慰道“阿兄不要难过啦。”
这份悲伤是刘胜的,不是夏安然的,他只是有些为生命无常而唏嘘罢了。
小国王把换下来的衣裳放到了一边,然后双手抱住弟弟的小身体,将脸埋在他瘦小的肩膀上蹭了两下,然后他将人放开,拍拍弟弟的肩膀“彘儿,要好好锻炼身体啊。”
“彘儿每天都有锻炼的。”
“头发要吹干了再睡。”
“嗯好。”
“衣服不能弄湿。”
刘小猪转转眼珠,狡猾地说道“彘儿努力。”
夏安然被弟弟逗笑了,但同时,在这十多日内,有个想法在他心中盘旋已久。
160
大汉朝的医疗条件太差,后世对于汉朝所有了解的神医都在东汉才出现,如今汉朝的医匠还在吸纳和转化扁鹊、黄帝的经验,并且在草药学上努力尝试。
但现在举国都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不统一。
160
譬如这次,当他询问了兄长是因为什么疾病去世的时候,中山国的医匠居然不知道那是什么病。一直到对方形容了症状他才明了。然而这个疾病在北方却有另一个名词。对于这一点,夏安然不知道是因为误诊,还是在医学上不同派系对一个疾病的不同名称。
但无论哪一种都让他感觉有些不安。
160
汉代的医学到底还没有脱离“技”的范畴,自然免不了口口相传。且医药学实践性极强,很多医匠一生都在寻找合适的传人,收徒后还要带着学徒一路行医。他们流派不同,所习、所长自然不同。
撇除这些,还和医匠生活在的地区有关,南北东西自然环境不同,疾病自然也不同。如此长在不同区域的医者擅治之疾自然迥异。
只是旁的不统一也就是会带来些不方便,若药材、疾病的名字不统一,岂不是于人性命有大碍
160
“彘儿不懂。”小豆丁歪着脑袋表示不理解。夏安然于是便举了个刘彘也知道的例子“就拿苜蓿草来说,阿兄知道它叫苜蓿,南边人叫它金花菜,更南的人叫它秧草,北边人可能还有别的名字。”
“这个草是很好的畜饲料,但倘若今天阿兄写信告诉全天下的人苜蓿是个好东西,牲畜都很爱吃,但是因为不知道这个草名字在我们这叫作苜蓿,就算他们那儿有,他们也会觉得觉得没有「苜宿草」而错过了「金花菜」。”
160
刘彘思考了一下,举了一个更简单的例子,“阿兄的意思是,如果我同父亲说骠骑将军会飞了,阿父知道我指的是鸭鸭,但是阿母却不知道,她可能以为是京城内的骠骑将军会飞,然后就会期待带兵的那个将军飞的意思吗”
夏安然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噗的笑了出来,然后他点点头肯定了刘小彘的理解,刘彘于是继续说“那彘儿就只要告诉阿母我的鸭鸭名字是骠骑将军就行了呀。”
“但是彘儿的舅舅不知道,奶奶也不知道。全天下不知道的人太多了,那又要怎么办呢”夏安然慢慢说道。少年为弟弟整理好了袍袖后,牵着弟弟走出了这一间为了守孝而准备出的静室,外头绚烂的秋日金色齐齐入了兄弟二人的眼。
激烈的阳光让刘彘眯了眼,他认认真真地思考了一下,“彘儿可以像阿兄一样,把鸭鸭和它们的名字印出来,然后寄给彘儿所有认识的人。”
“或者彘儿可以在鸭鸭的脖子上挂一个小牌子,写上鸭鸭的名字。以后看到它的人都知道它叫什么啦”
刘彘显然觉得自己想到的是一个好主意,他认真地点了点头,然后期待得看向了他的兄长。夏安然笑了一下,他将弟弟还给了在门口等着他的小豆丁们。
160
“阿兄”三头身的小豆丁没有急着走过去,他扯扯兄长的衣摆,“阿兄还没说要怎么做呢”
“怎么做啊”中山国的小国王微笑了一下。
“和彘儿想的一样,印数,绘图,发行全国。不过在那之前还得先寻名医良才方可。”
160
“阿兄打算建一个博物馆,等建成以后就将常见的植物放进去,然后邀请大家一起来辨认一下,也欢迎大家带来他们那儿的植物,等到数据收集全了,就找人画出来印成书,这样无论是北方人南方人,都能知道这种药材在别的地方叫什么名字了。”
“哇”刘彘长大了小嘴巴,“好厉害的样子”
“如此所耗时间非常,”一同来迎接两人的程武却是皱眉,“而且殿下莫非是要在里头种上那么多植物植物生长有定数,如此作为未免过于困难。”
夏安然愣了愣,随后笑了,“不需要种,只需要采集同一植物中最完整的植株做成标本即可。”
“标本”
刘启躺在床上,没有任何回应,内侍便不再言语,他悄然退开候在一旁。时间的运转在安静中显得特别缓慢,许久之后,内侍才听君王低哑的嗓音“拿来吧。”
160
侍者小心奉上信件。中山王的文书没有走正规渠道,权是家信,自然是家信,作为内官的他倒也大概知晓其内容。
大汉朝吸取秦朝的教训,宦官内侍的地位很低,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地位高低那么简单的。天子近臣,官位再小也没人胆敢轻忽。
但是这一行也不是每个人都干得来的,除了身体资质之外,脑子也很重要。
想要做领导身边的得意人,关键一点即是要让领导时时刻刻觉得舒服顺心,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点眼力见儿可不行。
下头送上来的内宫文书都会经过内侍的手,因此,内侍承担了一部分帝王秘书的职责,什么时候将下头的信息送上来,什么时候压住,这些分寸的把握很是重要。
160
内侍对中山王的印象很好,不单单是因为小皇子也算在他们照顾下长大,还因为他每次来信都能使得帝王轻松愉悦。
虽偶尔也有骂的,却也是笑骂居多。而这一封信上写的也是中山国实验记录,事关农桑,又是好消息,是一个什么时候送上去都不会有错的信件。
内侍现在将信件送上,一方面是意图缓解一下痛失爱子的帝王之心,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他分分心,转移下注意力。于此事上,景帝心知肚明,他在搀扶下坐起,展开了小国王写来的信件。
160
夏安然写信的时候并不知道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他的信中满是一如既往的欢快,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是丰收的喜悦。小国王还别有心裁地拿炭笔描了一粒种子给他看,说这是今年最大的稻粒,但是这粒稻谷明年要留着做种,生怕来来回回邮寄的过程中弄丢了,所以就描了个大概大小给老父亲看一下他今岁的收获。
保管没有吹嘘,等以后这个稻谷有了崽崽了,再把崽崽送给老爹看。
小气的模样让刘启重重哼了一声。
160
小国王写来的信件还附了许多图纸,都是中山国新改制的几个农具图案,一并的还有田垄示意图,其中还提到了麦豆连种的可能性,不过这一点还在试验。截止到写信为止,大豆刚刚收获小麦还没种下去,他也不确定麦子能不能过冬。
九儿还说了中山国挖了一个地窖,建了平仓用以稳住物价。等秋收晚了他打算试试让民众在家里后院也挖个地窖试试,在挖粮仓的时候他便发觉那里头温度很是适宜。可以储粮食的话,他还想要试试能不能存菜。
如果可以的话今年冬天除了豆芽就还能有别的吃辣
160
除了这些之外,皇九子还写了刘小猪的二三事,儿子们活蹦乱跳的形象就通过片言只字落在了纸上。刘启看信就似乎能看到自家小十在中山国是怎么撒欢的。
刘启的目光一直流连在信件上,一字一句地细细看完后,他的心里头是欢喜的,但是面上却什么表情都没摆出来,他的表情仿佛被凝固住了一样。
夏安然的信件被老父亲轻轻放在桌案上。
160
帝王重新阖上了双眼,堂内冷冷清清的,训练有素的内侍就连呼吸都压抑住似的,刘启感觉到整个室内都只留下他一人的寂寞感,“这世间怎么就没有完美的事呢”
内侍讷讷,然而帝王也并不是在等待他的回答,刘启淡淡道“世间从无两全事,有的只有舍与得。”
“朕早就该明白。”
“去皇后那儿吧,这信也给她看看,她最喜欢小九了。”
“然后咱们再去贾夫人那儿坐坐”
160
“陛下那栗娘娘那”内侍小心翼翼地提醒,“栗娘娘方才已经来求见过了,奴见陛下在歇息,便先拒了。”
“栗姬啊”刘启沉默了下,他眸光遥遥落在了殿外一点,想到刚刚失去了儿子的栗姬,到底还是心软了,“就去见见吧。”
“太后那儿怎么样”
“太后也得了消息,正哭着呢,长公主已经去劝了。”
“既如此,朕便先去看看太后,再去栗姬那。”
“喏。”
160
那皇后和贾夫人那儿还去不去,没有人去问这个问题。
160
一个藩王的死在朝堂上并未掀起波澜,大汉虽有厚葬之风,但是自从文帝死之前下令不允许天下子民为他的死服大丧起,整个国家都执行亲厚者至多不过十五日,普通人只需要七日的短丧。
其本质目的是为了不要因为服丧影响国家运转,简单地说就是不搞形式主义。但是发展到后来,官员高层不能因为守孝影响工作,都服短丧,而民间却兴起了服长丧的热潮。一直到“守孝达人”王莽开始,才将强制性服丧三年推广到了全国上下。
故而临江王的死,除了他的血亲,大家便也是听过就罢了,反倒是太子闹出的动静在有心人的煽风点火之下传入了家家户户的耳中,不少人因此对太子降低了观感。
160
此后,景帝亲自为已故儿子写了告地文书也不过是一粒没起波澜的小石子罢了,还没景帝下诏明岁春分召诸侯王入京朝见来的动静大。
160
临江王去世的消息传入中山国的时候,恰恰是秋收时节,中山国正处于一片欢腾之中。在这个时代,就算死了皇帝也甚少有民众自发表示哀悼,更别说是遥远的没听过名声的诸侯王了。
但是考虑到小国王的心情,这几日朝廷上的臣子还是管理了下表情。因而,朝廷上呈现一种微妙的气氛。
无奈之下,夏安然就免了这些时日的朝议,让郅都单独对他汇报即可。毕竟现在传上来的都是好消息,但这些人哪怕听到了「我们稻谷丰产」也要控制表情也怪辛苦的。
都是年轻人,在情绪管理上还修炼不到家呢。
160
十五日服丧结束后,夏安然为刘彘褪去了丧服。小豆丁对这位早早就去了封地的三哥完全没有印象,但是他却跟着夏安然乖乖服了满丧。
现在见兄长兴致还是不高,便用小小的怀抱将哥哥抱住,小男子汉有模有样地安慰道“阿兄不要难过啦。”
这份悲伤是刘胜的,不是夏安然的,他只是有些为生命无常而唏嘘罢了。
小国王把换下来的衣裳放到了一边,然后双手抱住弟弟的小身体,将脸埋在他瘦小的肩膀上蹭了两下,然后他将人放开,拍拍弟弟的肩膀“彘儿,要好好锻炼身体啊。”
“彘儿每天都有锻炼的。”
“头发要吹干了再睡。”
“嗯好。”
“衣服不能弄湿。”
刘小猪转转眼珠,狡猾地说道“彘儿努力。”
夏安然被弟弟逗笑了,但同时,在这十多日内,有个想法在他心中盘旋已久。
160
大汉朝的医疗条件太差,后世对于汉朝所有了解的神医都在东汉才出现,如今汉朝的医匠还在吸纳和转化扁鹊、黄帝的经验,并且在草药学上努力尝试。
但现在举国都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不统一。
160
譬如这次,当他询问了兄长是因为什么疾病去世的时候,中山国的医匠居然不知道那是什么病。一直到对方形容了症状他才明了。然而这个疾病在北方却有另一个名词。对于这一点,夏安然不知道是因为误诊,还是在医学上不同派系对一个疾病的不同名称。
但无论哪一种都让他感觉有些不安。
160
汉代的医学到底还没有脱离“技”的范畴,自然免不了口口相传。且医药学实践性极强,很多医匠一生都在寻找合适的传人,收徒后还要带着学徒一路行医。他们流派不同,所习、所长自然不同。
撇除这些,还和医匠生活在的地区有关,南北东西自然环境不同,疾病自然也不同。如此长在不同区域的医者擅治之疾自然迥异。
只是旁的不统一也就是会带来些不方便,若药材、疾病的名字不统一,岂不是于人性命有大碍
160
“彘儿不懂。”小豆丁歪着脑袋表示不理解。夏安然于是便举了个刘彘也知道的例子“就拿苜蓿草来说,阿兄知道它叫苜蓿,南边人叫它金花菜,更南的人叫它秧草,北边人可能还有别的名字。”
“这个草是很好的畜饲料,但倘若今天阿兄写信告诉全天下的人苜蓿是个好东西,牲畜都很爱吃,但是因为不知道这个草名字在我们这叫作苜蓿,就算他们那儿有,他们也会觉得觉得没有「苜宿草」而错过了「金花菜」。”
160
刘彘思考了一下,举了一个更简单的例子,“阿兄的意思是,如果我同父亲说骠骑将军会飞了,阿父知道我指的是鸭鸭,但是阿母却不知道,她可能以为是京城内的骠骑将军会飞,然后就会期待带兵的那个将军飞的意思吗”
夏安然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噗的笑了出来,然后他点点头肯定了刘小彘的理解,刘彘于是继续说“那彘儿就只要告诉阿母我的鸭鸭名字是骠骑将军就行了呀。”
“但是彘儿的舅舅不知道,奶奶也不知道。全天下不知道的人太多了,那又要怎么办呢”夏安然慢慢说道。少年为弟弟整理好了袍袖后,牵着弟弟走出了这一间为了守孝而准备出的静室,外头绚烂的秋日金色齐齐入了兄弟二人的眼。
激烈的阳光让刘彘眯了眼,他认认真真地思考了一下,“彘儿可以像阿兄一样,把鸭鸭和它们的名字印出来,然后寄给彘儿所有认识的人。”
“或者彘儿可以在鸭鸭的脖子上挂一个小牌子,写上鸭鸭的名字。以后看到它的人都知道它叫什么啦”
刘彘显然觉得自己想到的是一个好主意,他认真地点了点头,然后期待得看向了他的兄长。夏安然笑了一下,他将弟弟还给了在门口等着他的小豆丁们。
160
“阿兄”三头身的小豆丁没有急着走过去,他扯扯兄长的衣摆,“阿兄还没说要怎么做呢”
“怎么做啊”中山国的小国王微笑了一下。
“和彘儿想的一样,印数,绘图,发行全国。不过在那之前还得先寻名医良才方可。”
160
“阿兄打算建一个博物馆,等建成以后就将常见的植物放进去,然后邀请大家一起来辨认一下,也欢迎大家带来他们那儿的植物,等到数据收集全了,就找人画出来印成书,这样无论是北方人南方人,都能知道这种药材在别的地方叫什么名字了。”
“哇”刘彘长大了小嘴巴,“好厉害的样子”
“如此所耗时间非常,”一同来迎接两人的程武却是皱眉,“而且殿下莫非是要在里头种上那么多植物植物生长有定数,如此作为未免过于困难。”
夏安然愣了愣,随后笑了,“不需要种,只需要采集同一植物中最完整的植株做成标本即可。”
“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