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者, 以武治国而昌也。
三国时吴主孙权为与魏武争夺荆州,曾于此建都, 并将其命名为“武昌”。
此地临江面水,四方通衢,西可至巴蜀,东可抵吴地, 北溯汉水可至汉中, 南经洞庭可达荆南、百越。因着位于战略要冲,故而身为八州都督的陶侃, 常年镇守此处。
冬日的路不好走, 桓崇的车队一路上急行紧赶, 总算是在元日的前一天下午抵达了武昌城。
无忧生于建康,长于建康。她虽与男子一般, 有着游侠儿独步天下的志向,可实际上, 她连吴地都没出过。
若是以往能有机会来到武昌,她定是雀跃已极。
然而, 这次
心中想着,她悄悄拂开了马车的窗帘一角,向外面眺去。
天空中阴霾欲雪,不见一丝阳光,前方马背上那人坐姿笔挺,但从后方望去,他的背影中却带了几分莫名的萧索。
衬着这样阴沉的天气, 更显得寂寥无匹。
那日晚上,当他寥寥道出“陶师病重”四个字之后,无忧便知晓事有不妙了。
她所认识的桓崇,向来都是自持冷漠的。
她还从没见过他流露出那般沉重的表情
初见时,他曾亲口道明,陶侃是他的恩师。那时阿父对此稍加调侃,这人便怒形于色,满面不虞。
甚至,无忧隐隐地有种感觉,那便是陶侃在桓崇心中的地位,比他那个名义上的君父庾亮还要高得多得多
她与他之间,虽生了龃龉但无忧自认不是小器之人。
死生乃大事,况阿父对陶公士行评价极高,因此这一趟武昌,她来得心甘情愿。
无忧盯着他的背影瞧了半晌,那人似是感到了背后的视线。
桓崇下意识地回过头来,恰好与她的目光相遇。
他迟疑一下,还是将马绳一勒,慢慢地向马车方向贴近过来。
见他过来,无忧索性把帘子高高打起。待离得近了,她仰起头,向那人柔声问道,“我刚才听到你们说话。我们就快到了吗”
面前的女郎,从车中稍稍探出身来。
此时此刻,她仿佛世上最贤淑的妻子那般,望来的目光里掩不住关切。
可是天知道,在他这次归家之前,他们两人已经冷战了有大半年了
上次他误会了她、又伤害了她,他本就自知理亏,外加上她那几乎可算是明示的暗示。从那以后,他便长期驻扎在军营,与在建康而居的她,井水不犯河水。
因此在收到兄长小陶将军来信的时候,一想到要归家面对她,他的心里就忐忑地打起小鼓。
就在归家的路上,他快刀切乱麻一般,给自己乱糟糟的头脑寻到个解决方案若是她愿意和他走,那是最好;若是她不愿意,那就是把她打昏了、绑回去,他也要带她一道回去,去见陶师
结果,在他说明缘由之后,她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
她先是第一时间叫来云娘,安排第二天出行的行李和事宜,随后她便伏案给岳父母写了亲笔信,并差专人第二日一早就送回青溪的曹宅。
他一直以为,他的妻子还是那年那个会在他背上和他嘟唇置气的小女娃。可她的行事,分明就和真正大户人家的主母无二。
就算走,她也能把临行的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心中一暖,顿时又涌上了无尽的感激。
听了她的问话,桓崇的表情不自觉地便柔软了些,他用马鞭向前一指,道,“前方就是武昌城,再忍一忍,我们马上就要到了。”
无忧微笑一下,轻轻“嗯”了一声。
桓崇盯着她那张白生生的俏脸,道,“外面冷,放下车帘吧。”
“等一会儿到了,我再叫你。”
过了武昌城外那道深深的城壕,马车便顺利驶入了内城。
再过不久,队伍靠边停下,前面几声男子的谈话声方止,桓崇便上来敲了敲车壁,“下来吧,我们到了。”
每日急行,无忧再是隐忍,此刻双脚触到了武昌的土地,她的一双腿还是不由自主地就软了下去。
幸而桓崇察觉到了她的异样,他及时伸手,揽过无忧的腰,将她稳稳扶在了地上。
无忧觊了他一眼,没等她面上的红云浮现,却见桓崇的脸上先显出怀念之色,“这里便是武昌了。”
阿父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陶士行有治世大才。
从明帝时起,他便经略长江中游。尤其是荆、江两州,在他治下久矣,生活富足,民风朴实,故而俗语有云,“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可是,眼见着过了今夜的元会便是元日,武昌城中非但没什么庆祝节日的热闹氛围,反而一旁路上所见的行人,无一不是面露出哀
三国时吴主孙权为与魏武争夺荆州,曾于此建都, 并将其命名为“武昌”。
此地临江面水,四方通衢,西可至巴蜀,东可抵吴地, 北溯汉水可至汉中, 南经洞庭可达荆南、百越。因着位于战略要冲,故而身为八州都督的陶侃, 常年镇守此处。
冬日的路不好走, 桓崇的车队一路上急行紧赶, 总算是在元日的前一天下午抵达了武昌城。
无忧生于建康,长于建康。她虽与男子一般, 有着游侠儿独步天下的志向,可实际上, 她连吴地都没出过。
若是以往能有机会来到武昌,她定是雀跃已极。
然而, 这次
心中想着,她悄悄拂开了马车的窗帘一角,向外面眺去。
天空中阴霾欲雪,不见一丝阳光,前方马背上那人坐姿笔挺,但从后方望去,他的背影中却带了几分莫名的萧索。
衬着这样阴沉的天气, 更显得寂寥无匹。
那日晚上,当他寥寥道出“陶师病重”四个字之后,无忧便知晓事有不妙了。
她所认识的桓崇,向来都是自持冷漠的。
她还从没见过他流露出那般沉重的表情
初见时,他曾亲口道明,陶侃是他的恩师。那时阿父对此稍加调侃,这人便怒形于色,满面不虞。
甚至,无忧隐隐地有种感觉,那便是陶侃在桓崇心中的地位,比他那个名义上的君父庾亮还要高得多得多
她与他之间,虽生了龃龉但无忧自认不是小器之人。
死生乃大事,况阿父对陶公士行评价极高,因此这一趟武昌,她来得心甘情愿。
无忧盯着他的背影瞧了半晌,那人似是感到了背后的视线。
桓崇下意识地回过头来,恰好与她的目光相遇。
他迟疑一下,还是将马绳一勒,慢慢地向马车方向贴近过来。
见他过来,无忧索性把帘子高高打起。待离得近了,她仰起头,向那人柔声问道,“我刚才听到你们说话。我们就快到了吗”
面前的女郎,从车中稍稍探出身来。
此时此刻,她仿佛世上最贤淑的妻子那般,望来的目光里掩不住关切。
可是天知道,在他这次归家之前,他们两人已经冷战了有大半年了
上次他误会了她、又伤害了她,他本就自知理亏,外加上她那几乎可算是明示的暗示。从那以后,他便长期驻扎在军营,与在建康而居的她,井水不犯河水。
因此在收到兄长小陶将军来信的时候,一想到要归家面对她,他的心里就忐忑地打起小鼓。
就在归家的路上,他快刀切乱麻一般,给自己乱糟糟的头脑寻到个解决方案若是她愿意和他走,那是最好;若是她不愿意,那就是把她打昏了、绑回去,他也要带她一道回去,去见陶师
结果,在他说明缘由之后,她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
她先是第一时间叫来云娘,安排第二天出行的行李和事宜,随后她便伏案给岳父母写了亲笔信,并差专人第二日一早就送回青溪的曹宅。
他一直以为,他的妻子还是那年那个会在他背上和他嘟唇置气的小女娃。可她的行事,分明就和真正大户人家的主母无二。
就算走,她也能把临行的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心中一暖,顿时又涌上了无尽的感激。
听了她的问话,桓崇的表情不自觉地便柔软了些,他用马鞭向前一指,道,“前方就是武昌城,再忍一忍,我们马上就要到了。”
无忧微笑一下,轻轻“嗯”了一声。
桓崇盯着她那张白生生的俏脸,道,“外面冷,放下车帘吧。”
“等一会儿到了,我再叫你。”
过了武昌城外那道深深的城壕,马车便顺利驶入了内城。
再过不久,队伍靠边停下,前面几声男子的谈话声方止,桓崇便上来敲了敲车壁,“下来吧,我们到了。”
每日急行,无忧再是隐忍,此刻双脚触到了武昌的土地,她的一双腿还是不由自主地就软了下去。
幸而桓崇察觉到了她的异样,他及时伸手,揽过无忧的腰,将她稳稳扶在了地上。
无忧觊了他一眼,没等她面上的红云浮现,却见桓崇的脸上先显出怀念之色,“这里便是武昌了。”
阿父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陶士行有治世大才。
从明帝时起,他便经略长江中游。尤其是荆、江两州,在他治下久矣,生活富足,民风朴实,故而俗语有云,“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可是,眼见着过了今夜的元会便是元日,武昌城中非但没什么庆祝节日的热闹氛围,反而一旁路上所见的行人,无一不是面露出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