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冷宫废后9 (1/2)
琼林宴后,皇庄报上来红薯已经收获,诸瑛便带了丞相和吏部户部工部尚书前往皇庄。
诸瑛大致介绍了下红薯的功用,指着田地道“这些地按肥沃贫瘠的程度分成了五块来种植红薯,每块皆有收获。”
丞相等人虽然出身较好,没种过田,但每年春耕也要动几下锄头,地的好坏还是能看出来的,确实如太后所说,不论土地贫沃,这红薯长势都还不错,当然沃土里的要更茂密。
诸瑛示意皇庄的管事带人当场挖开收割,过了一会儿,下面人呈上五个大筐。丞相等人看看筐中红薯,看看田地被挖开的缺口,露出惊讶之色,这红薯产量的确很高。
诸瑛向丞相等人道“红薯可生吃,可烤食,可煮食,可晒干,干后还可磨粉揉面,诸位可要尝尝”
几人自然不会说不,很快就有人从五个筐里挑出一些洗净削皮切块再送上来,几人尝了,只觉口感脆甜。
诸瑛见状道“诸位尝了都觉得不错,想来百姓就更能接受了,红薯贮藏方便,是以本宫想在全国推广此物,由国家发放苗种,鼓励种植。”
“太后仁心爱民,我等钦佩。”吏部尚书道。
丞相亦是颇为动容“这红薯真如太后所言产量高,不论土地肥沃贫瘠都可生存,真是大昭百姓之福”
诸瑛并不居功“本宫居于深宫,不识五谷,都是神人指引方才寻到此物。”
“哦”众人疑惑。
诸瑛便把梦中情形又说了一遍“本宫问过钦天监,钦天监也未给出答案,诸位都是学贯古今的人物,可知晓这是哪位神人”
丞相认真回想了下,摇头告罪“恕臣浅薄,不能辨认。”
其余三人同样摇头。
诸瑛长叹道“许是红薯之事还未功成,神人不愿相见吧,若是日后得见真颜,定要举国祭祀,聊表寸心。”
“太后所言甚是。”众人没有反对。
次日早朝。
布置下去红薯推广一事后,诸瑛道“古早之时,刀耕火种,而今时今日的耕种方法和耕种器具相比古时,诸位觉得如何”
丞相道“自是强过许多。”
“为何”诸瑛问。
“前人实践,后人总结。”户部尚书若有所思道。
“不错。”诸瑛点点头,“百姓发明,往往于长期劳作中一点点摸索总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耗时耗力,推广范围小,而学子士人,虽然智慧出众,然而不事生产,若能以士子之智慧和农人之经验结合,士子发明农具,改进耕种方法,培育良种,农人依法实践反馈,岂不大善”
“太后圣明。”吏部尚书道。
诸瑛向吏部尚书点点头,继续道“工部屯田郎中考绩下等,罢其职位,擢员外郎向平升任,负责此事。”向平就是此前诸瑛调去负责试种红薯之人。
“臣领旨。”向平出列谢恩。
诸瑛又道“各州县在推广红薯之时,正好可以寻访记录老农的经验,若有人发现良种,或改良了农具也可一并上报,转交向郎中。”
“太后放心,吏部上下定会尽心做好此事。”吏部尚书应道。
此事说完,诸瑛又问起澜江堤坝加固的情况,澜江时有泛滥,去年虽然平静,却也不能掉以轻心。
散朝后,吏部尚书找到向平,亲切道“向郎中有需要尽管来吏部,谁不配合,郎中直接告诉我。”
“谢过温尚书。”尚平郑重地行了一礼。
“自家人,且都是为国效力,何谈谢字。”吏部尚书含笑向皇宫方向拱了拱手。
向平应是。
退朝后,诸瑛回到乾元宫,换了常服再前往六部,新科进士除了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官,其他人都要在六部先接受培训,表现好又正好有职缺就能直接上任,不过上任第一年要是做得不好,这官也是当不下去的。
诸瑛当初知道这点时颇为惊讶,大昭立国后施行的制度颇为优秀,比之现代也不显落后,只是时日久长,不免法纪松弛,毕竟相比外放的辛苦,京官舒服多了,而且升迁的机会也大,士子为谋求一个留京机会费心钻研,加上考察不严,以权谋私之事便多了。
对于这点,诸瑛没有大刀阔斧地动手,而是从这届开始,每隔几日便来六部巡视一番,考校这些进士对政务的掌握,尤其是全面能力的发展,对表现优异的诸瑛不吝赞扬和期许,诸瑛表明了严抓的态度,下面人自然会上心。
诸瑛照例考校勉励了一番,才前往勤政殿,心中寻思,正好从这届进士开始全部外放,再从外放官员中挑选优秀者入京为官,如此几次,形成惯例便可。
如今吏治已有几分败坏,要整顿吏治必要严肃监察考核制度,如今的考功郎中行事只求不功不过,考功完全流于形式,只看年限背景,必要选择一个背
诸瑛大致介绍了下红薯的功用,指着田地道“这些地按肥沃贫瘠的程度分成了五块来种植红薯,每块皆有收获。”
丞相等人虽然出身较好,没种过田,但每年春耕也要动几下锄头,地的好坏还是能看出来的,确实如太后所说,不论土地贫沃,这红薯长势都还不错,当然沃土里的要更茂密。
诸瑛示意皇庄的管事带人当场挖开收割,过了一会儿,下面人呈上五个大筐。丞相等人看看筐中红薯,看看田地被挖开的缺口,露出惊讶之色,这红薯产量的确很高。
诸瑛向丞相等人道“红薯可生吃,可烤食,可煮食,可晒干,干后还可磨粉揉面,诸位可要尝尝”
几人自然不会说不,很快就有人从五个筐里挑出一些洗净削皮切块再送上来,几人尝了,只觉口感脆甜。
诸瑛见状道“诸位尝了都觉得不错,想来百姓就更能接受了,红薯贮藏方便,是以本宫想在全国推广此物,由国家发放苗种,鼓励种植。”
“太后仁心爱民,我等钦佩。”吏部尚书道。
丞相亦是颇为动容“这红薯真如太后所言产量高,不论土地肥沃贫瘠都可生存,真是大昭百姓之福”
诸瑛并不居功“本宫居于深宫,不识五谷,都是神人指引方才寻到此物。”
“哦”众人疑惑。
诸瑛便把梦中情形又说了一遍“本宫问过钦天监,钦天监也未给出答案,诸位都是学贯古今的人物,可知晓这是哪位神人”
丞相认真回想了下,摇头告罪“恕臣浅薄,不能辨认。”
其余三人同样摇头。
诸瑛长叹道“许是红薯之事还未功成,神人不愿相见吧,若是日后得见真颜,定要举国祭祀,聊表寸心。”
“太后所言甚是。”众人没有反对。
次日早朝。
布置下去红薯推广一事后,诸瑛道“古早之时,刀耕火种,而今时今日的耕种方法和耕种器具相比古时,诸位觉得如何”
丞相道“自是强过许多。”
“为何”诸瑛问。
“前人实践,后人总结。”户部尚书若有所思道。
“不错。”诸瑛点点头,“百姓发明,往往于长期劳作中一点点摸索总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耗时耗力,推广范围小,而学子士人,虽然智慧出众,然而不事生产,若能以士子之智慧和农人之经验结合,士子发明农具,改进耕种方法,培育良种,农人依法实践反馈,岂不大善”
“太后圣明。”吏部尚书道。
诸瑛向吏部尚书点点头,继续道“工部屯田郎中考绩下等,罢其职位,擢员外郎向平升任,负责此事。”向平就是此前诸瑛调去负责试种红薯之人。
“臣领旨。”向平出列谢恩。
诸瑛又道“各州县在推广红薯之时,正好可以寻访记录老农的经验,若有人发现良种,或改良了农具也可一并上报,转交向郎中。”
“太后放心,吏部上下定会尽心做好此事。”吏部尚书应道。
此事说完,诸瑛又问起澜江堤坝加固的情况,澜江时有泛滥,去年虽然平静,却也不能掉以轻心。
散朝后,吏部尚书找到向平,亲切道“向郎中有需要尽管来吏部,谁不配合,郎中直接告诉我。”
“谢过温尚书。”尚平郑重地行了一礼。
“自家人,且都是为国效力,何谈谢字。”吏部尚书含笑向皇宫方向拱了拱手。
向平应是。
退朝后,诸瑛回到乾元宫,换了常服再前往六部,新科进士除了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官,其他人都要在六部先接受培训,表现好又正好有职缺就能直接上任,不过上任第一年要是做得不好,这官也是当不下去的。
诸瑛当初知道这点时颇为惊讶,大昭立国后施行的制度颇为优秀,比之现代也不显落后,只是时日久长,不免法纪松弛,毕竟相比外放的辛苦,京官舒服多了,而且升迁的机会也大,士子为谋求一个留京机会费心钻研,加上考察不严,以权谋私之事便多了。
对于这点,诸瑛没有大刀阔斧地动手,而是从这届开始,每隔几日便来六部巡视一番,考校这些进士对政务的掌握,尤其是全面能力的发展,对表现优异的诸瑛不吝赞扬和期许,诸瑛表明了严抓的态度,下面人自然会上心。
诸瑛照例考校勉励了一番,才前往勤政殿,心中寻思,正好从这届进士开始全部外放,再从外放官员中挑选优秀者入京为官,如此几次,形成惯例便可。
如今吏治已有几分败坏,要整顿吏治必要严肃监察考核制度,如今的考功郎中行事只求不功不过,考功完全流于形式,只看年限背景,必要选择一个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