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开经筵,是月中旬,正逢经筵中的旬讲。
这日里,赫连仲绶早早的就换好了衣服去了文渊阁,只是因为他还记得那天夜里自己对着赫连勃说过要孜孜不怠的话来,他想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顺喜儿是在开经筵的头天被小竖通知被安排做了侍读,被告知不论日讲或是旬讲,他都应该随侍在侧。那天,得知这个消息,赫连仲绶自然是喜出望外。因为自那次意外之后,他是片刻都不想离开不开这个人的,但凡这人一旦不在自己视线周围了 ,他便要开始担心对方在自己不知道的什么地方又出了什么意外。
小竖虽没说是安排的,顺喜儿心里确很明白,这是赫连勃的授意,虽不知道对方为何要做这样的决定,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拒绝,相反的,对他而言,能够以太子侍读的身份大大方方的出入这文渊阁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文渊阁经筵,原是为宫中为皇帝及太子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隔日日讲,所至讲官不过四五六人;每月又逢初二,十二,二十二,是为旬讲,每逢旬讲便要安排朝中重要的一位勋臣做知经筵事,同时内阁学士及朝中六部尚书随侍听训,再加上侍奉在侧展书、侍仪、供事、赞礼等人员,还有那司礼监在职的大小侍读在内,于旬日参加经筵的大小官员,算起也近百人。
赫连勃当年自太子出阁而至登帝位,有十来年未曾断过经筵,只是白芒山兵败之后,修了麟德殿,便是再没有传召翰林院举办经筵,而仅仅保留了太子出阁的读书的习惯。只是,赫连仲绶虽是很早就被立为太子,但论起出阁读书之事来,确是比起当年的赫连勃晚得多。
准确的算来,赫连仲绶出阁念书是皇后崩势那一年的事。
在那以前,赫连仲绶的绶业之事,一直都是蓝太师单独在坤宁宫授课。出阁的同年,李丛礼中了科考的榜首,因着学识出众,又为蓝太师门生,故而这教授太子读书的事便是落在了他的身上。
李丛礼升东宫侍讲的第三年,就从那众多的讲官中脱颖而出,被升为翰林院大学士,并受讲旬讲。
朝中的大臣都知道,侍讲这事儿虽说起来体面,旁人听上去是为帝师,只是而今赫连勃并不过问经筵,太子这位置亦是做得不稳,至于那些王爷公主们,更是把经筵上的侍讲的官员当作那外面茶馆里说书的先生,当年有人在文渊阁绶讲诸位皇子的时候,就曾经被赫连起用银子羞辱,说是这是说书说得好的赏钱。
于是,那些侍讲们,寻得到门路的,都去了别处当官,就算是外放做个小官,也总比冷死在这文渊阁要来得舒坦。
旁人都说,李丛礼是蓝太师最得意的门生,他纵然是想要另寻了高枝去,也是没有选择,所以只得太子,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么多年来,太子的侍讲来来去去的换了不少,却独独只有他李丛礼一直留在这里,未曾变过。
然而就算蓝太师如此费心的为孙儿挑选绶业之师,那为君为父的赫连勃,却未曾来文渊阁探望过赫连仲绶学问是否精进,若不是蓝太师和李丛礼主动提及,他恐怕连着过问都很少。所以,即便是眼下合该隆重的旬讲,现在参加的也不过是寥寥数位大臣,细细数来,亦是蓝太师当年安排的那几个门生。
想起这些事儿,顺喜儿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分。
若不是李丛礼当初做出那些事来,他真的不愿意去相信李丛礼是个谋逆之人的事来。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李丛礼是个学识渊博的能人,各种典故随手拈来不说,讲义更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莫说是当年的自己,听闻就连那时常不听经筵的父皇,兴致上来的时候,都会传召他去麟德殿,只为着听他高谈阔论一番。
然而就算他心中有多少对于这个人的信任,却还是无法掩去对方会将在十二年后杀害自己的事实。那种一生中至为信任之人背叛的感觉,还依然残留在胸腔中,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自己现下应该做的本分。
细想起来,李丛礼当年绶课的时候,夹杂了不少私货在其中。
赫连勃四十大寿的时候,李丛礼怂恿着当年自己写下那道奏疏便是一例。
那个时候的自己,年少轻狂,想着自己为的是江山社稷,救的是百姓水火,对于这朝堂,这社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才会那样不顾脑子,不顾后果的呈了上去,然后惹了赫连勃的怒来,令原本就不甚和睦的父子关系,又恶上加恶,而此后的重重误会和猜疑更是令关系降至冰点。
那个时候的自己是猜不透李丛礼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当然,现在的也是猜不透的,然而比起当初的自己来,他现下至少知道,如果无法做到让“自己”远离这个李丛礼,那便至少要做到不能让身边只有李丛礼一人来,进入文渊阁便最为有效且直接的办法。
今日的侍讲官依旧是李丛礼,此刻他正在殿外恭敬的候着赫连仲绶的舆驾。赫连仲绶在接受了朝臣的跪拜之后,便是进了正殿拜了至圣先师,最后才移驾偏殿。
李丛礼在偏殿中,捧出圣训开始宣读,然而那圣训刚念了不到两句,就听见外头吵吵嚷嚷了起来。
想来,这文渊阁开讲是何等严肃之事,哪里容得此等有失礼仪的事来
只见李丛礼站直了身体,微微皱了起了眉头,只是未得他开口让人出去瞧是什么事儿,就有内侍慌慌张张的冲了进来,一脸的慌张,连下跪都忘了,只道“太太太子殿下皇上是皇上”
“父皇”
赫连仲绶猛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也不管着自己的身份,几乎是用跑的离开了位置,而在这殿内的群臣,
这日里,赫连仲绶早早的就换好了衣服去了文渊阁,只是因为他还记得那天夜里自己对着赫连勃说过要孜孜不怠的话来,他想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顺喜儿是在开经筵的头天被小竖通知被安排做了侍读,被告知不论日讲或是旬讲,他都应该随侍在侧。那天,得知这个消息,赫连仲绶自然是喜出望外。因为自那次意外之后,他是片刻都不想离开不开这个人的,但凡这人一旦不在自己视线周围了 ,他便要开始担心对方在自己不知道的什么地方又出了什么意外。
小竖虽没说是安排的,顺喜儿心里确很明白,这是赫连勃的授意,虽不知道对方为何要做这样的决定,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拒绝,相反的,对他而言,能够以太子侍读的身份大大方方的出入这文渊阁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文渊阁经筵,原是为宫中为皇帝及太子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隔日日讲,所至讲官不过四五六人;每月又逢初二,十二,二十二,是为旬讲,每逢旬讲便要安排朝中重要的一位勋臣做知经筵事,同时内阁学士及朝中六部尚书随侍听训,再加上侍奉在侧展书、侍仪、供事、赞礼等人员,还有那司礼监在职的大小侍读在内,于旬日参加经筵的大小官员,算起也近百人。
赫连勃当年自太子出阁而至登帝位,有十来年未曾断过经筵,只是白芒山兵败之后,修了麟德殿,便是再没有传召翰林院举办经筵,而仅仅保留了太子出阁的读书的习惯。只是,赫连仲绶虽是很早就被立为太子,但论起出阁读书之事来,确是比起当年的赫连勃晚得多。
准确的算来,赫连仲绶出阁念书是皇后崩势那一年的事。
在那以前,赫连仲绶的绶业之事,一直都是蓝太师单独在坤宁宫授课。出阁的同年,李丛礼中了科考的榜首,因着学识出众,又为蓝太师门生,故而这教授太子读书的事便是落在了他的身上。
李丛礼升东宫侍讲的第三年,就从那众多的讲官中脱颖而出,被升为翰林院大学士,并受讲旬讲。
朝中的大臣都知道,侍讲这事儿虽说起来体面,旁人听上去是为帝师,只是而今赫连勃并不过问经筵,太子这位置亦是做得不稳,至于那些王爷公主们,更是把经筵上的侍讲的官员当作那外面茶馆里说书的先生,当年有人在文渊阁绶讲诸位皇子的时候,就曾经被赫连起用银子羞辱,说是这是说书说得好的赏钱。
于是,那些侍讲们,寻得到门路的,都去了别处当官,就算是外放做个小官,也总比冷死在这文渊阁要来得舒坦。
旁人都说,李丛礼是蓝太师最得意的门生,他纵然是想要另寻了高枝去,也是没有选择,所以只得太子,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么多年来,太子的侍讲来来去去的换了不少,却独独只有他李丛礼一直留在这里,未曾变过。
然而就算蓝太师如此费心的为孙儿挑选绶业之师,那为君为父的赫连勃,却未曾来文渊阁探望过赫连仲绶学问是否精进,若不是蓝太师和李丛礼主动提及,他恐怕连着过问都很少。所以,即便是眼下合该隆重的旬讲,现在参加的也不过是寥寥数位大臣,细细数来,亦是蓝太师当年安排的那几个门生。
想起这些事儿,顺喜儿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分。
若不是李丛礼当初做出那些事来,他真的不愿意去相信李丛礼是个谋逆之人的事来。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李丛礼是个学识渊博的能人,各种典故随手拈来不说,讲义更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莫说是当年的自己,听闻就连那时常不听经筵的父皇,兴致上来的时候,都会传召他去麟德殿,只为着听他高谈阔论一番。
然而就算他心中有多少对于这个人的信任,却还是无法掩去对方会将在十二年后杀害自己的事实。那种一生中至为信任之人背叛的感觉,还依然残留在胸腔中,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自己现下应该做的本分。
细想起来,李丛礼当年绶课的时候,夹杂了不少私货在其中。
赫连勃四十大寿的时候,李丛礼怂恿着当年自己写下那道奏疏便是一例。
那个时候的自己,年少轻狂,想着自己为的是江山社稷,救的是百姓水火,对于这朝堂,这社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才会那样不顾脑子,不顾后果的呈了上去,然后惹了赫连勃的怒来,令原本就不甚和睦的父子关系,又恶上加恶,而此后的重重误会和猜疑更是令关系降至冰点。
那个时候的自己是猜不透李丛礼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当然,现在的也是猜不透的,然而比起当初的自己来,他现下至少知道,如果无法做到让“自己”远离这个李丛礼,那便至少要做到不能让身边只有李丛礼一人来,进入文渊阁便最为有效且直接的办法。
今日的侍讲官依旧是李丛礼,此刻他正在殿外恭敬的候着赫连仲绶的舆驾。赫连仲绶在接受了朝臣的跪拜之后,便是进了正殿拜了至圣先师,最后才移驾偏殿。
李丛礼在偏殿中,捧出圣训开始宣读,然而那圣训刚念了不到两句,就听见外头吵吵嚷嚷了起来。
想来,这文渊阁开讲是何等严肃之事,哪里容得此等有失礼仪的事来
只见李丛礼站直了身体,微微皱了起了眉头,只是未得他开口让人出去瞧是什么事儿,就有内侍慌慌张张的冲了进来,一脸的慌张,连下跪都忘了,只道“太太太子殿下皇上是皇上”
“父皇”
赫连仲绶猛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也不管着自己的身份,几乎是用跑的离开了位置,而在这殿内的群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