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人在等着上朝的三人回家,却不知今日早朝横生波折
暗流已浮出水面,京城即将满城风雨
这天早朝,日常奏议完毕,世家之人再次提起二皇子开府之事。
礼部尚书上奏道“启禀圣上,二殿下已年满十六,当离宫开府,以和天理人伦,以定君臣之份,请陛下恩准。”说着便撩袍拂袖跪倒在大殿之上
大周礼制,除祭祀大典,百官上朝不行跪礼,只需躬身作揖。
礼部尚书乃是二品大员,如今居然跪倒在大殿之上,眼明心亮之人已经意识到将有大事发生,不想被麻烦波及的都微微垂下头,不敢看圣上的脸色。
紧接着,司天监监正附和道“微臣附议,二皇子已成年,留居宫中多有不便,按以往惯例应当开府,臣等已择取了几个吉日,请圣上裁决”
司天监监正是正三品,掌天文历法,风云气象。虽参加每日常朝,却一向置身事外,从不曾开口奏事,今日居然是他最先附和
群臣不免交头接耳,与同僚交换眼神,暗自打探消息,想知道这是唱的哪一出
大太监将司天监监正的奏折接过,双手捧到御案上。
“臣附议”
“臣等附议”
有了带头之人,不一会便有半数官员跪倒在大殿之上,请圣上择选吉日。
永安帝高坐御案之上,看着殿前世家之人渐成逼宫之势,怒火中烧
永安帝登基已有三年,这帝王之位的不得已之处已尽数尝遍。
先皇借着新朝初立,军权威望处于顶峰之际,重开科举,启用寒门,打压世家。只是,寒门学子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也没有世家的威望,地方之上世家豪强盘根错节,朝廷任命的官员根本无法掌控实权。
国朝之大,诸事繁杂,不得不靠着世家之力维持地方安定,便留下了这样的隐患,留待永安帝解决。
永安帝没有先皇战场打拼出的威望,也不能将朝中世家之人一刀切掉,毕竟世家彼此联姻,多年积累,实力雄厚,远不是建朝二十年的大周皇室所能抗衡的。
这不,朝堂之争,终究波及了后宫之人,世家想要利用皇子控制前朝。
永安帝有六子,皇长子是皇后所出,自幼聪明伶俐,文武双全,更有上位者的宽厚仁义,深得先帝和永安帝的喜爱,被寄予厚望。
只是这份厚爱却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三年前,先帝身体每况愈下,天不假年。世家便趁机卷起大势,要抢占更多的朝廷资源,降低新帝的威望。永安帝是先帝唯一在世的儿子,若他有事,皇长孙年幼,朝政便又会回到世家手中。
扶持傀儡,独掌大权,这是世家在前朝做惯的事
于是便有人给永安帝下毒谁知,皇长孙误食毒药,一命呜呼先帝身体本就千疮百孔,经此打击,没挺过来,也跟着去了
永安帝连失父亲和爱子,恨不能将世家之人屠戮殆尽,怎奈力不从心世家千百年来的经营,如同一张大网笼罩着大周,牵一发而动全身,若不能一击必杀,便只能按兵不动
礼部尚书便是世家之人,他们所支持的二皇子乃淑妃所出,淑妃出身千年世家谢氏。大皇子夭折,二皇子为长,若下一代皇帝流着世家血脉,这便是世家翻盘的希望。只可惜,还有皇三子在前面挡着。
皇三子便是当今的太子,乃皇后嫡出。
永安帝登基之时册封自己的嫡妻为后,嫡子为嗣,便是吸取前朝教训,希望皇位传承有序,降低皇子夺嫡引起的混乱。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随着二皇子渐渐长成,世家之人的心思便活络了。
至于剩下的几位皇子,还不被他们看在眼里四皇子早夭,五皇子生母出身寒门,备受鄙夷,六皇子年岁尚小,没有竞争力。
这般算下来,挡在二皇子之前的便只有嫡出的三皇子。
当年册封太子之时,便有反对的声音。
有的说大皇子夭折,二皇子为长,当立长。有的说三皇子年岁尚幼,心性不定,待三皇子成年再定储位。还有人赞二皇子文采斐然,学富五车,贤名远扬,在仕林之间名声很好。
只是当时永安帝接连丧亲,如一头受伤的孤狼,恨不得将挡路之人统统撕碎,册立东宫之事才终于定下。
如今他们居然又用二皇子的开府之事做文章
暗流已浮出水面,京城即将满城风雨
这天早朝,日常奏议完毕,世家之人再次提起二皇子开府之事。
礼部尚书上奏道“启禀圣上,二殿下已年满十六,当离宫开府,以和天理人伦,以定君臣之份,请陛下恩准。”说着便撩袍拂袖跪倒在大殿之上
大周礼制,除祭祀大典,百官上朝不行跪礼,只需躬身作揖。
礼部尚书乃是二品大员,如今居然跪倒在大殿之上,眼明心亮之人已经意识到将有大事发生,不想被麻烦波及的都微微垂下头,不敢看圣上的脸色。
紧接着,司天监监正附和道“微臣附议,二皇子已成年,留居宫中多有不便,按以往惯例应当开府,臣等已择取了几个吉日,请圣上裁决”
司天监监正是正三品,掌天文历法,风云气象。虽参加每日常朝,却一向置身事外,从不曾开口奏事,今日居然是他最先附和
群臣不免交头接耳,与同僚交换眼神,暗自打探消息,想知道这是唱的哪一出
大太监将司天监监正的奏折接过,双手捧到御案上。
“臣附议”
“臣等附议”
有了带头之人,不一会便有半数官员跪倒在大殿之上,请圣上择选吉日。
永安帝高坐御案之上,看着殿前世家之人渐成逼宫之势,怒火中烧
永安帝登基已有三年,这帝王之位的不得已之处已尽数尝遍。
先皇借着新朝初立,军权威望处于顶峰之际,重开科举,启用寒门,打压世家。只是,寒门学子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也没有世家的威望,地方之上世家豪强盘根错节,朝廷任命的官员根本无法掌控实权。
国朝之大,诸事繁杂,不得不靠着世家之力维持地方安定,便留下了这样的隐患,留待永安帝解决。
永安帝没有先皇战场打拼出的威望,也不能将朝中世家之人一刀切掉,毕竟世家彼此联姻,多年积累,实力雄厚,远不是建朝二十年的大周皇室所能抗衡的。
这不,朝堂之争,终究波及了后宫之人,世家想要利用皇子控制前朝。
永安帝有六子,皇长子是皇后所出,自幼聪明伶俐,文武双全,更有上位者的宽厚仁义,深得先帝和永安帝的喜爱,被寄予厚望。
只是这份厚爱却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三年前,先帝身体每况愈下,天不假年。世家便趁机卷起大势,要抢占更多的朝廷资源,降低新帝的威望。永安帝是先帝唯一在世的儿子,若他有事,皇长孙年幼,朝政便又会回到世家手中。
扶持傀儡,独掌大权,这是世家在前朝做惯的事
于是便有人给永安帝下毒谁知,皇长孙误食毒药,一命呜呼先帝身体本就千疮百孔,经此打击,没挺过来,也跟着去了
永安帝连失父亲和爱子,恨不能将世家之人屠戮殆尽,怎奈力不从心世家千百年来的经营,如同一张大网笼罩着大周,牵一发而动全身,若不能一击必杀,便只能按兵不动
礼部尚书便是世家之人,他们所支持的二皇子乃淑妃所出,淑妃出身千年世家谢氏。大皇子夭折,二皇子为长,若下一代皇帝流着世家血脉,这便是世家翻盘的希望。只可惜,还有皇三子在前面挡着。
皇三子便是当今的太子,乃皇后嫡出。
永安帝登基之时册封自己的嫡妻为后,嫡子为嗣,便是吸取前朝教训,希望皇位传承有序,降低皇子夺嫡引起的混乱。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随着二皇子渐渐长成,世家之人的心思便活络了。
至于剩下的几位皇子,还不被他们看在眼里四皇子早夭,五皇子生母出身寒门,备受鄙夷,六皇子年岁尚小,没有竞争力。
这般算下来,挡在二皇子之前的便只有嫡出的三皇子。
当年册封太子之时,便有反对的声音。
有的说大皇子夭折,二皇子为长,当立长。有的说三皇子年岁尚幼,心性不定,待三皇子成年再定储位。还有人赞二皇子文采斐然,学富五车,贤名远扬,在仕林之间名声很好。
只是当时永安帝接连丧亲,如一头受伤的孤狼,恨不得将挡路之人统统撕碎,册立东宫之事才终于定下。
如今他们居然又用二皇子的开府之事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