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话本, 周诚美可有话说, “舒文, 你是不知道啊, 我去的时候已经没货了,掌柜的紧急把库存都调了出来, 这才能买到,我后面还有好多人在等呢。买书的人将清源书肆门前的街道都堵死了,买到书的迫不及待的看结局, 没买到的就找别人借着抄当年洛阳纸贵的盛景我无缘一见,如今潞安纸贵我倒是见识了一番”
于舒文不信“太夸张了吧, 不过一个话本, 哪里能与左太冲的三都赋相提并论”
周诚美道“那是你没有亲眼看到, 反正我从没有见过哪个话本有这么多人争相购买。”
自己的话本这般畅销,舒文心中暗喜, 也想听听好友对话本的评价。
于舒文问道“那个话本真有那么好看”
周诚美答道“这是我最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话本, 其中的故事发人深省刚开始, 是穷苦书生与富家小姐寺庙相会,我以为后面也就是花前月下,功成名就呢,谁知却急转直下原以为是主角的书生反倒成了反派,原以为被人抛弃的小姐居然早有目的,,真不知作者是怎么想的。这是故事的后半部分,你看”
周诚美拿出自己揣在怀里的蒹葭下册, 翻开第一页和于舒文一起看。
接着上册的故事,王夫人母女正在交谈,说到那十六个书生不知有没有人回来实践承诺
王夫人拉着女儿的手,感叹道“都怪我身子不争气,没能给你生个弟弟,这王家诺大的家业,便要你顶门立户,真是苦了你了。”
王小姐摇头轻笑道“母亲,我并不觉得苦每日跟着父亲算账理事,管理家业,这样的生活很充实,比在家中绣花有趣多了。我王家是商户,有钱无权,终是不能长久。若有机会得遇佳婿,能保住我王家几代家业,余愿足矣。”
一年过去,王家母女终究没有等到京城来人,未免惹人怀疑,便时常到那家寺庙打醮祈福。
这天,王家照旧在寺庙祈福,突然天降大雨,山路难行,便只能留宿寺庙。
夜间,有一妇人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孩子敲响了寺院的门,王夫人惯常行善积德,听说后便派贴身侍女安置母子三人。
第二日,雨依旧下个不停,王夫人便请那妇人过来闲聊。
那妇人言道,她的丈夫进京赶考,一去不回。谁知祸不单行,家乡遭了旱灾,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家中余粮很快吃完,树皮草根都被挖干净了,公公婆婆熬不住,都走了。她只能带着一双儿女往北边逃难,一路乞讨而来,只为进京寻找自家相公。
王夫人又问她相公姓甚名谁,那妇人说出名字,正是一年前留宿的那位书生。
这真是无巧不成书,时隔一年,居然见到了那书生的妻子儿女。
王小姐心中一阵荒谬,那书生家中已有妻儿,如何还能对着自己大献殷勤
在这妇人面前,王小姐只觉得满脸羞臊,那些海誓山盟甜言蜜语都变成了对她的讥笑嘲讽。
她只想找一个能帮自己保住家业,让自己安心倚靠之人,从没有想过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她从小接受先生教导,受圣贤言论熏陶,有着自己的骄傲。
所行之事严守底线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不敢或忘
王小姐为求心安,便将妇人安顿下来,正巧王家要送一批货物进京,顺路捎带着妇人和她的一双儿女。
王小姐不放心妇人独自前往,便跟着一起去了。
到得京中,王小姐打听到那书生已经另娶朝廷大员的千金,怕是不会认家乡的糟糠之妻。便将情况如实告知妇人,妇人却还是不死心,想要亲眼见见那人。
终于,妇人趁着书生上衙之时,拦到书生轿前。她苦苦哀求,便是不管自己,这两个孩子总是书生的亲生骨肉啊。
她一介妇道人家,见识浅薄,不知在这世间如何生存,更不知如何教养大一双儿女。
书生他乡遇故人,满心却只有担心惧怕,停妻另娶是大罪,若是暴露出来,怕是自己的官位功名都别想要了。
他先安抚妇人,将人带走,后悄悄将妇人看押在一个别院中,去向自己的岳父求救。
书生的岳父也恨他行事不检点,带累自己,一个不好就会毁了自己女儿一辈子。可他们已经是一条船上的人了,只能帮人帮到底。
他们便合计,趁着还没人注意到,让这母子三人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死无对证
书生虽心疼自己的儿子,但更看重自
于舒文不信“太夸张了吧, 不过一个话本, 哪里能与左太冲的三都赋相提并论”
周诚美道“那是你没有亲眼看到, 反正我从没有见过哪个话本有这么多人争相购买。”
自己的话本这般畅销,舒文心中暗喜, 也想听听好友对话本的评价。
于舒文问道“那个话本真有那么好看”
周诚美答道“这是我最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话本, 其中的故事发人深省刚开始, 是穷苦书生与富家小姐寺庙相会,我以为后面也就是花前月下,功成名就呢,谁知却急转直下原以为是主角的书生反倒成了反派,原以为被人抛弃的小姐居然早有目的,,真不知作者是怎么想的。这是故事的后半部分,你看”
周诚美拿出自己揣在怀里的蒹葭下册, 翻开第一页和于舒文一起看。
接着上册的故事,王夫人母女正在交谈,说到那十六个书生不知有没有人回来实践承诺
王夫人拉着女儿的手,感叹道“都怪我身子不争气,没能给你生个弟弟,这王家诺大的家业,便要你顶门立户,真是苦了你了。”
王小姐摇头轻笑道“母亲,我并不觉得苦每日跟着父亲算账理事,管理家业,这样的生活很充实,比在家中绣花有趣多了。我王家是商户,有钱无权,终是不能长久。若有机会得遇佳婿,能保住我王家几代家业,余愿足矣。”
一年过去,王家母女终究没有等到京城来人,未免惹人怀疑,便时常到那家寺庙打醮祈福。
这天,王家照旧在寺庙祈福,突然天降大雨,山路难行,便只能留宿寺庙。
夜间,有一妇人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孩子敲响了寺院的门,王夫人惯常行善积德,听说后便派贴身侍女安置母子三人。
第二日,雨依旧下个不停,王夫人便请那妇人过来闲聊。
那妇人言道,她的丈夫进京赶考,一去不回。谁知祸不单行,家乡遭了旱灾,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家中余粮很快吃完,树皮草根都被挖干净了,公公婆婆熬不住,都走了。她只能带着一双儿女往北边逃难,一路乞讨而来,只为进京寻找自家相公。
王夫人又问她相公姓甚名谁,那妇人说出名字,正是一年前留宿的那位书生。
这真是无巧不成书,时隔一年,居然见到了那书生的妻子儿女。
王小姐心中一阵荒谬,那书生家中已有妻儿,如何还能对着自己大献殷勤
在这妇人面前,王小姐只觉得满脸羞臊,那些海誓山盟甜言蜜语都变成了对她的讥笑嘲讽。
她只想找一个能帮自己保住家业,让自己安心倚靠之人,从没有想过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她从小接受先生教导,受圣贤言论熏陶,有着自己的骄傲。
所行之事严守底线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不敢或忘
王小姐为求心安,便将妇人安顿下来,正巧王家要送一批货物进京,顺路捎带着妇人和她的一双儿女。
王小姐不放心妇人独自前往,便跟着一起去了。
到得京中,王小姐打听到那书生已经另娶朝廷大员的千金,怕是不会认家乡的糟糠之妻。便将情况如实告知妇人,妇人却还是不死心,想要亲眼见见那人。
终于,妇人趁着书生上衙之时,拦到书生轿前。她苦苦哀求,便是不管自己,这两个孩子总是书生的亲生骨肉啊。
她一介妇道人家,见识浅薄,不知在这世间如何生存,更不知如何教养大一双儿女。
书生他乡遇故人,满心却只有担心惧怕,停妻另娶是大罪,若是暴露出来,怕是自己的官位功名都别想要了。
他先安抚妇人,将人带走,后悄悄将妇人看押在一个别院中,去向自己的岳父求救。
书生的岳父也恨他行事不检点,带累自己,一个不好就会毁了自己女儿一辈子。可他们已经是一条船上的人了,只能帮人帮到底。
他们便合计,趁着还没人注意到,让这母子三人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死无对证
书生虽心疼自己的儿子,但更看重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