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有大报恩寺,即古之长干寺,乃明成祖朱棣所修。本朝的江宁织造局就设大报恩寺旁。前些年的江宁织造郎中皆由甄应嘉兼任,如今已交给其弟甄应勉了。大报恩寺毗邻肥差衙门,香火钱自然少不了。寺中花木也修剪得齐齐整整,一年四季皆有游客前来赏玩。
这日天气晴好,大报恩寺中又来了不少人赏花观景。两个书生行于小径,谈诗论文好不雅致。一个看见树上栖了只华冠黑斑鸟儿,赞道“这雀儿生的好模样,倒像个道士。”
忽听上方有人问道“为何和尚庙里的鸟儿像道士”
二人抬头望去,只见不远处一株大梧桐树的树杈上坐了个穿灰布短袄的少年,约莫十八九岁,面色黝黑、笑眉笑眼。书生道“虽此处是和尚庙,这雀儿头上戴着道观,和尚却是光头。”
少年笑道“倒也有理。”话音刚落,耳听“啪”的一声,那鸟儿竟从树上掉了下去再看少年手中不知何时已多了把弹弓。
书生立时喊道“它好端端的在树上,你打它作甚”
另一个书生跌足道“好不造孽此处乃是佛寺阿弥陀佛。”
少年满面无辜道“快中午了,我要吃午饭啊这鸟儿我昨儿已吃过一只了,其实不大好吃,我也不想吃的。偏你们金陵连山都没两座。漫说野猪野鹿,连兔子都不大寻的着。”
前头那书生道“你若饥饿可去外头买些饭吃,若没钱、这大报恩寺中亦可寄食,何苦杀生。”
少年委屈道“和尚庙里的饭粥我吃过。他们吃素不吃荤。我一顿没有肉就浑身难受。”
两个书生还要说话,猛然听前方有人大呼“三妹妹你站住”几个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茜红色衣裳的年轻姑娘飞快从小径那头跑了过来。远远望见书生们轻声叱道“快让开”两个书生不由自主往旁边闪避。她身后约莫百步远处追着个二十出头的锦衣男子。这男子身高有七尺挂零,神色焦急“我看见你了我知道是你”
树上那弹弓少年嘀咕道“边跑边喊哪儿能跑的快”
锦衣男子个子虽比姑娘高出去许多,步子却踉踉跄跄的,还喘气。姑娘风一般从书生们跟前穿过。不多时男子也跑近跟前。只见一团灰色的物什从天而降,二人大呼“哎呦”书生们定睛一看,竟是弹弓少年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砸中了锦衣男子,两个人滚在一处。
“哎呦哎呦哎呦呦”少年龇牙咧嘴的吵吵,“大哥,你怎么不好好走路啊”
“你你你这人讲不讲理”锦衣男子气急败坏,“我好端端的在走路,分明是你忽然掉了下来”
“那我好端端在树上坐着,怎么早不掉晚不掉,你路过时就掉了呢怎么我就不砸到别人只砸到你呢难道不是你有不是”
“我有什么不是”
“横竖必有不是。”
弹弓少年比锦衣男子高了约莫一个头,锦衣男子纵有理也说他不过。
两位书生面面相觑。一个上前道“二位,这会子天气湿冷,你们先起来吧。”
他俩哼哼哈哈的爬了起来。锦衣男子往前一看,那姑娘已快没影子了。也顾不得同弹弓少年理论,拔腿就追。“三妹妹你回来”
书生们望着其背影,一个道“他当真跑不大动。”另一个道“那姑娘跑的还快些。”再回头,弹弓少年已顺着小道朝那头走了,手里还提着方才他打下来的那只鸟儿。
一时书生们出了大报恩寺,于路口看见了方才那锦衣男子。他正同卖香烛的老汉打听穿茜红的小姑娘。一个书生心下纳罕“那不是他妹子吗”待锦衣男子离开后也上前向老汉询问。老汉道“那位大爷说,他妹子多年前失踪了,今儿竟然在庙里看见。这两三天下午我都看见了那姑娘从路口出来。”二书生互视几眼,将信将疑。
次日下午,锦衣男子依着老汉说时常看见他妹子的点儿,负手立于路口张望。望了半日没见着人,心下微急。忽听背后脚步声起,有人大喊“借光借光”锦衣男子才刚转过身去,迎面撞来一个巨大的竹筐。男子躲闪不及,被竹筐正面砸中脸,连人带框摔倒在地。框中的东西哗啦啦撒了一地。抱竹筐之人也打了个趔趄,大声抱怨“哎呀你这人怎么回事跟木头似的。”
锦衣男子恼道“分明是你撞上我的没长眼睛吗”
“我身前抱着这么大的筐子,哪儿看的见前头的人你是聋子没听见我喊借光吗”
锦衣男子爬起来,眼看满地撒着空稻壳,自己头上身上到处都是,不由得无名火起。抬头一看,眼前拎着竹筐的不正是昨儿从树上掉下来的那少年腰间还别着弹弓。气得跺脚,指着少年喊“怎么又是你”
偏那弹弓少年也指着他喊“怎么又是你”
锦衣男子一壁拍去身上的稻壳一壁骂“我竟倒了十八辈子的霉,连着两日遇上你这哎呀三妹妹”他与弹弓少年争执之时,昨儿那姑娘已从他们身边过去、快走没影子了。锦衣男子拔腿就追。只是他今儿也并没有跑得比昨儿快。
第三天,同一时辰,锦衣男子又来路口守着。忽听有人大喊“让开让开”锦衣男子听着声音耳熟,正是前两日遇见的那位,赶紧让开。只见那弹弓少年飞一般从山门跑下来直直的撞向锦衣男子,“咚”的一声闷响。少年虽也摔倒了,却很快爬起来;锦衣男子被撞得咕噜噜滚了半日,头也晕了眼也花了。
老半日锦衣男子才回过神来。只见少年已蹲在他身边理直气壮的说“喂,大哥,你是故意的不是”锦衣男子干脆闭眼不言语。待他慢慢坐起身来,前日那姑娘又只剩下一点茜红色的影子。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锦衣男子没再被人撞。只是也没再瞧见疑似他三妹妹的那姑娘。
到了第七天,莫愁湖上飘着一条画舫;莫愁湖畔码头一株大梧桐树上坐了个人,便是那个弹弓少年。画舫渐渐靠岸,两三个商贾模样的人从上头下来。前几天路过大报恩寺的那姑娘依然身着茜衣,身后跟了两个掌柜,拱手相送。
商贾们上马车走后,姑娘和掌柜的回了画舫;上头又慢悠悠下来一个年轻和尚,径直朝大梧桐树走去。
和
这日天气晴好,大报恩寺中又来了不少人赏花观景。两个书生行于小径,谈诗论文好不雅致。一个看见树上栖了只华冠黑斑鸟儿,赞道“这雀儿生的好模样,倒像个道士。”
忽听上方有人问道“为何和尚庙里的鸟儿像道士”
二人抬头望去,只见不远处一株大梧桐树的树杈上坐了个穿灰布短袄的少年,约莫十八九岁,面色黝黑、笑眉笑眼。书生道“虽此处是和尚庙,这雀儿头上戴着道观,和尚却是光头。”
少年笑道“倒也有理。”话音刚落,耳听“啪”的一声,那鸟儿竟从树上掉了下去再看少年手中不知何时已多了把弹弓。
书生立时喊道“它好端端的在树上,你打它作甚”
另一个书生跌足道“好不造孽此处乃是佛寺阿弥陀佛。”
少年满面无辜道“快中午了,我要吃午饭啊这鸟儿我昨儿已吃过一只了,其实不大好吃,我也不想吃的。偏你们金陵连山都没两座。漫说野猪野鹿,连兔子都不大寻的着。”
前头那书生道“你若饥饿可去外头买些饭吃,若没钱、这大报恩寺中亦可寄食,何苦杀生。”
少年委屈道“和尚庙里的饭粥我吃过。他们吃素不吃荤。我一顿没有肉就浑身难受。”
两个书生还要说话,猛然听前方有人大呼“三妹妹你站住”几个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茜红色衣裳的年轻姑娘飞快从小径那头跑了过来。远远望见书生们轻声叱道“快让开”两个书生不由自主往旁边闪避。她身后约莫百步远处追着个二十出头的锦衣男子。这男子身高有七尺挂零,神色焦急“我看见你了我知道是你”
树上那弹弓少年嘀咕道“边跑边喊哪儿能跑的快”
锦衣男子个子虽比姑娘高出去许多,步子却踉踉跄跄的,还喘气。姑娘风一般从书生们跟前穿过。不多时男子也跑近跟前。只见一团灰色的物什从天而降,二人大呼“哎呦”书生们定睛一看,竟是弹弓少年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砸中了锦衣男子,两个人滚在一处。
“哎呦哎呦哎呦呦”少年龇牙咧嘴的吵吵,“大哥,你怎么不好好走路啊”
“你你你这人讲不讲理”锦衣男子气急败坏,“我好端端的在走路,分明是你忽然掉了下来”
“那我好端端在树上坐着,怎么早不掉晚不掉,你路过时就掉了呢怎么我就不砸到别人只砸到你呢难道不是你有不是”
“我有什么不是”
“横竖必有不是。”
弹弓少年比锦衣男子高了约莫一个头,锦衣男子纵有理也说他不过。
两位书生面面相觑。一个上前道“二位,这会子天气湿冷,你们先起来吧。”
他俩哼哼哈哈的爬了起来。锦衣男子往前一看,那姑娘已快没影子了。也顾不得同弹弓少年理论,拔腿就追。“三妹妹你回来”
书生们望着其背影,一个道“他当真跑不大动。”另一个道“那姑娘跑的还快些。”再回头,弹弓少年已顺着小道朝那头走了,手里还提着方才他打下来的那只鸟儿。
一时书生们出了大报恩寺,于路口看见了方才那锦衣男子。他正同卖香烛的老汉打听穿茜红的小姑娘。一个书生心下纳罕“那不是他妹子吗”待锦衣男子离开后也上前向老汉询问。老汉道“那位大爷说,他妹子多年前失踪了,今儿竟然在庙里看见。这两三天下午我都看见了那姑娘从路口出来。”二书生互视几眼,将信将疑。
次日下午,锦衣男子依着老汉说时常看见他妹子的点儿,负手立于路口张望。望了半日没见着人,心下微急。忽听背后脚步声起,有人大喊“借光借光”锦衣男子才刚转过身去,迎面撞来一个巨大的竹筐。男子躲闪不及,被竹筐正面砸中脸,连人带框摔倒在地。框中的东西哗啦啦撒了一地。抱竹筐之人也打了个趔趄,大声抱怨“哎呀你这人怎么回事跟木头似的。”
锦衣男子恼道“分明是你撞上我的没长眼睛吗”
“我身前抱着这么大的筐子,哪儿看的见前头的人你是聋子没听见我喊借光吗”
锦衣男子爬起来,眼看满地撒着空稻壳,自己头上身上到处都是,不由得无名火起。抬头一看,眼前拎着竹筐的不正是昨儿从树上掉下来的那少年腰间还别着弹弓。气得跺脚,指着少年喊“怎么又是你”
偏那弹弓少年也指着他喊“怎么又是你”
锦衣男子一壁拍去身上的稻壳一壁骂“我竟倒了十八辈子的霉,连着两日遇上你这哎呀三妹妹”他与弹弓少年争执之时,昨儿那姑娘已从他们身边过去、快走没影子了。锦衣男子拔腿就追。只是他今儿也并没有跑得比昨儿快。
第三天,同一时辰,锦衣男子又来路口守着。忽听有人大喊“让开让开”锦衣男子听着声音耳熟,正是前两日遇见的那位,赶紧让开。只见那弹弓少年飞一般从山门跑下来直直的撞向锦衣男子,“咚”的一声闷响。少年虽也摔倒了,却很快爬起来;锦衣男子被撞得咕噜噜滚了半日,头也晕了眼也花了。
老半日锦衣男子才回过神来。只见少年已蹲在他身边理直气壮的说“喂,大哥,你是故意的不是”锦衣男子干脆闭眼不言语。待他慢慢坐起身来,前日那姑娘又只剩下一点茜红色的影子。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锦衣男子没再被人撞。只是也没再瞧见疑似他三妹妹的那姑娘。
到了第七天,莫愁湖上飘着一条画舫;莫愁湖畔码头一株大梧桐树上坐了个人,便是那个弹弓少年。画舫渐渐靠岸,两三个商贾模样的人从上头下来。前几天路过大报恩寺的那姑娘依然身着茜衣,身后跟了两个掌柜,拱手相送。
商贾们上马车走后,姑娘和掌柜的回了画舫;上头又慢悠悠下来一个年轻和尚,径直朝大梧桐树走去。
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