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8章 (2/2)
头,足足蒸了二十个玉米面、白面掺半的大馒头。
把馒头捡出来,打发杨华去换衣服,收拾收拾脸面和头发。这时爷孙俩一起回来了,洗脸,换身补丁少的衣裳。杨康又被奶奶打发出去买豆腐。
没一会儿,李青江两口子来了,还带了一小盆河里捉的鱼。杨奶奶把昨天炒好的花生、黄豆装好摆在桌子上,大家就坐在一起说话。
现在婚事是什么章程,要多少彩礼,准备多少嫁妆,房子怎么办,什么时候办喜事儿,在哪儿办等等
姜林拎着从镇上买回来的东西没回知青所,直接去了支书家。因为知道今天要上门,刘大菊哪里也没去,在家等着呢。
姜林递过去一包芝麻糖,“大娘,路上正好碰到卖芝麻糖的,不要票,就买了些,给你家小孙子吃。”
“小姜啊,你真是太客气了以后不要再这么破费。”刘大菊觉得这个姜知青很懂礼节,高兴地拿到屋里,跟儿媳妇交代了一下就带着姜林走了。
到了杨家,姜林一看,不错嘛,五间石头房子,虽然有了年代感,但在这时并不显得落伍,毕竟村里也只有几家是砖瓦房,其他还都是半石头半土坯或者全土坯房呢。
从门口望去,院子收拾的整整齐齐,两边靠墙搭了架子种着几棵丝瓜和豆角,显得生机勃勃。
“杨叔杨婶,我和姜林进来啦”刚走到门口,刘大菊就大声道。
“快进来”听见声音,杨奶奶他们就赶紧出来,把人迎进屋。寒暄一阵,大家围着桌子在堂屋坐下。
“这是姜林,婶子你们也看看。小伙子长得精神吧跟咱杨华配不配”
“挺好的,挺好的”杨爷爷杨奶奶看了都挺满意,身量不低,气色好,长得俊秀,放在十里八乡都不露怯。
知青跟村干部打交道较多,李青江两口子倒是都熟悉。姜林就着重打量了一下杨爷爷杨奶奶,杨华和杨康一家。
杨家爷奶看着都有点年纪了,不过嗓门挺大,挺精神的,一看就是干活利索的人。
杨华看起来比那天可强多了,麻花辫,瓜子脸,小碎花褂子黑裤子,虽然有点黑,整体看起来的是不丑的。其实,那天双方都是满脸泥水,也没看清楚。对这个小惊喜姜林还是有点开心的。毕竟,谁没点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呢
屋里唯一的小孩,应该就是杨康了,黑黑瘦瘦的,看着有点内向。听说早产又没母乳吃,正好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能活下来已经很不易了。
接着,刘大菊给姜林一一介绍了杨家人,果然与他所料不差。互相重新打过招呼,刘大菊率先开口“杨叔、杨婶,今天我带姜林来跟你们家杨华正式提亲,这是那孩子准备的礼物。”
姜林赶紧掀开篮子的盖头,递给了杨奶奶,“我也不太懂这个,请教了刘大娘,备了这四样礼。有什么不对的,你们多担待”
杨家看到篮子,都很满意。一壶酒满满的,猪肉肥肥的,看着斤两也很足,至少有两斤。四个纸包,其中两个一看就是红糖,剩下的应该是点心。这样分量十足的礼,一看就挺讲究的。
连刘大菊看着都感叹,这个姜知青真是个实诚孩子,一点折扣没打,有点傻呼呼啊
把篮子放到里屋,杨奶奶端了四碗红糖水出来。
喝完水,刘大菊道“今天杨叔杨婶、她舅姥爷姥姥都在,咱们商量定一下结婚的章程吧。早点定下来,也好早做准备。你们说是不是姜林,你先说说你的打算吧”
这个在路上已经沟通过,姜林就直接按照之前想的说了“我是打算入冬前结婚,那时队上不太忙,天气也正好,不冷不热的。前天已经跟家里去信,让给邮寄一些票据过来,到时候买布给杨华做一身新衣服,再给五十块做聘礼。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主要还是听长辈的。”
杨家听了觉得没什么意见,聘礼不算高,但也不低,村里现在基本就是这个水平。
之后又商量了婚后住房问题。姜林的意思是在村里申请块宅基地,请人盖两间土坯房先住着。
杨家意思是,可以先住一起,等攒够了钱直接盖砖瓦房子。
对此姜林可有可无。大家决定之后再想想。
快到中午了,杨奶奶,杨华先去了厨房,不一会儿舅姥姥和刘大菊也跟了过去,大家边聊边做饭。杨爷爷、李青江、杨康和姜林继续在堂屋说话。
把馒头捡出来,打发杨华去换衣服,收拾收拾脸面和头发。这时爷孙俩一起回来了,洗脸,换身补丁少的衣裳。杨康又被奶奶打发出去买豆腐。
没一会儿,李青江两口子来了,还带了一小盆河里捉的鱼。杨奶奶把昨天炒好的花生、黄豆装好摆在桌子上,大家就坐在一起说话。
现在婚事是什么章程,要多少彩礼,准备多少嫁妆,房子怎么办,什么时候办喜事儿,在哪儿办等等
姜林拎着从镇上买回来的东西没回知青所,直接去了支书家。因为知道今天要上门,刘大菊哪里也没去,在家等着呢。
姜林递过去一包芝麻糖,“大娘,路上正好碰到卖芝麻糖的,不要票,就买了些,给你家小孙子吃。”
“小姜啊,你真是太客气了以后不要再这么破费。”刘大菊觉得这个姜知青很懂礼节,高兴地拿到屋里,跟儿媳妇交代了一下就带着姜林走了。
到了杨家,姜林一看,不错嘛,五间石头房子,虽然有了年代感,但在这时并不显得落伍,毕竟村里也只有几家是砖瓦房,其他还都是半石头半土坯或者全土坯房呢。
从门口望去,院子收拾的整整齐齐,两边靠墙搭了架子种着几棵丝瓜和豆角,显得生机勃勃。
“杨叔杨婶,我和姜林进来啦”刚走到门口,刘大菊就大声道。
“快进来”听见声音,杨奶奶他们就赶紧出来,把人迎进屋。寒暄一阵,大家围着桌子在堂屋坐下。
“这是姜林,婶子你们也看看。小伙子长得精神吧跟咱杨华配不配”
“挺好的,挺好的”杨爷爷杨奶奶看了都挺满意,身量不低,气色好,长得俊秀,放在十里八乡都不露怯。
知青跟村干部打交道较多,李青江两口子倒是都熟悉。姜林就着重打量了一下杨爷爷杨奶奶,杨华和杨康一家。
杨家爷奶看着都有点年纪了,不过嗓门挺大,挺精神的,一看就是干活利索的人。
杨华看起来比那天可强多了,麻花辫,瓜子脸,小碎花褂子黑裤子,虽然有点黑,整体看起来的是不丑的。其实,那天双方都是满脸泥水,也没看清楚。对这个小惊喜姜林还是有点开心的。毕竟,谁没点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呢
屋里唯一的小孩,应该就是杨康了,黑黑瘦瘦的,看着有点内向。听说早产又没母乳吃,正好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能活下来已经很不易了。
接着,刘大菊给姜林一一介绍了杨家人,果然与他所料不差。互相重新打过招呼,刘大菊率先开口“杨叔、杨婶,今天我带姜林来跟你们家杨华正式提亲,这是那孩子准备的礼物。”
姜林赶紧掀开篮子的盖头,递给了杨奶奶,“我也不太懂这个,请教了刘大娘,备了这四样礼。有什么不对的,你们多担待”
杨家看到篮子,都很满意。一壶酒满满的,猪肉肥肥的,看着斤两也很足,至少有两斤。四个纸包,其中两个一看就是红糖,剩下的应该是点心。这样分量十足的礼,一看就挺讲究的。
连刘大菊看着都感叹,这个姜知青真是个实诚孩子,一点折扣没打,有点傻呼呼啊
把篮子放到里屋,杨奶奶端了四碗红糖水出来。
喝完水,刘大菊道“今天杨叔杨婶、她舅姥爷姥姥都在,咱们商量定一下结婚的章程吧。早点定下来,也好早做准备。你们说是不是姜林,你先说说你的打算吧”
这个在路上已经沟通过,姜林就直接按照之前想的说了“我是打算入冬前结婚,那时队上不太忙,天气也正好,不冷不热的。前天已经跟家里去信,让给邮寄一些票据过来,到时候买布给杨华做一身新衣服,再给五十块做聘礼。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主要还是听长辈的。”
杨家听了觉得没什么意见,聘礼不算高,但也不低,村里现在基本就是这个水平。
之后又商量了婚后住房问题。姜林的意思是在村里申请块宅基地,请人盖两间土坯房先住着。
杨家意思是,可以先住一起,等攒够了钱直接盖砖瓦房子。
对此姜林可有可无。大家决定之后再想想。
快到中午了,杨奶奶,杨华先去了厨房,不一会儿舅姥姥和刘大菊也跟了过去,大家边聊边做饭。杨爷爷、李青江、杨康和姜林继续在堂屋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