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衣服,除了那套姜母做的新衣服,其他的,不是开线了就是破洞了。他再能干,也只做过钉扣子,缝补袜子的活计。做鞋子,打补丁可不是他姜林的特长。

    姜家人远水解不了近渴。再说,他那么闹一场,家里还不见得愿意给他做呢。

    听王爱党说,这些都可以找村里的大娘来做,给一些钱和布就行。姜林算了算,三套要补的衣服,再做两双鞋子,还有冬天的棉衣棉裤已经又旧又小,彻底不能穿了。还有被褥,拿来时就是旧的。现在硬邦邦的,到了冬天都要换新的。这得多少钱,多少钱

    忽然觉得自己口袋里那剩余的三百多块根本不够活四年的。

    生活真是好艰难呀

    醒悟过来的姜林不敢再浪费,积极去找老乡学习编草鞋,大夏天穿草鞋多好,纯手工,天然有机草编织,高端大气上档次,不怕水不怕泥,坏掉了,田间屋后扯一把就能又做一双新的,主要是不花钱,哈哈

    吃过晚饭,姜林就自娱自乐,折了根柳条儿坐门口石头上吹口哨玩儿。

    然后,一个叫张红军的知青贱兮兮地凑他旁边,“你知道不,孙爱军要跟李小燕结婚了,10天后就办酒席了。听说是孙爱军和李小燕在后山林子里抱在一起,衣衫不整,正好李家三个兄弟去砍柴,看到了,给揍了一顿”

    姜林内心惊奇了下,这俩人够新潮的,绝对是走在时代前沿呀。

    配合地把耳朵递过去,低声问“这么急,早干嘛不张罗,也没听说在处对象啊”

    张红军瞅傻子一样看他一眼,“孙爱军整天净琢磨回城了,他疯了才会明目张胆跟一个村姑谈对象。”

    看姜林还是不明白。

    张红军恨铁不成钢,“你看这几年回城的知青,哪一个是拖家带口的”

    “哦”了一下,姜林忽然明白了。孙爱军长得白净文弱,特别有书生气质,很吸引小姑娘。最重要的城市里娇养长大,还没经历风雨,就被折腾到农村劳动,有姑娘主动帮忙干活,偶尔还能打顿牙祭,简直太难拒绝了。

    这样想着,姜林都有点嫉妒了。如果他也有这样的好事就美了。啥心不费,白捡个媳妇,以后就能过饭有人做,衣有人缝的好日子,有空还可以生几个娃玩儿。

    要不他也找个人结婚

    哎,怎么就没人来算计他呢那样他就可以挑个勤快的顺水推舟

    看姜林呆呆望天,不时还漏出个傻笑。张红军翻了个白眼就走了。

    印象中,好像也有人向原主示好过,可当时原主可是有充分的底气回城的,自然不甘愿找个村姑。一点没犹豫,果断拒绝了。由于太果断了,之后再也没姑娘看他一眼。

    主要也怪原主太不讲究,不防晒不擦油,下地俩月后直接被晒成个黑煤球,本来就缺少文气,被现实摧残后,城里青年特有的白皙优势也丧失了。这样的干巴巴的小青年农村一抓一大把,个个比他工分高,人傻了才去贴他这个冷屁股。

    因此,姜林取巧的想法是注定要落空的。不知道他啥时候能意识到这一残酷的真相。

    姜林下乡的地方是在闵县大洋镇小杨庄村,离镇上不到一个小时的脚程,离县城三十多里地,村里生活水平在县里属于不上不下的普通水准。

    现在村里共有二十多个知青,有的已经待了十多年了。大部分熬到二十七八岁还没等来回城的希望,开始陆陆续续搬离了知青点,跟当地人结婚生子。

    目前知青点还剩下七女八男,都是对回城还带有一丝期盼的。

    其实每年县上都有几个回城指标,只不过他们村,从最初到现在,只有两个人拿到了指标。

    村里流言如风一般传开,虽然知青和当地人的结合已经不是先例,但私相授受还是挑战了村民的神经。想嫁给知青的姑娘们开始蠢蠢欲动,而作风严谨的家庭则都加强了防范,禁止家里的姑娘去男知青身边逛悠。村里专门召开大会,严肃了村风村纪,警告年轻男女一定要注意作风问题。

    虽然村里氛围较为紧张,孙爱军和李小燕的婚礼还是热热闹闹得如期举行。由于婚事仓促,孙爱军老家又比较远,他们用李小燕家的老房子做了婚房,喜宴也是由女方家操办的,而孙爱军则拿了二十块钱和他的一块手表给李家作了彩礼。

章节目录

七零男知青的幸福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赵小馒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小馒头并收藏七零男知青的幸福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