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殿内的黄案上捧出试题,授给礼部的官员,放到殿外的黄案上。

    凌晨入场,日落交卷,一边要完成策论文章,另一边要注意书写工整。

    殿试的卷子极为考究,是由宣纸裱糊而成的,长一尺四寸,宽三寸七分,每行限写三十二字,一般考生都会上空两字,留作抬头之用。

    殿试的考卷只进行糊名,不誊抄,因此,考卷上的字迹写的如何,也十分关乎成绩,就像现代所说的卷面分,字迹工整,考卷写得赏心悦目,阅卷官也爱多看上几眼。

    待到殿试的试卷终于分发下来,洛炎开始审题,如今的殿试只考策论,百年前的殿试还考赋题,规甚至还定韵脚,想想就令人痛苦。

    策问题共有三道,字数没有进行限制,文体不限。

    第一道

    问:周礼\quot庶人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蚕者不帛,不绩者不縗\quot,皆所以耻不勉,抑游惰,欲人务衣食之源也。然为政之道,当因人所利而利之,故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由是农商工贾,咸遂生业。若驱彼齐人,强以周索,牲盛布帛,必由己出,无乃物力有限,地宜不然,而匮神废礼,谁曰非阙且使中为市,贸迁有无者,更何事焉

    试题的大意是

    周礼规定“百姓中不饲养牲畜的人,祭祀时不能用牲,不耕种的人祭祀时不能用五谷,不养蚕的人不能穿帛制的衣裳,不织麻的人办丧事的时候不能穿衰麻孝服。”

    这些都是使那些不努力生产的人感到羞耻,遏制那些游荡懒惰的人,希望人们开发衣食来源的一种方式。但是治理国家的规律,应当凭借人们感到有利条件使他们得利。假如驱赶那些百姓,勉强他们按周的法度行事,要求人们祭祀用的牲畜,五谷,穿着用的布帛,一定要由自己生产出来,恐怕物力有限,土地的条件也不适合种植经营各种物产,由此而导致供奉神的物品匮乏,败坏礼法,谁说这不是欠缺之处况且让人们中午集市贸易,贩运以互通有无,又为的是什么呢

    洛炎凝神沉思,手中缓缓磨墨。

    利用厚生,教之本也从宜随俗,政之要也。

    物尽其用,民得其养,是政策的根本;依顺土地之宜,顺百姓之俗,是施政的关键。

    周礼云:\quot不畜无牲,不田无盛,不蚕不帛,不绩不縗。\quot盖劝厚生之道也。

    论语云:\quot因人所利而利之。\quot盖明从宜之义也。夫田畜蚕绩四者,土之所宜者多,人之所务者众,故周礼举而为条目,且使居之者无游惰无堕业焉由是言之,则大易致人之制,周官劝人之典,论语利人之利,三科具举,有条而不紊矣。谨对。

    洛炎以周礼周易论语三本经典中的具体法规并举做出答案。

    第二道策问的草稿刚刚打完,便到了中午吃饭的时辰。

    这伙食居然还没有会试的伙食好,每人一碗面,不过好歹给了个鸡蛋,也有温水。

    洛炎小心翼翼的把考卷等物挪在一旁,不紧不慢的吃了饭,抬头想看看贺清章怎么样了,见一旁的宦官一直盯着自己,罢了,答卷吧,一直坐着腿都有些木了。

    殿内静悄悄地,只有卷子的翻页声,答题落笔的沙沙声,洛炎再度投入到殿试中去。

    最后一道策问题有关于“政令”,询问一道政令究竟如何做到利国利民。

    洛炎以前世写论文的经验,分别从政令的重要性,政令实施的程度,适用的范围,政令实施的依据,政令独特的严肃性出发,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

    待到将全部的回答誊抄到卷子上,仔细检查,条理清晰,文字工整,此时已是日落西山,洛炎交卷之后,发现已经有不少贡士答完走人了。

    殿内不允许停留,洛炎走出宫外,不少马车在此等候。

    贺清章倚在马车前,似乎在沉思,洛炎走到他眼前,晃了晃手,他才缓过神儿来。

    两人也没多说什么,天色晚了,方管家忙招呼着仆人赶车回家。

    又考了一天的试,两人也累坏了,回到家里,洛炎第一件事就是去上了茅房,殿试是允许在侍卫和宦官的陪同下去出恭的,但只要想想那画面,洛炎就觉得,自己还是憋着吧,能不喝水也不喝水。

章节目录

女神成长手册[快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羽轩W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羽轩W并收藏女神成长手册[快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