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叶冉那么一误会, 岁行云尴尬极了, 赶忙跑到花窗前去露脸打招呼, 以证清白。
花窗那头,不但有叶冉,还有随侍在他身后的瑶光。
岁行云面上微烫, 忙笑道“别瞎想别瞎想,绝无什么乌七八糟的事。”说完也不再看他俩, 赶紧拉着李恪昭走了。
回了房中, 两人在雕花圆桌旁坐下。
岁行云倒了杯清水,这才认真转述了卫令悦的话。
“让无咎入赘卫门什么的, 只是我与悦姐玩笑的浑话, 未必当真的。”
岁行云双手拢着桌上茶盏, 低垂眼眸, 语气并不十分笃定, 甚至隐有几分烦躁。
“总之, 我只答应帮她带话, 但不会插手此事。对与不对, 行与不行, 你自衡量就是, 不必考虑我的缘故。”
她理解卫令悦为何需要一个名义上的丈夫,可她不惯于“联姻”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在如今世人的观念里,通过一桩婚姻做联结, 无疑是毫无血缘的人之间最快建立稳固同盟的方式之一。
李恪昭了悟颔首“好, 我会抽空请她过来面谈。若她的筹码当真足够, 未必要以婚姻的方式。即便非要以这种方式,人选也绝不能是无咎。”
岁行云嗤笑一声,不太认真地打趣“不能是无咎,那难道是你自己”
“仗着我舍不得揍你,就任意胡说八道”李恪昭冷冷睨她一眼,起身更衣去了。
岁行云扭头托腮,笑唇微扬,定定望着他起身去更衣的背影,心中百味杂陈。
显然,李恪昭并不反感“联姻”这种方式。他方才在廊下的瞬间异常只因对方提的对象是无咎。
大约是因无咎乃一母同胞的兄长,做弟弟的不能擅自替兄长决定这种事吧
其实冷静想想,李恪昭对待“联姻”的方式倒也不出奇。
在当世,如李恪昭、卫令悦这类出身贵胄高门的儿女来说,无论他们自己心中做何感想,愿或不愿,婚姻之约于他们来说都不能只单纯考量简单的“男女情意”这一桩要素。
他们其实比寻常人更无任性随心选择伴侣的权利。
若婚后发觉彼此能共通共融、情投意合,对他们这种阶层的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若无这机缘,该成婚的还得成婚。
就像早年卫令悦嫁素循。
卫氏在苴国想要立足更稳,嫁个女儿给苴国公子,或多或少有助卫氏融入苴国卿大夫群体。
至于卫令悦是否心仪对方,甚或对方是否良人,并非这桩婚事的必要前提,没人在乎。
这是卫令悦身为卫氏女儿不可回避的责任与悲哀宿命。
又如李恪昭同意与岁氏结亲,初衷考量还是维系与蔡王的融洽和乐,以免在蔡国陡失荫蔽。
岁行云不太清楚李恪昭究竟心仪她哪一点,但经过这么多事,她体悟到李恪昭待自己种种的好,渐渐明了自己对李恪昭来说,算是这桩本不得已的婚姻里一个意外之喜,所以他才这般珍惜看重。
那将来呢若然到了他不得不再次面临联姻抉择时,这份珍惜与看重,会左右他的决定吗
岁行云默然哂笑。
她不知,也难以设想,能做的只是与他一同珍惜当下而已。
三日后,李恪昭命飞星亲自登门,请了卫令悦过府面晤。
为避免生出瓜田李下的流言,李恪昭让飞星也同留在了议事厅内。
三人围桌而坐,卫令悦双手捧住桌上茶盏,轻声道“我知我的要求唐突冒昧,但我眼下的处境,六公子想必能猜中一二。”
那日在岁行云面前,她未扫兴地大倒苦水,但她的困境与隐忧是实实在在的。
卫令悦怎么来的缙国,来了之后又经历了如何困顿难处,李恪昭基本一清二楚,自更是洞若观火。
以当下的世情民风来说,她虽已成功在屏城购宅置地,但并不算真正在此扎稳了根。
此地官员、乡绅们目前之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首开先例同意她买宅置地、孤身女户掌家,那是看在无咎作保、且她还捐资撒出大量钱财的份上。
可凭空冒出的一个孤身女户,坐拥大量钱财,在本地无亲无故,明眼人都看得懂她处境艰难。
她开设女子私塾的初衷,无非也就是想借此结交乡绅亲眷,多少攀几分人情以便立足自保。
但这只能缓颊一时,不足以保她余生。
“若只守着山上那点田地坐吃山空,待到再无钱财可撒时,但凡我出一丝纰漏,都将寸步难行。本地人的排挤为难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我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卫令悦此言绝非危言耸听。
当初她是临时转念才决定逃到缙国,整个逃离的过程并不算周详,甚至可说是漏洞百出。若苴国那头有人回过神来,很快就会想明白她根本没死。
届时苴国面上不会声张,一旦确定她在屏城落脚的消息,派人暗杀是必不可少的。
“他终究是苴国公子,虽活着时不受君父重视,可他死得那般不堪,苴国王君不会过问他与我之间究竟谁先辜负谁、谁先想让谁死,只会想将我除之而后快。而苴国朝中暗地里效忠素循的人,大概也不会放过我。”
她舍下“富贵险中求”的野心,辗转千里逃到缙国来,是想安稳活到寿终正寝,而不是在惊恐中等待未知的死亡。
可父族不会管个外嫁女的死活,苴国也不会轻易让她如愿。
她困囿于素循后宅多年,就岁行云一个能交心的朋友,此外并无什么够分量的人脉能助她自保。
虽李恪昭是岁行云的夫婿,但卫令悦并不觉他因此就该毫无保留、不求回报地庇护自己。
她得对李恪昭有大用,才有资得他护佑性命。
所以她能想到的最好方式,便是以一桩不必当真的婚姻,向李恪昭递一份“投名状”。
反正她也不打算再嫁,与好好活着相比,女子的名声于她轻如鸿毛。
“六公子在异国数年,如今归缙便被外放至此,想尽快有一番作为,需用人之处颇多。我在屏城一年有余,对此地官员在施政上的眼界、见识、局大致有谱,说句难听的,六公子从中挑不出几个真能跟上您步调顶事的。”
卫令悦举目望向房顶横梁,心中太多不甘与苦涩。
从前素循不上进,身为公子该学的许多功课全都敷衍了事,成婚后索性全推给她代劳。
厚颜大胆地说一句,她虽算不得什么理政奇才,那也强于目前屏城的大多数官员。
“可女子为官
花窗那头,不但有叶冉,还有随侍在他身后的瑶光。
岁行云面上微烫, 忙笑道“别瞎想别瞎想,绝无什么乌七八糟的事。”说完也不再看他俩, 赶紧拉着李恪昭走了。
回了房中, 两人在雕花圆桌旁坐下。
岁行云倒了杯清水,这才认真转述了卫令悦的话。
“让无咎入赘卫门什么的, 只是我与悦姐玩笑的浑话, 未必当真的。”
岁行云双手拢着桌上茶盏, 低垂眼眸, 语气并不十分笃定, 甚至隐有几分烦躁。
“总之, 我只答应帮她带话, 但不会插手此事。对与不对, 行与不行, 你自衡量就是, 不必考虑我的缘故。”
她理解卫令悦为何需要一个名义上的丈夫,可她不惯于“联姻”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在如今世人的观念里,通过一桩婚姻做联结, 无疑是毫无血缘的人之间最快建立稳固同盟的方式之一。
李恪昭了悟颔首“好, 我会抽空请她过来面谈。若她的筹码当真足够, 未必要以婚姻的方式。即便非要以这种方式,人选也绝不能是无咎。”
岁行云嗤笑一声,不太认真地打趣“不能是无咎,那难道是你自己”
“仗着我舍不得揍你,就任意胡说八道”李恪昭冷冷睨她一眼,起身更衣去了。
岁行云扭头托腮,笑唇微扬,定定望着他起身去更衣的背影,心中百味杂陈。
显然,李恪昭并不反感“联姻”这种方式。他方才在廊下的瞬间异常只因对方提的对象是无咎。
大约是因无咎乃一母同胞的兄长,做弟弟的不能擅自替兄长决定这种事吧
其实冷静想想,李恪昭对待“联姻”的方式倒也不出奇。
在当世,如李恪昭、卫令悦这类出身贵胄高门的儿女来说,无论他们自己心中做何感想,愿或不愿,婚姻之约于他们来说都不能只单纯考量简单的“男女情意”这一桩要素。
他们其实比寻常人更无任性随心选择伴侣的权利。
若婚后发觉彼此能共通共融、情投意合,对他们这种阶层的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若无这机缘,该成婚的还得成婚。
就像早年卫令悦嫁素循。
卫氏在苴国想要立足更稳,嫁个女儿给苴国公子,或多或少有助卫氏融入苴国卿大夫群体。
至于卫令悦是否心仪对方,甚或对方是否良人,并非这桩婚事的必要前提,没人在乎。
这是卫令悦身为卫氏女儿不可回避的责任与悲哀宿命。
又如李恪昭同意与岁氏结亲,初衷考量还是维系与蔡王的融洽和乐,以免在蔡国陡失荫蔽。
岁行云不太清楚李恪昭究竟心仪她哪一点,但经过这么多事,她体悟到李恪昭待自己种种的好,渐渐明了自己对李恪昭来说,算是这桩本不得已的婚姻里一个意外之喜,所以他才这般珍惜看重。
那将来呢若然到了他不得不再次面临联姻抉择时,这份珍惜与看重,会左右他的决定吗
岁行云默然哂笑。
她不知,也难以设想,能做的只是与他一同珍惜当下而已。
三日后,李恪昭命飞星亲自登门,请了卫令悦过府面晤。
为避免生出瓜田李下的流言,李恪昭让飞星也同留在了议事厅内。
三人围桌而坐,卫令悦双手捧住桌上茶盏,轻声道“我知我的要求唐突冒昧,但我眼下的处境,六公子想必能猜中一二。”
那日在岁行云面前,她未扫兴地大倒苦水,但她的困境与隐忧是实实在在的。
卫令悦怎么来的缙国,来了之后又经历了如何困顿难处,李恪昭基本一清二楚,自更是洞若观火。
以当下的世情民风来说,她虽已成功在屏城购宅置地,但并不算真正在此扎稳了根。
此地官员、乡绅们目前之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首开先例同意她买宅置地、孤身女户掌家,那是看在无咎作保、且她还捐资撒出大量钱财的份上。
可凭空冒出的一个孤身女户,坐拥大量钱财,在本地无亲无故,明眼人都看得懂她处境艰难。
她开设女子私塾的初衷,无非也就是想借此结交乡绅亲眷,多少攀几分人情以便立足自保。
但这只能缓颊一时,不足以保她余生。
“若只守着山上那点田地坐吃山空,待到再无钱财可撒时,但凡我出一丝纰漏,都将寸步难行。本地人的排挤为难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我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卫令悦此言绝非危言耸听。
当初她是临时转念才决定逃到缙国,整个逃离的过程并不算周详,甚至可说是漏洞百出。若苴国那头有人回过神来,很快就会想明白她根本没死。
届时苴国面上不会声张,一旦确定她在屏城落脚的消息,派人暗杀是必不可少的。
“他终究是苴国公子,虽活着时不受君父重视,可他死得那般不堪,苴国王君不会过问他与我之间究竟谁先辜负谁、谁先想让谁死,只会想将我除之而后快。而苴国朝中暗地里效忠素循的人,大概也不会放过我。”
她舍下“富贵险中求”的野心,辗转千里逃到缙国来,是想安稳活到寿终正寝,而不是在惊恐中等待未知的死亡。
可父族不会管个外嫁女的死活,苴国也不会轻易让她如愿。
她困囿于素循后宅多年,就岁行云一个能交心的朋友,此外并无什么够分量的人脉能助她自保。
虽李恪昭是岁行云的夫婿,但卫令悦并不觉他因此就该毫无保留、不求回报地庇护自己。
她得对李恪昭有大用,才有资得他护佑性命。
所以她能想到的最好方式,便是以一桩不必当真的婚姻,向李恪昭递一份“投名状”。
反正她也不打算再嫁,与好好活着相比,女子的名声于她轻如鸿毛。
“六公子在异国数年,如今归缙便被外放至此,想尽快有一番作为,需用人之处颇多。我在屏城一年有余,对此地官员在施政上的眼界、见识、局大致有谱,说句难听的,六公子从中挑不出几个真能跟上您步调顶事的。”
卫令悦举目望向房顶横梁,心中太多不甘与苦涩。
从前素循不上进,身为公子该学的许多功课全都敷衍了事,成婚后索性全推给她代劳。
厚颜大胆地说一句,她虽算不得什么理政奇才,那也强于目前屏城的大多数官员。
“可女子为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