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 云知意向州牧府提请召开了一场临时合议, 将自己草拟的“联合淮南、庆州共同疏浚滢江”筹备事宜通传各相关司衙探讨共商。
虽钱粮、户籍两处主官对此事表达了担忧与反对,但工务、漕运、农政甚至盐业等司衙则大力支持。
场面近乎一边倒, 事情最终就定下来了。
于是, 云知意双管齐下,立即通过公函与私人书信与淮南、庆州方面展开接触协商。
工务令常盈则遵照云知意的筹备细则,点名下十名低阶执事官, 分头前往滢江沿岸各处展开实勘,薛如怀正是这十名执事官之一。
另一边,言珝在码头展开了“每船必稽”的动作。
顾子璇向州丞、州牧两府分别递交了“军尉府今冬整军演练”的相关安排。
田岳开始尝试寻找“提线香”的藏匿地点。
宿子约也按云知意的吩咐,暗中在原州及周边铺开了消息网, 并亲自带人奔赴千里之外的沅城。
一张针对田党的网正在织就, 但正如霍奉卿的预料, 田岭的反击也很快来了。
早前霍奉卿就在州牧府府衙外设了“投书箱”,方便原州各地百姓前来投书,鸣些不敢轻易报官的冤屈。
在之前的小半年里,他已通过这投书箱查办了多起在坊间引发热议的案子。
消息传开后, 原州各地许多百姓都已知道, “州牧府门口有可以匿名鸣冤的投书箱,有位叫霍奉卿的年轻高官会为大家做主”。
按常理来说, 以霍奉卿的官职,不该绕过各地县丞,直接单独受理百姓报案。
可他非但直接受理百姓报案,还会在亲信下属们查得个人证物证俱齐之后, 才将案子移交治安司和刑律司,活生生将这俩司衙搞成了只会“盖章结案”的摆设。
这个“投书箱”的存在,既让霍奉卿得罪了各地县丞,也打了州丞府刑律司、治安司两位主官的脸,却使他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民意好感。
八月中旬,投书箱里接到一封密告信,信中称“槐陵县府众官集体贪污了州府在去年末拨给槐陵县的赈灾钱粮”。
去年集滢瘟疫事件,起因就是滢江泛滥,沿岸多地受灾。
不少百姓的房屋损毁、农田遭殃,寻常贫户家中余粮本就微薄,再被洪水毁一些,就很难撑到次年秋收了。
做官的人都很清楚,百姓没饭吃是要出大问题的。
当时州牧盛敬侑火速上奏朝廷,到今年初时,京中就拨来一批赈灾钱粮。
州丞、州牧两府主要官员经过旬会合议,州府钱粮署又往里添了些,分派给受灾各县,明令按户分发给受灾百姓,“一户中每五人可得银角三枚,米十斗”。
一枚银角可换铜角百枚,按原州现时物价,十斗米加三百铜角,足够五个人果腹大半年。只要撑到今年秋收,日子就回归正常了。
“知意你敢信吗槐陵县府那帮混账,居然是按每五人一枚银角、米三斗去发放,还是让人分月去领的”
顾子璇义愤填膺、气血上涌,捏着拳头砸向桌面。
与她隔桌对坐的云知意批阅着卷宗,头也不抬地应道“嗯,连赈灾钱粮都敢私吞,狂悖至极。”
这案子上辈子是告到云知意这里的。这回却不知哪里跑偏,竟落到霍奉卿那边去了。
她比谁都清楚这个案子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不难查。眼下她手头的事颇多,听到霍奉卿已接手此案,她正好专心忙自己的。
见她并不惊讶,顾子璇疑惑地挠了挠额角,稍敛狂怒“不过,有一点我想不通。你说,槐陵那些受灾百姓是怎么想的怎么会忍气吞声熬了大半年才来告”
“这有什么想不通的”云知意暂停了批阅卷宗的动作,抬头看向她,“他们之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不知一户中每五人可得三枚银角及米十斗。”
每五人一枚银角、米三斗,虽少,但总归是县府发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上缴,他们当时对县府还很感激。
“若真如此,事情不就更奇怪了吗”顾子璇倏地瞪大了眼,“难道年初发放赈灾钱粮时,槐陵县府竟没按规程张榜公示那帮混蛋总不会傻到篡改了州府下发的相关文书吧”
官员私自篡改上级府衙下发文书可是重罪,比“大意疏忽,未按规程张榜公示”严重多了。
“他们没必要冒篡改文书的风险,既有心私吞克扣,假装是粗心大意忘记张榜就可以了。”
顾子璇疑惑更深了“发放赈灾钱粮不是小事,槐陵县府在事前连一张榜文都未张贴,当地百姓不会觉得奇怪吗”
“他们当然不会觉得奇怪,那地方的人就没有大事看榜文的习惯。”云知意无奈笑笑。
“你大概忘了,之前为陈琇送行那次,我和她不是提过槐陵的教化问题吗如今的槐陵,十个人里能有三个识字的就不错了。所以,县府门口的布告栏原本就是个摆设。”
顾子璇从挠额角改成挠头“既然槐陵县府从不曾张榜公告,当地百姓之前大半年里都不知州府原定每户赈灾钱粮数目,为什么这时候突然又知道了呢”
“当然是有人刻意放出的风声让百姓知道。”云知意顺嘴说着完,才重新提起笔,却又愣住了。
既是“刻意”,那就一定有目的。不会是冲着霍奉卿设的什么局吧
“你怎么了”顾子璇察觉她的异样,担忧地歪头觑她。
云知意回神,摇摇头“我大概是忙昏头,一时想岔了。”
以霍奉卿的敏锐与谨慎,应该是确定这案子背后没圈套,才会大张旗鼓地接下。
这案子显然有助他进一步获取民意拥戴,若是田岭设局对他展开反击,也没必要白送他这好处。
几天后,邺城坊间暗暗传出一桩传言
“州牧府某年轻高官,曾多次以私人身份出入风月场合寻欢”。
虽传言并未指名道姓,但眼下州牧府最受瞩目的年轻高官非霍奉卿莫属,这话里的指向过于明显了。
宿子约布在邺城的眼线也不是吃干饭的,很快就将消息传到望滢山云宅。
云知意得报后,担心这事继续在坊间扩散会对霍奉卿不利,便趁着去州牧府办事的间隙,言简意赅地告知了他。
去怡翠馆的事,霍奉卿早就一五一十告诉过云知意。
前段时间,他为了查学政司执典官北堂和,循着北堂和妹妹的行迹,不止一次进过怡翠馆。
也是在怡翠馆的小倌口中得到蛛丝马迹,最后才出
虽钱粮、户籍两处主官对此事表达了担忧与反对,但工务、漕运、农政甚至盐业等司衙则大力支持。
场面近乎一边倒, 事情最终就定下来了。
于是, 云知意双管齐下,立即通过公函与私人书信与淮南、庆州方面展开接触协商。
工务令常盈则遵照云知意的筹备细则,点名下十名低阶执事官, 分头前往滢江沿岸各处展开实勘,薛如怀正是这十名执事官之一。
另一边,言珝在码头展开了“每船必稽”的动作。
顾子璇向州丞、州牧两府分别递交了“军尉府今冬整军演练”的相关安排。
田岳开始尝试寻找“提线香”的藏匿地点。
宿子约也按云知意的吩咐,暗中在原州及周边铺开了消息网, 并亲自带人奔赴千里之外的沅城。
一张针对田党的网正在织就, 但正如霍奉卿的预料, 田岭的反击也很快来了。
早前霍奉卿就在州牧府府衙外设了“投书箱”,方便原州各地百姓前来投书,鸣些不敢轻易报官的冤屈。
在之前的小半年里,他已通过这投书箱查办了多起在坊间引发热议的案子。
消息传开后, 原州各地许多百姓都已知道, “州牧府门口有可以匿名鸣冤的投书箱,有位叫霍奉卿的年轻高官会为大家做主”。
按常理来说, 以霍奉卿的官职,不该绕过各地县丞,直接单独受理百姓报案。
可他非但直接受理百姓报案,还会在亲信下属们查得个人证物证俱齐之后, 才将案子移交治安司和刑律司,活生生将这俩司衙搞成了只会“盖章结案”的摆设。
这个“投书箱”的存在,既让霍奉卿得罪了各地县丞,也打了州丞府刑律司、治安司两位主官的脸,却使他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民意好感。
八月中旬,投书箱里接到一封密告信,信中称“槐陵县府众官集体贪污了州府在去年末拨给槐陵县的赈灾钱粮”。
去年集滢瘟疫事件,起因就是滢江泛滥,沿岸多地受灾。
不少百姓的房屋损毁、农田遭殃,寻常贫户家中余粮本就微薄,再被洪水毁一些,就很难撑到次年秋收了。
做官的人都很清楚,百姓没饭吃是要出大问题的。
当时州牧盛敬侑火速上奏朝廷,到今年初时,京中就拨来一批赈灾钱粮。
州丞、州牧两府主要官员经过旬会合议,州府钱粮署又往里添了些,分派给受灾各县,明令按户分发给受灾百姓,“一户中每五人可得银角三枚,米十斗”。
一枚银角可换铜角百枚,按原州现时物价,十斗米加三百铜角,足够五个人果腹大半年。只要撑到今年秋收,日子就回归正常了。
“知意你敢信吗槐陵县府那帮混账,居然是按每五人一枚银角、米三斗去发放,还是让人分月去领的”
顾子璇义愤填膺、气血上涌,捏着拳头砸向桌面。
与她隔桌对坐的云知意批阅着卷宗,头也不抬地应道“嗯,连赈灾钱粮都敢私吞,狂悖至极。”
这案子上辈子是告到云知意这里的。这回却不知哪里跑偏,竟落到霍奉卿那边去了。
她比谁都清楚这个案子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不难查。眼下她手头的事颇多,听到霍奉卿已接手此案,她正好专心忙自己的。
见她并不惊讶,顾子璇疑惑地挠了挠额角,稍敛狂怒“不过,有一点我想不通。你说,槐陵那些受灾百姓是怎么想的怎么会忍气吞声熬了大半年才来告”
“这有什么想不通的”云知意暂停了批阅卷宗的动作,抬头看向她,“他们之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不知一户中每五人可得三枚银角及米十斗。”
每五人一枚银角、米三斗,虽少,但总归是县府发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上缴,他们当时对县府还很感激。
“若真如此,事情不就更奇怪了吗”顾子璇倏地瞪大了眼,“难道年初发放赈灾钱粮时,槐陵县府竟没按规程张榜公示那帮混蛋总不会傻到篡改了州府下发的相关文书吧”
官员私自篡改上级府衙下发文书可是重罪,比“大意疏忽,未按规程张榜公示”严重多了。
“他们没必要冒篡改文书的风险,既有心私吞克扣,假装是粗心大意忘记张榜就可以了。”
顾子璇疑惑更深了“发放赈灾钱粮不是小事,槐陵县府在事前连一张榜文都未张贴,当地百姓不会觉得奇怪吗”
“他们当然不会觉得奇怪,那地方的人就没有大事看榜文的习惯。”云知意无奈笑笑。
“你大概忘了,之前为陈琇送行那次,我和她不是提过槐陵的教化问题吗如今的槐陵,十个人里能有三个识字的就不错了。所以,县府门口的布告栏原本就是个摆设。”
顾子璇从挠额角改成挠头“既然槐陵县府从不曾张榜公告,当地百姓之前大半年里都不知州府原定每户赈灾钱粮数目,为什么这时候突然又知道了呢”
“当然是有人刻意放出的风声让百姓知道。”云知意顺嘴说着完,才重新提起笔,却又愣住了。
既是“刻意”,那就一定有目的。不会是冲着霍奉卿设的什么局吧
“你怎么了”顾子璇察觉她的异样,担忧地歪头觑她。
云知意回神,摇摇头“我大概是忙昏头,一时想岔了。”
以霍奉卿的敏锐与谨慎,应该是确定这案子背后没圈套,才会大张旗鼓地接下。
这案子显然有助他进一步获取民意拥戴,若是田岭设局对他展开反击,也没必要白送他这好处。
几天后,邺城坊间暗暗传出一桩传言
“州牧府某年轻高官,曾多次以私人身份出入风月场合寻欢”。
虽传言并未指名道姓,但眼下州牧府最受瞩目的年轻高官非霍奉卿莫属,这话里的指向过于明显了。
宿子约布在邺城的眼线也不是吃干饭的,很快就将消息传到望滢山云宅。
云知意得报后,担心这事继续在坊间扩散会对霍奉卿不利,便趁着去州牧府办事的间隙,言简意赅地告知了他。
去怡翠馆的事,霍奉卿早就一五一十告诉过云知意。
前段时间,他为了查学政司执典官北堂和,循着北堂和妹妹的行迹,不止一次进过怡翠馆。
也是在怡翠馆的小倌口中得到蛛丝马迹,最后才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