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定妃 (2/2)
个优秀的哥哥比着,下有十三十四两个小阿哥被康熙看重着九爷从小就不大入康熙的眼,康熙有什么好事都不大找他,这也是九爷三十几年人生里极为难得被特殊对待的一回。
因为三格格赐婚之事,九爷心里狠狠高兴了一下,有好几个月都处于亢奋状态。
既然是八哥对侄女儿的一片心意,九爷自然不好拒绝。
他叫随从将八爷带来的礼物先搬去了三格格的住处,而后转头问八爷有没有什么信和东西要带给十四,他打算遣人去一趟西北。
十四刚刚离京之时给八爷寄信还算频繁,可近来来信并不算多,且内容也少,字里行间有些颓废,甚至还有些破天荒的说了几句十二的好话。
八爷对着九爷好奇道“九弟怎么突然想起来派人去西北了可是也要给十四弟送些什么过去不成”
九爷略是尴尬地笑了笑“是有点东西要给十二弟送去。”
八爷愣了一下。
老九专程给十二弟送东西,十四也开始说十二的好话
他身边最忠心的两个弟弟,从前最是看不惯十二的两个弟弟,现如今也开始向着十二了这个世界还能不能好了
新年过后,太后身体越发不好了起来。
康熙五十八年三月,仁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病逝于宁寿宫,享年七十七岁,谥号“孝惠”。
太后逝世的消息传到边关,殷陶就给康熙上了折子,请求回京奔丧。
殷陶是从小在宁寿宫长大的,和太后感情非常人可比,而如今西北战事基本平定,殷陶继续留在这里意义不大。
康熙收到殷陶来信后,当即提笔给殷陶回信。
算起来,我们父子自那日一别已又两个年头。
在你离开的这些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因为我近来实在太想你的缘故,开始变得吃不好又睡不着,日日盼着你早些归来。
今年三月,太后过世,我留在京中悲伤不能自已,身体也差了许多,双脚也开始浮肿,唯有你回来才能开解一二。
我的儿,你这封信来得也真是时候。因着你这几年在边疆的努力,所以才能使得边陲安定,国泰民安。如今边疆已定,你也该快些回京城来。
有地方官员在那里看着,想来出不了大乱子,你把自己身上的担子交给川陕总督,快些回来吧,朕在京城等着你呢。
康熙给殷陶写完信后,又读了一遍确认无误便装了信封。
他这次舍出去的不是一个儿子而是两个儿子,若是只把十二召回来而把十四留在西北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康熙想了想,只得再提起笔来给十四也去信一封,也请他和十二一并回京奔丧。
给两个儿子写完信后,康熙又发了着皇十二子等人回京的明令诏书,遣人去西北传召。
殷陶归心似箭,接到圣旨的当天便启程前往京城。而十四还有不少军务上位切割,又留在营地把工作交接完毕后才动身回京。
十四是带着对自己的深度怀疑回到京城的。
毕竟看起来比他要强不少的十二哥都谦虚得很,他实在没理由总把尾巴翘到天上。
况且十二哥也说过,自己根本算不上好,比起四哥勤劳务实的优秀品质来,自己还差得很远。
十四回京后,便带着深深的自我怀疑来了四爷府上一趟,送上了自己从西北带来的几箱土特产,并留在书房同四哥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
两人从成年后就没有这般坐下来认真交流过,面对突然谦逊到判若两人的十四,四爷很是有些不适应,就连语气也不自觉柔和了不少。
通过和四哥的交流,十四发现,十二哥说得不错,自己的确在很多地方比四哥差得远。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即便自己一直看不上四哥,处处找他的茬儿,但四哥在心底里还是盼着自己好的,自己却从不顾念四哥,想尽办法让八哥上位,即便损害四哥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说话间,外头戴铎求见,说是自己在江南寻了一副千金难求的瘦金体徽宗真迹,拿来给四爷。
四爷对于宋徽宗的字不大感冒,又觉得今天的十四实在很有进步,就连遣词造句也听起来比从前靠谱了不少,一高兴便把字帖给了十四。
十四蓦地想起,当年他们阿哥所念书时候,四哥也曾费劲帮自己寻了瘦金体的字帖,却被他转手送给八哥的事情,心中不禁内疚起来。
带着这份内疚和对自己深深的怀疑之情,十四骑着马吹着风回到了自己府中,当晚便发起烧来。
因为三格格赐婚之事,九爷心里狠狠高兴了一下,有好几个月都处于亢奋状态。
既然是八哥对侄女儿的一片心意,九爷自然不好拒绝。
他叫随从将八爷带来的礼物先搬去了三格格的住处,而后转头问八爷有没有什么信和东西要带给十四,他打算遣人去一趟西北。
十四刚刚离京之时给八爷寄信还算频繁,可近来来信并不算多,且内容也少,字里行间有些颓废,甚至还有些破天荒的说了几句十二的好话。
八爷对着九爷好奇道“九弟怎么突然想起来派人去西北了可是也要给十四弟送些什么过去不成”
九爷略是尴尬地笑了笑“是有点东西要给十二弟送去。”
八爷愣了一下。
老九专程给十二弟送东西,十四也开始说十二的好话
他身边最忠心的两个弟弟,从前最是看不惯十二的两个弟弟,现如今也开始向着十二了这个世界还能不能好了
新年过后,太后身体越发不好了起来。
康熙五十八年三月,仁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病逝于宁寿宫,享年七十七岁,谥号“孝惠”。
太后逝世的消息传到边关,殷陶就给康熙上了折子,请求回京奔丧。
殷陶是从小在宁寿宫长大的,和太后感情非常人可比,而如今西北战事基本平定,殷陶继续留在这里意义不大。
康熙收到殷陶来信后,当即提笔给殷陶回信。
算起来,我们父子自那日一别已又两个年头。
在你离开的这些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因为我近来实在太想你的缘故,开始变得吃不好又睡不着,日日盼着你早些归来。
今年三月,太后过世,我留在京中悲伤不能自已,身体也差了许多,双脚也开始浮肿,唯有你回来才能开解一二。
我的儿,你这封信来得也真是时候。因着你这几年在边疆的努力,所以才能使得边陲安定,国泰民安。如今边疆已定,你也该快些回京城来。
有地方官员在那里看着,想来出不了大乱子,你把自己身上的担子交给川陕总督,快些回来吧,朕在京城等着你呢。
康熙给殷陶写完信后,又读了一遍确认无误便装了信封。
他这次舍出去的不是一个儿子而是两个儿子,若是只把十二召回来而把十四留在西北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康熙想了想,只得再提起笔来给十四也去信一封,也请他和十二一并回京奔丧。
给两个儿子写完信后,康熙又发了着皇十二子等人回京的明令诏书,遣人去西北传召。
殷陶归心似箭,接到圣旨的当天便启程前往京城。而十四还有不少军务上位切割,又留在营地把工作交接完毕后才动身回京。
十四是带着对自己的深度怀疑回到京城的。
毕竟看起来比他要强不少的十二哥都谦虚得很,他实在没理由总把尾巴翘到天上。
况且十二哥也说过,自己根本算不上好,比起四哥勤劳务实的优秀品质来,自己还差得很远。
十四回京后,便带着深深的自我怀疑来了四爷府上一趟,送上了自己从西北带来的几箱土特产,并留在书房同四哥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
两人从成年后就没有这般坐下来认真交流过,面对突然谦逊到判若两人的十四,四爷很是有些不适应,就连语气也不自觉柔和了不少。
通过和四哥的交流,十四发现,十二哥说得不错,自己的确在很多地方比四哥差得远。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即便自己一直看不上四哥,处处找他的茬儿,但四哥在心底里还是盼着自己好的,自己却从不顾念四哥,想尽办法让八哥上位,即便损害四哥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说话间,外头戴铎求见,说是自己在江南寻了一副千金难求的瘦金体徽宗真迹,拿来给四爷。
四爷对于宋徽宗的字不大感冒,又觉得今天的十四实在很有进步,就连遣词造句也听起来比从前靠谱了不少,一高兴便把字帖给了十四。
十四蓦地想起,当年他们阿哥所念书时候,四哥也曾费劲帮自己寻了瘦金体的字帖,却被他转手送给八哥的事情,心中不禁内疚起来。
带着这份内疚和对自己深深的怀疑之情,十四骑着马吹着风回到了自己府中,当晚便发起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