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日国和朝鲜国的骂战, 很明显,还是皇太子殿下的正妃人选更让朝野内外感兴趣。

    日国和朝鲜国的争端很明显,就是光幕显示的未来对马岛事件。

    所以日国虽然找了这个时间段的朝鲜国的错处来找大周做主, 但是说实话,要不是近来他们的示好极殷勤, 是没人想管这件事的。

    祁元询不想管这件事,交给内阁的阁臣和礼部的郎官们处理之后, 他们自然会给出合适的反应。

    皇太子的正妃择选,宣告天下之后,则正式步入了正轨。

    上一次因为光幕丢了脸,所以对于太子妃,皇太子并没有特殊的期待。

    甚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他对光幕中提及的他的前后两位正妻的姓氏都过敏了。

    即便是通过正常的途径入选的太子妃候选人,如果不巧地姓了光幕之前公布过的姓氏, 让皇太子想起不好的记忆的话, 她们最终入太子的眼的几率也比他人要低上许多。

    和曾经有过的皇子正妃遴选一样, 这一次也限定了范围,从范围看,江南之地并不在应选范围内, 能入选的就是两京、中都以及部分北地州县的适龄女子。

    新帝登基, 宫中的事务是经过正常交接的, 掌管宫务的已经换成了皇后张氏,只不过太上皇后和皇后二人近日婆媳同心,都想着要为皇太子选一位出众的淑女, 即便出身略有不足也无妨, 为了让未来的太子妃能适应宫廷生活, 了解宫中规矩, 名分确定之后,准太子妃便要入宫接受皇太后和皇后的教导。

    祁元询还是相信母亲、皇后的眼光的,而且儿子选妃,前期他也不用把什么关,实在不乐意,到时候他提前否决也不是什么大事。

    所以当他在武英殿里,看到在午饭时间前踩点来的儿子的时候,只觉得头微微痛。

    这难不成上次给这孩子的打击太大了

    至于遴选第二轮都没开始就这么不情愿嘛

    “今日听学怎的放的那么早”

    “师傅们有要务要做,且今日没学新课,只是温书,比平常早了半个时辰。”

    “坐,先替我将奏疏分类。待会儿吃饭的时候,我好好考考你,看你最近长进如何。”

    皇太子的笑容有一丝的僵硬。

    祁元询暗暗笑出声。

    他家儿子开始选妃之后,便满心不乐意,朝他旁敲侧击过好几次了。

    也算他机灵,知道不能到最后快选好人了再找他软磨硬泡,反倒是现在就开始找理由了。

    不过嘛,这小子不知道,他成婚生娃,不仅是因为他年龄到了,还以为他们全家都很想替这糟心儿子催生。

    其中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心情之迫切更是不用说,所以,想要再耽搁几年是绝对不可能的。

    更何况,太子还是小时候遭受的毒打少了。

    想当年,他还只是赵王世子,身边一群一道读书的堂兄弟的时候,都不敢随随便便在饭点之前往他爷爷身前凑。

    吃饭的时候,还要努力回答皇爷爷的提问,明明是在吃饭,却活像是在随堂小考。

    武英殿不远处便有膳房,这地方一早的时候便是他皇爷爷理政的时候用的,而只有吃饱饭才能更好地干活,所以他爷爷这样的工作狂人,自然在皇宫设计之初,就令人将膳房的所处位置巧妙地安排了起来。

    祁元询在上头批奏疏,皇太子替他将奏疏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分类,工作忙得很快,没过多久,就到饭点了。

    过量工作,劳累过度,很容易影响到身体机能。

    祁元询当然不会犯这样的错,所以除非有紧急大事,否则的话,他每天吃饭的时间是很准时的。

    “来,太子,吃块东坡肉补补,看你最近,都瘦了。”

    祁元询享受美味大快朵颐,皇太子却明显有心事,连吃饭都不好好吃,祁元询便夹了块看上去就让人有食欲的东坡肉给他。

    他爷爷是个勤俭的皇帝,从他爹,一直到他,他们家还保留着这样艰苦朴素的作风,宫廷饭菜的样式还没有浮夸到外间未闻的地步,每日的各类蔬果肉食的供应也都是有定量的。

    祁元询虽然知道吃过多的肉和糖都不好,每天命人给他奉的菜也规定了分量,但是,心头好之一的东坡肉依然有在供。

    他自己每天都舍不得多吃,把肉分给儿子,足可见他对皇太子深沉的父爱了。

    还在走神的太子看到碗里的肉两个人吃饭,就算是皇帝和太子,也不至于摆出长桌装样,所以父子两人在饭桌上的距离很近回过神来认真吃饭,祁元询语重心长地劝他“皇儿,你的年龄也不小了,择选正妃也是应有之意。总是为此郁郁,算什么好男儿。”

    皇太子闷闷地嗯了一声。

    “你也不要太受后宫影响了,若是你这段时间的表现传到外头,让别人以为你不好女色也就罢了,若是让人以为你有钟爱的女子,那就不妙了。”

    是的,作为一个皇帝,祁元询现在正在教自己的儿子,如何成为一个不走心的渣男。

    不过很显然,皇太子在意的点,和祁元询以为的,是两回事。

    “儿子知道了,”皇太子咽下嘴里的饭,慢慢地道,“儿子当然不是这样沉迷女色之人。父皇,儿子近来也不是为这件事烦忧,儿子是想和皇爷爷一道北巡去北京,只是您和母后都说,儿子选妃,总得让儿子见见面,时间上有冲突,儿子这才为此忧心。”

    祁元询

    “北巡你皇爷爷没和我说这件事啊”

    “对啊,儿子也是机缘巧合才听到的。皇爷爷和皇奶奶想去北京,路上还要去各地的藩府看看,虽然还在计划,但儿子瞧着,应该也差不多了。”

    成为皇帝之后,制定了轻徭薄赋、促进商业发展、宽宏对待文人士子的初期发展计划,祁元询按部就班地当一个为了自家产业辛勤工作没有休息日的社畜,但是,他觉得还是懂得劳逸结合的。

    所以,这么大的事,他爹妈怎么没和他商量

    而且,不是说好了最近先忙皇太子的选妃工作嘛

    当年他这么大的时候,不也是要成婚生娃了嘛,就算他活得久,也不代表他的儿子就能晚婚晚育啊

    就算他不着急,他们家这是真有皇位要继承,朝廷大臣都要担心了。

    说实在的,最近的皇太子选妃声势那么浩大,除了要擦亮眼睛为太子选一位合格的正妃之外,还因为当年光幕显示他家娃有真爱之前,也是有太子妃和其他妃嫔的,结果到最后就剩俩娃,这个生育质量,实在是有些令人担忧了。

    至于改变后会变成啥样,没有经过实际验证,心里总是还要悬一下的。

    祁元询他的东宫讲官、内阁阁臣,无论是青壮派代表人物三杨,还是方孝孺、丘福这样的老臣,都在积极鼓噪皇太子取妃这件大事。

    儒家重正嫡,太子既然已经逐渐年长,那么迎娶元妃、诞育元嗣,就是巩固地位的重中之重。

    早年间大周的人手不够用,进士甚至许多非进士出身的受举荐文人、举人、国子监监生等,考上之后很快便要授职做官办实事。

    等到科举固定为三年一行之后,这些年来,国家也已经积储了一些人才,祁元询实在不想看到后世再出现什么“非翰林不得入阁”,而很多翰林官终其一生也只做过京官或者其他的清贵官职,对于地方上的民生了解并不充分。

    从纸面上看到的资料,再怎么充分,也只是文字而已,还是亲眼见过、亲自处理过,才更全面直观。

    所以祁元询个人来说,是非常赞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样的理念的。

    皇帝需要帮手,所以没有了宰相,内阁依然会发展起来。

    既然如此,那他就开一个好的头,让内阁的阁臣们也都有在地方上干实事的经历。

    阁臣们没有不同意的。

    或者说,他对这些亲近人透露的消息,本身就是他给阁臣们开的小灶,是将这些阁臣视为心腹的信号。

    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很想这么早就离开京师。

    别的没关系,但是皇太子的大婚,他们还是想等到的。

    阁臣们外放的地方都不是那种极富庶、极易治理的郡县,祁元询给他们圈定的都是条件比较一般甚至发展不大好的地方。

    如果说古代有什么好的话,就是这些地方的风景还应该算是出众,每个地方在他的记忆里,也不知是古代还是他前世的记忆里,都有一些有特色的特产吧。

    万众期待到这种份上了,你小子说要和太上皇、太后一起去北巡

    而且这次的北巡,肯定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回来的。

    太上皇还是年富力强的,退位之后,一直待在宫中也是无聊,倒不如离开京师,自己和皇帝彼此之间不会受到掣肘。

    皇太子跟着走了没关系,但绝对不是现在。

    太子妃的人选肯定是要他过目的,不过太上皇北巡,将皇太子带在身边教导,也是一件好事。

    祁元询想了一会儿,很快想出解决方法来。

    “父皇和母后出巡仪仗不可简陋了,他们不说,可能是要轻行简从,既然你说了,那我定是要命人好好准备的。正好,趁着中间准备的这段时间,将你的选妃早些完成。”

    皇太子

    流程没有简化,那么加快的自然是甄选的速度。

    即便是人数众多,前两轮的采选也很快完成了,剩下的一些秀女被登记在名册上,附上画像,送到京师,而她们之中,将会出现大周的新任太子妃,未来的国母。

    秀女画像入宫后,锦衣卫也开始在暗中调查候选秀女的家庭情况。

    不仅是看她们的家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长恨歌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恨歌行并收藏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