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不膺服,甚至安南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大周“王师”这样的场面出现,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当然,乾圣帝是皇帝嘛,即便知道这不可能,也不妨碍他这么想。

    但是,大周以及周边诸国是受到儒家文化洗礼最广泛的地方,在儒家文化圈里,很难出现一个人毫无压力地舍弃故国欢迎别国入主的场景。

    他的想法也注定只是想法而已。

    从大周的角度看,那些为了安南国而奋斗的仁人志士,则是彻底的乱臣贼子,这是人的立场问题,改变不了的。

    然而皇太子就比乾圣帝要看得开得多。

    他不至于坐歪屁股,作为大周皇太子却为安南人着想,但是基本程度的换位思考还是能做到的。

    “是是是,朕的皇太子最是忠厚,连交趾人都看不得他们受苦。”

    没好气地讽刺了亲儿子一句,天子只当儿子撒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娇毕竟这样的话,皇太子敢在他面前说出来,只能说父子关系很亲近又继续道“别说朕是否求全责备了,交趾与你的想法到底有何关系”

    “沐氏镇守云南,西南数次作乱得以平定;安南内化郡县,封府所在也较之朝廷直辖安稳许多。儿子原本是想着,不如诸王国内给食封,而使其往安南治事只是儿子恐外人说道,才说让给诸王食封,而令其在朝中帮忙的。”

    天子懂了。

    这是两人开小会,父子二人说真心话,皇太子还给他玩了一波套路呢。

    就像史书上记载谋士说上中下三策,想让主公选的其实基本上是他们的中策一样,皇太子说给诸王食封,让他们参预政事,其实都是为了提交趾的事。

    说白了,就是想让诸王到新附之地为国朝巩固疆土,不想让他们在中原膏腴之地逗留呢。

    将宗室当猪养,和将他们放到交趾这种连中原的偏远之地云南等地的官员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两种方法,真的要选的话,天子也愿意选后者。

    交趾那地方,真要有宗室看上了,送给他做封地都是可以的,可以封好几个王爵呢。

    然而就像皇太子担心的那样,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比较合理地安置如今剩下的亲王们,可是和前头宣武年间就国的亲王们相比,这个待遇就差得有点大了。

    这样的话,少不得会有人说嘴,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之类的,亲哥当皇帝和亲爹当皇帝到底是不一样。

    这样的话传的人多了,与天子的名声毕竟是有碍的。

    可是正常地厚遇诸王,就会在乾圣年间也形成定例,日后想改就难了。

    各地的藩王传承,除了世袭罔替的亲王爵,未来迟早是要被削没的,这样的话,一如宣武旧例,就不合时宜了。

    上皇在宣武年间大封诸子,各地营建王府,还不是因为诸王的爵位原本是要世代传承的

    可是考封、降等袭爵制度一出来,除了世袭罔替的王府,其余的王府未来肯定是要更换新主人的,说得难听一点,若是再有个藩王运气不好绝嗣了,封国废除,花费了大量真金白银的王府不还是在那里立着吗

    祁元询和亲爹开会,开得虎头蛇尾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亲爹说要好好想想,就没下文了。

    就是他出来之前,皇帝爹的眼神看得他直发毛。

    皇太子很快就知道了天子为什么会这样看他。

    在上皇又一次提起诸王就藩这件事后,天子主动将自己的新安排禀告给了上皇。

    考虑到诸王的爵位在没有立下大功劳的时候,除了已经确定世袭罔替的几位以外,其他人都是要降爵承袭的,因此天子觉得,与其将他们封往封国,倒不如直接给予食封。

    然而诸王的才干不可埋没,便令其到地方为官,治理一方,若是表现出色,仍有可能荫及子孙。

    毕竟是宗室,是自己人,寻常的文人做地方官,还有升迁的机会呢,总不能诸王宗室理政一方,连什么都捞不着吧

    为了让太上皇有直观的感受,天子用了一个实际例子做说明。

    二皇子汉王、三皇子梁王在中原也是有封地的,汉王的封国在云南,梁王的封国在湖广安陆州。

    除了中原的封国之外,这两位在交趾省也有封邑,离皇太子直辖的府不远,名唤太平府,天子将之一分为二,分给了次子和三子。

    作为天子除了皇太子外的唯二两位皇子,还是嫡皇子,他们很不幸地成为了天子向宗室诸王与天下人展示自己宗室新政的说明对象。

    二人原有的封国废除,只给予相应的实封,而后他们将被安排到交趾省的封邑,去做知府,不掌兵权,只管政务。

    天子的这一手操作把所有人都给看懵了。

    就算是作为提出者的皇太子,也没想到亲爹能这么秀。

    用皇子开刀,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而且皇帝总不会去害自己的亲儿子吧,有了汉王、梁王带头,这个政策再宗藩之内推行,受到非议的可能性就被降到最低了。

    心中还有愤愤不平的,就去看看汉王、梁王。

    天子的亲儿子都是这么个待遇,还有谁敢要求自己的待遇能更特殊一点

    只不过对这样的安排觉得不适应的人到底是有的,而天子和太子开小会的事情,又没想过瞒,当然也是有人知道的。

    两相结合,再加上最后汉王、梁王被推出去做了例子,再有异议的人,也只能送给这对天家父子一句“算你狠”。

    不能非议天子,还不能捕风捉影地说说太子,过过嘴瘾嘛

    即便知道能做下这个决定,估计还是天子的想法占了大头不然即便是皇太子,也不敢随便拿自己的兄弟做筏子啊,名声不要了可是也不耽误他们说这件事到最后还是皇太子占了便宜。

    祁元询算是知道亲爹说要做决定之前,看自己的眼神为什么那么奇怪了。

    皇太子没指望自己在别人的眼里一直是朵白莲花的形象,被这么揣测也不生气,见好就收的道理,这些人是会懂的,真得了实际好处之后,他们会闭嘴的。

    如果真要是传到最后变了味儿,第一个出手要收拾他们的,不是皇太子,而是天子。

    天子都把自己的亲儿子安排得明明白白了,弟弟和侄儿们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没有一个有意见的。

    其他人都好安排,就是郑王和襄王,得另外安排一番。

    该是他们降爵承袭的世袭罔替之爵,天子也不吝啬,是会给他们的。

    既然这样的话,待遇就得与同批受封邑的诸王进行区分了。

    正好汉王、梁王二位撤藩只受食封了,他们俩的封国与王府都不用怎么改,就能原样转送给郑王、襄王。

    虽说是二手房,但是当年天子做赵王的时候,住的王府,也是前朝皇室留下来的二手房,天子为皇子营建的王府,质量上看,绝对不会埋没郑王与襄王,旁人也绝对挑不出说嘴的地方来。

    就是这个王府地址,因为汉王上了光幕、人所共知的野心,所以他的藩府选址其实是不怎么好的,相比之下,梁王的王府所在才是正经的天子爱子级别的皇子待遇。

    二王的王府安排到底怎么来,还真是个问题。

    当然,也可以舍弃汉王府再选一处地方,可是这就与天子想要的节俭想违背了。

    很上道的郑王当着太上皇的面表示,自己想和皇叔、两个幼弟一样往交趾治事,主政一方,安陆州的王府请封给襄王。

    说实话,郑王做出的这个决定在众人的意料之外,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主政一方真的不好吗也不见得。总比被当成猪养好。

    况且郑王当年毕竟是皇太孙,受过非常严格的成体系的教育,比其他的诸侯王更有经验。

    这样一个人,有让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即便这个机会很小,他也是愿意去把握的。

    对天子来说,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连上皇的时代都已经过去了,何况是郑王这么一个过气的废太孙呢。

    任命很快就颁布了下来,朝野振动。

    不过很快,还没等它实施,乾圣七年冬十一月,太上皇驾崩于兴庆宫。

    太上皇崩御,这是顶顶重要的事情,要首先处理。

    乾圣七年剩下来的十几天时间,全京城便在繁复的丧仪中,沉闷的度过了。

    太上皇的昏睡症状出现到离世,中间只经历了一个很短的过程,配上他的年纪,也能说一句喜丧了。

    不太妙的,则是皇后。

    宫中的事务,皇太子妃能管的只有东宫那一块的,其他时候一般是皇后处置。

    就算平时皇后常有唤太子妃帮忙,在上皇制丧这件大事上,也是轻易不敢马虎的。

    一来二去的,皇后竟然生生的累病了这下事情可就麻烦了。

章节目录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长恨歌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恨歌行并收藏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