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十八章圣孙(下) (2/2)
“此处能被胡族选为国都,自然是因为离草原近,乃是实打实的边关。此地离长城不过百余里,胡人一旦扣边,京城便有被围之忧”
明明迁都北平的风声是天子宣武帝传出来的,如今祁元询和他讨论,天子竟直接拿别人驳斥的理由来为难祁元询了。
没办法,祁元询是天子的孙子,爷爷要难为你,你可不就得当真孙子嘛
天子的这个理由,又是许多人反对迁都北平的重要理由。
离边关那么近,一旦胡人扣边,攻破边防体系,京城将会轻易地暴露于敌人的眼下。
京城没了,纵然本朝还有诸多的疆土,也是群龙无首。
没了皇帝,让谁来发号施令呢
难不成,外敌当前的时候,国朝内部还要再来一场腥风血雨,决出谁才是新皇
若是效仿国朝初立的时候,实行两京制,再在迁都后,为保安全,天子居北平、储君居南京,也有个问题天子与储君相离过久,谁知道会不会有有心人恶意在天子面前中伤储君
这些谁都说不准。
祁元询很镇定地看着天子“那么,若是宗室之策中,也加上宁王叔的法子呢”
天子愣了一会儿,才开始回想宁王的宗室之策是什么。
“北平临近边关,若天下是胡人之天下,这里便是切切实实的中都、大都,居于天下中央之地。可是,谁说我大周天下,不能远迈汉唐,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呢国朝现在要休养生息,未来休养够了,未必不能再创远迈前人之功业啊”
宣武帝看着如此平静地说出这样大愿的孙儿,心底忽然涌上一股欣慰与久违的豪情来“好说得好啊”
纵然再怎么希望子孙能守国,将他们往仁厚的方向培养,有此仁厚又不失英武的孙儿,还是让宣武帝倍感欣慰。
此后,赵王世子在朝中露面的次数愈发多,若不是赵王还未成太子、世子还未成太孙,朝臣们还以为看到了当初天子尽心培养太子、太孙时的旧景。
与这位世子有关的、证明世子天资粹美、日表英奇的几则故事,也在京中流传开来。
赵王世子如此受宠,便有朝臣想着请圣上早立太子至于这位太子,自然是赵王了。
请立太子,虽然赵王前头的秦王、晋王已经被预言会早死,但毕竟不能在奏章上直接戳天子的肺管子,那立储君的名目,就很要斟酌一番了。
这边厢,一群大臣想名目想得脑壳发疼,那边,天上光幕就给他们送来了理由。
“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命分阅章奏太a祖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a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太宗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太宗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周书仁宗本纪”
“汉王元诲,太宗第二子。性凶悍。宣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元诲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a祖所恶。太宗即位,命将兵往开平备边。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元诲,时时称元诲功高,几夺嫡。太宗卒以元子仁贤,且太a祖所立,而元诲又多过失,不果。
汉王僣用乘舆器物。太宗闻之怒。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暱诸人。周书列传第六诸王三”
“赵简王元证,太宗第三子。永乐二年封。元证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元诲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七年,帝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元证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一年五月,帝不豫。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诏。帝顾元证曰“尔为之耶”元证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元证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周书列传第六诸王三”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周书解缙传”
全天下的士人、百姓震惊jg
当今天子宣武帝连太子都还没立呢,结果未来的天子一家就在史书之中提前上演了一出夺嫡大戏
如今的赵王世子、史书之上的仁宗,未免圣母得过了头。
对待意欲夺嫡的弟弟们都好得不要不要的,也太仁厚了吧
还有,这位太子的储位确立,竟然是因为亲爹觉得孙子更好更乖,也真是没谁了。
太子之立是因为“好圣孙”的,还真是前无古人呢
然而这位又不仅仅是个老好人,作为“太a祖素爱之”、以万人守北平抗五十万大军、在父亲数次北征的情况下监国理政为父亲管好后方的好继承人,从功绩来看,这位可一点都不是个省油的灯啊
日常跟在祖父身边好好学习的祁元询
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但是看到祖父投过来的,满是疼惜的目光,祁元询默默地为亲爹和亲弟弟们默哀了一下。
那啥,史书上记载的你们造的孽,虽然应该是我没有觉醒前世记忆、光幕未曾出现的另一个世界的发展,爹和弟弟,你们还是先受着吧,我怕是帮不了什么忙了。
在祖父身边长大的赵王世子,忽然有了迟来的叛逆期。
现在的天子是祖父,祖父喜爱的是他不是他弟,这就意味着,他才是祖父眼里下一个更好、下一个更乖的继承人。
有爷爷的孩子是个宝啊
祁元询这么感慨着,而当他爷爷和当朝大臣,将史书上所载的太子之立的事件重演的时候,祁元询就觉得,他爹的心情,估计不会好了。
满朝那么多文武大臣,一多半上的奏章里都在夸他这个“好圣孙”,夸得他都心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