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暴君18 (2/2)
出身的官吏士绅关系千丝万缕,组成了一股难以撼动的势力。
从一开始帝室南下,为了尽快站稳脚跟,取得南方势力的支持,皇帝就对那些南方地主豪强、世族勋贵作出了诸多许诺;此后,为了筹措军费,反攻北上,又不断对江南世族进行妥协,将太多不该给的权力放了出去。而这权力一旦下放,再想收回便困难重重了。
如今的南方,勋贵、世家、地主、豪绅,各方势力已是盘根错节,颇有几分尾大不掉的趋势。
朝堂便是整个天下的缩影,厘清这些情况后,那些在一般人看来过于繁杂的政务,朝堂上文武百官之间的矛盾摩擦,在原不为眼中便洞若观火了。
出身北地的勋贵、朝臣,早就被羯胡人夺走了一切,随着皇帝一路南下之后,为了利益,他们不得不与南方势力相争,想尽办法从南人口中夺食。
而在南方处处受排挤的他们,多年来最渴望的便是夺回中原,重归故土。
因此,这些人是朝中最坚定的主战派。
为此,哪怕是曾经斗鸡走狗的纨绔子弟,都一改往日作风,投身军中。
十年下来,这些出身北地的勋臣之后,已成为了军方最不可撼动的一股势力。
至于南边,则恰好相反。
南方本是歌舞升平,一群豪绅世族每日里过得不知多么逍遥。结果皇帝带着一众北人南来,本该属于他们的土地被北人夺走,大量本土利益被北人瓜分,每年还要丢出无数白花花的银子投入战争,即便夺回中原,又于他们何益
如此一来,那些江南世族自然更倾向于主和,在他们看来,只要每年给些银子,安抚住那些羯胡人便是了。
彼辈蛮夷,无德之人,莫非还能久居中原,窃取社稷神器不过一时得意而已。待其势衰,收复中原易如反掌。
这两派之间矛盾由来已久,哪怕如今中原已被收复,矛盾的根源已经不存,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依然未曾缓解。
尽管没有了主战主和之争,但朝堂上还有更多的利益之争。
家中世代居于江南,被视作文官之首的苏丞相,就是南方推出的代言人。
而原身齐宣,多年来战功赫赫,受到军方上下拥护,已然成为军中一杆旗帜。
“这么说来,皇帝如此倚重苏丞相,甚至因此对苏名佑的许多恶行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纯粹是出于对苏丞相的信重,多半还是以此制衡太子吧”
看过这个世界的史书,原不为也大概知道,史书上那通篇的话总结下来,所谓帝王之术,不外乎制衡二字。
对此,原不为不置可否。
若是手腕高明的皇帝,运用好制衡之术,的确可以将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当今这位皇帝明显并非如此。
他就像是一个读书不求甚解,只了解一些皮毛便加以实用的书呆子。自以为通过苏丞相等江南世族的力量制衡了逐渐壮大的军方势力,但实际上,他手中许多权力早已被悄然腐蚀,江南世族暗中披着皇帝这张虎皮,发展愈发兴盛。
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博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只看谁更高明。他企图利用臣子,臣子又何尝不是在利用这位皇帝呢
如此看来,真正靠拢在皇帝身边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拨。
一拨便是真正的心腹,也就是这段日子被原不为查出来的那些人。这些人南北两派都不靠拢,是独独被皇帝捡漏捡去的,平日里为皇帝办一些不方便显露在明面上的脏活,隐藏在暗中。
至于剩下的另一部分人,以苏丞相为首,虽然看似效忠皇帝,但其实还是以江南世族的利益为主。
皇帝或许会暗示他们在朝中压制太子,但涉及某些脏活,比如私下对太子使用不光彩的手段时,皇帝绝不会放心将这等可能留下把柄的事交给他们。
前者不难处理,失去了皇帝这个最大的靠山,原不为名正言顺监国,又有之前皇帝的圣旨在手,堂堂正正便将这些人送入了昭狱之中,以及斩首台上。
而后者
监国的大半个月以来,原不为也不是一心耗在打击皇帝的势力之上,他每天都处理了大量的政务。
一旦出现涉及江南世族利益的大事,朝廷上立刻就会变得焦灼一片,拉拉扯扯半天也无法达成共识。
譬如,出现在原不为手中的这份开海禁的奏章,主张此事的户部左侍郎不过是刚刚上奏,立刻就被以苏丞相为首的一党联手口诛笔伐,仿佛提出此事之人用心险恶,一心想要颠覆北黎江山似的
他们甚至还将昏迷中的皇帝以及历任先帝都搬了出来,表示太子目前只是暂时监国,没有权利擅自违背祖制。
当然,他们还记得现在的太子殿下身上可是贴着狂躁buff,虽然这段时间不怎么发作,但也不想惹急了太子,导致两败俱伤,因此,说话的语气十分委婉。
此类事情,屡出不止。
原不为端居御座,冷眼看着这些人上窜下跳,算是见识到了江南世族的力量。
干啥啥不行,坏事第一名
原不为没有贸然发作。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他强行通过某些旨意,估计这些人都能在暗中阳奉阴违,使各种小绊子。
他什么也没说,只微笑着让那位被喷的找不着北的户部左侍郎退了回去。
见丞相还想趁胜追击,对这人来一个杀鸡儆猴,原不为只掀起眼皮看了他一眼,微笑反问
“本朝向来广开言路,曹侍郎所议虽有不妥,却是出于公心。丞相莫非是想教孤堵塞言路”
苏丞相当然不敢接这个话。
这可是他们这些文臣光明正大喷皇帝的权力。他若是真敢做出肯定回答,下朝之后怕是走不出太极殿几步,就要被御史们追上来,用笏板当场打死。
从一开始帝室南下,为了尽快站稳脚跟,取得南方势力的支持,皇帝就对那些南方地主豪强、世族勋贵作出了诸多许诺;此后,为了筹措军费,反攻北上,又不断对江南世族进行妥协,将太多不该给的权力放了出去。而这权力一旦下放,再想收回便困难重重了。
如今的南方,勋贵、世家、地主、豪绅,各方势力已是盘根错节,颇有几分尾大不掉的趋势。
朝堂便是整个天下的缩影,厘清这些情况后,那些在一般人看来过于繁杂的政务,朝堂上文武百官之间的矛盾摩擦,在原不为眼中便洞若观火了。
出身北地的勋贵、朝臣,早就被羯胡人夺走了一切,随着皇帝一路南下之后,为了利益,他们不得不与南方势力相争,想尽办法从南人口中夺食。
而在南方处处受排挤的他们,多年来最渴望的便是夺回中原,重归故土。
因此,这些人是朝中最坚定的主战派。
为此,哪怕是曾经斗鸡走狗的纨绔子弟,都一改往日作风,投身军中。
十年下来,这些出身北地的勋臣之后,已成为了军方最不可撼动的一股势力。
至于南边,则恰好相反。
南方本是歌舞升平,一群豪绅世族每日里过得不知多么逍遥。结果皇帝带着一众北人南来,本该属于他们的土地被北人夺走,大量本土利益被北人瓜分,每年还要丢出无数白花花的银子投入战争,即便夺回中原,又于他们何益
如此一来,那些江南世族自然更倾向于主和,在他们看来,只要每年给些银子,安抚住那些羯胡人便是了。
彼辈蛮夷,无德之人,莫非还能久居中原,窃取社稷神器不过一时得意而已。待其势衰,收复中原易如反掌。
这两派之间矛盾由来已久,哪怕如今中原已被收复,矛盾的根源已经不存,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依然未曾缓解。
尽管没有了主战主和之争,但朝堂上还有更多的利益之争。
家中世代居于江南,被视作文官之首的苏丞相,就是南方推出的代言人。
而原身齐宣,多年来战功赫赫,受到军方上下拥护,已然成为军中一杆旗帜。
“这么说来,皇帝如此倚重苏丞相,甚至因此对苏名佑的许多恶行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纯粹是出于对苏丞相的信重,多半还是以此制衡太子吧”
看过这个世界的史书,原不为也大概知道,史书上那通篇的话总结下来,所谓帝王之术,不外乎制衡二字。
对此,原不为不置可否。
若是手腕高明的皇帝,运用好制衡之术,的确可以将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当今这位皇帝明显并非如此。
他就像是一个读书不求甚解,只了解一些皮毛便加以实用的书呆子。自以为通过苏丞相等江南世族的力量制衡了逐渐壮大的军方势力,但实际上,他手中许多权力早已被悄然腐蚀,江南世族暗中披着皇帝这张虎皮,发展愈发兴盛。
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博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只看谁更高明。他企图利用臣子,臣子又何尝不是在利用这位皇帝呢
如此看来,真正靠拢在皇帝身边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拨。
一拨便是真正的心腹,也就是这段日子被原不为查出来的那些人。这些人南北两派都不靠拢,是独独被皇帝捡漏捡去的,平日里为皇帝办一些不方便显露在明面上的脏活,隐藏在暗中。
至于剩下的另一部分人,以苏丞相为首,虽然看似效忠皇帝,但其实还是以江南世族的利益为主。
皇帝或许会暗示他们在朝中压制太子,但涉及某些脏活,比如私下对太子使用不光彩的手段时,皇帝绝不会放心将这等可能留下把柄的事交给他们。
前者不难处理,失去了皇帝这个最大的靠山,原不为名正言顺监国,又有之前皇帝的圣旨在手,堂堂正正便将这些人送入了昭狱之中,以及斩首台上。
而后者
监国的大半个月以来,原不为也不是一心耗在打击皇帝的势力之上,他每天都处理了大量的政务。
一旦出现涉及江南世族利益的大事,朝廷上立刻就会变得焦灼一片,拉拉扯扯半天也无法达成共识。
譬如,出现在原不为手中的这份开海禁的奏章,主张此事的户部左侍郎不过是刚刚上奏,立刻就被以苏丞相为首的一党联手口诛笔伐,仿佛提出此事之人用心险恶,一心想要颠覆北黎江山似的
他们甚至还将昏迷中的皇帝以及历任先帝都搬了出来,表示太子目前只是暂时监国,没有权利擅自违背祖制。
当然,他们还记得现在的太子殿下身上可是贴着狂躁buff,虽然这段时间不怎么发作,但也不想惹急了太子,导致两败俱伤,因此,说话的语气十分委婉。
此类事情,屡出不止。
原不为端居御座,冷眼看着这些人上窜下跳,算是见识到了江南世族的力量。
干啥啥不行,坏事第一名
原不为没有贸然发作。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他强行通过某些旨意,估计这些人都能在暗中阳奉阴违,使各种小绊子。
他什么也没说,只微笑着让那位被喷的找不着北的户部左侍郎退了回去。
见丞相还想趁胜追击,对这人来一个杀鸡儆猴,原不为只掀起眼皮看了他一眼,微笑反问
“本朝向来广开言路,曹侍郎所议虽有不妥,却是出于公心。丞相莫非是想教孤堵塞言路”
苏丞相当然不敢接这个话。
这可是他们这些文臣光明正大喷皇帝的权力。他若是真敢做出肯定回答,下朝之后怕是走不出太极殿几步,就要被御史们追上来,用笏板当场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