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盒是长条形的,十分细长,猜不出里面装的是什么。
季汐的目光停留在了礼盒上。
荀文若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将礼盒递给季汐,说道“季汐,送你一支笛子。”
“谢谢。”季汐欣喜地收下。
他拆开包装,里面装着的是一支通体碧绿的玉笛。
荀文若专程来送礼物,送完就走。
玉笛制作起来非常的繁琐,其收藏价值远大于实用价值。
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贵族专用了。
季汐将天价笛子横在嘴边尝试着吹了一下,发出的声音柔和婉转。
荀爸爸真好。
季汐将玉笛妥善的放好后沉沉入睡,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得知了一个消息曹植快要毕业了。
也就是说曹子建快要满二十虚岁了。
曹子建和荀俣交好,准确的说和荀俣一家人都交好,邀请荀俣五天后来参加他的宴会。
五天后又是私学放假的日子。
季汐听了一耳朵,正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时候,没想到曹子建来到了他面前。
季汐
曹子建将一份邀请函放到了季汐的桌案上,脸带笑意地说道“五日后我在家中设宴,到时务必要来啊。”
说完,他便回到了自己座位上。
爸爸不让他与朝臣交往,他宴请的人可都不是朝臣。
但这些人迟早会入朝做官。
私学里有同窗十余人,他就只邀请了好友荀俣和很会讲故事的季汐,以及谏议大夫王景兴之子王肃。
荀俣和季汐都是荀令君的儿子。
季汐虽然只是荀令君的义子生父不祥,但观其言行和容貌,原本的出身绝对不会差,并不歧视。
至于其他人,没有邀请的必要。
论才气,那些人均不如他;论出身,也无人及得上他。
郭奕也不在受邀之列。
倘若军师祭酒郭奉孝尚在,他或许会考虑拉拢一下郭奕。
可惜郭奉孝都已经病逝四年了。
文人风骨、才子傲气使他不愿意对那些没有什么背景的庸才同窗曲节下交。
此次宴请,他另有目的。
参丞相军事陈长文是他妹夫荀长倩的姐夫,明明他与荀家一家人的关系都好,陈长文却帮曹子桓而不帮他。
这让他心头很不是滋味。
陈长文有治世之才,又能在丞相府的军事方面出谋划策。
若是能得到陈长文的支持
他能感觉的到爸爸喜欢他更甚于曹子桓,不然也不会向他表露出想称魏公,再进一步称魏王的意思。
这是有心让他来当魏王太子。
季汐没有想到曹子建也会请他。着实让他感到意外。
这邀请函有些烫手。
曹子桓并不是一个大度的人,从他上位后与他有闲隙的曹洪、夏侯尚、于禁几人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来。
他如果和曹子建交往过密肯定会让曹子桓不高兴。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三个选择一是和曹子建划清界限和曹子桓打好关系,二是和最后的赢家司马懿打好关系,三是扶曹子建上位。
当然,他还可以选择籍籍无名的度过一生。
他现在是荀文若的义子,有这层身份在可以靠荀爸爸的人脉关系当个不大不小的官,不去想建功立业的事。
呵,这就违背他留在曹魏想早日结束乱世的初衷了。
季汐知道曹子建竞争世子之位失败的原因,如果能利用先知趋利避害,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曹子桓上位的结果是被司马家窃取了天下。
现在历史重来一遍,季汐想拥护曹子建上位,开创一个不一样的魏国,实现三家归魏。
他相信曹子建不会像谢灵运一样只会吟诗作赋。
争位失败还能活下来可不容易,足以见得曹子建在政治上不完全是个小白。
想想暴毙的黄须儿曹子文。
以前上中学时读古人的诗,大多数诗人都是满腹才华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郁郁不得志,让他十分心疼。
李煜虽是皇帝,但却是后主。
季汐现在有机会助入选中小学生课本的诗人一臂之力,实现其政治抱负,当然不会错过。
他没有思考多久便做了决定。
中午放学之后,季汐问同乘一辆马车的荀俣“你以前参加过曹植的宴会吗我第一次去不知道要注意什么。”
荀俣惊奇地道“他也请了你”
季汐见荀俣惊讶的样子十分不解地道“是啊,怎么了”
荀俣惊奇过后耐心地解释道“曹植的宴会不是那么好参加的,每个人都要在宴席上作诗,你”
话未说完,意思不言而喻。
荀俣看到季汐瞬间垮下去的脸色,叹了口气说道“我先替你写好吧。”
他经常帮季汐写诗,都习惯了。
季汐听到荀俣的话,一改垂头丧气的表情,眉开眼笑地道“那就多谢了。”
他才入学不到半个月,作诗是真不行。
私学里的同学都是从小学习如何写诗作赋而不仅仅只是背诗,功底扎实,可以说人人都会作诗。
只有他才学了不到半个月。
刚开始那几天因为作业写的太差把教诗词歌赋的夫子气成河豚,没少打他戒尺,把他手都打肿了。
荀俣心疼义弟,主动代写作业。
现在是东汉末年,到季汐出生的年代中间间隔了一千八百多年。
其间文人墨客写下众多优美篇章。
季汐又是高中毕业没过多久,会背的诗少说也有上百首。
随便听到一个字就能念出一句诗。
有诗仙、诗圣、诗王做后盾,按理说他在诗词方面不会落后于古人,最起码不会挨戒尺。
可他一句都没有引用前人的诗。
不是他有文人傲骨,不肯借别人的诗为己用哪怕只是引用也不愿意;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办法借用或者是引用。
诗词讲究的是对仗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季汐试着用方言背了一下学过的诗仙、诗圣、诗王的诗,结果既不对仗也不押韵,差点没笑场。
这种情况当然是不能用了。
古诗词必押韵,如果不押韵,那就说明是读音错了。比如砖家就通过古诗押韵这一点来研究古代人的发音。
如果诗词不是必须押韵,那砖家研究这个就毫无意义。
因为发音不同,季汐现在只有三国两晋时期的诗能用。
总不能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作吧别人还以为他要去当隐士呢。
也不能用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与题目不符。
洛神赋倒是可以借用,可人家原作者就在眼前,好意思吗曹孟德的诗同理。
诸葛亮和王羲之的也不适合。
恕他才浅,除此之外其他诗人的诗赋都不会背。
荀俣的帮助解决了他一大难题,到时候带小抄就行了。
第二天,曹子建没来上课。
很快就到了放假的日子,荀俣和季汐准时来到丞相府赴宴。
季汐的目光停留在了礼盒上。
荀文若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将礼盒递给季汐,说道“季汐,送你一支笛子。”
“谢谢。”季汐欣喜地收下。
他拆开包装,里面装着的是一支通体碧绿的玉笛。
荀文若专程来送礼物,送完就走。
玉笛制作起来非常的繁琐,其收藏价值远大于实用价值。
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贵族专用了。
季汐将天价笛子横在嘴边尝试着吹了一下,发出的声音柔和婉转。
荀爸爸真好。
季汐将玉笛妥善的放好后沉沉入睡,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得知了一个消息曹植快要毕业了。
也就是说曹子建快要满二十虚岁了。
曹子建和荀俣交好,准确的说和荀俣一家人都交好,邀请荀俣五天后来参加他的宴会。
五天后又是私学放假的日子。
季汐听了一耳朵,正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时候,没想到曹子建来到了他面前。
季汐
曹子建将一份邀请函放到了季汐的桌案上,脸带笑意地说道“五日后我在家中设宴,到时务必要来啊。”
说完,他便回到了自己座位上。
爸爸不让他与朝臣交往,他宴请的人可都不是朝臣。
但这些人迟早会入朝做官。
私学里有同窗十余人,他就只邀请了好友荀俣和很会讲故事的季汐,以及谏议大夫王景兴之子王肃。
荀俣和季汐都是荀令君的儿子。
季汐虽然只是荀令君的义子生父不祥,但观其言行和容貌,原本的出身绝对不会差,并不歧视。
至于其他人,没有邀请的必要。
论才气,那些人均不如他;论出身,也无人及得上他。
郭奕也不在受邀之列。
倘若军师祭酒郭奉孝尚在,他或许会考虑拉拢一下郭奕。
可惜郭奉孝都已经病逝四年了。
文人风骨、才子傲气使他不愿意对那些没有什么背景的庸才同窗曲节下交。
此次宴请,他另有目的。
参丞相军事陈长文是他妹夫荀长倩的姐夫,明明他与荀家一家人的关系都好,陈长文却帮曹子桓而不帮他。
这让他心头很不是滋味。
陈长文有治世之才,又能在丞相府的军事方面出谋划策。
若是能得到陈长文的支持
他能感觉的到爸爸喜欢他更甚于曹子桓,不然也不会向他表露出想称魏公,再进一步称魏王的意思。
这是有心让他来当魏王太子。
季汐没有想到曹子建也会请他。着实让他感到意外。
这邀请函有些烫手。
曹子桓并不是一个大度的人,从他上位后与他有闲隙的曹洪、夏侯尚、于禁几人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来。
他如果和曹子建交往过密肯定会让曹子桓不高兴。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三个选择一是和曹子建划清界限和曹子桓打好关系,二是和最后的赢家司马懿打好关系,三是扶曹子建上位。
当然,他还可以选择籍籍无名的度过一生。
他现在是荀文若的义子,有这层身份在可以靠荀爸爸的人脉关系当个不大不小的官,不去想建功立业的事。
呵,这就违背他留在曹魏想早日结束乱世的初衷了。
季汐知道曹子建竞争世子之位失败的原因,如果能利用先知趋利避害,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曹子桓上位的结果是被司马家窃取了天下。
现在历史重来一遍,季汐想拥护曹子建上位,开创一个不一样的魏国,实现三家归魏。
他相信曹子建不会像谢灵运一样只会吟诗作赋。
争位失败还能活下来可不容易,足以见得曹子建在政治上不完全是个小白。
想想暴毙的黄须儿曹子文。
以前上中学时读古人的诗,大多数诗人都是满腹才华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郁郁不得志,让他十分心疼。
李煜虽是皇帝,但却是后主。
季汐现在有机会助入选中小学生课本的诗人一臂之力,实现其政治抱负,当然不会错过。
他没有思考多久便做了决定。
中午放学之后,季汐问同乘一辆马车的荀俣“你以前参加过曹植的宴会吗我第一次去不知道要注意什么。”
荀俣惊奇地道“他也请了你”
季汐见荀俣惊讶的样子十分不解地道“是啊,怎么了”
荀俣惊奇过后耐心地解释道“曹植的宴会不是那么好参加的,每个人都要在宴席上作诗,你”
话未说完,意思不言而喻。
荀俣看到季汐瞬间垮下去的脸色,叹了口气说道“我先替你写好吧。”
他经常帮季汐写诗,都习惯了。
季汐听到荀俣的话,一改垂头丧气的表情,眉开眼笑地道“那就多谢了。”
他才入学不到半个月,作诗是真不行。
私学里的同学都是从小学习如何写诗作赋而不仅仅只是背诗,功底扎实,可以说人人都会作诗。
只有他才学了不到半个月。
刚开始那几天因为作业写的太差把教诗词歌赋的夫子气成河豚,没少打他戒尺,把他手都打肿了。
荀俣心疼义弟,主动代写作业。
现在是东汉末年,到季汐出生的年代中间间隔了一千八百多年。
其间文人墨客写下众多优美篇章。
季汐又是高中毕业没过多久,会背的诗少说也有上百首。
随便听到一个字就能念出一句诗。
有诗仙、诗圣、诗王做后盾,按理说他在诗词方面不会落后于古人,最起码不会挨戒尺。
可他一句都没有引用前人的诗。
不是他有文人傲骨,不肯借别人的诗为己用哪怕只是引用也不愿意;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办法借用或者是引用。
诗词讲究的是对仗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季汐试着用方言背了一下学过的诗仙、诗圣、诗王的诗,结果既不对仗也不押韵,差点没笑场。
这种情况当然是不能用了。
古诗词必押韵,如果不押韵,那就说明是读音错了。比如砖家就通过古诗押韵这一点来研究古代人的发音。
如果诗词不是必须押韵,那砖家研究这个就毫无意义。
因为发音不同,季汐现在只有三国两晋时期的诗能用。
总不能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作吧别人还以为他要去当隐士呢。
也不能用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与题目不符。
洛神赋倒是可以借用,可人家原作者就在眼前,好意思吗曹孟德的诗同理。
诸葛亮和王羲之的也不适合。
恕他才浅,除此之外其他诗人的诗赋都不会背。
荀俣的帮助解决了他一大难题,到时候带小抄就行了。
第二天,曹子建没来上课。
很快就到了放假的日子,荀俣和季汐准时来到丞相府赴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