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君出征,自古不是好兆头。然而不知为何,那些不太英明的皇帝总是犯这样的傻,把太子派出去打仗,结局自然一个比一个惨淡。
为何说现任殿前司指挥使比他的前任为构陷江辞背黑锅的那位聪明呢他听到南郡叛乱,立刻盘算了下当今朝堂里能够领兵打仗的武将人选。结果发现站在他前后左右的,官比他大的是各部门正首,属于管理人员,全是文人出身,实际上是文臣。
站在后面的大大小小有军衔在身的,说起来好听,不是统领啊就是将军,可能够在站在皇宫的朝堂上的人,哪有领着军队在外面打过仗的打仗的那些将军哪个不是率军驻扎在边疆。
能站在这里的,基本都是由荫补上位的世家子弟,那些人不长成个纨绔就算好了,会几招三脚猫的功夫,兵法战略抱歉,连他都不太会呢。
至于离他最近的一圈,也就是与他官位相当的人,倒确确实实是领兵打仗的将军。可他们是因为年纪大了,或是多年积累的旧伤严重影响身体才从军中退下来,回到京城养身养老的。
数来数去,好像他这个殿前司都指挥使武功好,年轻耐造,有一副当将军的相。皇帝如果不肯用大将军江辞,那么手底下就他一个看着像样的了。
这不行,他自认就比身后那些受荫补上位的纨绔强那么一些,当个侍卫统领在侍卫们头上作威作福可以,上战场杀人流血那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在皇帝先提起二皇子之事,并责问大臣时,他主动站出来认错,争取戴罪立功,把自己从平乱的事中摘出来,并把出了名浑水摸鱼的大理寺卿拉下水,渴望由张寺卿带他一起划水。
大理寺寺卿张晖纵横官场三十余年,稳坐大理寺,无论遇到多大的案子从不沾惹半点腥,必定有着出众的划水和自保功夫,他要向张大人学习。
结果倒好,皇帝居然自个儿把太子推了出去。
殿前司指挥使苗玉虹开始计算太子活着回来的几率。
大概如果没人在背后搞事的话,能有五成
他耷拉着眼皮想,不调边疆那些常年见血的军队去的话,那存活几率得再减一半。
府兵靠得住,南郡就不会连失十城。
如此浅显的道理,不见得大臣们都不清楚,只不过为了权力、利益,打着各种算盘的他们不会点破。
兵部尚书想进内阁,惊觉这是立功入阁的好时机,忙出列道“南郡已经大乱,集结那里的府兵恐怕不易,微臣以为不如沿路调集府兵,一来节省赶路的时间,二来他们本就在叛乱之地附近,比较熟悉南郡,易于作战。”
武臣这列一位老将军露出不赞同的眼神,终究没忍住,站出来反驳“从京城到并州沿路经过的余星、甘焦均属军事要地,调走此地府兵后,若遭叛军攻打,将立即失守。其后果不堪设想。”
老将军没把余、甘两城为何是军事要地说清楚,他以为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可皇帝不知道啊
皇帝常年就盯着朝堂里那点权谋算计的屁事儿,他压根不懂兵法战略,这也是大岐朝自建立起就重文抑武的恶果。说起四书五经文史子集皇帝很懂,提起战事,他就两眼一抹黑,只能靠大臣了。
奈何整个朝廷里大臣多半是文人,领着武职的也没几个顶事,老将军说得很有理,大部分臣子却不以为意。
一大臣直接出列驳斥“哪来的叛军林将军不要胡说分明只有南郡那一群乱民罢了。待太子领兵平乱成功,那些乱民也没了,余星、甘焦自然无恙。”
老将军气得白胡子都要翘起来了,可他一武将,谈起兵法头头是道,和文臣打嘴仗那是半句话都说不赢对方的,他想了半天,组织语言打算认真辩驳一番。那边的江辞心里一动,好似抓住了机遇。
“皇上,太子首次出征且是代御驾平乱,需要打一个漂亮的仗。不如调遣京城郊外驻扎的三万千机军。”江辞低沉的声音给人非常可靠的感觉,“太子若率领三万千机军镇压乱民起义,定然马到功成,百姓看到我朝太子领军打仗的威仪,看到巍巍军队,必生敬畏之心,便不会再有胆闹事了。”
众臣和皇帝皆是一愣。
京城外长期驻扎一支由三万将士组成的军队,名为千机军。他们是守卫京城的一道防线,是大岐朝建国初起就组建的。其中一万人是从各地边军抽调的精兵,两万人则来自京城及周边地区服兵役者。
千机军不仅是守卫京城的防
为何说现任殿前司指挥使比他的前任为构陷江辞背黑锅的那位聪明呢他听到南郡叛乱,立刻盘算了下当今朝堂里能够领兵打仗的武将人选。结果发现站在他前后左右的,官比他大的是各部门正首,属于管理人员,全是文人出身,实际上是文臣。
站在后面的大大小小有军衔在身的,说起来好听,不是统领啊就是将军,可能够在站在皇宫的朝堂上的人,哪有领着军队在外面打过仗的打仗的那些将军哪个不是率军驻扎在边疆。
能站在这里的,基本都是由荫补上位的世家子弟,那些人不长成个纨绔就算好了,会几招三脚猫的功夫,兵法战略抱歉,连他都不太会呢。
至于离他最近的一圈,也就是与他官位相当的人,倒确确实实是领兵打仗的将军。可他们是因为年纪大了,或是多年积累的旧伤严重影响身体才从军中退下来,回到京城养身养老的。
数来数去,好像他这个殿前司都指挥使武功好,年轻耐造,有一副当将军的相。皇帝如果不肯用大将军江辞,那么手底下就他一个看着像样的了。
这不行,他自认就比身后那些受荫补上位的纨绔强那么一些,当个侍卫统领在侍卫们头上作威作福可以,上战场杀人流血那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在皇帝先提起二皇子之事,并责问大臣时,他主动站出来认错,争取戴罪立功,把自己从平乱的事中摘出来,并把出了名浑水摸鱼的大理寺卿拉下水,渴望由张寺卿带他一起划水。
大理寺寺卿张晖纵横官场三十余年,稳坐大理寺,无论遇到多大的案子从不沾惹半点腥,必定有着出众的划水和自保功夫,他要向张大人学习。
结果倒好,皇帝居然自个儿把太子推了出去。
殿前司指挥使苗玉虹开始计算太子活着回来的几率。
大概如果没人在背后搞事的话,能有五成
他耷拉着眼皮想,不调边疆那些常年见血的军队去的话,那存活几率得再减一半。
府兵靠得住,南郡就不会连失十城。
如此浅显的道理,不见得大臣们都不清楚,只不过为了权力、利益,打着各种算盘的他们不会点破。
兵部尚书想进内阁,惊觉这是立功入阁的好时机,忙出列道“南郡已经大乱,集结那里的府兵恐怕不易,微臣以为不如沿路调集府兵,一来节省赶路的时间,二来他们本就在叛乱之地附近,比较熟悉南郡,易于作战。”
武臣这列一位老将军露出不赞同的眼神,终究没忍住,站出来反驳“从京城到并州沿路经过的余星、甘焦均属军事要地,调走此地府兵后,若遭叛军攻打,将立即失守。其后果不堪设想。”
老将军没把余、甘两城为何是军事要地说清楚,他以为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可皇帝不知道啊
皇帝常年就盯着朝堂里那点权谋算计的屁事儿,他压根不懂兵法战略,这也是大岐朝自建立起就重文抑武的恶果。说起四书五经文史子集皇帝很懂,提起战事,他就两眼一抹黑,只能靠大臣了。
奈何整个朝廷里大臣多半是文人,领着武职的也没几个顶事,老将军说得很有理,大部分臣子却不以为意。
一大臣直接出列驳斥“哪来的叛军林将军不要胡说分明只有南郡那一群乱民罢了。待太子领兵平乱成功,那些乱民也没了,余星、甘焦自然无恙。”
老将军气得白胡子都要翘起来了,可他一武将,谈起兵法头头是道,和文臣打嘴仗那是半句话都说不赢对方的,他想了半天,组织语言打算认真辩驳一番。那边的江辞心里一动,好似抓住了机遇。
“皇上,太子首次出征且是代御驾平乱,需要打一个漂亮的仗。不如调遣京城郊外驻扎的三万千机军。”江辞低沉的声音给人非常可靠的感觉,“太子若率领三万千机军镇压乱民起义,定然马到功成,百姓看到我朝太子领军打仗的威仪,看到巍巍军队,必生敬畏之心,便不会再有胆闹事了。”
众臣和皇帝皆是一愣。
京城外长期驻扎一支由三万将士组成的军队,名为千机军。他们是守卫京城的一道防线,是大岐朝建国初起就组建的。其中一万人是从各地边军抽调的精兵,两万人则来自京城及周边地区服兵役者。
千机军不仅是守卫京城的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