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夫队伍里多了个瘦小的女孩。她背着竹筐走在一群大男人中间,平白矮一大截。
王全追银子心切,一时顾不上管她。
茶叶是晚清时期中国对外出口的重头商品。林玉婵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茶叶堆集在一起。干燥的茶叶被压得很紧实,一筐的重量至少四五十斤。
抬竹筐,背起来,走到推车边,蹲下,卸竹筐
林玉婵本以为,自己一个大姑娘家,腆着脸混进力夫的队伍,至少也得挨上十几个白眼。但出乎她意料,同行的力夫们对此没什么反应,只是斜了她几眼,然后各自干活。
走在街上,有人指指点点,但也没人上来找她麻烦。
虽然自古圣人言,女人不能抛头露面,但真能做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都是娇生惯养的富家闺女,属于稀缺资源。在清末的广州,街上随处可见奔波忙碌的劳动妇女,有的还背着孩子,跟男人一样卖力气。
而且林玉婵瘦得前不凸后不翘,长头发往脑后一盘,乍一看像个发育不良的小伙子。更没人注意她了。
力夫们面黄肌瘦,脸上没有表情,五官仿佛都是静止的。薄薄的肌肉盖不住凸出的骨节,每一次用力,手臂上都绷出青筋。他们穿着破衣烂衫,竹筐送上后背,一节节压弯的脊梁骨清晰可见。
走在边上,清楚地听到好几个人肚子里咕噜噜的叫。
说是包吃包住,力夫的住处林玉婵没见过,应当是挤在一起的大通铺,因为他们身上都带着同一种臭味儿。
装卸完了所有的竹箱,日头已经爬上最高的榕树顶,烤得人头皮火热。
林玉婵跟着车,一路微微下坡,走了约莫十分钟,便到了珠江江畔。只见码头参差,立着“珠江摆渡”、“香港小轮货运”之类的招牌。商铺林立,行人如云,船舶往来,路上兼走着鸡鸭鹅狗,热闹非凡。
和两个世纪之后的珠江江畔差不多。她突感落寞。
其中一栋雕花砌门的三层大商铺最为豪华,绣旗上写着大大的两个字德丰。
从侧门进入后院,有人招呼“开饭了”
力夫们的脸上总算有了点活气儿,纷纷现出期待的表情,伸着脖子凑了上去。
桶里是稀得透亮的小米粥,配上咸死人不偿命的酱菜,还有是硬得像牛皮的地瓜干。
力夫们搓掉手上的黑泥,狼吞虎咽。吃饱了饭,才偶尔有人用浓重的方言聊几句天,抱怨天气热。
林玉婵饿得前胸贴后背,扒开围着木桶的几个大后背,抢出一碗粥和一把地瓜干。
午饭管够,倒是没人跟她抢。大伙只是麻木地看她几眼。
林玉婵找个角落蹲着,默默灌了一肚子稀粥。喝得太快,全身的血液涌入胃部,身子一阵阵发虚。
她想得快点健康起来。
随后有人招呼“上工了”,力夫们匆匆塞进最后几口饭,然后从院子入了个后门,便是仓库。仓库大厅被粗木架子整齐地分隔成一片片,内侧开着几扇门,偶尔有人拿着钥匙进出。那门缝里又是一番天地,大概是制茶间,有炉灶、笸箩、桌椅板凳之类。
除了林玉婵背来的那批竹筐,地上还散落着许多不同样式的竹筐、竹箱、背篓,都装着茶叶,想来是从不同茶农那里收来的。
力夫们将茶叶统一倒入印有“德丰”字样的布袋里,然后扎上口,背起来,一个个爬上梯子顶,钻进货架,匍匐着身子,将茶叶塞进货架最里层。
梯子少人多。背布袋爬梯子又是体力活,因此只是最强壮的几个力夫在爬来爬去,剩下的在底下无所事事,有几个机灵的,帮忙把布袋挪到趁手的位置。
其中一架梯子支得格外高,大伙畏高,都不上去。
一个茶行伙计用脏兮兮的毛巾擦汗,催促“都瞎啦来个人,把货摆上去啊”
然而力夫们就像一群绵羊,听话是听话,耍赖的时候也众口一词。
“等黄大个儿吧。”一个人粗声粗气地说,“我们爬不了那么高。”
力夫们歪在墙根歇着,茶行伙计骂骂咧咧,转头又看见林玉婵,更没好气。
“谁把娘们放进来了”他左右看看,“这谁的婆娘,赶紧领走”
林玉婵想也不想,答“来干活的”
她几下爬上那最高的梯子,趴在货架上,朝下伸手。
“陈阿福大哥,递个袋上来”
根据一上午的观察,她挑了个最老实,最逆来顺受的力夫。
被点名的陈阿福懵懂地一抬头,“啊”
“给我递个袋不用爬梯子,递过来就行。”
陈阿福顶着个忍气吞声的脸,不声不响地举起一个布袋。
林玉婵“上来两步。我接不住。”
她看到陈阿福嘴唇动了动,似乎很想问“你是谁,你凭什么指挥我”,但他终究一声没吭,听话地爬了两步梯子。
林玉婵正好接住布袋,转身推入货架里面。她身材瘦小,动作比其他力夫敏捷。
她在超市打工的时候,上货速度就是最快的。
陈阿福还在梯子底部犯愣。林玉婵把目光转向第二个力夫。
“李发财大哥,把那个袋递给阿福。”
李发财斜眼看她一眼,咕哝了几声,什么“黄大个儿”。
林玉婵催促“晚些大掌柜的要来,咱们起码做出个干活的样儿。”
李发财倒是看到早间她和王全在一块儿,将信将疑地点点头,按照她的指点,递了一个布袋给陈阿福。
长长的梯子上,构筑了一个小小的流水线。李发财和陈阿福只需要将布袋左边转右边,不用费力爬上爬下。林玉婵在
王全追银子心切,一时顾不上管她。
茶叶是晚清时期中国对外出口的重头商品。林玉婵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茶叶堆集在一起。干燥的茶叶被压得很紧实,一筐的重量至少四五十斤。
抬竹筐,背起来,走到推车边,蹲下,卸竹筐
林玉婵本以为,自己一个大姑娘家,腆着脸混进力夫的队伍,至少也得挨上十几个白眼。但出乎她意料,同行的力夫们对此没什么反应,只是斜了她几眼,然后各自干活。
走在街上,有人指指点点,但也没人上来找她麻烦。
虽然自古圣人言,女人不能抛头露面,但真能做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都是娇生惯养的富家闺女,属于稀缺资源。在清末的广州,街上随处可见奔波忙碌的劳动妇女,有的还背着孩子,跟男人一样卖力气。
而且林玉婵瘦得前不凸后不翘,长头发往脑后一盘,乍一看像个发育不良的小伙子。更没人注意她了。
力夫们面黄肌瘦,脸上没有表情,五官仿佛都是静止的。薄薄的肌肉盖不住凸出的骨节,每一次用力,手臂上都绷出青筋。他们穿着破衣烂衫,竹筐送上后背,一节节压弯的脊梁骨清晰可见。
走在边上,清楚地听到好几个人肚子里咕噜噜的叫。
说是包吃包住,力夫的住处林玉婵没见过,应当是挤在一起的大通铺,因为他们身上都带着同一种臭味儿。
装卸完了所有的竹箱,日头已经爬上最高的榕树顶,烤得人头皮火热。
林玉婵跟着车,一路微微下坡,走了约莫十分钟,便到了珠江江畔。只见码头参差,立着“珠江摆渡”、“香港小轮货运”之类的招牌。商铺林立,行人如云,船舶往来,路上兼走着鸡鸭鹅狗,热闹非凡。
和两个世纪之后的珠江江畔差不多。她突感落寞。
其中一栋雕花砌门的三层大商铺最为豪华,绣旗上写着大大的两个字德丰。
从侧门进入后院,有人招呼“开饭了”
力夫们的脸上总算有了点活气儿,纷纷现出期待的表情,伸着脖子凑了上去。
桶里是稀得透亮的小米粥,配上咸死人不偿命的酱菜,还有是硬得像牛皮的地瓜干。
力夫们搓掉手上的黑泥,狼吞虎咽。吃饱了饭,才偶尔有人用浓重的方言聊几句天,抱怨天气热。
林玉婵饿得前胸贴后背,扒开围着木桶的几个大后背,抢出一碗粥和一把地瓜干。
午饭管够,倒是没人跟她抢。大伙只是麻木地看她几眼。
林玉婵找个角落蹲着,默默灌了一肚子稀粥。喝得太快,全身的血液涌入胃部,身子一阵阵发虚。
她想得快点健康起来。
随后有人招呼“上工了”,力夫们匆匆塞进最后几口饭,然后从院子入了个后门,便是仓库。仓库大厅被粗木架子整齐地分隔成一片片,内侧开着几扇门,偶尔有人拿着钥匙进出。那门缝里又是一番天地,大概是制茶间,有炉灶、笸箩、桌椅板凳之类。
除了林玉婵背来的那批竹筐,地上还散落着许多不同样式的竹筐、竹箱、背篓,都装着茶叶,想来是从不同茶农那里收来的。
力夫们将茶叶统一倒入印有“德丰”字样的布袋里,然后扎上口,背起来,一个个爬上梯子顶,钻进货架,匍匐着身子,将茶叶塞进货架最里层。
梯子少人多。背布袋爬梯子又是体力活,因此只是最强壮的几个力夫在爬来爬去,剩下的在底下无所事事,有几个机灵的,帮忙把布袋挪到趁手的位置。
其中一架梯子支得格外高,大伙畏高,都不上去。
一个茶行伙计用脏兮兮的毛巾擦汗,催促“都瞎啦来个人,把货摆上去啊”
然而力夫们就像一群绵羊,听话是听话,耍赖的时候也众口一词。
“等黄大个儿吧。”一个人粗声粗气地说,“我们爬不了那么高。”
力夫们歪在墙根歇着,茶行伙计骂骂咧咧,转头又看见林玉婵,更没好气。
“谁把娘们放进来了”他左右看看,“这谁的婆娘,赶紧领走”
林玉婵想也不想,答“来干活的”
她几下爬上那最高的梯子,趴在货架上,朝下伸手。
“陈阿福大哥,递个袋上来”
根据一上午的观察,她挑了个最老实,最逆来顺受的力夫。
被点名的陈阿福懵懂地一抬头,“啊”
“给我递个袋不用爬梯子,递过来就行。”
陈阿福顶着个忍气吞声的脸,不声不响地举起一个布袋。
林玉婵“上来两步。我接不住。”
她看到陈阿福嘴唇动了动,似乎很想问“你是谁,你凭什么指挥我”,但他终究一声没吭,听话地爬了两步梯子。
林玉婵正好接住布袋,转身推入货架里面。她身材瘦小,动作比其他力夫敏捷。
她在超市打工的时候,上货速度就是最快的。
陈阿福还在梯子底部犯愣。林玉婵把目光转向第二个力夫。
“李发财大哥,把那个袋递给阿福。”
李发财斜眼看她一眼,咕哝了几声,什么“黄大个儿”。
林玉婵催促“晚些大掌柜的要来,咱们起码做出个干活的样儿。”
李发财倒是看到早间她和王全在一块儿,将信将疑地点点头,按照她的指点,递了一个布袋给陈阿福。
长长的梯子上,构筑了一个小小的流水线。李发财和陈阿福只需要将布袋左边转右边,不用费力爬上爬下。林玉婵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