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往事,那年秋日 (1/2)
大邺物产丰饶,国力强劲,立国数百余年,出过几十代君王,一直都是中原的霸主。
北方蒙古铁骑虎视眈眈,随时都想咬下这块肥肉,西北部羌族人假作臣服,时不时骚扰一二。
前有狼后有虎,皇位传到现在,已是式微。
先帝子嗣不丰,活着平安长大的独他一人,没经什么争斗就稳稳当当称帝了。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当今皇帝是个十足的守城之君,自登基起就无心政事,欢欢喜喜接受蛮夷进贡,然后赏赐更多的宝物下去。
丝绸、瓷器、银两什么珍贵赏什么。
使臣满载而归叩谢恩典,皇帝受到吹捧洋洋得意,在位不过十几年,就养大了久经饥饿的狼崽子。
吃不饱的豺狼虎豹一旦尝到甜头就再不甘心守在那弹丸之地俯首称臣,等着可有可无的赏赐哪有自己称帝来的舒服,他们想取而代之。
蒙古铁骑踏平北部边境十几座城池,打算休养生息,养好兵马再继续攻打,上书皇帝请求和亲。
自食其果的皇帝悔不当初,却无力抵抗,也不敢抵抗。
他怕失败,驳回了主战派的提议。
朝堂之上。
辽人使臣一改平日里恨不能跪地恭迎亲身走的神色,大大咧咧站着,眼神睥睨“大邺皇帝陛下,距我提出和亲已过了三日,您考虑好了没有,若是不同意,我现在就回去告知首领。”
勉强用上了尊称。
朝廷百官就只能这么看着一个外族人在最威严的朝堂撒野。
年迈的老将军怒发冲冠,几步出列,行了个礼“陛下”
皇帝摆摆手,把他未尽之言堵了回去。
古稀之年走两步都累的喘粗气,旧伤发作起来移动都做不到,还打个屁的仗
新一辈的年轻武将全部赶往边疆,北境微矣,西北的豺狼也想着咬下一块肥肉来,可谓是两面受敌。
太子察言观色,上前一步,向使臣道出已讨论好的结果“我大邺接受和亲。”
辽人使臣浑不在意自己给他们造成了多大的冲击,只道“那就尽快把公主送来吧。”
他敷衍拱了拱手,也不待皇帝反应,趾高气扬踏出殿外。
门槛被他踩在脚下。
空荡无声的大殿里,响起“吱”的刺耳之声。
殿上百官敢怒不敢言。
皇帝以手扶额,一幅疲惫极了的样子“退朝吧。”
“公主殿下”御前太监孟合尖细的嗓子拉的长长的,“您可别气坏了身子。”
皇帝派了御前太监来告知公主消息,自己无脸去见这个最疼爱的女儿,好像这样他就能好受些。
闵于安单纯娇俏的容颜不再是往日天真的模样,她胸膛剧烈起伏,问“父皇当真这么说”
虽是提问,心里却已知晓答案。
便是太监总管,也没胆量戏耍她一个公主。
只是不甘心,分明说了自己是他最疼爱的孩子,分明说了要为自己找个如意郎君的,怎么就说话不算话了
那辽世宗都三十多岁了,跟父皇差不多的年纪
孟合没敢触霉头,点头,小声称是。
闵于安踉跄两步,跌坐在地。
她低低笑了声“呵呵。”
如何反抗都无济于事,却还是想做无谓的挣扎,哪怕为了那么点微末的希望。
闵于安咬牙道“你回去告诉父皇,我不去”
她把自己关在寝殿里,皇帝太子连番前来劝说
“安儿,不要任性,要为江山社稷着想。”
“妹妹,你忍心看着国破家亡么哥哥这么疼你,你不会这么不懂事吧”
“牺牲你一个,成全我大邺百年根基,你要懂事。”
“辽世宗许你正妻的名头,说不定比在大邺过的还好呢。”
话语越说越离谱,国家的兴亡竟全系于她一人身上,好像她不点这个头,国家就要亡了一样。
娇生惯养的公主十五及笄,皇帝疼爱女儿多留她几年在身边,打算到了时候再寻个杰出文臣嫁了。
却遇上了这等事,心里委屈不愿去,也不顶用。
父皇兄长以家国大义压下来,终究还是松了口。
如何反抗都是徒劳。
罢了罢了,就算还了父皇生养之恩,自此,再不相欠了。
闵于安把自己关在殿内的第五日,同意了和亲。
北境,屡败屡战,士气低迷,兵力损失惨重。
老将军们为鼓舞士气身先士卒,连番的大战下来,纷纷战死沙场。
北境只剩萧启这么个独苗苗撑起来。
打了不知道多久的败仗,终于迎来转机。
年仅二十的武威将军萧启,带着部下拼死夺回一城,望着手下人欢呼雀跃,她一贯无甚表情的脸上终于有了丝笑容。
“戒骄戒躁,休整一日,明日随我继续往前”
副将把消息带了下去,士气又是一震,兵丁们忽略了身上的伤痛,泥尘血污覆盖的脸上是志在必得。
他们想到方才一箭射穿敌方主帅咽喉的武威将军,心里不由升起了些许期待或许,真能把失去的城池都给夺回来呢
“报”快马加鞭赶来的传令兵气喘吁吁,“陛下有旨,命武威将军回京,护送长乐公主赴辽和亲。”
“砰”用作麻痹伤口的酒砸在地上,粉碎。
传令兵抬头去看,武威将军脸色阴晴不定,罕见的有了剧烈情绪。
“将军”理智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亲卫急声叫道,“这旨您不能接啊。”
萧启闭了闭眼,她理解亲卫的不甘,却还是忍着怒火领了旨。
皇命如山,不从就是抗旨不尊。
她不能抗旨。
弟兄们拿命夺回来的城又被皇帝送给了辽人,用作示好。
送亲队伍走得慢,一路敲锣打鼓,得走上两三月。
兵丁们的不忿,对皇室不作为的愤怒全倾泻在了时年十八的公主身上。
明目张胆的欺负自不会有,阳奉阴违却是实打实的。
从众人簇拥的皇室千金
北方蒙古铁骑虎视眈眈,随时都想咬下这块肥肉,西北部羌族人假作臣服,时不时骚扰一二。
前有狼后有虎,皇位传到现在,已是式微。
先帝子嗣不丰,活着平安长大的独他一人,没经什么争斗就稳稳当当称帝了。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当今皇帝是个十足的守城之君,自登基起就无心政事,欢欢喜喜接受蛮夷进贡,然后赏赐更多的宝物下去。
丝绸、瓷器、银两什么珍贵赏什么。
使臣满载而归叩谢恩典,皇帝受到吹捧洋洋得意,在位不过十几年,就养大了久经饥饿的狼崽子。
吃不饱的豺狼虎豹一旦尝到甜头就再不甘心守在那弹丸之地俯首称臣,等着可有可无的赏赐哪有自己称帝来的舒服,他们想取而代之。
蒙古铁骑踏平北部边境十几座城池,打算休养生息,养好兵马再继续攻打,上书皇帝请求和亲。
自食其果的皇帝悔不当初,却无力抵抗,也不敢抵抗。
他怕失败,驳回了主战派的提议。
朝堂之上。
辽人使臣一改平日里恨不能跪地恭迎亲身走的神色,大大咧咧站着,眼神睥睨“大邺皇帝陛下,距我提出和亲已过了三日,您考虑好了没有,若是不同意,我现在就回去告知首领。”
勉强用上了尊称。
朝廷百官就只能这么看着一个外族人在最威严的朝堂撒野。
年迈的老将军怒发冲冠,几步出列,行了个礼“陛下”
皇帝摆摆手,把他未尽之言堵了回去。
古稀之年走两步都累的喘粗气,旧伤发作起来移动都做不到,还打个屁的仗
新一辈的年轻武将全部赶往边疆,北境微矣,西北的豺狼也想着咬下一块肥肉来,可谓是两面受敌。
太子察言观色,上前一步,向使臣道出已讨论好的结果“我大邺接受和亲。”
辽人使臣浑不在意自己给他们造成了多大的冲击,只道“那就尽快把公主送来吧。”
他敷衍拱了拱手,也不待皇帝反应,趾高气扬踏出殿外。
门槛被他踩在脚下。
空荡无声的大殿里,响起“吱”的刺耳之声。
殿上百官敢怒不敢言。
皇帝以手扶额,一幅疲惫极了的样子“退朝吧。”
“公主殿下”御前太监孟合尖细的嗓子拉的长长的,“您可别气坏了身子。”
皇帝派了御前太监来告知公主消息,自己无脸去见这个最疼爱的女儿,好像这样他就能好受些。
闵于安单纯娇俏的容颜不再是往日天真的模样,她胸膛剧烈起伏,问“父皇当真这么说”
虽是提问,心里却已知晓答案。
便是太监总管,也没胆量戏耍她一个公主。
只是不甘心,分明说了自己是他最疼爱的孩子,分明说了要为自己找个如意郎君的,怎么就说话不算话了
那辽世宗都三十多岁了,跟父皇差不多的年纪
孟合没敢触霉头,点头,小声称是。
闵于安踉跄两步,跌坐在地。
她低低笑了声“呵呵。”
如何反抗都无济于事,却还是想做无谓的挣扎,哪怕为了那么点微末的希望。
闵于安咬牙道“你回去告诉父皇,我不去”
她把自己关在寝殿里,皇帝太子连番前来劝说
“安儿,不要任性,要为江山社稷着想。”
“妹妹,你忍心看着国破家亡么哥哥这么疼你,你不会这么不懂事吧”
“牺牲你一个,成全我大邺百年根基,你要懂事。”
“辽世宗许你正妻的名头,说不定比在大邺过的还好呢。”
话语越说越离谱,国家的兴亡竟全系于她一人身上,好像她不点这个头,国家就要亡了一样。
娇生惯养的公主十五及笄,皇帝疼爱女儿多留她几年在身边,打算到了时候再寻个杰出文臣嫁了。
却遇上了这等事,心里委屈不愿去,也不顶用。
父皇兄长以家国大义压下来,终究还是松了口。
如何反抗都是徒劳。
罢了罢了,就算还了父皇生养之恩,自此,再不相欠了。
闵于安把自己关在殿内的第五日,同意了和亲。
北境,屡败屡战,士气低迷,兵力损失惨重。
老将军们为鼓舞士气身先士卒,连番的大战下来,纷纷战死沙场。
北境只剩萧启这么个独苗苗撑起来。
打了不知道多久的败仗,终于迎来转机。
年仅二十的武威将军萧启,带着部下拼死夺回一城,望着手下人欢呼雀跃,她一贯无甚表情的脸上终于有了丝笑容。
“戒骄戒躁,休整一日,明日随我继续往前”
副将把消息带了下去,士气又是一震,兵丁们忽略了身上的伤痛,泥尘血污覆盖的脸上是志在必得。
他们想到方才一箭射穿敌方主帅咽喉的武威将军,心里不由升起了些许期待或许,真能把失去的城池都给夺回来呢
“报”快马加鞭赶来的传令兵气喘吁吁,“陛下有旨,命武威将军回京,护送长乐公主赴辽和亲。”
“砰”用作麻痹伤口的酒砸在地上,粉碎。
传令兵抬头去看,武威将军脸色阴晴不定,罕见的有了剧烈情绪。
“将军”理智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亲卫急声叫道,“这旨您不能接啊。”
萧启闭了闭眼,她理解亲卫的不甘,却还是忍着怒火领了旨。
皇命如山,不从就是抗旨不尊。
她不能抗旨。
弟兄们拿命夺回来的城又被皇帝送给了辽人,用作示好。
送亲队伍走得慢,一路敲锣打鼓,得走上两三月。
兵丁们的不忿,对皇室不作为的愤怒全倾泻在了时年十八的公主身上。
明目张胆的欺负自不会有,阳奉阴违却是实打实的。
从众人簇拥的皇室千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