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他过江心洲必定要尝河豚。”
老爷子因推崇苏东坡,故而对于的生平,他几可谓是如数家珍。
“而煮河豚,”谢老太爷微微一笑“则要加蒌蒿和芦芽两样药植同锅去毒。”
“所以,江心洲周围的渔家便有`蔞蒿香脆芦芽嫩,烂煮河豚`这样的歌谣。”
“将来,”谢老太爷告诉谢尚“等将来你应童生试时,很可以去江边瞧瞧,是否还有渔家帮煮河豚鱼”
“然后你便就知道江心洲渔民口里的蒌蒿就是咱们这里的芦蒿了”
谢尚至此方才服气。转过脸来谢尚又看向他爹,心说他爹不是去过江心洲吗咋在太爷爷问起时,还是一问三不知。
谢老太爷瞧到重孙子嫌弃自己亲爹的小表情,不觉莞尔“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谢尚小小年纪就敢睥睨他爹,可见他年必不会再步他后尘。
“尚儿,你当知道东坡居士能成大家,几百年来,倍受推崇。自是源于他于学问一道的精益求精。”
“美食虽是小道,但也能窥豹一斑只看东坡于美食一道的笔记,便可想象他治学之严谨。”
“一般人去江心洲吃河豚,又哪会似他一样追本溯源,研究做法,然后还写诗作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谢老太爷娓娓道“朝廷将童生试、举人考设在首府,而科考只在京师,也是有一层让天下学子走出学堂,看尽天下风土人情,豁达心胸,印证书中学问之意。”
“只不过,能品出这层意味的学子少之又少,罢了”
“更多的,则是为这外面的世界迷花了眼,忘记自己的本心罢了”
当年谢峰刚刚考中进士。他眼见得无论人才还是名次都不如自己的同榜鳏夫为人榜下捉婿飞黄腾达,嘴上虽然不说心中却是艳羡“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大小登科,双喜临门,这是每一个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而待回乡省亲谢峰看到小户出身的原配周氏一双大脚便更觉处处碍眼。他不愿因为正室周氏是大脚而为同僚嗤笑,故而就以孝道为名将周氏留在家乡,身边则另纳了官家庶女出身的贵妾。
如此谢峰便沉迷青云富贵账暖三十年。
因为曾经的自误,故而这些年他旁观子孙里最能耐的谢子安各种闹腾就未置一词人都是越聪明越不听劝,他只能耐心等谢子安自我醒悟。一如当年的他一样。
谢子安为谢老太爷这番话说得大汗淋漓,他想起自己当初县试过后,也是踌躇满志的离家赴考,结果一进首府,初见繁华,便流连烟花,自诩风流,再无心学问。
谢老太爷看着醒悟过来的长孙老怀畅慰。他慢慢说道“东坡的爹,苏老泉,也是二十七才知发愤。”
“你今年不过三十六,能知用功,也不算太晚。”
“我看你近来的文章,勉强能评个言之有物。”
“乡试,当是有些把握。”
“但若想能再进一步,却还是不够。”
“不过,古话也说`时也,命也`。若金秋,你乡试能过,明岁倒是可以进京去碰碰运气。”
“或许,你有些运道,也是未必可知”
他孙子谢子安命中虽只无正官,但有印杀,今年秋正适逢大运,科场可搏且元宵夜谢子安杀伐果断,官相已露。
元宵宴后,谢峰自是听说了谢子安的作为。他当即就若有所感,只是当晚他喝了酒不宜起卦,然后又斋戒静思,故至今晨方才占了一卦。
谢子安早知他爷爷易学大成,只不过从不轻举妄动。现听得如此谢峰说,当下心中大定。他立站起身恭敬道“爷爷,孙儿一定努力进取”
谢子安吃完饭,回到书房给薛皇商写了封信交给谢福,让他准备些芦蒿腊肉之类的野菜送给京里的薛皇商尝鲜。
自古“礼多人不怪”。既然他金秋有望,那现多和薛皇商多套套交情,一准的有益无害。
当今圣上弘德帝现年三十七岁,在位十一年。登基以来,弘德帝也算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至今惟一被言官所诟病的也就是个口腹之欲。
皇帝这个位置说起来体面,一顿饭足有一百道菜,但事实上,吃来吃去都是固定菜肴,没一点新鲜。
故而弘德帝登基没两天就以天子富有四海,当体恤大新朝三十个省府民情的名目给下了道旨––让内廷负责各省采购的三十家皇商每天给他进一道地方时鲜菜色,以表天下归顺之意。
先前谢子安送的黄金酱和咸鸭蛋就是被薛皇商以这个名义进的御膳房。
现薛皇商得了信,尝过芦蒿后,便又把芦蒿进到了御膳房。
弘德帝这天午饭听小太监唱菜名“江心洲薛氏进时鲜蒌蒿炒腊肉”
弘德帝虽然贵人多忘事,但因黄金酱实在对他胃口,偏祖宗规矩却是一道菜不能超过三口,以致可怜的弘德帝至今都没机会能甩开腮帮子把黄金酱烧豆腐吃个尽兴。
故而现今的弘德帝一听到江心洲薛氏就会凝神,然后提醒自己最后三筷子菜要留给黄金酱。
但刚太监唱名唱的啥蒌蒿炒腊肉黄金酱豆腐呢朕要黄金酱,不要什么蒌蒿炒,咦蒌蒿“蒌蒿满地芦芽短”的蒌蒿,苏东坡用来煮河豚的蒌蒿
“刚你念的什么菜”弘德帝打断道“蒌蒿炒什么腊肉”
“是,”唱名的太监立刻把菜端到弘德帝面前,躬身道“陛下,江心洲薛氏进时鲜蒌蒿炒腊肉。”
弘德帝瞧面前的菜根根翠中带红,似上等的碧玉簪一般青翠可人,当下便食指大动。
左右都是伺候久了的,当下试过毒后便就给弘德帝夹了一筷子。
弘德帝一口菜入口,登时品到一股菊花香,试探的嚼了一嚼,只觉外脆里糯,满嘴清甜,不怪能得老苏夸赞。
恋恋不舍地吃完三筷子蒌蒿,弘德帝极留恋地看了一会儿盘子,然后方道“把这菜赏给薛氏”
周围人一听便就明白了:薛氏进的这菜合了圣上的意,圣上让明儿接着进呢
薛皇商得了皇上的赏,心里自是高兴。为恐接不上趟,他赶紧把现有的芦蒿都收进了冰窖,然后又飞鸽传信让江心洲的属下尽快送菜
忙好这一切,薛皇商方才给谢子安回信说明了蒌蒿敬上的事儿,然后又问有没有其他的野菜能够进上。
谢子安收到信也是一阵恍惚––这皇上也喜食野菜
冷静下来,谢子安不敢怠慢。他让谢福把近来雉水城百姓喜爱的野菜都列了一遍,甚至其中还加了同心财余这样的猪草菜肴。
至此,大新朝的弘德帝也过上了三天两头拿野菜和猪草尝鲜的日子,即便一次只有两三口。
作者有话要说 谢家和李家完全是两种画风。
谢家的日常就是这样,吃顿饭也要掉诗。
谢尚为啥吃饭慢,因为他要抓头想诗啊
我为啥更新慢,因为我也秃头码字啊
早年的谢老太爷学高门子弟装逼,然后装着装着就把自己装成了大家。
这碗毒鸡汤,干不干
芦蒿原来是江边喂驴的。
至于弘德帝,本文他就是个吉祥物,负责升官赏赐和神助攻
老爷子因推崇苏东坡,故而对于的生平,他几可谓是如数家珍。
“而煮河豚,”谢老太爷微微一笑“则要加蒌蒿和芦芽两样药植同锅去毒。”
“所以,江心洲周围的渔家便有`蔞蒿香脆芦芽嫩,烂煮河豚`这样的歌谣。”
“将来,”谢老太爷告诉谢尚“等将来你应童生试时,很可以去江边瞧瞧,是否还有渔家帮煮河豚鱼”
“然后你便就知道江心洲渔民口里的蒌蒿就是咱们这里的芦蒿了”
谢尚至此方才服气。转过脸来谢尚又看向他爹,心说他爹不是去过江心洲吗咋在太爷爷问起时,还是一问三不知。
谢老太爷瞧到重孙子嫌弃自己亲爹的小表情,不觉莞尔“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谢尚小小年纪就敢睥睨他爹,可见他年必不会再步他后尘。
“尚儿,你当知道东坡居士能成大家,几百年来,倍受推崇。自是源于他于学问一道的精益求精。”
“美食虽是小道,但也能窥豹一斑只看东坡于美食一道的笔记,便可想象他治学之严谨。”
“一般人去江心洲吃河豚,又哪会似他一样追本溯源,研究做法,然后还写诗作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谢老太爷娓娓道“朝廷将童生试、举人考设在首府,而科考只在京师,也是有一层让天下学子走出学堂,看尽天下风土人情,豁达心胸,印证书中学问之意。”
“只不过,能品出这层意味的学子少之又少,罢了”
“更多的,则是为这外面的世界迷花了眼,忘记自己的本心罢了”
当年谢峰刚刚考中进士。他眼见得无论人才还是名次都不如自己的同榜鳏夫为人榜下捉婿飞黄腾达,嘴上虽然不说心中却是艳羡“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大小登科,双喜临门,这是每一个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而待回乡省亲谢峰看到小户出身的原配周氏一双大脚便更觉处处碍眼。他不愿因为正室周氏是大脚而为同僚嗤笑,故而就以孝道为名将周氏留在家乡,身边则另纳了官家庶女出身的贵妾。
如此谢峰便沉迷青云富贵账暖三十年。
因为曾经的自误,故而这些年他旁观子孙里最能耐的谢子安各种闹腾就未置一词人都是越聪明越不听劝,他只能耐心等谢子安自我醒悟。一如当年的他一样。
谢子安为谢老太爷这番话说得大汗淋漓,他想起自己当初县试过后,也是踌躇满志的离家赴考,结果一进首府,初见繁华,便流连烟花,自诩风流,再无心学问。
谢老太爷看着醒悟过来的长孙老怀畅慰。他慢慢说道“东坡的爹,苏老泉,也是二十七才知发愤。”
“你今年不过三十六,能知用功,也不算太晚。”
“我看你近来的文章,勉强能评个言之有物。”
“乡试,当是有些把握。”
“但若想能再进一步,却还是不够。”
“不过,古话也说`时也,命也`。若金秋,你乡试能过,明岁倒是可以进京去碰碰运气。”
“或许,你有些运道,也是未必可知”
他孙子谢子安命中虽只无正官,但有印杀,今年秋正适逢大运,科场可搏且元宵夜谢子安杀伐果断,官相已露。
元宵宴后,谢峰自是听说了谢子安的作为。他当即就若有所感,只是当晚他喝了酒不宜起卦,然后又斋戒静思,故至今晨方才占了一卦。
谢子安早知他爷爷易学大成,只不过从不轻举妄动。现听得如此谢峰说,当下心中大定。他立站起身恭敬道“爷爷,孙儿一定努力进取”
谢子安吃完饭,回到书房给薛皇商写了封信交给谢福,让他准备些芦蒿腊肉之类的野菜送给京里的薛皇商尝鲜。
自古“礼多人不怪”。既然他金秋有望,那现多和薛皇商多套套交情,一准的有益无害。
当今圣上弘德帝现年三十七岁,在位十一年。登基以来,弘德帝也算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至今惟一被言官所诟病的也就是个口腹之欲。
皇帝这个位置说起来体面,一顿饭足有一百道菜,但事实上,吃来吃去都是固定菜肴,没一点新鲜。
故而弘德帝登基没两天就以天子富有四海,当体恤大新朝三十个省府民情的名目给下了道旨––让内廷负责各省采购的三十家皇商每天给他进一道地方时鲜菜色,以表天下归顺之意。
先前谢子安送的黄金酱和咸鸭蛋就是被薛皇商以这个名义进的御膳房。
现薛皇商得了信,尝过芦蒿后,便又把芦蒿进到了御膳房。
弘德帝这天午饭听小太监唱菜名“江心洲薛氏进时鲜蒌蒿炒腊肉”
弘德帝虽然贵人多忘事,但因黄金酱实在对他胃口,偏祖宗规矩却是一道菜不能超过三口,以致可怜的弘德帝至今都没机会能甩开腮帮子把黄金酱烧豆腐吃个尽兴。
故而现今的弘德帝一听到江心洲薛氏就会凝神,然后提醒自己最后三筷子菜要留给黄金酱。
但刚太监唱名唱的啥蒌蒿炒腊肉黄金酱豆腐呢朕要黄金酱,不要什么蒌蒿炒,咦蒌蒿“蒌蒿满地芦芽短”的蒌蒿,苏东坡用来煮河豚的蒌蒿
“刚你念的什么菜”弘德帝打断道“蒌蒿炒什么腊肉”
“是,”唱名的太监立刻把菜端到弘德帝面前,躬身道“陛下,江心洲薛氏进时鲜蒌蒿炒腊肉。”
弘德帝瞧面前的菜根根翠中带红,似上等的碧玉簪一般青翠可人,当下便食指大动。
左右都是伺候久了的,当下试过毒后便就给弘德帝夹了一筷子。
弘德帝一口菜入口,登时品到一股菊花香,试探的嚼了一嚼,只觉外脆里糯,满嘴清甜,不怪能得老苏夸赞。
恋恋不舍地吃完三筷子蒌蒿,弘德帝极留恋地看了一会儿盘子,然后方道“把这菜赏给薛氏”
周围人一听便就明白了:薛氏进的这菜合了圣上的意,圣上让明儿接着进呢
薛皇商得了皇上的赏,心里自是高兴。为恐接不上趟,他赶紧把现有的芦蒿都收进了冰窖,然后又飞鸽传信让江心洲的属下尽快送菜
忙好这一切,薛皇商方才给谢子安回信说明了蒌蒿敬上的事儿,然后又问有没有其他的野菜能够进上。
谢子安收到信也是一阵恍惚––这皇上也喜食野菜
冷静下来,谢子安不敢怠慢。他让谢福把近来雉水城百姓喜爱的野菜都列了一遍,甚至其中还加了同心财余这样的猪草菜肴。
至此,大新朝的弘德帝也过上了三天两头拿野菜和猪草尝鲜的日子,即便一次只有两三口。
作者有话要说 谢家和李家完全是两种画风。
谢家的日常就是这样,吃顿饭也要掉诗。
谢尚为啥吃饭慢,因为他要抓头想诗啊
我为啥更新慢,因为我也秃头码字啊
早年的谢老太爷学高门子弟装逼,然后装着装着就把自己装成了大家。
这碗毒鸡汤,干不干
芦蒿原来是江边喂驴的。
至于弘德帝,本文他就是个吉祥物,负责升官赏赐和神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