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熙六年五月丁亥,华朝太上皇君承天薨于宁寿宫,享年六十二岁。遗诏丧葬从简,用短丧之制,七日而葬,以日易月,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除服。
    华朝皇帝大多短命,在华朝的历代先帝中,君承天是唯一年逾花甲的人,他的乾陵,从他登基后不久就动工,也是大华营造得最久的帝陵三十年下来,早已布置妥当。再加上君承天薨逝前卧病了一月有余,经办国丧的官员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是以,尽管“七日而葬”让他们有些意外,倒也不觉为难。
    满朝举哀,哭声震天,将国丧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尤其出葬之日,在场之人无论高低贵贱,为了前程和声誉,拼着捏青大腿,也誓要逼出眼泪。
    在这样的环境下,身为丧主的皇帝连声呜咽都没有,显得格外特别。众人就算想装瞎,也苦于没有机会。更有几个功力差的年轻官员,当场就忘了哀哭,一时间场面有些尴尬。好在庙堂上不缺见多识广的高官,他们该怎么哭就怎么哭,很快掩盖了这个不和谐的插曲,还有机灵人不忘用“大悲无泪”盛赞陛下的孝道。
    大悲无泪
    有些细心的人回想近九天的情景,意识到太上皇登遐以来,陛下一直没有落泪,心中着实有些犯嘀咕。
    从年初起,陛下与太上皇失和的消息,就传得满朝皆知,如果短丧遗诏不是太上皇的亲笔,有些人都要怀疑陛下故意怠慢太上皇了。
    不管外人怎么想,君承天按照自己的遗愿,早早地与亡妻躺在了一起,可以安心地奔赴九泉了。地上的事,已与地下的他无关。
    哦,不,还有一件事与君承天有关。盖棺定论,已经成为华朝先帝的君承天,需要谥号和庙号。
    前朝齐国以来,皇帝谥号堆砌美字,让谥号失去了评定功过的功能,后来,这个盖棺定论的功效,移到了庙号头上。
    除了亡国之君,每一位驾崩的皇帝,都能得到一串长长的美谥,君承天自然也不例外。至于庙号君承天接管江山时,大华陪高宗皇帝经历了二十多年醉生梦死的日子,朝野一片颓唐;君承天禅位之际,国家物丰人和,欣欣向荣,大有盛世气象。君承天的政绩,在华朝历代先帝中,几乎仅次于华太祖,议定庙号时,按说不会有多少争议,结果却闹出了一场大风波。
    礼部以为君天熙对君承天不满,拟写庙号时自作聪明,呈上了几个不功不过的庙号。君天熙一个都瞧不上,趁着群臣在场,命他们当场集议,也只听到了“文宗”“德宗”等寻常庙号。
    君天熙认为父皇有中兴之功,至少可称“中宗”。朝臣们拿一堆平平无奇的庙号充数,听进君天熙耳中,全是对亡父的否定。她越听越气,最后脸上都透出了怒色,偏偏工部尚书刘蒙误会了君天熙的脸色,为了逢迎皇帝,他竟然提出了“安宗”。
    仅看字面意义,“安宗”似乎是一个褒称,但是前朝齐安宗是个出了名的废物,若是选定这个庙号,相当于把“庸主”二字盖在了君承天坟头上。
    君天熙暴怒,以“不敬先帝”之罪,将刘蒙贬往岭南,若不是赵羽拦着,她险些剥光他的官身。
    三品尚书直接降成了九品小官,还要左迁至不毛之地对于一位事业有成的官员而言,从天堂到地狱,也不过如此。
    君天熙纯粹是不能容忍他人侮辱亡父,剩下的官员却自发解读到了“杀鸡儆猴”。联系着君天熙的“不敬之罪”,他们总算知道了陛下的心思,“中宗”“宣宗”接踵而至。
    君天熙提出了“太宗”。
    太宗
    即便庙号泛滥,“太宗”依然是一个分量极重的庙号,它背后蕴涵的褒赞,几乎仅次于开国皇帝的“祖”字。承天一朝,文治复苏,颇有盛世重光的兆头,但是因为君承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荣乐传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澹台扶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澹台扶风并收藏荣乐传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