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儿放了心,回头再看街边蹲着的乞丐,“谭老爷是为他们在叹气吗”
“不是。”
两人说着话往学堂走,随着赴京赶考的读书人增多,学堂学生也多了起来,谭盛礼送他进门,只看晨读的孩子见了乞儿后顿时直起脊背,声音洪亮起来。
乞儿颔首,坐去自己位置,然后朝谭盛礼挥手,拿出书本,小声读了起来。
学堂有负责洒扫的人,扫帚落在雪上,沙沙沙的,谭盛礼站了会儿,去前边等薛夫子了。
说了乞儿的意思。
薛夫子面露惋惜,“其实我看那孩子脸色也知他不喜欢,刚开始他随我外出,眼里带着光,近日来却是阴沉很多,常听他张口闭口爱聊到你,想来是更喜欢你的。”
薛夫子想收乞儿为学生实乃看重他读书方面的天赋,他日入仕为官,不失为一段佳话,千百年来,从乞丐摇身变成文臣,多鼓舞人心的啊,传到民间,也会说皇上治理有方,政治清明,他慧眼识珠,重德敬贤,却不想乞儿不愿意,他邀请谭盛礼去书房坐,问道,“谭老爷可想过收他为学生”
他嘴里的学生,乃真正行拜师礼仪的学生。
谭盛礼笑道,“他和我学生有何区别”
薛夫子先是愣住,随即笑了,是啊,乞儿就是谭盛礼的学生,虽没端茶跪拜行拜师礼仪,但有什么分别呢,他拱手,“是薛某横刀夺爱了。”
“夫子误会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何其多,为何非得拜入某个人门下,他承认乞儿是他的学生,但不会阻拦他拜别的人为师,谭盛礼解释两句,薛夫子更觉惭愧,读书人尊师重道,将此看得极重,仔细想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多拜几位老师,学习他们各自所擅长的更有益修心。
就是皇帝也不止一位老师啊。
他没有再说收乞儿为学生的事,也不再带乞儿外出,而是专专心心教他本事,然后他发现,乞儿什么都懂,薛夫子挫败,“谭老爷教你的”
“嗯。”谭盛礼教他,不会义正言辞的将其作为门课,而是顺其自然,遇到了就说,没遇到就算了,好比他随薛夫子去某位大人府上,那位大人面相和善,夸他福气好,能拜入昔日榜眼门下,想来有几分天赋,要他当场吟首诗看看,那人语气温和,神色和煦,但乞儿感觉到他不怀好意,如实告知自己不会作诗。
虽然扫兴,但那人心情愉悦不少。
这就是谭盛礼教他的,谦逊克己,无须事事逞强出人头地。
谭振学在鹿鸣宴上也是这么做的。
和其他人接触得越多,他越喜欢谭盛礼的宽厚仁爱,这日从学堂回来,他去书房找谭盛礼,问能不能不去学堂了,学堂学生多,薛夫子独偏爱自己,其他学生不高兴,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不喜欢薛夫子的恋爱。
他站在桌边,看谭盛礼默书,就给他研墨,道,“薛夫子会教很多新鲜的事儿,讲到农事,会带我去城郊农田果园,我学到了很多,后来想想,其实那些跟在谭老爷身边时已经学过了。”
来京的路上,谭盛礼讲课涉及很多,他和大丫头她们都有听,许是没认真记给忘了,随薛夫子出城次数多了,细细回想薛夫子所讲,不就是谭盛礼以前说过的吗
只是薛夫子讲得高深,谭盛礼讲得更简单易懂,或许照顾他们年纪小吧,而薛夫子则是为他们科举做准备。
他不想参加科举。
“各人授课方式不同,你若觉得不好,换间私塾可行”
乞儿想想,“离开学堂就换私塾,传到薛夫子耳朵里会不会以为我对他有成见”
“乞儿以为该如何”
乞儿沉默,半晌,商量道,“不如我和夫子说说罢。”
谭盛礼会心一笑,“是该如此,他偏爱你是发自心里喜欢你,但他作为夫子,不曾考虑其他学生心情,确实不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告诉他心里真实的想法就好。”
乞儿嗯了声,“谭老爷,乞儿要是不去找夫子你会不会失望。”再想他拒绝夫子自己不好意思开口请谭盛礼出面的事儿,他过意不去,出于礼数应该由他亲口说的。
“不会,我知道你会自己想明白得去,哪怕这两天想不明白,不久也会明白。”谭盛礼提笔蘸墨,“人在心情起伏不定时都会有失冷静,人之常情。”
乞儿记下。
翌日,他去学堂找薛夫子,郑重的赔礼道歉,顺便说了自己休学的打算,以及自己不会走科举的事,薛夫子震惊得茶杯都没拿稳,“为何”
以乞儿的聪明,少年成名是轻而易举的事,又有谭盛礼这样的老师,他日高中名满天下亦非难事,乞儿竟不想。
“你是不是担心”身份,乞儿乞丐的身份要参加科举会有些麻烦,但不是无计可施。
乞儿摇头,再次拱手,“乞儿跟着谭老爷是求个问题,谭老爷说很难,会用很长的时间来为我解惑,我想陪着谭老爷解开那道难题。”
他知道,谭盛礼会为他找到答案的。
薛夫子皱眉,“世间还有谭盛礼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吗他来了兴趣,“什么难题”
乞儿想想,把那年写在纸上的文章念了出来,那是自己写的第一篇文章,他记忆犹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曰,是。今有小乞丐,其父母为乞,其生而为乞,既人有生则贱者也,何以无生为贵也还请先生解惑。”
他诵读给薛夫子听,薛夫子轻轻放下茶杯,想说此题有何难的,据史料记载,某朝几百名戍卒被征往戍边,途中遇大雨,不能如期而至,预期将受严厉的处罚,情急之下,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此乃千古名句,谭盛礼不会不知,更该知道此问怎么回答。
琢磨片刻,心下恍然,他说,“谭老爷德学无疆,必能为你解惑的。”
帝师后人,离了朝堂也能找到自己的志向,他自叹不如。
薛夫子没有为乞儿的离去暗生不喜,纵然有好友说他养了只白眼狼他亦不曾真往心里去,而是认真解释。
他讲学多以科举为主,哪怕学生们年纪小,但他努力扩宽他们的视野,带他们拜访在朝大人,耳濡目染学得更多,乞儿无心科举,走的路不同,他教授的于他无益。
乞儿,是和他不同的人,薛夫子回想乞儿平时表现,自己竟然没发现他的格格不入。
年后,他约着谭盛礼去探望廖逊,提到乞儿,他心生愧疚,若知乞儿志向,断不会带他出去参加诗会,“乞儿那孩子受你教诲,不喜欢热闹,我”
其实他也不太想出门应酬,奈何身不由己,好友盛邀,总不能驳了他们面子,况且好友为迎合他喜好,不会邀请太多人,就平时走得近的几个人吟诗作赋打发时间而已,不成想给乞儿造成了困扰。
“他知道你是好心,莫想多了”谭盛礼安慰他,顺便问起廖逊的身体情况,他上次见廖逊还是在大学楼时,后来就再没见过了,都是廖谦出面传的话。
廖逊乃国子监祭酒,京里多少双眼睛盯着他的位置,薛葵阳道,“去了就知。”
廖府在白虎街,从这过去要半个时辰左右,马车穿过某条街时,薛葵阳掀起车帘,望向白灿灿的院墙,墙里有几株梅花,枝桠探出墙来,他向谭盛礼介绍,“这以前就是谭家的宅子。”
谭盛礼看了眼,“嗯。”
几十年过去想不到能看到自己栽种的梅花,心里有所触动,却也不及刚来京城那日剧烈,他随口问,“如今住的何人”
当年宅子卖了多少钱他不知,故人皆已过世,他再怎么努力寻找不过是熟悉又陌生的人和物,他已经不去想谭家是否受奸人所害,到底被谁蒙蔽的了,珍惜当下,唯愿谭振兴他们学有所得,能撑起门户。
往事如烟,散了也好。
“楚家。”薛葵阳离开朝堂多年,不怎么关注外府的事儿,还是认识谭盛礼后托人问了问,自帝师去后,这宅子转过手,最先买下宅子的是蒲家,后来蒲家老爷子犯了事,这才被楚家买下,他虽没去过,不过听说里边的景都维持着原样。
楚家人仰慕帝师才华,没有动过里边的物件,偶尔请人翻新,也叮嘱务必小心谨慎。
“谭家帝师的品德再难有了啊。”
谭盛礼探出头,多看了两眼,“他不过是个被高估了的人。”连子孙都教不好,无颜面对外人敬重,再看探出墙的枝桠,他神色无比冷静。
“青出于蓝胜于蓝,都说谭老爷有帝师风骨,日后进国子监为师,前途不可限量”未尝不会有帝师的地位呢
谭盛礼静静地望着后边,没有回答。
“不是。”
两人说着话往学堂走,随着赴京赶考的读书人增多,学堂学生也多了起来,谭盛礼送他进门,只看晨读的孩子见了乞儿后顿时直起脊背,声音洪亮起来。
乞儿颔首,坐去自己位置,然后朝谭盛礼挥手,拿出书本,小声读了起来。
学堂有负责洒扫的人,扫帚落在雪上,沙沙沙的,谭盛礼站了会儿,去前边等薛夫子了。
说了乞儿的意思。
薛夫子面露惋惜,“其实我看那孩子脸色也知他不喜欢,刚开始他随我外出,眼里带着光,近日来却是阴沉很多,常听他张口闭口爱聊到你,想来是更喜欢你的。”
薛夫子想收乞儿为学生实乃看重他读书方面的天赋,他日入仕为官,不失为一段佳话,千百年来,从乞丐摇身变成文臣,多鼓舞人心的啊,传到民间,也会说皇上治理有方,政治清明,他慧眼识珠,重德敬贤,却不想乞儿不愿意,他邀请谭盛礼去书房坐,问道,“谭老爷可想过收他为学生”
他嘴里的学生,乃真正行拜师礼仪的学生。
谭盛礼笑道,“他和我学生有何区别”
薛夫子先是愣住,随即笑了,是啊,乞儿就是谭盛礼的学生,虽没端茶跪拜行拜师礼仪,但有什么分别呢,他拱手,“是薛某横刀夺爱了。”
“夫子误会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何其多,为何非得拜入某个人门下,他承认乞儿是他的学生,但不会阻拦他拜别的人为师,谭盛礼解释两句,薛夫子更觉惭愧,读书人尊师重道,将此看得极重,仔细想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多拜几位老师,学习他们各自所擅长的更有益修心。
就是皇帝也不止一位老师啊。
他没有再说收乞儿为学生的事,也不再带乞儿外出,而是专专心心教他本事,然后他发现,乞儿什么都懂,薛夫子挫败,“谭老爷教你的”
“嗯。”谭盛礼教他,不会义正言辞的将其作为门课,而是顺其自然,遇到了就说,没遇到就算了,好比他随薛夫子去某位大人府上,那位大人面相和善,夸他福气好,能拜入昔日榜眼门下,想来有几分天赋,要他当场吟首诗看看,那人语气温和,神色和煦,但乞儿感觉到他不怀好意,如实告知自己不会作诗。
虽然扫兴,但那人心情愉悦不少。
这就是谭盛礼教他的,谦逊克己,无须事事逞强出人头地。
谭振学在鹿鸣宴上也是这么做的。
和其他人接触得越多,他越喜欢谭盛礼的宽厚仁爱,这日从学堂回来,他去书房找谭盛礼,问能不能不去学堂了,学堂学生多,薛夫子独偏爱自己,其他学生不高兴,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不喜欢薛夫子的恋爱。
他站在桌边,看谭盛礼默书,就给他研墨,道,“薛夫子会教很多新鲜的事儿,讲到农事,会带我去城郊农田果园,我学到了很多,后来想想,其实那些跟在谭老爷身边时已经学过了。”
来京的路上,谭盛礼讲课涉及很多,他和大丫头她们都有听,许是没认真记给忘了,随薛夫子出城次数多了,细细回想薛夫子所讲,不就是谭盛礼以前说过的吗
只是薛夫子讲得高深,谭盛礼讲得更简单易懂,或许照顾他们年纪小吧,而薛夫子则是为他们科举做准备。
他不想参加科举。
“各人授课方式不同,你若觉得不好,换间私塾可行”
乞儿想想,“离开学堂就换私塾,传到薛夫子耳朵里会不会以为我对他有成见”
“乞儿以为该如何”
乞儿沉默,半晌,商量道,“不如我和夫子说说罢。”
谭盛礼会心一笑,“是该如此,他偏爱你是发自心里喜欢你,但他作为夫子,不曾考虑其他学生心情,确实不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告诉他心里真实的想法就好。”
乞儿嗯了声,“谭老爷,乞儿要是不去找夫子你会不会失望。”再想他拒绝夫子自己不好意思开口请谭盛礼出面的事儿,他过意不去,出于礼数应该由他亲口说的。
“不会,我知道你会自己想明白得去,哪怕这两天想不明白,不久也会明白。”谭盛礼提笔蘸墨,“人在心情起伏不定时都会有失冷静,人之常情。”
乞儿记下。
翌日,他去学堂找薛夫子,郑重的赔礼道歉,顺便说了自己休学的打算,以及自己不会走科举的事,薛夫子震惊得茶杯都没拿稳,“为何”
以乞儿的聪明,少年成名是轻而易举的事,又有谭盛礼这样的老师,他日高中名满天下亦非难事,乞儿竟不想。
“你是不是担心”身份,乞儿乞丐的身份要参加科举会有些麻烦,但不是无计可施。
乞儿摇头,再次拱手,“乞儿跟着谭老爷是求个问题,谭老爷说很难,会用很长的时间来为我解惑,我想陪着谭老爷解开那道难题。”
他知道,谭盛礼会为他找到答案的。
薛夫子皱眉,“世间还有谭盛礼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吗他来了兴趣,“什么难题”
乞儿想想,把那年写在纸上的文章念了出来,那是自己写的第一篇文章,他记忆犹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曰,是。今有小乞丐,其父母为乞,其生而为乞,既人有生则贱者也,何以无生为贵也还请先生解惑。”
他诵读给薛夫子听,薛夫子轻轻放下茶杯,想说此题有何难的,据史料记载,某朝几百名戍卒被征往戍边,途中遇大雨,不能如期而至,预期将受严厉的处罚,情急之下,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此乃千古名句,谭盛礼不会不知,更该知道此问怎么回答。
琢磨片刻,心下恍然,他说,“谭老爷德学无疆,必能为你解惑的。”
帝师后人,离了朝堂也能找到自己的志向,他自叹不如。
薛夫子没有为乞儿的离去暗生不喜,纵然有好友说他养了只白眼狼他亦不曾真往心里去,而是认真解释。
他讲学多以科举为主,哪怕学生们年纪小,但他努力扩宽他们的视野,带他们拜访在朝大人,耳濡目染学得更多,乞儿无心科举,走的路不同,他教授的于他无益。
乞儿,是和他不同的人,薛夫子回想乞儿平时表现,自己竟然没发现他的格格不入。
年后,他约着谭盛礼去探望廖逊,提到乞儿,他心生愧疚,若知乞儿志向,断不会带他出去参加诗会,“乞儿那孩子受你教诲,不喜欢热闹,我”
其实他也不太想出门应酬,奈何身不由己,好友盛邀,总不能驳了他们面子,况且好友为迎合他喜好,不会邀请太多人,就平时走得近的几个人吟诗作赋打发时间而已,不成想给乞儿造成了困扰。
“他知道你是好心,莫想多了”谭盛礼安慰他,顺便问起廖逊的身体情况,他上次见廖逊还是在大学楼时,后来就再没见过了,都是廖谦出面传的话。
廖逊乃国子监祭酒,京里多少双眼睛盯着他的位置,薛葵阳道,“去了就知。”
廖府在白虎街,从这过去要半个时辰左右,马车穿过某条街时,薛葵阳掀起车帘,望向白灿灿的院墙,墙里有几株梅花,枝桠探出墙来,他向谭盛礼介绍,“这以前就是谭家的宅子。”
谭盛礼看了眼,“嗯。”
几十年过去想不到能看到自己栽种的梅花,心里有所触动,却也不及刚来京城那日剧烈,他随口问,“如今住的何人”
当年宅子卖了多少钱他不知,故人皆已过世,他再怎么努力寻找不过是熟悉又陌生的人和物,他已经不去想谭家是否受奸人所害,到底被谁蒙蔽的了,珍惜当下,唯愿谭振兴他们学有所得,能撑起门户。
往事如烟,散了也好。
“楚家。”薛葵阳离开朝堂多年,不怎么关注外府的事儿,还是认识谭盛礼后托人问了问,自帝师去后,这宅子转过手,最先买下宅子的是蒲家,后来蒲家老爷子犯了事,这才被楚家买下,他虽没去过,不过听说里边的景都维持着原样。
楚家人仰慕帝师才华,没有动过里边的物件,偶尔请人翻新,也叮嘱务必小心谨慎。
“谭家帝师的品德再难有了啊。”
谭盛礼探出头,多看了两眼,“他不过是个被高估了的人。”连子孙都教不好,无颜面对外人敬重,再看探出墙的枝桠,他神色无比冷静。
“青出于蓝胜于蓝,都说谭老爷有帝师风骨,日后进国子监为师,前途不可限量”未尝不会有帝师的地位呢
谭盛礼静静地望着后边,没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