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想做大户人家的主母吗”谭佩珠垂着脑袋,晕黄的光在她脸上投下淡淡的粉色,汪氏思索片刻,老实道,“我觉得我做不好。”
孙氏说她做事没有条理,言行举止难掩粗鄙,去了京城会被人嘲笑轻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人教,而是人都自私,若不是极亲的关系,不会教怎么打理内宅事务,就说宅门贵女小姐,也是跟着自己母亲学习如何管理内宅的,孙氏让她劝谭盛礼再娶个妻子,上边有婆婆,自己就能轻松几年,再跟着好好学几年,将来就能承起事了。
“大嫂已经做得很好了,纳妾之事,大嫂拿不定主意就问问大哥吧,依我看,大哥是不愿意的,大嫂可还记得前两日看的书”谭佩珠眉眼淡淡的,声音怯懦,和她说话,汪氏不自主的放柔了声音,“记得。”
书里讲的是某大户人家的老爷子膝下只得一女,为其招了个上门女婿,哪晓得看着没什么出息的上门女婿竟考上了状元,然后官拜四品,手握权势后人越来越贪婪,不忍被同僚嘲笑是上门女婿,祸害自己妻女,为霸占岳家财产不折手段,其女更是遭他嫌弃,继室更变着法的迫害那个小姑娘,也亏得小姑娘性格坚韧,要不然早死了
汪氏不知这个故事和纳妾有什么关系,但听谭佩珠说,“妻妾自来不和,妾室狠毒起来比继室更甚,大嫂希望看到大丫头她们被旁人迫害”
“不不会吧”汪氏脸色瞬间变了,望了眼床上睡得酣甜的两个女儿,“我看那孙姨娘很好相处啊。”
“有的人看着善良,可人心复杂,心里想什么谁又知道呢”谭佩珠声音更低了,汪氏看她,“小妹说得有道理,不若我还是问问你大哥吧。”
这晚,梁州书院外灯火通明,读书人们坐着舍不得离开,好在没有风,人多不觉得冷,他们从算学聊到文章,再到诗词,好像开了场文会,想聊什么就聊什么,谭盛礼偶尔会插几句话,更多的是听,听到精彩的地方会附和两句,若是见地不同但不违背仁德的他则不做评价。
世人性格迥异,只要心里存善,无须要求人人相同。
月亮偷偷隐进了云层,渐渐的,天上的星星也没了,他们高谈阔论,各抒己见,不知不觉就到了天明,情绪激动者直接嗓子哑得发不出声来,而茶铺的老板们守了通宵,烧了一壶又一壶的茶,天亮时,仍觉得精神振奋。
谭盛礼把文章挨个还给他们,看了眼天色,街边涌来无数卖包子馒头的摊贩,读书人们起身,让谭盛礼先行,“谭老爷还要进书院讲学”
“答应山长的事儿自是要做到。”
谭盛礼没有讲写文章诗词的技巧,而是讲个人品行和学风,李山长听着,脸色渐渐变得凝重,有心让谭盛礼讲讲科举的事,还没插话,底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读书人和书院学生齐齐附和谭盛礼的说法,读书前先修心,心怀仁德,不忘初心,哪怕在科举上没有建树,照样能影响很多人。
因熬了通宵,谭盛礼只讲了半个时辰,剩下的交给其他举人老爷,许是在客栈被慕名而来的读书人磨得失去了耐性,几个举人老爷讲的内容颇为凌乱,没有逻辑,好在在场的读书人多是在书院外熬夜探讨过学问的,心有所得,不急于再谈论多的。
离开书院时,众读书人拱手相送,有人问谭盛礼,“谭老爷他日途径梁州还会停留吗”
谭盛礼回眸,笑着道,“会吧。”
“学生们必不会让谭老爷再失望了。”真正的老师,在意的是学生做学问做人的态度,而不是想着花钱走捷径,真要有那老师,不过是急于满足内心虚荣的人,德行有损,不值得为伍,这是谭盛礼告诉他们的。
谭盛礼拱手,“那就日后再见了。”
他先回客栈休息,白天柴房有人,掌柜的特意为他们备了房间,不收钱,免费让他们住,毕竟,有谭老爷这个招牌,客栈日后不愁没有客人,掌柜感谢谭盛礼还来不及,怎么舍得让这样雅致的人住柴房,谭盛礼过意不去,最后,就在桌上趴着睡了会儿。
掌柜钦佩其人品,看了眼抽屉备好的银两,本是想花钱求谭老爷两副字画的,如今看来,是自己行事浅薄了。
谭盛礼他们在梁州住了四五日,因为其他举人在梁州有好友需拜访,说好同行,谭盛礼他们不好先走,于是谭振兴他们又重操旧业出城砍柴,砍柴的同时捡菌子,菌子是梁州独有的特色,他们日日出城就是整天,乞儿也跟着,他们砍柴,乞儿就提着篮子找菌子,旁边还有读书人跟着,或许是摸清楚他们的行程,谭振兴他们出城人家就在城门外守着了。
其中,那天硬塞钱给谭振兴的男子也在其中,男子姓程,梁州人,从小就扮作梁州书院学生的亲戚收钱帮忙递文章,别看梁州书院少有进士老爷和举人老爷来,但每次能挣到不少钱,他和谭振兴说时,谭振兴瞠目,“你这不是趁火打劫吗”
运气好能挣几十两银子,天底下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少冤大头啊,有那钱直接收买举人老爷不好吗
他这人很好收买的。
“我也是跟别人学的,要怪不能怪我啊。”男子面色讪讪,想说自己也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又说,“不过经过这次,我挣钱的门路算是没有了,哎。”
“你在埋怨我们吗”谭振兴反问。
男子急急摇头,“不是,就是”男子想了想自己心情,有些遗憾,又有理所应当的感觉,“说实话,我刚开始冒充学生的亲戚骗到钱我自己浑身都在发抖,想说这钱也太挣了吧,兜着钱回家,我不敢告诉我爹娘,偷偷的躲在房间里数,整颗心扑通扑通的,既兴奋又害怕,害怕他们得知自己被骗过来揍我”
隔天清晨,老爷的书童站在门口台阶说收文章,他双手高高举着,递过去后缩着脖子不敢看下边人的眼神,害怕他们对自己指指点点,灰溜溜的就跑远了。
然后第二次,虽然有紧张,不过不像上次,慢慢的,随着次数越来越多,他做得得心应手,心底不会有任何紧张,偶尔和其他几个人说起,只觉得读书人愚蠢,来之前也不打听清楚,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这么容易就轻易上当受骗,以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
不曾想,读书人竟存有敬畏之心在里边,不知谁和那些读书人说收来的钱会分些给看文章的进士或举人老爷,他们信以为真,有的给钱事很是豪爽大方。
说起这,谭振兴有不懂的地方,既然知道有人借自己的名义收读书人的钱,途径此地的老爷们怎么不解释两句呢,解释两句就能避免读书人少被骗,他问男子,男子叹息,“读书人性格执拗,不是没有举人老爷出面劝他们别花钱,奈何有的读书人自作聪明啊,总觉得举人老爷说的是反话。”
谭振兴“”还有这样的读书人吗
“还是谭老爷有威望,几句话就改变了读书人的想法。”男子佩服。
谭振兴得意,“父亲怎会旁人能比的”
“是啊。”天底下的读书人比比皆是,有威望的亦不在少数,仅凭言语就能改变读书人想法的寥寥无几,男子问谭振兴,“听说谭家以前在梁州也算大户,怎么搬回绵州了”
谭家祖上在梁州生活过好些年,不算久远,就是谭振兴祖父那辈的事,据说在梁州很受人推崇,至于为何搬回惠明村,很简单,手里没钱了呗,谭家老祖宗是个厉害人物,结果底下子孙好逸恶劳会败家,整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谭家藏书众多,都被败光了。
当然,这种事他祖父没脸说,是谭振兴自己猜测的,要不然谭家怎么就没落到这步田地了想想以前的谭家何等风光,到头来连个秀才都差点把他们逼死,谭振兴叹气,“绵州人杰地灵,适合修身养性吧。”
就梁州的风气,继续住着他们恐怕早成烂人了。
孙氏说她做事没有条理,言行举止难掩粗鄙,去了京城会被人嘲笑轻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人教,而是人都自私,若不是极亲的关系,不会教怎么打理内宅事务,就说宅门贵女小姐,也是跟着自己母亲学习如何管理内宅的,孙氏让她劝谭盛礼再娶个妻子,上边有婆婆,自己就能轻松几年,再跟着好好学几年,将来就能承起事了。
“大嫂已经做得很好了,纳妾之事,大嫂拿不定主意就问问大哥吧,依我看,大哥是不愿意的,大嫂可还记得前两日看的书”谭佩珠眉眼淡淡的,声音怯懦,和她说话,汪氏不自主的放柔了声音,“记得。”
书里讲的是某大户人家的老爷子膝下只得一女,为其招了个上门女婿,哪晓得看着没什么出息的上门女婿竟考上了状元,然后官拜四品,手握权势后人越来越贪婪,不忍被同僚嘲笑是上门女婿,祸害自己妻女,为霸占岳家财产不折手段,其女更是遭他嫌弃,继室更变着法的迫害那个小姑娘,也亏得小姑娘性格坚韧,要不然早死了
汪氏不知这个故事和纳妾有什么关系,但听谭佩珠说,“妻妾自来不和,妾室狠毒起来比继室更甚,大嫂希望看到大丫头她们被旁人迫害”
“不不会吧”汪氏脸色瞬间变了,望了眼床上睡得酣甜的两个女儿,“我看那孙姨娘很好相处啊。”
“有的人看着善良,可人心复杂,心里想什么谁又知道呢”谭佩珠声音更低了,汪氏看她,“小妹说得有道理,不若我还是问问你大哥吧。”
这晚,梁州书院外灯火通明,读书人们坐着舍不得离开,好在没有风,人多不觉得冷,他们从算学聊到文章,再到诗词,好像开了场文会,想聊什么就聊什么,谭盛礼偶尔会插几句话,更多的是听,听到精彩的地方会附和两句,若是见地不同但不违背仁德的他则不做评价。
世人性格迥异,只要心里存善,无须要求人人相同。
月亮偷偷隐进了云层,渐渐的,天上的星星也没了,他们高谈阔论,各抒己见,不知不觉就到了天明,情绪激动者直接嗓子哑得发不出声来,而茶铺的老板们守了通宵,烧了一壶又一壶的茶,天亮时,仍觉得精神振奋。
谭盛礼把文章挨个还给他们,看了眼天色,街边涌来无数卖包子馒头的摊贩,读书人们起身,让谭盛礼先行,“谭老爷还要进书院讲学”
“答应山长的事儿自是要做到。”
谭盛礼没有讲写文章诗词的技巧,而是讲个人品行和学风,李山长听着,脸色渐渐变得凝重,有心让谭盛礼讲讲科举的事,还没插话,底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读书人和书院学生齐齐附和谭盛礼的说法,读书前先修心,心怀仁德,不忘初心,哪怕在科举上没有建树,照样能影响很多人。
因熬了通宵,谭盛礼只讲了半个时辰,剩下的交给其他举人老爷,许是在客栈被慕名而来的读书人磨得失去了耐性,几个举人老爷讲的内容颇为凌乱,没有逻辑,好在在场的读书人多是在书院外熬夜探讨过学问的,心有所得,不急于再谈论多的。
离开书院时,众读书人拱手相送,有人问谭盛礼,“谭老爷他日途径梁州还会停留吗”
谭盛礼回眸,笑着道,“会吧。”
“学生们必不会让谭老爷再失望了。”真正的老师,在意的是学生做学问做人的态度,而不是想着花钱走捷径,真要有那老师,不过是急于满足内心虚荣的人,德行有损,不值得为伍,这是谭盛礼告诉他们的。
谭盛礼拱手,“那就日后再见了。”
他先回客栈休息,白天柴房有人,掌柜的特意为他们备了房间,不收钱,免费让他们住,毕竟,有谭老爷这个招牌,客栈日后不愁没有客人,掌柜感谢谭盛礼还来不及,怎么舍得让这样雅致的人住柴房,谭盛礼过意不去,最后,就在桌上趴着睡了会儿。
掌柜钦佩其人品,看了眼抽屉备好的银两,本是想花钱求谭老爷两副字画的,如今看来,是自己行事浅薄了。
谭盛礼他们在梁州住了四五日,因为其他举人在梁州有好友需拜访,说好同行,谭盛礼他们不好先走,于是谭振兴他们又重操旧业出城砍柴,砍柴的同时捡菌子,菌子是梁州独有的特色,他们日日出城就是整天,乞儿也跟着,他们砍柴,乞儿就提着篮子找菌子,旁边还有读书人跟着,或许是摸清楚他们的行程,谭振兴他们出城人家就在城门外守着了。
其中,那天硬塞钱给谭振兴的男子也在其中,男子姓程,梁州人,从小就扮作梁州书院学生的亲戚收钱帮忙递文章,别看梁州书院少有进士老爷和举人老爷来,但每次能挣到不少钱,他和谭振兴说时,谭振兴瞠目,“你这不是趁火打劫吗”
运气好能挣几十两银子,天底下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少冤大头啊,有那钱直接收买举人老爷不好吗
他这人很好收买的。
“我也是跟别人学的,要怪不能怪我啊。”男子面色讪讪,想说自己也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又说,“不过经过这次,我挣钱的门路算是没有了,哎。”
“你在埋怨我们吗”谭振兴反问。
男子急急摇头,“不是,就是”男子想了想自己心情,有些遗憾,又有理所应当的感觉,“说实话,我刚开始冒充学生的亲戚骗到钱我自己浑身都在发抖,想说这钱也太挣了吧,兜着钱回家,我不敢告诉我爹娘,偷偷的躲在房间里数,整颗心扑通扑通的,既兴奋又害怕,害怕他们得知自己被骗过来揍我”
隔天清晨,老爷的书童站在门口台阶说收文章,他双手高高举着,递过去后缩着脖子不敢看下边人的眼神,害怕他们对自己指指点点,灰溜溜的就跑远了。
然后第二次,虽然有紧张,不过不像上次,慢慢的,随着次数越来越多,他做得得心应手,心底不会有任何紧张,偶尔和其他几个人说起,只觉得读书人愚蠢,来之前也不打听清楚,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这么容易就轻易上当受骗,以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
不曾想,读书人竟存有敬畏之心在里边,不知谁和那些读书人说收来的钱会分些给看文章的进士或举人老爷,他们信以为真,有的给钱事很是豪爽大方。
说起这,谭振兴有不懂的地方,既然知道有人借自己的名义收读书人的钱,途径此地的老爷们怎么不解释两句呢,解释两句就能避免读书人少被骗,他问男子,男子叹息,“读书人性格执拗,不是没有举人老爷出面劝他们别花钱,奈何有的读书人自作聪明啊,总觉得举人老爷说的是反话。”
谭振兴“”还有这样的读书人吗
“还是谭老爷有威望,几句话就改变了读书人的想法。”男子佩服。
谭振兴得意,“父亲怎会旁人能比的”
“是啊。”天底下的读书人比比皆是,有威望的亦不在少数,仅凭言语就能改变读书人想法的寥寥无几,男子问谭振兴,“听说谭家以前在梁州也算大户,怎么搬回绵州了”
谭家祖上在梁州生活过好些年,不算久远,就是谭振兴祖父那辈的事,据说在梁州很受人推崇,至于为何搬回惠明村,很简单,手里没钱了呗,谭家老祖宗是个厉害人物,结果底下子孙好逸恶劳会败家,整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谭家藏书众多,都被败光了。
当然,这种事他祖父没脸说,是谭振兴自己猜测的,要不然谭家怎么就没落到这步田地了想想以前的谭家何等风光,到头来连个秀才都差点把他们逼死,谭振兴叹气,“绵州人杰地灵,适合修身养性吧。”
就梁州的风气,继续住着他们恐怕早成烂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