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少,谭盛礼没有挨着看,院试不考策论,他将与策论有关的文章先搁到旁边,着重翻看与院试有关的墨义,杂文和诗文。
诗文是院试最难的,他先翻赵铁生做的诗,刚开始速度很慢,连翻几张后,动作快了起来。
随着他的动作,赵铁生屏住了呼吸,脊背不由自主地挺直,搭在膝盖上的手攥紧了洗得泛白的衣服,目光深邃而幽暗。
翻完诗文,谭盛礼抽出两首诗,“赵兄的诗颇有东晋陶潜之风,清新恬淡,朴素宁静,但字句不够精炼,读起来略微冗杂。”说着,他叹气,“倒不是说赵兄的诗不出彩,只是院试考卷众多,阅卷官们要在短时间里挑出最好的诗,自然侧重词句精简又富有韵味的诗。”
院试阅卷共有四轮,最先筛选四门皆作答的考卷,四位阅卷官每人负责不同类的考卷,将不同类作答优秀的考卷筛选出来,然后传递检阅,四门作答全部优秀的会直接通过成为秀才,也有四门考试三门优秀的,这时候就看满榜没,如果还有名额,阅卷官们会商量讨论适当的放宽条件,从次等中择优,赵铁生如果其他三门答得好,应该还是有机会的。
他如实点评。
赵铁生面色激动,双手颤抖道,“不瞒你说,前些年我偶然遇到我们府的学政大人,厚着脸请他看过我的诗,他的说法与谭和爷差不多。”那年他院试落榜,心情烦闷,便从郡城走着回家,途径府城城外,遇到学政大人北上便厚着脸皮递上了自己写的诗,学政大人没有见自己,是差小厮传的话,“朴实无华,别有意韵,但太过拖沓。”
这些年他尝试过精简词句,但效果甚微。
想不到谭盛礼几眼就看出了关键,他眼睛亮了亮,像看到了最后的曙光。
谭盛礼以这两首为例,调整顺序,删了些词,改了几个字,赵铁生再看,诗的神韵没变,但意境更为清新自然,赵铁生反复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欢喜,如获至宝似的,“谭老爷,这,这还算我的诗吗”
“为何不算”他并没有做大的改动,意思意境都是赵铁生自己的。
赵铁生爱不释手,“谭老爷,我真的谢谢你。”
谭盛礼嗯了声,又去看其他,墨义类的文章少数有误,谭盛礼与他提了提,最后是杂文,杂文主考写诉状,有行文规范,他扫了眼就知道赵铁生症结所在,与作诗差不多,用词绵延拖沓,不够缜密,杂文他只看了两张,剩下的没看。
但赵铁生却是明白了,自己屡考不过的关键不在诗,而在杂文
他难以置信地瞪大眼,杂文无非是诉状,他曾阅览过他父亲写的杂文,差别并不大,后来他还借阅过其他秀才写的诉状,在杂文这门,他自认是有些信心的。
“赵兄。”既是请他看文章,谭盛礼就不会惺惺作态故意奉承,直言道,“文章用词不够缜密,叙事拖沓,许多地方都不够严谨”杂文与诉状差不多,既是诉状,就要理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最忌讳的是越矩,断案的是县衙老爷,孰是孰非县衙会去查,而赵铁生写的文章里,隐晦的暗示要怎么断案这是大忌。
秀才写诉状不禁止掺杂私人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绝不能多出感情外的暗示。
赵铁生面色如灰,“赵老爷我我”他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明明仿照其他秀才的格式写的,为何会这样。
看他整个人如霜打的茄子,双眼暗淡无光,谭盛礼道,“我不知道令父的文章如何,杂文这门,赵兄如果没有把握,可以再写几篇文章我瞧瞧,万万记住,断案的是衙门,衙门老爷自有方法查清楚始末,怎么定罪,与我们无关。”
赵铁生抿了抿唇,喉咙干涩得厉害,谭盛礼把茶递过去,“杂文说难不难,赵兄好生努力,下次还来得及。”
说实话,谭盛礼也没想到赵铁生的失败在杂文,这些年如果有人肯指点他几句,或许早就过了,只能说造化弄人,追根究底,还是安乐镇的读书人太少了,且固步自封,不愿与人多交流,他又鼓励了赵铁生几句。
慢慢的,赵铁生平静下来,抿了小口茶,感慨道,“我十几岁成名,那会年轻气盛,便有些恃才傲物看不起人,爱以诗会友,倒不怎么讨论其他,待后来几次都不中,又自觉丢脸,整日读书哪儿都不想去,不怕谭老爷笑话,我自读书起,脸皮就厚过两次。”
一次是求学政大人指点自己的诗,一次便是今天。
“赵兄莫妄自菲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亦是我的荣幸。”谭盛
诗文是院试最难的,他先翻赵铁生做的诗,刚开始速度很慢,连翻几张后,动作快了起来。
随着他的动作,赵铁生屏住了呼吸,脊背不由自主地挺直,搭在膝盖上的手攥紧了洗得泛白的衣服,目光深邃而幽暗。
翻完诗文,谭盛礼抽出两首诗,“赵兄的诗颇有东晋陶潜之风,清新恬淡,朴素宁静,但字句不够精炼,读起来略微冗杂。”说着,他叹气,“倒不是说赵兄的诗不出彩,只是院试考卷众多,阅卷官们要在短时间里挑出最好的诗,自然侧重词句精简又富有韵味的诗。”
院试阅卷共有四轮,最先筛选四门皆作答的考卷,四位阅卷官每人负责不同类的考卷,将不同类作答优秀的考卷筛选出来,然后传递检阅,四门作答全部优秀的会直接通过成为秀才,也有四门考试三门优秀的,这时候就看满榜没,如果还有名额,阅卷官们会商量讨论适当的放宽条件,从次等中择优,赵铁生如果其他三门答得好,应该还是有机会的。
他如实点评。
赵铁生面色激动,双手颤抖道,“不瞒你说,前些年我偶然遇到我们府的学政大人,厚着脸请他看过我的诗,他的说法与谭和爷差不多。”那年他院试落榜,心情烦闷,便从郡城走着回家,途径府城城外,遇到学政大人北上便厚着脸皮递上了自己写的诗,学政大人没有见自己,是差小厮传的话,“朴实无华,别有意韵,但太过拖沓。”
这些年他尝试过精简词句,但效果甚微。
想不到谭盛礼几眼就看出了关键,他眼睛亮了亮,像看到了最后的曙光。
谭盛礼以这两首为例,调整顺序,删了些词,改了几个字,赵铁生再看,诗的神韵没变,但意境更为清新自然,赵铁生反复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欢喜,如获至宝似的,“谭老爷,这,这还算我的诗吗”
“为何不算”他并没有做大的改动,意思意境都是赵铁生自己的。
赵铁生爱不释手,“谭老爷,我真的谢谢你。”
谭盛礼嗯了声,又去看其他,墨义类的文章少数有误,谭盛礼与他提了提,最后是杂文,杂文主考写诉状,有行文规范,他扫了眼就知道赵铁生症结所在,与作诗差不多,用词绵延拖沓,不够缜密,杂文他只看了两张,剩下的没看。
但赵铁生却是明白了,自己屡考不过的关键不在诗,而在杂文
他难以置信地瞪大眼,杂文无非是诉状,他曾阅览过他父亲写的杂文,差别并不大,后来他还借阅过其他秀才写的诉状,在杂文这门,他自认是有些信心的。
“赵兄。”既是请他看文章,谭盛礼就不会惺惺作态故意奉承,直言道,“文章用词不够缜密,叙事拖沓,许多地方都不够严谨”杂文与诉状差不多,既是诉状,就要理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最忌讳的是越矩,断案的是县衙老爷,孰是孰非县衙会去查,而赵铁生写的文章里,隐晦的暗示要怎么断案这是大忌。
秀才写诉状不禁止掺杂私人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绝不能多出感情外的暗示。
赵铁生面色如灰,“赵老爷我我”他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明明仿照其他秀才的格式写的,为何会这样。
看他整个人如霜打的茄子,双眼暗淡无光,谭盛礼道,“我不知道令父的文章如何,杂文这门,赵兄如果没有把握,可以再写几篇文章我瞧瞧,万万记住,断案的是衙门,衙门老爷自有方法查清楚始末,怎么定罪,与我们无关。”
赵铁生抿了抿唇,喉咙干涩得厉害,谭盛礼把茶递过去,“杂文说难不难,赵兄好生努力,下次还来得及。”
说实话,谭盛礼也没想到赵铁生的失败在杂文,这些年如果有人肯指点他几句,或许早就过了,只能说造化弄人,追根究底,还是安乐镇的读书人太少了,且固步自封,不愿与人多交流,他又鼓励了赵铁生几句。
慢慢的,赵铁生平静下来,抿了小口茶,感慨道,“我十几岁成名,那会年轻气盛,便有些恃才傲物看不起人,爱以诗会友,倒不怎么讨论其他,待后来几次都不中,又自觉丢脸,整日读书哪儿都不想去,不怕谭老爷笑话,我自读书起,脸皮就厚过两次。”
一次是求学政大人指点自己的诗,一次便是今天。
“赵兄莫妄自菲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亦是我的荣幸。”谭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