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走得异常漫长。
沈淑昭只觉自己跟在太后身后,因这一身衣裳吸引了不少眼光。
满楼无声,黑昏压得人心闷,有人甚至只顾于打量她,这群人都不知道这个突然出现的年轻女子究竟是谁,也许是北狐厂的,也许是宫外的。
但敢于在这种地方不做伪装的,必然也是一位高人。
被如此不怀好意的盯梢着,沈淑昭不禁以为,若是自己轻易去靠近那几个国公,应当能听见一片齐刷刷的武器出鞘声。
身为这里真正保护他们的人,那白衣女子只是扬起头来,钉在头顶的烛笼投下红光,与她清冷的脸界限分明。见之如此,楼上的人握紧了剑柄,一种压抑氛围在暗流涌动,每个人都不笑。
然而与之相反的,却是掌柜把帘子拉开满面春光道“若有何事吩咐,草民就在楼下等候,诸位还请慢用。”
四位国公逐一起身,萧丞相先笑道“恭迎太后。”仿若不是他带来的这一群高人将气氛推向紧张,太后让她们都在外恭候,退到角落里后,沈淑昭观察起四周。
这里的氛围剑拔弩张,没有一个人是简单的,但他们此刻都和自己一样,全被隔绝在宴席之外。
正当沈淑昭观察时,忽而发现那个白衣女子已然消失不见,左右寻皆无影,不远处,只有一个捻胡子老叟在执书长读。
这真是怪异的人。
她忍不住多看几眼,对面那老叟清风道骨,专注又出世,很能让人心生一股敬意。
可这般人出现在这里未免太过不同寻常
长姐也在旁边道“身骨无不一流,还以为只是遗世老翁,原来也是权谋中人。”
沈淑昭悄悄收回视线,看来今夜比想的更险峻,四大姓氏在天下人眼中,都是祖辈歃血过的好亲家,可到了这一辈却连相聚都有了鸿门宴的味道。
那边太后已在同萧丞相闲话起来,气氛十分微妙,一切都与这个地方的过去有关当年冠予后代殊荣的那四个人,就是此处被杯酒释了兵权。
从此以后,四个大姓有了世袭罔替的国公贵位,却就此无人入朝为官。
如今能有今日的地步,与太后所言的“天时、地利、人和”有着极大关系。
在这份平和气氛之中,太后果然提道“哀家过去时常想起一句先人言,祖宗世食朝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如今新帝登基尚早,诸卿又孜临朝政,今当着四位太国公面,不如畅言日后如何治世。”
江国公拖着慢慢的语调道“启禀太后,臣认为当年长宫乱中,第一,人们之所以藐视皇威党争站队,正是因先帝病重时糊涂给了奸人大权所致,一个方士所言竟堪比九卿,这才扰乱了江山大事。可最近皇上在召天下名士,想要另立一些人代替九卿之职,臣为此深忧不已,倘若日后既不以科举召人,也不让这些人先在低位磨砺一段时日,难道不正是一个隐藏的祸源其次,人们当年之所以热衷告密烧书,也是因揭举制过于鼓励此事,可谓堵石不疏通,皇上以后应下旨严惩不实揭发,培养北狐厂监察百官,并更广听八方才是。”
沈淑昭在一旁默默听着,江国公此番还真是一针见血。
皇上最近正是在召集那些天下贤才,但并非是为了给某个人大权,而是要给一群人堪比九卿的权力
这种事再常见不过,过去的汉朝被外戚严重干政,相权又过于一手遮天,所以他们的皇帝设立了尚书台,一个完全分立于少府的朝官机构,并一直持续到前朝。如今的皇上有意重新扶持这个官职,萧丞相怎会由皇上任用一群他完全不熟悉的人
这就是一种挑拨,但萧丞相一定早有所准备。
只见沈淑昭的生父沈太师也开了口“启禀太后,臣做过一番调查,尚书台的人背景极不简单,大多人与长宫乱的叛党人士相识,很快天子就要派他们去益州治水,臣对此担忧。”
萧丞相却说“太师此言差矣,尚书们懂治水,天子派去益州合情合理。”
这时一旁的陈国公也道“是啊,用人乃天子之事,身为臣子,不宜意气用事。”
沈淑昭心道这俩人的话下次不必听了,说了跟没说一样。
就在转头这一刹,她余光忽然察觉有个黑影在远处一闪而过
那是谁
再一回头,那晃过去的影子已经消失不见。
沈淑昭忙提起警觉,也不知为何,附近的北狐厂的人都不见了,就像随那个白衣女子消失了一般。
这屋子里没有一个北狐厂衣制的人。
难道那个黑影是他们
或者
正是因为这个神秘人,他们才都消失了
沈淑昭只觉自己跟在太后身后,因这一身衣裳吸引了不少眼光。
满楼无声,黑昏压得人心闷,有人甚至只顾于打量她,这群人都不知道这个突然出现的年轻女子究竟是谁,也许是北狐厂的,也许是宫外的。
但敢于在这种地方不做伪装的,必然也是一位高人。
被如此不怀好意的盯梢着,沈淑昭不禁以为,若是自己轻易去靠近那几个国公,应当能听见一片齐刷刷的武器出鞘声。
身为这里真正保护他们的人,那白衣女子只是扬起头来,钉在头顶的烛笼投下红光,与她清冷的脸界限分明。见之如此,楼上的人握紧了剑柄,一种压抑氛围在暗流涌动,每个人都不笑。
然而与之相反的,却是掌柜把帘子拉开满面春光道“若有何事吩咐,草民就在楼下等候,诸位还请慢用。”
四位国公逐一起身,萧丞相先笑道“恭迎太后。”仿若不是他带来的这一群高人将气氛推向紧张,太后让她们都在外恭候,退到角落里后,沈淑昭观察起四周。
这里的氛围剑拔弩张,没有一个人是简单的,但他们此刻都和自己一样,全被隔绝在宴席之外。
正当沈淑昭观察时,忽而发现那个白衣女子已然消失不见,左右寻皆无影,不远处,只有一个捻胡子老叟在执书长读。
这真是怪异的人。
她忍不住多看几眼,对面那老叟清风道骨,专注又出世,很能让人心生一股敬意。
可这般人出现在这里未免太过不同寻常
长姐也在旁边道“身骨无不一流,还以为只是遗世老翁,原来也是权谋中人。”
沈淑昭悄悄收回视线,看来今夜比想的更险峻,四大姓氏在天下人眼中,都是祖辈歃血过的好亲家,可到了这一辈却连相聚都有了鸿门宴的味道。
那边太后已在同萧丞相闲话起来,气氛十分微妙,一切都与这个地方的过去有关当年冠予后代殊荣的那四个人,就是此处被杯酒释了兵权。
从此以后,四个大姓有了世袭罔替的国公贵位,却就此无人入朝为官。
如今能有今日的地步,与太后所言的“天时、地利、人和”有着极大关系。
在这份平和气氛之中,太后果然提道“哀家过去时常想起一句先人言,祖宗世食朝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如今新帝登基尚早,诸卿又孜临朝政,今当着四位太国公面,不如畅言日后如何治世。”
江国公拖着慢慢的语调道“启禀太后,臣认为当年长宫乱中,第一,人们之所以藐视皇威党争站队,正是因先帝病重时糊涂给了奸人大权所致,一个方士所言竟堪比九卿,这才扰乱了江山大事。可最近皇上在召天下名士,想要另立一些人代替九卿之职,臣为此深忧不已,倘若日后既不以科举召人,也不让这些人先在低位磨砺一段时日,难道不正是一个隐藏的祸源其次,人们当年之所以热衷告密烧书,也是因揭举制过于鼓励此事,可谓堵石不疏通,皇上以后应下旨严惩不实揭发,培养北狐厂监察百官,并更广听八方才是。”
沈淑昭在一旁默默听着,江国公此番还真是一针见血。
皇上最近正是在召集那些天下贤才,但并非是为了给某个人大权,而是要给一群人堪比九卿的权力
这种事再常见不过,过去的汉朝被外戚严重干政,相权又过于一手遮天,所以他们的皇帝设立了尚书台,一个完全分立于少府的朝官机构,并一直持续到前朝。如今的皇上有意重新扶持这个官职,萧丞相怎会由皇上任用一群他完全不熟悉的人
这就是一种挑拨,但萧丞相一定早有所准备。
只见沈淑昭的生父沈太师也开了口“启禀太后,臣做过一番调查,尚书台的人背景极不简单,大多人与长宫乱的叛党人士相识,很快天子就要派他们去益州治水,臣对此担忧。”
萧丞相却说“太师此言差矣,尚书们懂治水,天子派去益州合情合理。”
这时一旁的陈国公也道“是啊,用人乃天子之事,身为臣子,不宜意气用事。”
沈淑昭心道这俩人的话下次不必听了,说了跟没说一样。
就在转头这一刹,她余光忽然察觉有个黑影在远处一闪而过
那是谁
再一回头,那晃过去的影子已经消失不见。
沈淑昭忙提起警觉,也不知为何,附近的北狐厂的人都不见了,就像随那个白衣女子消失了一般。
这屋子里没有一个北狐厂衣制的人。
难道那个黑影是他们
或者
正是因为这个神秘人,他们才都消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