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太后。”比起旁人而言,沈淑昭更显镇定。
坐在席上时,那俩姐妹趁机窥了一眼太后,这一身下来,仅一个感觉,那便是冲突。
太后垂帘国事多年,却眉眼生得温柔,宛若刀剑暗藏江南雨间,乍一看猜不出年纪,只能以入宫年份推算她的岁数,黑鬓生光,香腮含雾,是个罕有的大美人。
不过三两步,众人便承受她注视之重。
待三人坐好后,她又迟不出声,说是姑母侄女,却也生疏有别,一宫之墙隔开的不仅是人,更是身份。
长姐私底下逐渐攥紧了绣帕,以防手指哆嗦,太后却只是抬起玉甲,在案角轻轻点了点,不急道“庄昭,你那篇咏史哀家看了,宫人都对你赞叹不已。”
见太后终于开口,长姐赶忙躬身,声柔如风中细雨,掺了一丝颤“民女只是效仿太后昔年劝谏先帝,不过拾了牙慧。”太后望向三妹“孝昭,多年不见,你出落得愈发清丽。”三妹倩身道“劳太后记心了。”
最后,那绝代风华的妇人看向沈淑昭,一个眼生面孔“二姑娘,听闻你好音律”
沈淑昭不紧不慢道“回禀太后,民女喜欢音律,因为它不仅可以修身养性,也能以史明鉴。民女近来学前朝的佳人曲,乐人李氏为祭祀作谱,功底了得,然而民女弹中不免悲思,其兄李广利将军在朝中失势,归降匈奴,致使李家最终被灭门。再好的音律,若朝中无人,也就奏不出响音了。”
长姐三妹面色一僵,只听太后道“李广利错在外戚干涉立储,灭门亦不足为惜,本分才是外戚之道。”
沈淑昭笑道“请太后恕罪,民女必须直言,本分亦是平庸,若无大胆之识,汉代的王位何会归顺于正统的嫡脉前朝麒麟阁有十一功臣,其中辅佐三朝的霍光最大功绩莫过于昭宣中兴,汉武帝晚年怅恐自己会效秦皇末路,若非霍光辅佐年幼新帝,又替天下请奏太后罢黜昌邑王,刘氏他们的王朝才不至于灭亡。霍光一族虽然被灭门,但他本人死后哀荣,受历代汉天子祭拜,被灭门不过两因,一个是皇后无子,二个是族僚庸才。一些平庸之辈恋栈权势却碌碌无为,何怪是霍光替他们招致了灭门呢”
太后道“如你所言,外戚若只要谦逊行事,就能免于声名狼藉,那么邓绥太后被天下称为文母,她严规己族,死后却仍遭灭门,民间因此生悲,应请国舅尸骨还乡,可见霸权不是,失权亦不是”
沈淑昭双手合袖“民女妄言,还请太后恕罪,此正为第一个原因邓太后无子。汉朝鲜卑匈奴频繁侵犯边疆,郡国涝灾成疾,天子短命,邓太后亲辅其中两位登基时加起来竟不过十七岁。邓氏一族为保家卫国,由此领命出征,父兄在外平定四方,太后在内安抚流民,最终稳定江山三十余年,这一桩桩的事若是放在皇帝的身上何来轻鄙不过是浅薄者偏见如今当朝天子为太后所出,血浓于水,外域又安稳,相反之下皇后无子,丞相弄权,民女想来若道危矣难道不是他们”
长姐三妹都愣在原地,太后竟然能允许她说这么多的话,而且还多问了两句,如今俩人正有继续大谈之势。
这个向来只会弹琵琶的沈淑昭向来不是最安静的那个吗
见太后面上颇有赏识,长姐心中腾起一丝不快,她竟然先前在府上还心怜于沈淑昭被小妹针对受苦,原来一切都是伪装
太后好似察觉到了甚么,柳叶眉一抬,也不再问,而是对身旁宫人道“瞧瞧,哀家侄女不是咏史就是谈史,若是早些见至你们就好了。说起来,庄昭,细细算来,你可是到了该出嫁的年纪”
长姐低头攥紧手里的天青色秀帕“回太后,是到了。”
“江氏果然教导有方,今见你庶妹如此,哀家更予以厚望。”
说罢,太后就将事又引到三妹身上,问一番老祖母的身子可还好后,就聊起了儿时事。
但在最后,太后又看向了沈淑昭,好似舍不得忽略她般,再度问道“淑姑娘,哀家听闻入宫前老祖宗给了你一个东西”
未曾想她竟以淑字唤作姑娘,不知比方才亲近多少,姐妹二人的心又提了上去,沈淑昭淡淡笑道“回太后,是,前阵子老祖宗所养的龟归天,所以她就把它给了民女,希望姐妹三人一路平安。”
“哀家听闻它在宫门前被人拦下,后宫严戒巫祸,有些地方未免风声鹤唳。”太后有些不悦。
“龟占算不得甚么。”三妹却突然开口,“禀太后,二姐有的是本事,她还可以梦见国公显灵呢。”
长姐一听脸色难堪,正想着怎么替她圆下来之际,就听沈淑昭
坐在席上时,那俩姐妹趁机窥了一眼太后,这一身下来,仅一个感觉,那便是冲突。
太后垂帘国事多年,却眉眼生得温柔,宛若刀剑暗藏江南雨间,乍一看猜不出年纪,只能以入宫年份推算她的岁数,黑鬓生光,香腮含雾,是个罕有的大美人。
不过三两步,众人便承受她注视之重。
待三人坐好后,她又迟不出声,说是姑母侄女,却也生疏有别,一宫之墙隔开的不仅是人,更是身份。
长姐私底下逐渐攥紧了绣帕,以防手指哆嗦,太后却只是抬起玉甲,在案角轻轻点了点,不急道“庄昭,你那篇咏史哀家看了,宫人都对你赞叹不已。”
见太后终于开口,长姐赶忙躬身,声柔如风中细雨,掺了一丝颤“民女只是效仿太后昔年劝谏先帝,不过拾了牙慧。”太后望向三妹“孝昭,多年不见,你出落得愈发清丽。”三妹倩身道“劳太后记心了。”
最后,那绝代风华的妇人看向沈淑昭,一个眼生面孔“二姑娘,听闻你好音律”
沈淑昭不紧不慢道“回禀太后,民女喜欢音律,因为它不仅可以修身养性,也能以史明鉴。民女近来学前朝的佳人曲,乐人李氏为祭祀作谱,功底了得,然而民女弹中不免悲思,其兄李广利将军在朝中失势,归降匈奴,致使李家最终被灭门。再好的音律,若朝中无人,也就奏不出响音了。”
长姐三妹面色一僵,只听太后道“李广利错在外戚干涉立储,灭门亦不足为惜,本分才是外戚之道。”
沈淑昭笑道“请太后恕罪,民女必须直言,本分亦是平庸,若无大胆之识,汉代的王位何会归顺于正统的嫡脉前朝麒麟阁有十一功臣,其中辅佐三朝的霍光最大功绩莫过于昭宣中兴,汉武帝晚年怅恐自己会效秦皇末路,若非霍光辅佐年幼新帝,又替天下请奏太后罢黜昌邑王,刘氏他们的王朝才不至于灭亡。霍光一族虽然被灭门,但他本人死后哀荣,受历代汉天子祭拜,被灭门不过两因,一个是皇后无子,二个是族僚庸才。一些平庸之辈恋栈权势却碌碌无为,何怪是霍光替他们招致了灭门呢”
太后道“如你所言,外戚若只要谦逊行事,就能免于声名狼藉,那么邓绥太后被天下称为文母,她严规己族,死后却仍遭灭门,民间因此生悲,应请国舅尸骨还乡,可见霸权不是,失权亦不是”
沈淑昭双手合袖“民女妄言,还请太后恕罪,此正为第一个原因邓太后无子。汉朝鲜卑匈奴频繁侵犯边疆,郡国涝灾成疾,天子短命,邓太后亲辅其中两位登基时加起来竟不过十七岁。邓氏一族为保家卫国,由此领命出征,父兄在外平定四方,太后在内安抚流民,最终稳定江山三十余年,这一桩桩的事若是放在皇帝的身上何来轻鄙不过是浅薄者偏见如今当朝天子为太后所出,血浓于水,外域又安稳,相反之下皇后无子,丞相弄权,民女想来若道危矣难道不是他们”
长姐三妹都愣在原地,太后竟然能允许她说这么多的话,而且还多问了两句,如今俩人正有继续大谈之势。
这个向来只会弹琵琶的沈淑昭向来不是最安静的那个吗
见太后面上颇有赏识,长姐心中腾起一丝不快,她竟然先前在府上还心怜于沈淑昭被小妹针对受苦,原来一切都是伪装
太后好似察觉到了甚么,柳叶眉一抬,也不再问,而是对身旁宫人道“瞧瞧,哀家侄女不是咏史就是谈史,若是早些见至你们就好了。说起来,庄昭,细细算来,你可是到了该出嫁的年纪”
长姐低头攥紧手里的天青色秀帕“回太后,是到了。”
“江氏果然教导有方,今见你庶妹如此,哀家更予以厚望。”
说罢,太后就将事又引到三妹身上,问一番老祖母的身子可还好后,就聊起了儿时事。
但在最后,太后又看向了沈淑昭,好似舍不得忽略她般,再度问道“淑姑娘,哀家听闻入宫前老祖宗给了你一个东西”
未曾想她竟以淑字唤作姑娘,不知比方才亲近多少,姐妹二人的心又提了上去,沈淑昭淡淡笑道“回太后,是,前阵子老祖宗所养的龟归天,所以她就把它给了民女,希望姐妹三人一路平安。”
“哀家听闻它在宫门前被人拦下,后宫严戒巫祸,有些地方未免风声鹤唳。”太后有些不悦。
“龟占算不得甚么。”三妹却突然开口,“禀太后,二姐有的是本事,她还可以梦见国公显灵呢。”
长姐一听脸色难堪,正想着怎么替她圆下来之际,就听沈淑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