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14章 (1/2)
眼瞅着苏满仓一家离开,苏满粮夫妻俩也不想在村里等分粮了,俩人私下商量一通之后,决定提前搬家。
苏满粮一家搬走的第二天,村里开始秋收,每天从日出忙到日落。直到这时候,苏老太才算真正理解什么是“汗滴禾下土”。要她说这诗写的还是有点保守,别说是汗呐,她都要累吐血了。
秋收忙完,苏老太先找人帮忙把房子重新翻修一遍,又跟别人学着腌酸菜、糊窗户缝。等家里的事都忙完,秋收分的粮也都让苏满粮拉走,她又给苏满仓两口子寄去两套棉大衣、棉裤、棉鞋,外加100斤大米,这才上村里开介绍信,去京城。
过了这么长时间,她总觉着这里和她前世是同一个世界,是从2020年穿回到1958年。
要说她前世能一辈子不差钱,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她的生父苏振兴,她爸在她刚出生没多久,就不顾妻子的反对,把家里的房子全过户到她这个唯一的女儿名下;另一个是她爸生前的好兄弟李叔,生父死后多亏李叔一直护着,要不就凭她亲妈那重男轻女的德行哼哼
而说起这两个人,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将俩人联系到一起的关键人物老太太。
她爸死那年她才三岁,据说是被一个对她妈求而不得的追求者,因爱生妒捅死的。她对爸爸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别人的描述和她爸留下的日记。
根据日记的描述,她奶奶在生下孩子后没有奶,家里又穷,是老太太偶然路过看他可怜,又送奶粉又送粮食,才让她爸爸活下来。
后来可能是看她爸爸长的讨人喜欢,人又乖巧懂事,就经常大老远的坐火车过来看他,甚至最后还送了她爸一套能看见皇城的四合院。
对于日记里描述的老太太,她小的时候看着很感动,这是个慈和善良的大恩人。可等她长大以后想法渐渐成熟,就总觉得这个恩人做事有点不合常理,还有点怎么说呢圣母外加缺心眼看人可怜救济救济这没问题,哪有一看对眼就送这么贵的四合院的
更神奇的是,老太太当年送出去的院子不止一套,邻居李叔的院子也是她送的这老太太可真有钱。
前世的时候,她曾因为好奇几次缠着李叔,让李叔讲讲老太太的故事。可每次缠到最后,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中途放弃。
所以直到现在,她也不知道那个神秘的老太太姓啥、叫啥、长啥样
走在乡间的土路上,苏老太环顾这个小村庄,从外表上看跟柳树屯差不了多少。这个时候又有谁能想到,几十年以后,这个小村庄会成为京城的一部分,村里的人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人人羡慕的有京城户口的都市人
“老苏家生了个儿砸”
“他们家媳妇可真有福气,结婚三个月就怀孕,头一胎就生个男孩”
跟在两个女人的后边,听着他们的议论声,苏老太在心里琢磨,这个新生儿应该就是她爸。
俩妇女聊着聊着一回头,看见有个陌生人跟在她们后头,俩人心里泛出一股防备小偷坏分子拐孩子的别看她们是农村的,这可是京城附近,俩人可是见过不少外地人的,还协助民兵抓过坏蛋呢。
“大娘,您是外地人吧来我们村是路过还是”其中一个妇女忍不住出口询问。
看见对方眼里的防备,苏老太也觉得自己有点莽撞了,“大妹子你们好,我家是东北那边的,来这边是寻找我早些年失散的亲人来了。刚才听你们提到老苏家,因为我也姓苏,就忍不住跟着多听两耳朵。”
原来是寻亲呐,俩人戒心放下不少,“这样的话,我们还真说不定能帮上大娘您,要是信得过,您就把亲人的情况跟我们说说,我们也好在十里八村范围内帮您打听打听。”
别人太热心,苏老太也没办法,只能闭着眼睛瞎编,“说起来不怕两个大妹子笑话,我四、五岁就被家人卖出去做了童养媳。当时年龄小不记事,就知道自己家住在农村,离京城没多远,还模模糊糊记得亲妈嘴角有个痣。”
两个大妹子听了有点傻眼,这也太模糊了,京城附近农村、四五岁卖出去的、亲妈有个痣“呵呵,大娘您这事有点不大容易打听,要不我们慢慢帮您留意着”
糊弄人的苏老太心里有点愧疚,“那我可太谢谢两位大妹子了,就冲着两个大妹子的热心肠,我苏老太现在身上没啥好东西,这两根大绫子大妹
苏满粮一家搬走的第二天,村里开始秋收,每天从日出忙到日落。直到这时候,苏老太才算真正理解什么是“汗滴禾下土”。要她说这诗写的还是有点保守,别说是汗呐,她都要累吐血了。
秋收忙完,苏老太先找人帮忙把房子重新翻修一遍,又跟别人学着腌酸菜、糊窗户缝。等家里的事都忙完,秋收分的粮也都让苏满粮拉走,她又给苏满仓两口子寄去两套棉大衣、棉裤、棉鞋,外加100斤大米,这才上村里开介绍信,去京城。
过了这么长时间,她总觉着这里和她前世是同一个世界,是从2020年穿回到1958年。
要说她前世能一辈子不差钱,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她的生父苏振兴,她爸在她刚出生没多久,就不顾妻子的反对,把家里的房子全过户到她这个唯一的女儿名下;另一个是她爸生前的好兄弟李叔,生父死后多亏李叔一直护着,要不就凭她亲妈那重男轻女的德行哼哼
而说起这两个人,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将俩人联系到一起的关键人物老太太。
她爸死那年她才三岁,据说是被一个对她妈求而不得的追求者,因爱生妒捅死的。她对爸爸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别人的描述和她爸留下的日记。
根据日记的描述,她奶奶在生下孩子后没有奶,家里又穷,是老太太偶然路过看他可怜,又送奶粉又送粮食,才让她爸爸活下来。
后来可能是看她爸爸长的讨人喜欢,人又乖巧懂事,就经常大老远的坐火车过来看他,甚至最后还送了她爸一套能看见皇城的四合院。
对于日记里描述的老太太,她小的时候看着很感动,这是个慈和善良的大恩人。可等她长大以后想法渐渐成熟,就总觉得这个恩人做事有点不合常理,还有点怎么说呢圣母外加缺心眼看人可怜救济救济这没问题,哪有一看对眼就送这么贵的四合院的
更神奇的是,老太太当年送出去的院子不止一套,邻居李叔的院子也是她送的这老太太可真有钱。
前世的时候,她曾因为好奇几次缠着李叔,让李叔讲讲老太太的故事。可每次缠到最后,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中途放弃。
所以直到现在,她也不知道那个神秘的老太太姓啥、叫啥、长啥样
走在乡间的土路上,苏老太环顾这个小村庄,从外表上看跟柳树屯差不了多少。这个时候又有谁能想到,几十年以后,这个小村庄会成为京城的一部分,村里的人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人人羡慕的有京城户口的都市人
“老苏家生了个儿砸”
“他们家媳妇可真有福气,结婚三个月就怀孕,头一胎就生个男孩”
跟在两个女人的后边,听着他们的议论声,苏老太在心里琢磨,这个新生儿应该就是她爸。
俩妇女聊着聊着一回头,看见有个陌生人跟在她们后头,俩人心里泛出一股防备小偷坏分子拐孩子的别看她们是农村的,这可是京城附近,俩人可是见过不少外地人的,还协助民兵抓过坏蛋呢。
“大娘,您是外地人吧来我们村是路过还是”其中一个妇女忍不住出口询问。
看见对方眼里的防备,苏老太也觉得自己有点莽撞了,“大妹子你们好,我家是东北那边的,来这边是寻找我早些年失散的亲人来了。刚才听你们提到老苏家,因为我也姓苏,就忍不住跟着多听两耳朵。”
原来是寻亲呐,俩人戒心放下不少,“这样的话,我们还真说不定能帮上大娘您,要是信得过,您就把亲人的情况跟我们说说,我们也好在十里八村范围内帮您打听打听。”
别人太热心,苏老太也没办法,只能闭着眼睛瞎编,“说起来不怕两个大妹子笑话,我四、五岁就被家人卖出去做了童养媳。当时年龄小不记事,就知道自己家住在农村,离京城没多远,还模模糊糊记得亲妈嘴角有个痣。”
两个大妹子听了有点傻眼,这也太模糊了,京城附近农村、四五岁卖出去的、亲妈有个痣“呵呵,大娘您这事有点不大容易打听,要不我们慢慢帮您留意着”
糊弄人的苏老太心里有点愧疚,“那我可太谢谢两位大妹子了,就冲着两个大妹子的热心肠,我苏老太现在身上没啥好东西,这两根大绫子大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