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古研东正色道“剧本我会仔细看过后再联系你,至于演技方面怕拖我后腿这种事,你可以放心,我会亲自教导你的,不过我这人有点凶,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别到时候别被我骂哭。”
古研东这话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他是真的有在片场把对手戏演员骂哭的先例。
不过倒不是单纯因为对方演技差,也是因为对方的态度极不敬业,问题频出。
夏清宁听了这话却有点儿激动,若是真的古研东亲自教他演戏的话,他忍不住嘴角上扬,就算是被骂了大概也只会觉得幸福吧
两人又聊了几句,古研东就挂了电话。
夏清宁很快把剧本发了过来。
古研东不习惯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将剧本给打印了出来,而后才一页一页的翻了起来。
夏清宁说的那些问题的确都存在,剧本基调有些过于沉重压抑,其实不太符合正能量的设定。
这个剧本属于偏现实类,剧本整体走文艺片路线,剧本节奏很慢,不过跟纯文艺片来对比的话其内核却还不够硬,社会问题也表达的不够深刻,还够不到文艺片能够拿到奖的级别。
而夏清宁的公司对比文艺片肯定会优先选择商业片,票房从某些方面来说才是大多数公司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电影投资的前提。
而拿奖一般都是能拿最好,拿不到只要保证基本的票房收入有的赚就行,这才是行业内的常态。
这些年找他拍的电影也是商业片多一些,不考虑票房的纯文艺片除了几个老前辈之外已经很少有人在拍了。
古研东斟酌了一下,这剧本整体来看有那么点意思,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肯定是要大改的,不改用不了。
古研东自己不是编剧,只能有个大的方向,具体还是要让编剧看过才算,他拿过手机给霍衍打了个电话,十几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把剧本给他发了过去。
霍衍出身书香世家,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年少就有才子之名,他大学时期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剧本被投拍之后便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而后十几年他一路走到一线编剧的位置,如今不说在国内,便是在国外都有了名声。
古研东也是在跟姜益川导演合作的时候跟他结识的,关系尚算不错。
一个小时后霍衍发了条微信过来,信息很简单,能改,但需要大改。
有了霍衍这句话古研东就放心了,霍衍既然这么说就是愿意接手,古研东便也就有了底气。
古研东打电话给工作室,让他们联系夏清宁公司,洽谈这件事。
霍衍在圈内名声太响亮,他愿意操刀改剧本自然不会有人拒绝,甚至是求之不得。
剧本乃是一剧之本,剧本夯实了,便是有了底气,那后续的拍摄自然能够省心不少。
而且霍衍的名声就是金字招牌,这电影有了霍衍做编剧,古研东做主演,再来找投资基本上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了。
古研东工作室半个小时后就发来消息表示事情全都洽谈好了。
古研东又给霍衍回短信说了一下这边的情况,同时给夏清宁去了一条微信。
晚上七点,夏清宁终于结束了一整天的拍摄,他坐在椅子上由着化妆师帮他卸妆,同时从王健那里拿过手机看了一眼。
王健在此之前就看到了标着古老师名字发过来的微信,他心里早就已经痒痒的不得了,但是奈何不好私自去看夏清宁的手机,于是一直揣着,这会儿便忍不住往前凑了凑,想要看看两个人在聊什么。
夏清宁却没给王健这个机会,因为心里揣着别的心思,关于古研东的事情他总没办法做到坦荡,每次跟古研东之间的联系总是下意识的避着人。
所以他拿过手机之后下意识的换了只手到另外一侧,确定王健和化妆师看不到他的手机屏幕之后才打开了微信。
古研东的微信很简洁,只问现在有时间么
夏清宁看了下微信发送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了,于是匆忙回道抱歉,刚在拍戏,才看到。
古研东似乎没在手机跟前,夏清宁一直握着手机,直到他手心微微出汗,足足过了有十几分钟古研东才回了他的消息,剧本的事情已经搞定了,得空给我打个电话,电话里说。
古研东这也是老年人毛病,基本上能够见面说的不会在电话里说,能够打电话说的不会微信说,一定要微信或者短信说那都是能有多简洁就多简洁,仿佛是生怕多打几个字似的。
看过古研东发过来的微信之后夏清宁开始有点儿坐不住了,只觉得这卸妆的时间怎么这么长,又觉得在剧组和古研东打电话不安全,还是回到酒店之后比较好,这么一算下来的话至少还要半个小时的时间。
夏清宁在微信上和古研东说明情况,古研东只回了个好的。
等到夏清宁火急火燎的回到酒店把电话打过去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分钟之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