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播种,一个人忙活的热火朝天
苏西娅想帮忙,苏老太还不让,生怕那细细尖尖的麦芒扎疼了她的心肝宝贝。
由于异能水的加持,不用担心重茬,祖孙俩基本上是一刻不停的轮番播种,地上的小麦剁越堆越高,加上今天的大太阳依然给力,麦穗晒了一会儿,苏老太抓上一把往地上砸了砸,金粒子似的麦粒就哗啦啦的掉了下来,乐得苏老太嘴都合不拢
苏西娅受到她小哥的启发,又让苏老太找找家里有没有能种的粮食种子,苏老太就跑到装粮食的小仓房里好一通翻找,结果就找出一小碗谷子粒和一把玉米粒
老太太不死心,到底还在一个大簸箕的空隙里扣出几颗莜麦粒,叫苏西娅简直是大写的“服”。
经过商量,祖孙俩决定先种植株相对矮小的谷子和莜麦,玉米太过高大,收获后的玉米秆不好处理。
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播种、浇水,然后坐等收割的流程,不大一会儿,麦剁旁边又陆续多了一个谷子剁和莜麦剁。
苏老太看差不多了,就叫孙女先停下,开始给麦子和谷子脱粒。
平时生产队收割的麦子、谷子之类都是先拉到晒场上晒干,然后把一个大石磙用绳子套在牲口身上,让牲口拉着石磙在麦子上一遍一遍走,用这种方法使上面的麦粒脱落。
有时候为了抢时间躲雨天,人们也要自己上,这时普遍会用到一种叫做“连枷”的农具。
选一根一人高的木棍,在木棍一端镶一截能转动的短木轴,木轴的一侧钉上四五片约两尺来长、一指宽的木条或竹条,人每次挥动木棍,保证木轴上的一排木条翻转过去完成击打动作,就是一把简单的连枷。
连枷很好用,苏西娅看她奶就那么“啪啪”几下,麦穗上的麦粒就跟下雨似的往下掉可惜这玩意儿有个毛病就是操作起来声音太响,这要是多来几把一起甩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剧场里看戏“啪啪”鼓掌呢
即便他们家院子后面是条不常过人的小路,可也保不齐就一定没人走,所以她奶用了几下就立马收起来,改用木棒一点一点敲了。
忙忙活活一个上午,收获的成果非常喜人,祖孙俩总共收获了约莫五十斤的小麦,以及各有三十多斤的谷子和莜麦
看着这么些粮食,苏老太前所未有的满足,她知道从今以后,这个家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吃了上顿、愁下顿了
可是高兴完了,还有难题没解决,就是那些脱完粒子剩的麦秸秆、谷子秆可咋处理呢
这么一大堆埋肯定没法埋,家里又没有牲口能帮着消化,最后老太太掂量半天,只能晒干了先收地窖里,等家里没人的时候再拿出来一点点烧掉。
其实要是不用背着人,这还是挺好的烧火柴,他们这毕竟少林少木,柴禾啥的也缺,所以老太太一想到要一下子烧掉这些麦秆啥的,就觉着是糟蹋东西。
因为麦子、谷子大丰收,苏老太这心里美滴很,当天晚上就喊苏巧巧给她打下手,她要做洋芋搅团
经过苏巧巧同志的激动“科普”,苏西娅了解到,搅团是他们西北这里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
做法很简单,就是把面粉放入煮开的水中,用木棍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动,把面粉搅成一团粘稠的糊糊,要不糊锅、不粘锅,直到以筷子插到中间不倒即可。
这个面粉可以用小麦面、玉米面、荞麦面或者扁豆面,这几种搅团做法大致相同,唯一有差别的就是洋芋搅团。
洋芋搅团自然用的是洋芋,苏西娅看她奶把蒸好的洋芋拿出来,趁着热气把皮剥掉,然后放到灶台上晾凉,之后从杂物房里拿出一个大号的石臼和一把木锤,把晾凉的洋芋放进去砸碎。
苏西娅观察这个砸洋芋的过程还挺讲究,开始时力气不能太大,要不然被砸碎的洋芋块儿崩的到处都是
基本上她奶都是先用锤头把洋芋碾一下,然后一边砸、一边揉,直到洋芋泥里没有一点儿“硬芯儿”了,她奶才开始发力,等把黏黏的洋芋团砸到好像揉好的面团一样,用木锤一提就整个提起来了,才算砸好。
这是个力气活儿,苏西娅看她奶和她姐轮流来,还都累得满头大汗。
她奶说洋芋搅团砸好了,只能算是完成了这道小吃的一半,而不管是哪种搅团,最关键的都是汤汁,苏西娅分析这才是这道美味的灵魂核心。
按照她奶的说法,搅团也可以干吃,就是先用盐、醋、葱花儿、油泼辣子调一碗酸辣汁,然后用筷子挖一块搅团直接蘸着吃。
不过他们这儿大多还是喜欢加上汤汁一起吃
做法也不难,先用葱花炝锅,加水烧出一锅清汤,放凉后加醋、盐等调料,调成酸汤。
晾凉的酸汤先往大碗里盛半碗,然后用铲子直接铲下一块洋芋搅团放里,顶上撒上葱花、香菜或者蒜蓉、韭菜花,反正不管你撒啥,最后肯定是要泼上一大勺红油辣子
等吃的时候,就着酸汤,夹一筷子沾着各种佐料和红油辣椒的搅团,放入口中一嚼,瞬间酸辣咸鲜,满口生香,当真美滴很
这是她奶今天做的冷吃法,按她姐说的,等天冷的时候可以不等汤放凉,那时热乎乎、辣烫烫滴,可带劲儿哩而且汤里还可以加上各种炒好的配菜,可荤可素,随意百搭
苏西娅想帮忙,苏老太还不让,生怕那细细尖尖的麦芒扎疼了她的心肝宝贝。
由于异能水的加持,不用担心重茬,祖孙俩基本上是一刻不停的轮番播种,地上的小麦剁越堆越高,加上今天的大太阳依然给力,麦穗晒了一会儿,苏老太抓上一把往地上砸了砸,金粒子似的麦粒就哗啦啦的掉了下来,乐得苏老太嘴都合不拢
苏西娅受到她小哥的启发,又让苏老太找找家里有没有能种的粮食种子,苏老太就跑到装粮食的小仓房里好一通翻找,结果就找出一小碗谷子粒和一把玉米粒
老太太不死心,到底还在一个大簸箕的空隙里扣出几颗莜麦粒,叫苏西娅简直是大写的“服”。
经过商量,祖孙俩决定先种植株相对矮小的谷子和莜麦,玉米太过高大,收获后的玉米秆不好处理。
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播种、浇水,然后坐等收割的流程,不大一会儿,麦剁旁边又陆续多了一个谷子剁和莜麦剁。
苏老太看差不多了,就叫孙女先停下,开始给麦子和谷子脱粒。
平时生产队收割的麦子、谷子之类都是先拉到晒场上晒干,然后把一个大石磙用绳子套在牲口身上,让牲口拉着石磙在麦子上一遍一遍走,用这种方法使上面的麦粒脱落。
有时候为了抢时间躲雨天,人们也要自己上,这时普遍会用到一种叫做“连枷”的农具。
选一根一人高的木棍,在木棍一端镶一截能转动的短木轴,木轴的一侧钉上四五片约两尺来长、一指宽的木条或竹条,人每次挥动木棍,保证木轴上的一排木条翻转过去完成击打动作,就是一把简单的连枷。
连枷很好用,苏西娅看她奶就那么“啪啪”几下,麦穗上的麦粒就跟下雨似的往下掉可惜这玩意儿有个毛病就是操作起来声音太响,这要是多来几把一起甩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剧场里看戏“啪啪”鼓掌呢
即便他们家院子后面是条不常过人的小路,可也保不齐就一定没人走,所以她奶用了几下就立马收起来,改用木棒一点一点敲了。
忙忙活活一个上午,收获的成果非常喜人,祖孙俩总共收获了约莫五十斤的小麦,以及各有三十多斤的谷子和莜麦
看着这么些粮食,苏老太前所未有的满足,她知道从今以后,这个家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吃了上顿、愁下顿了
可是高兴完了,还有难题没解决,就是那些脱完粒子剩的麦秸秆、谷子秆可咋处理呢
这么一大堆埋肯定没法埋,家里又没有牲口能帮着消化,最后老太太掂量半天,只能晒干了先收地窖里,等家里没人的时候再拿出来一点点烧掉。
其实要是不用背着人,这还是挺好的烧火柴,他们这毕竟少林少木,柴禾啥的也缺,所以老太太一想到要一下子烧掉这些麦秆啥的,就觉着是糟蹋东西。
因为麦子、谷子大丰收,苏老太这心里美滴很,当天晚上就喊苏巧巧给她打下手,她要做洋芋搅团
经过苏巧巧同志的激动“科普”,苏西娅了解到,搅团是他们西北这里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
做法很简单,就是把面粉放入煮开的水中,用木棍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动,把面粉搅成一团粘稠的糊糊,要不糊锅、不粘锅,直到以筷子插到中间不倒即可。
这个面粉可以用小麦面、玉米面、荞麦面或者扁豆面,这几种搅团做法大致相同,唯一有差别的就是洋芋搅团。
洋芋搅团自然用的是洋芋,苏西娅看她奶把蒸好的洋芋拿出来,趁着热气把皮剥掉,然后放到灶台上晾凉,之后从杂物房里拿出一个大号的石臼和一把木锤,把晾凉的洋芋放进去砸碎。
苏西娅观察这个砸洋芋的过程还挺讲究,开始时力气不能太大,要不然被砸碎的洋芋块儿崩的到处都是
基本上她奶都是先用锤头把洋芋碾一下,然后一边砸、一边揉,直到洋芋泥里没有一点儿“硬芯儿”了,她奶才开始发力,等把黏黏的洋芋团砸到好像揉好的面团一样,用木锤一提就整个提起来了,才算砸好。
这是个力气活儿,苏西娅看她奶和她姐轮流来,还都累得满头大汗。
她奶说洋芋搅团砸好了,只能算是完成了这道小吃的一半,而不管是哪种搅团,最关键的都是汤汁,苏西娅分析这才是这道美味的灵魂核心。
按照她奶的说法,搅团也可以干吃,就是先用盐、醋、葱花儿、油泼辣子调一碗酸辣汁,然后用筷子挖一块搅团直接蘸着吃。
不过他们这儿大多还是喜欢加上汤汁一起吃
做法也不难,先用葱花炝锅,加水烧出一锅清汤,放凉后加醋、盐等调料,调成酸汤。
晾凉的酸汤先往大碗里盛半碗,然后用铲子直接铲下一块洋芋搅团放里,顶上撒上葱花、香菜或者蒜蓉、韭菜花,反正不管你撒啥,最后肯定是要泼上一大勺红油辣子
等吃的时候,就着酸汤,夹一筷子沾着各种佐料和红油辣椒的搅团,放入口中一嚼,瞬间酸辣咸鲜,满口生香,当真美滴很
这是她奶今天做的冷吃法,按她姐说的,等天冷的时候可以不等汤放凉,那时热乎乎、辣烫烫滴,可带劲儿哩而且汤里还可以加上各种炒好的配菜,可荤可素,随意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