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正是凉州陇西,可以说阴平是连接益州与西凉的枢纽所在,我军据有此地亦有两层意义,一是日后北伐时,多了进军之路。”
    “其二,有阴平作为屏障,我蜀中安危又坚固了数分。”
    沉吟半响,黄崇又徐徐解释着。
    一言而出
    关平头脑此刻转得极快,脑海里飞速寻找着那隐藏深处的记忆,准确的说,他在回顾原史诸葛亮五伐中原所选择的进军路线。
    初次北伐,以赵云、邓芝于斜谷巧设疑兵吸引曹真大军相攻,而诸葛亮自率主力西进武都,出祁山攻陇右,迫使毫无防备的三郡依附。
    二次北伐,走故道出散关围陈仓。
    三次北伐,诸葛亮以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正式将二地纳入势力范围。
    四次北伐,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
    也正是在此战中,大都督曹真病重,司马懿开始逐渐于军旅具备话语权。
    而这一战算是北伐以来汉军斩获最颇丰的一次。
    汉军斩首三千级。
    这什么概念
    毫不可否认,这是一场畅快淋漓的大胜。
    而值得一提的是,此乃司马懿初次为主帅对垒诸葛亮
    然后,司马宣王光荣的大败了并且搭上了老将张合的性命。
    随之换来的便是五次北伐,诸葛亮直出斜谷取道武功,直取长安,最终以司马懿的坚守不出,双方僵持于渭河平原上的五丈原。
    事实上,诸葛亮、司马懿平生正面相遇的也就这两次战役,可史实上记载已经极为清楚,司马懿初次相遇大败之
    第二次则是因畏惧汉军实力而坚守不出。
    期间,诸葛亮组织汉军屯田,躬耕于渭河平原以蓄军资,司马懿此时在做什么呢
    依旧按兵不动
    为什么,因为畏惧,畏战而不敢下令出城野战。
    白白将渭河平原拱手相让。
    想到此处,关平却是面露一丝冷笑,暗暗道“后世还有很多人无限吹嘘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说坚守不出是很高明的战略决策。”
    因为诸葛亮最终没有攻克长安,所以诸葛亮军事不行,低于司马懿。
    这是后世网络上众多吹嘘司马懿的网民逻辑。
    可坚守不出当真是战术,而不是迫不得已么
    凡战者,当以速战速决。
    战争打的是后勤,拼的是战争潜力。
    汉军于渭河平原上屯田以充军资,而魏军却不敢插手,久而久之,魏国的战争潜力便被逐渐压榨。
    为什么
    因为丧失了渭河平原,魏军的粮道反而需要从千里迢迢的关东征集,这无形间便增重了曹魏的负担。
    而反观汉军,则就地屯田以充军资,粮道则可以不用在依靠险而险阻的蜀道。
    事实也证明,此略完正确。
    五丈原对峙,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耗时最久的,足足坚守了百日有余方才退军。
    而最终汉军退却的征兆是什么
    不是因为粮尽,而是主帅诸葛亮军中病逝
    而反观前几次北伐,大都是前线斩获颇丰,占据优势却又因粮尽而匆匆退回汉中,僵持时日实在太短,多则不过一月罢了
    可五丈原虽斩获、战果并不明显,可实际的战略意义却远大于前面数次北伐。
    假设一下。
    如果诸葛亮多活十年,五丈原屯田的策略肯定会无限期的延长下去,而有着诸葛亮的存在,司马懿必然只能继续坚守等待时机。
    最终坚守结果必然是曹魏粮道出现大变故,司马懿要么尽起军与汉军决战,要么放弃关中的争夺。
    毕竟,关东千里取粮,汉军就地屯田充军资。
    哪一方能坚守到最后,显而易见
    思虑这么多,在现实也不过一闪而逝的功夫罢了,关平面色淡然,轻笑着“崇兄,吾刚才细细沉思了一番,却是忽然想到了一连环计,只是不知效果如何”
    “不如你我二人来推演推演如何”
    “好”
    闻言,黄崇笑了笑,欣然应允
    下一秒,他却烦恼了,缓缓道“目前三方对垒,推演的话应该三人吧”
    。

章节目录

扶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凤溪凰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凤溪凰跃并收藏扶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