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的京城已是绿意葱葱,过几日便是立夏,春雨渐渐少了起来,但此刻风中的凉意褪去,很是怡人;而这街坊市井也如这天气一般,又恢复了热闹景象,茶楼酒肆中,再一次人满为患,还有士子穿梭其中,真真好不热闹。
这也难怪,自从三月十四以来,这各路快马带着令人惊骇的消息,便从各地到了京城,从未断过。
先是宣府豪商通奴,官商勾结,好在今上有有先见之明,竟然提前派兵遣将,将百余建奴奸细一举斩获;再又是那大同的代王上书请罪,言称王府长史、太监贪慕钱财,竟然私自通奴,伙同豪商不法,以不察之罪,请罚俸、降爵。
紧随其后的是宣府兵备道杨维垣、“钦差”杨涟,据说还有锦衣卫的密奏,都言称那喀尔喀部归降不实再配合那消失不见的劳什子喀尔喀部,和那似乎静止不动、“相看不厌”沈阳城外的建奴。
这些日子,即使先前一再咒骂朝廷皇帝,言称无事生非的人也闭了嘴,只剩下骂骂咧咧。
“本人早就知晓那蒙古鞑子不怀好意,假惺惺果然是暗含奸计,包藏祸心”
“那些个豪商真真是大胆包天,不仅敢关门闭市囤积居奇,还敢串通建奴开市”
“嗐为了银子,这些人啥事干不出来你前阵时候,不还在帮那范公子鸣不平嘛”
“我何曾说过可别污蔑好人”
“别吵别吵,瞧热闹要紧,听说三日前天子下旨,遣三司会审,今日差不多就得有些结果了罢”
“那可不,一大早就瞧见几位大人进宫了。”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案子啊”
“比那红丸案还要大”
“嘘噤声,事涉先皇,也是能随便说道的”
类似的对话,发生在各处,只是为何朝廷加紧对驿马塘报及往来文书的,管控之后,竟又在朝野市井疯传这各路消息,大家伙儿却是无人去深想的只纷纷把目光都投向那紫禁城的方向。
紫禁城中的树木不多,但在乾清宫也难得有了鸟儿叽叽喳喳,很是生机勃勃,加上这清风徐来,很是舒服,但南书房内外的内侍宫人却大气都不敢出,一个个很是战战兢兢,小心伺候着。
南书房内,气氛也很是凝重,一时无人说话,只有朱由校面色冷肃的翻着手中的奏本发出的声音,司礼监掌印、御马监提督在一旁侍立,下首依次坐着首辅方从哲、督察院左都御史张问达,刑部尚书孙玮、大理寺卿吴亮嗣、锦衣卫指挥同知许显纯,俨然便是一副三司会审的架势。
三司会审的体例源自汉代以来,初定于隋,其时由刑部、御史台会同大理寺实行三法司会审;至大明便形成定制,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组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而其中天子亲自交办的大案,便会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审理。
今日,确是三司会同锦衣卫,将宣府通奴的大案,面圣启奏的日子了
在场的众人中,三十出头的许显纯很是醒目,不仅由于他的年轻,更是在于他面上的那抹难抑的兴奋,在他看来,自己这两年不顾艰险繁杂,用尽心力,搏命办差,今日能进到南书房“登堂入室”,便算是最大的回报那尸位素餐的锦衣卫指挥使已经告老,准备带着那忤逆的儿子回湖广老家了天子圣明
与之相对的,便是其他几人却是面色大都不好看。
张都堂、孙刑部两位均是东林中人,这宣府大同的“通奴”行迹败露,身为乡党,又在御前为那喀尔喀部归降开市一事发过声的东林重臣韩爌,只怕是难辞其咎了,虽说其确有些两面三刀之嫌,但韩阁臣若是因此去职,东林只怕声势愈弱。
而首辅方从哲,虽说牵涉没有自己的同僚那么深,但前次判断失误,难免有些“御前失仪”,这等本来算作自己功劳的事情,内中竟真有此等祸事丑闻,实在很有些不是滋味,何况此时沈阳城外的建奴还在虎视眈眈;倒是新晋的大理寺卿吴亮嗣面色沉静。
啪
奏本被摔落在御案上,各怀心思的众人悚然一惊,连忙起身,纷纷向上首的天子行礼,口中称罪不止。
朱由校面色冰寒,径直问道“如此看来,这宣大豪商通奴一事,证据确凿了朝中宣府可有官员牵扯其中”他冷冷的扫视着众臣。
“陛下,”没有顾忌同僚的神情,吴亮嗣再次躬身行礼,上前半步,正色道“臣等以建奴
这也难怪,自从三月十四以来,这各路快马带着令人惊骇的消息,便从各地到了京城,从未断过。
先是宣府豪商通奴,官商勾结,好在今上有有先见之明,竟然提前派兵遣将,将百余建奴奸细一举斩获;再又是那大同的代王上书请罪,言称王府长史、太监贪慕钱财,竟然私自通奴,伙同豪商不法,以不察之罪,请罚俸、降爵。
紧随其后的是宣府兵备道杨维垣、“钦差”杨涟,据说还有锦衣卫的密奏,都言称那喀尔喀部归降不实再配合那消失不见的劳什子喀尔喀部,和那似乎静止不动、“相看不厌”沈阳城外的建奴。
这些日子,即使先前一再咒骂朝廷皇帝,言称无事生非的人也闭了嘴,只剩下骂骂咧咧。
“本人早就知晓那蒙古鞑子不怀好意,假惺惺果然是暗含奸计,包藏祸心”
“那些个豪商真真是大胆包天,不仅敢关门闭市囤积居奇,还敢串通建奴开市”
“嗐为了银子,这些人啥事干不出来你前阵时候,不还在帮那范公子鸣不平嘛”
“我何曾说过可别污蔑好人”
“别吵别吵,瞧热闹要紧,听说三日前天子下旨,遣三司会审,今日差不多就得有些结果了罢”
“那可不,一大早就瞧见几位大人进宫了。”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案子啊”
“比那红丸案还要大”
“嘘噤声,事涉先皇,也是能随便说道的”
类似的对话,发生在各处,只是为何朝廷加紧对驿马塘报及往来文书的,管控之后,竟又在朝野市井疯传这各路消息,大家伙儿却是无人去深想的只纷纷把目光都投向那紫禁城的方向。
紫禁城中的树木不多,但在乾清宫也难得有了鸟儿叽叽喳喳,很是生机勃勃,加上这清风徐来,很是舒服,但南书房内外的内侍宫人却大气都不敢出,一个个很是战战兢兢,小心伺候着。
南书房内,气氛也很是凝重,一时无人说话,只有朱由校面色冷肃的翻着手中的奏本发出的声音,司礼监掌印、御马监提督在一旁侍立,下首依次坐着首辅方从哲、督察院左都御史张问达,刑部尚书孙玮、大理寺卿吴亮嗣、锦衣卫指挥同知许显纯,俨然便是一副三司会审的架势。
三司会审的体例源自汉代以来,初定于隋,其时由刑部、御史台会同大理寺实行三法司会审;至大明便形成定制,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组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而其中天子亲自交办的大案,便会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审理。
今日,确是三司会同锦衣卫,将宣府通奴的大案,面圣启奏的日子了
在场的众人中,三十出头的许显纯很是醒目,不仅由于他的年轻,更是在于他面上的那抹难抑的兴奋,在他看来,自己这两年不顾艰险繁杂,用尽心力,搏命办差,今日能进到南书房“登堂入室”,便算是最大的回报那尸位素餐的锦衣卫指挥使已经告老,准备带着那忤逆的儿子回湖广老家了天子圣明
与之相对的,便是其他几人却是面色大都不好看。
张都堂、孙刑部两位均是东林中人,这宣府大同的“通奴”行迹败露,身为乡党,又在御前为那喀尔喀部归降开市一事发过声的东林重臣韩爌,只怕是难辞其咎了,虽说其确有些两面三刀之嫌,但韩阁臣若是因此去职,东林只怕声势愈弱。
而首辅方从哲,虽说牵涉没有自己的同僚那么深,但前次判断失误,难免有些“御前失仪”,这等本来算作自己功劳的事情,内中竟真有此等祸事丑闻,实在很有些不是滋味,何况此时沈阳城外的建奴还在虎视眈眈;倒是新晋的大理寺卿吴亮嗣面色沉静。
啪
奏本被摔落在御案上,各怀心思的众人悚然一惊,连忙起身,纷纷向上首的天子行礼,口中称罪不止。
朱由校面色冰寒,径直问道“如此看来,这宣大豪商通奴一事,证据确凿了朝中宣府可有官员牵扯其中”他冷冷的扫视着众臣。
“陛下,”没有顾忌同僚的神情,吴亮嗣再次躬身行礼,上前半步,正色道“臣等以建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